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秋季学期

《通信系统综合训练》课程设计

题目: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班

姓名:李银环

学号:11250134

指导教师:王惠琴

成绩:

摘要

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通信的方法主要有利用MSComm控件和直接用Windows API编程,软件采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利用MSComm控件编程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而直接使用Windows API编程更灵活一些。

本次课程设计分析了串行异步通信的基本原理,在VC++6.0的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了两个PC机的COM口间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本文通过对COM1口进行初始化编程,以及对建立的工程中的每个对话框和按钮分别进行编程和设置,成功的实现了利用PC机的两个COM口进行异步通信,并能根据设置调整异步传行通信参数。

关键词:VC++6.0;MSComm控件;串行异步通信

目录

前言 (1)

第1章串行异步通信基本原理 (2)

1.1 串行通信协议 (2)

1.2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3)

1.3 RS-232简介 (4)

第2章 VC++软件简介 (5)

2.1 VC++6.0简介 (5)

2.2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 控件 (6)

第3章串行异步通信系统分析 (7)

第4章串行异步通信系统设计 (8)

4.1建立工程 (8)

4.2 在程序中添加MSComm控件 (9)

4.3 初始化串口:设置MSComm控件的属性 (11)

4.4 发送数据 (12)

第5章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调试 (18)

5.1 计算机串口设置 (18)

5.2 程序运行结果 (18)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谢 (29)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串口通信作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中。同时串行通信还应用于交通控制、分布数据采集系统、通信距离扩展、电力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远程控制、保密通信系统和教学实验等等。

在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工业上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经常需要采用串行通信来达到远程信息交换的目的。当控制计算机与各数控机床相距较远时,一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而不采用并行通信方式。这是因为并行通信系统的造价较高、众多的连线不仅容易引入干扰,也容易发生线路故障。串行通信由于接线少、成本低,在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一般采用RS-232串行总线标准,RS-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

WINDOWS下双机点到点的串行通信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它是我们为了实现计算机底层的工作,以及为了用户更好地和系统能够直接相连而提出来的。经过分析我使用了RS-232C为接口线路以及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C++ 6.0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来开发的系统。论述了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思路,以及总体设计编码和调试,其开发主要包括数据的发送与接收等方面。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讨论了使用VC++的开发环境实现两台PC机间的串口通信。就是通过一个MSComm控件,用一个RS-232串口线将两台机子间的串口连接起来,从而进行数据收发。而使用WinAPI进行串口通信不像使用MSComm控件那么容易,需要设置多个参数。

第1章串行异步通信基本原理

1.1 串行通信协议

串行传输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1.1 异步传输协议

在异步传输方式中,数据传输单位是字符。在通信的数据流中,字符间异步,字符内部各位间同步。异步通信方式的“异步”主要体现在字符与字符之间通信没有严格的定时要求。异步传输中,字符可以是连续地、一个个地发送,也可以是不连续地、随机地进行单独发送。在一个字符格式的停止位之后,立即发送下一个字符的起始位,开始一个新的字符的传输,这叫做连续的串行数据发送,即帧与帧之间是连续的。断续的串行数据传送是指在一帧结束之后维持数据线的“空闲”状态,新的起始位可在任何时刻开始。一旦传送开始,组成这个字符的各个数据位将被连续发送,并且每个数据位持续的时间是相等的。接收端根据这个特点与数据发送端保持同步,从而正确地恢复数据。收/发双方则以预先约定的传输速率,在时钟的作用下,传送这个字符中的每一位。

起止式异步协议的特点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传输,并且传送一个字符总是以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字符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要求。每一个字符的前面都有一位起始位(低电平,逻辑值0),字符本身有5~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面是一位校验位(也可以没有校验位),最后是一位,或意味半,或二位停止位,停止位后面是不定长度的空闲位。停止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高电平(逻辑值),这样就保证起始位开始处一定有一个下跳沿。

异步串行通信的可靠性高,但由于要在每个字符的前后加上起始位和停止位这样一些附加位,使得传输效率变低了,只有约80%。因此,起止协议一般用在数据速率较慢的场合(小于19.2kbit/s)。在高速传送时,一般要采用同步协议。

