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四、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五、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六、对比拓展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些?(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旅夜书怀》。
2.2 诗文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理解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内涵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2 诗文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
4.3 分析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杜甫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课堂初始,教师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2 诗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体会杜甫的情感。
5.3 诗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探讨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5.5 诗文背诵在课堂尾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旅夜书怀》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有兴趣深入学习杜甫诗歌的学生提供拓展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析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诗文。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总结和学生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旅夜书怀》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旅夜书怀》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文的背诵,加强记忆。
7.2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完整版)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旅夜书怀》教案【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三. 细品精读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学生介绍背景)“旅”是旅居、寄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旅夜书怀》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旅夜书怀》并分享感受。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旅夜书怀》的诗句和意境。
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怀旧、忧国忧民情怀。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比喻、对偶等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探讨杜甫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
第四章:诗文创作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4.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的联系。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杜甫诗中的情感。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项与《旅夜书怀》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杜甫的诗意。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灵感的现代诗。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诗歌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案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邓浩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客至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
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
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
“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意境的感悟。
3.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意境与情感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旅夜书怀》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旅夜书怀意境国家民生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2)预习成果展示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中情景交融、以乐写哀、欲扬先抑等手法。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深沉感慨,并汲取其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
2、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2、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孤舟”、“独”、“凄冷”等词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诗人简介、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3、安排一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并简要评价其创作风格。
3、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并模仿。
2、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技巧,并强调抑扬顿挫的感觉。
3、学生自由朗读,并选取几名同学展示朗读成果。
三、分析诗歌,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
2、探讨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中,诗人用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诗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飘飘何所似?”、“一卧沧江惊岁晚”等。
2、学生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味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品味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诗歌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陈冬枝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8226;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四、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作者163【篇二: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四、练习提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拓展(3)这首诗的气象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杜甫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教学重难点】缘景明情,乐景衬哀情【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讨一、导入大诗人杜甫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