1.1.2 同步传输协议

在同步传输方式中,以帧为数据传输单位,每个帧中含有多个字符代码,而且字符代码与字符代码之间没有间隙以及起始位和停止位。和异步传输相比,数据传输单位的加长容易引起时钟漂移。为了保证接收端能够正确地区分数据流中的每个数据位,收发双方必须通过某种方法建立起同步的时钟。可以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提供一条独立的时钟线路,由线路的一端(发送器或者接收器)定期地在每个比特时间中向线路发送一个短脉冲信号,另一端则将这些有规律的脉冲作为时钟。这种技术在短距离传输时表现良好,但在长距离传输中,定时脉冲可能会和信息信号一样受到破坏,从而出现定时误差。另一种方法是通过采用嵌有

时钟信息的数据编码位向接收端提供同步信息。

(1)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

这种协议的特点是一次传送由若干个字符组成的数据块,而不是只传送一个字符,并规定了10个字符作为这个数据块的开头与结束标志以及整个传输过程的控制信息,它们也叫做通信控制字。由于被传送的数据块是由字符组成,故被称作面向字符的协议。

(2)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

该协议的特点是所传输的一帧数据可以是任意位,而且它是靠约定的位组合模式,而不是靠特定字符来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故称“面向比特”的协议。

1.2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1.2.1 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数据传送的特点是:数据传送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要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节省传输线。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还有较为显著的优点:传输距离长,可以从几米到几千米;在长距离内串行数据传送速率会比并行数据传送速率快;串行通信的通信时钟频率容易提高;串行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十分强,其信号间的互相干扰完全可以忽略。但是串行通信传送速度比并行通信慢得多,并行通信时间为T,则串行时间为NT。

1.2.2 串行通信的工作模式

串行数据通信的基础是单线传输信息,数据通常是在两个站(点对点)之间进行传送,按照数据流的方向可分成3种传送模式:单工形式、半双工形式和全双工形式。

(1)单工形式:在单工形式中数据传送是单向的。通信双方中,一方固定为发送端,另一方则固定为接收端。信息只能沿一个方向传送,使用一根传输线,例如,计算机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是单工形式,因为只有计算机向打印机传送数据,而没有相反的数据传送。还有在某些通信信道中,如单工无线发送等。

(2)半双工形式:半双工通信使用同一根传输线,既可发送数据又可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在任何时刻只能由其中的一方发送数据,另一方接收数据。因此半双工形式既可以使用一条数据线,也可以使用两条数据线。半双工通信中每端需有一个收/发切换电子开关,通过切换来决定数据向哪个方向传输。因为有切换,所以会产生时间延迟。但是对于像打印机这样单方向传输的外围设备,用半双工方式就能满足要求了,不必采用全双工方式,可节省一根传输线。

(3)全双工形式:全双工数据通信分别由两根可以在两个不同的站点同时发送和接收的传输线进行传送,通信双方都能在同一时刻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在全双工方式中,每一端都有发送器和接收器,有两条传送线,可在交互式应用和远程监控系统中使用,信息传

输效率较高。

1.3 RS-232简介

在串行通讯时,要求通讯双方都采用一个标准接口,使不同的设备可以方便地连接起来进行通讯.本次课程设计采用RS-232接口。RS-232-C接口(又称EIA RS-232-C)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讯接口. ("RS-232-C"中的"-C"只不过表示RS-232的版本,所以与"RS-232"简称是一样的)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采用一个25个脚的DB-25连接器,对连接器的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加以规定,还对各种信号的电平加以规定.后来IBM的PC机将RS232简化成了DB-9连接器,从而成为事实标准.而工业控制的RS-232口一般只使用RXD,TXD,GND三条线.它适合于数据传输速率在0~20000b/s范围内的通信。这个标准对串行通信接口的有关问题,如信号线功能、电器特性都作了明确规定。在TxD和RxD上:逻辑1(MARK)=-3V~-15V,逻辑0(SPACE)=+3~+15V,在RTS、CTS、DSR、DTR和DCD等控制线上:

信号有效(接通,ON状态,正电压)=+3V~+15V

信号无效(断开,OFF状态,负电压)=-3V~-15

RS232的逻辑电平与TTL以高低电平表示逻辑状态的规定不同。因此,为了能够同计算机接口或终端的TTL器件连接,必须在EIA-RS-232C与TTL电路之间进行电平和逻辑关系的变换。实现这种变换的方法可用分立元件,也可用集成电路芯片。目前较为广泛地使用集成电路转换器件,如MC1488、SN75150芯片可完成TTL电平到EIA电平的转换,而MC1489、SN75154可实现EIA电平到TTL电平的转换。MAX232芯片可完成TTL←→EIA双向电平转换。

第2章 VC++软件简介

2.1 VC++6.0简介

VC++6.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个基于Windows系统平台、可视化的集成开发环境,它的源程序按C++语言的要求编写,并且加入了微软提供的功能强大的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类库。MFC中封装了大部分Windows API函数和Windows控件,它包含的功能涉及到整个Windows操作系统。MFC不仅给用户提供了Windows图形环境下应用程序的框架,而且还提供了创建应用程序的组件,这样,开发人员不必从头设计创建和管理一个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所需的程序,而是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编程,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另外,它提供了大量的代码,指导用户编程时实现某些技术和功能。因此,使用VC++提供的高度可视化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和MFC类库,可使应用程序开发变得简单。

VC++部分说明如下:

(1)LRESULT

表示函数返回值为长整数,由系统使用。

(2)CALLBACK

表示该函数是回调函数,由系统调用。

(3)hwnd

该参数是接收消息的窗口句柄,它和CreateWindow()函数的返回值相同。

(4)message

该参数是用来标识该消息的数字。

(5)wParam和lParam

两个参数是32位的消息参数,用来提供消息的附加信息。

在窗口函数中,根据接收的消息信息(message,wParam和lParam)进行判断,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窗口函数中使用switch语句定义对应用程序接收到的不同消息的响应,包含了对各种可能接收到的消息的处理过程。每一条case语句对应一种消息,当应用程序接收到一个消息时,相应的case语句被激活并执行相应的响应程序模块。程序员可以在switch语句中增加对各种消息的处理代码。WM_DESTROY消息是关闭窗口时发出的,处理方法是调用函数PostQuitMessage() 向应用程序发出WM_QUIT消息,请求退出处理函数。

MFC应用程序是建立在窗口应用程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的,同样MFC应用程序也有一个WinMain()函数,但程序员不用编写该函数,WinMain()函数由框架提供,当应用程序启动时被自动调用。MFC有一个内部的消息系统处理由类产生的绝大多数消息。当一个消息

不能被MFC所处理,应用程序将它交给默认窗口处理函数DefWindowProc()来处理。

在VC++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串口通讯。一种是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ActiveX控件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另一种是直接用VC++访问串口。下面主要简述前一种方法。

2.2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 控件

Microsoft公司在WINDOWS中提供了一个串口通讯控件,用它,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利用串口进行通讯。在使用它之前,应将控件加在应用程序的对话框上。然后再用ClassWizard 生成相应的对象。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它了。该控件有很多自己的属性,可以通过它的属性窗口来设置,也可以用程序设置。用程序设置,更灵活。以下介绍设置中遇到的几个相关函数。

SetCommPort:指定使用的串口。

GetCommPort:得到当前使用的串口。

SetSettings:指定串口的参数。一般设为默认参数"9600,N,8,1"。这样方便与其他串口进行通讯。

GetSettings:取得串口参数。

SetPortOpen:打开或关闭串口,当一个程序打开串口时,另外的程序将无法使用该串口。

GetPortOpen:取得串口状态。

GetInBufferCount:输入缓冲区中接受到的字符数。

SetInPutLen:一次读取输入缓冲区的字符数。设置为0时,程序将读取缓冲区的全部字符。GetInPut:读取输入缓冲区。

GetOutBufferCount:输出缓冲区中待发送的字符数。

SetOutPut:写入输出缓。

发送数据 数据发送完成 结束通信

初始化串口1 发送握手信号 收到准备接收的应答 发送控制信号

接收握手信号

第3章 串行异步通信系统分析

在串行异步通信系统设计中首先对串口1进行初始化,等初始化完成后发送送握手信号,等发送完握手信号后继续发送控制信号,等收到准备应答的信号后开始发送数据,如果数据发送成功则结束通信,否则继续发送。

Y

Y

N

Y

Y

N

Y

Y

N

图3.1 系统分析流程图

第4章串行异步通信系统设计

4.1建立工程

打开VC++6.0建立基于对话框的MFC应用程序11250134,单击“工程”选项,选择MFCAppWizard[exe],如图4.1所示:

图 4.1创建项目文件11250134

单击图4.1中的“确定”键,出现如图4.2所示的对话框,选中基本对话框[D],如图4.2所示:

图 4.2 应用程序11250134

单击图4.2中的“下一步”出现如图4.3所示的对话框,选中除“自动操作[U]”以外的所有内容,如图4.3所示:

图 4.3 应用程序11250134

一直单击“下一步”,直到出现如图4.4所示的对话框,点击“完成”,工程建立完成,如图4.4所示:

图4.4 应用程序11250134

4.2 在程序中添加MSComm控件

首先打开工程对话框,右击插入ActiveX Controls控件,选择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 version 6.0,点击插入,按默认值添加,多了个电话图标,这是增加后串口通信控件。删除确认、取消和提示框,添加“电话”、静态文本、按钮、编辑框,拖动添加的控件如图4.5所示:

图4.5 软件布局界面

单击“发送”按钮,设置标题为“发送”,ID为“IDC_BUTTON_SEND1”,如图4.6所示:

图4.6 设置发送按钮ID

右击“数据接收”编辑框,点击“属性”,设置ID名为“IDC_EDIT_RECEIVE”,如图4.7所示:

图4.7 设置接收框ID

4.3 初始化串口:设置MSComm控件的属性

首先打开工具栏的查看,选择建立类向导MFC ClassWizard,在选择Member Viariable,打开ClassName为Cmy11250134Dlg的类,Control ID为MSCOMM1,双击它,为它添加控制变量m_ctrlComm类似的,选择其它项修改,改后如图3.10所示:

图3.10 设置MSComm控件的属性

对CWy11250134::OnInitDialog()函数中写入对串口的初始化语句,串口初始化语句由IDC_MSCOMM1的CMSComm控制变量m_ctrlComm来设置串口控件属性。添加初始化代码,代码如下:

// TODO: Add extra initialization here

if(m_ctrlComm.GetPortOpen())

m_ctrlComm.SetPortOpen(FALSE);

m_ctrlComm.SetCommPort(1); //选择com1

if( !m_ctrlComm.GetPortOpen())

m_ctrlComm.SetPortOpen(TRUE);//打开串口

else

AfxMessageBox("cannot open serial port");

m_ctrlComm.SetSettings("9600,n,8,1"); //波特率9600,偶校验,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m_ctrlComm.SetInputModel(1); //1:表示以二进制方式检取数据

m_ctrlComm.SetRThreshold(1);

//参数1表示每当串口接收缓冲区中有多于或等于1个字符时将引发一个接收数据的OnComm事件

m_ctrlComm.SetInputLen(0); //设置当前接收区数据长度为0

4.4 发送数据

先为发送按添加一个单击消息BN_CLICKED处理函数,打开ClassWizard,选择Message Maps,打开类CMytestDlg,IDC_BUTTON_MANUALSEND,双击BN_CLICKED添加OnButtonManualsend()函数,然后在函数中添加代码如下:

// CMy11250134Dlg message handlers

BOOL CMy11250134Dlg::OnInitDialog()

{

CDialog::OnInitDialog();

// Add "About..." menu item to system menu.

// IDM_ABOUTBOX must be in the system command range.

ASSERT((IDM_ABOUTBOX & 0xFFF0) == IDM_ABOUTBOX);

ASSERT(IDM_ABOUTBOX < 0xF000);

CMenu* pSysMenu = GetSystemMenu(FALSE);

if (pSysMenu != NULL)

{

CString strAboutMenu;

strAboutMenu.LoadString(IDS_ABOUTBOX);

if (!strAboutMenu.IsEmpty())

{

pSysMenu->AppendMenu(MF_SEPARATOR);

pSysMenu->AppendMenu(MF_STRING, IDM_ABOUTBOX, strAboutMenu);

}

}

// Set the icon for this dialog. The framework does this automatically

// when the application's main window is not a dialog

SetIcon(m_hIcon, TRUE); // Set big icon

SetIcon(m_hIcon, FALSE); // Set small icon

// TODO: Add extra initialization here

//初始化COM1

m_ctrlComm.SetCommPort(1); //串口1

m_ctrlComm.SetInBufferSize(1024);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

m_ctrlComm.SetOutBufferSize(512);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

if(!m_ctrlComm.GetPortOpen()) //打开串口

{

m_ctrlComm.SetPortOpen(true);

}

m_ctrlComm.SetInputMode(1); //设置输入方式为二进制方式

m_ctrlComm.SetSettings("9600,n,8,1"); //设置波特率等参数

m_ctrlComm.SetRThreshold(1); //为1表示有一个字符即引发事件

m_ctrlComm.SetInputLen(0);

return TRUE; // return TRUE unless you set the focus to a control

}

void CMy11250134Dlg::OnSysCommand(UINT nID, LPARAM lParam)

{

if ((nID & 0xFFF0) == IDM_ABOUTBOX)

{

CAboutDlg dlgAbout;

dlgAbout.DoModal();

}

else

CDialog::OnSysCommand(nID, lParam);

}

}

void CMy11250134Dlg::OnDestroy()

{

WinHelp(0L, HELP_QUIT);

CDialog::OnDestroy();

}

// If you add a minimize button to your dialog, you will need the code below

// to draw the icon. For MFC applications using the document/view model,

// this is automatically done for you by the framework.

void CMy11250134Dlg::OnPaint()

{

if (IsIconic())

{

CPaintDC dc(this); // device context for painting

SendMessage(WM_ICONERASEBKGND, (WPARAM) dc.GetSafeHdc(), 0);

// Center icon in client rectangle

int cxIcon = GetSystemMetrics(SM_CXICON);

int cyIcon = GetSystemMetrics(SM_CYICON);

CRect rect;

GetClientRect(&rect);

int x = (rect.Width() - cxIcon + 1) / 2;

int y = (rect.Height() - cyIcon + 1) / 2;

// Draw the icon

dc.DrawIcon(x, y, m_hIcon);

}

else

{

CDialog::OnPaint();

}

// The system calls this to obtain the cursor to display while the user drags

// the minimized window.

HCURSOR CMy11250134Dlg::OnQueryDragIcon()

{

return (HCURSOR) m_hIcon;

}

BEGIN_EVENTSINK_MAP(CMy11250134Dlg, CDialog)

//{{AFX_EVENTSINK_MAP(CMy11250134Dlg)

ON_EVENT(CMy11250134Dlg, IDC_MSCOMM1, 1 /* OnComm */, OnOnCommMscomm1, VTS_NONE)

//}}AFX_EVENTSINK_MAP

END_EVENTSINK_MAP()

void CMy11250134Dlg::OnOnCommMscomm1()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UpdateData(TRUE);

//定义一些临时变量

V ARIANT variant_inp;

COleSafeArray safearray_inp;

long i=0;

int len;

BYTE rxdata[1000];

switch(m_ctrlComm.GetCommEvent())

{

case 2: //表示接收缓冲区内有字符

{

//读取缓冲区数据

variant_inp=m_ctrlComm.GetInput();

//将VARIANT型变量值赋给ColeSafeArray类型变量

safearray_inp=variant_inp;

//获得数据长度

len=safearray_inp.GetOneDimSize();

//将数据保存到字符数组中

for(i=0;i

{

safearray_inp.GetElement(&i,&rxdata[i]);

}

//字符串结束

rxdata[i]='\0';}

m_rece1 += rxdata;

UpdateData(false);

break;

default:

break;

}

}

void CMy11250134Dlg::OnButtonSend1()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UpdateData(TRUE);

CByteArray sendArr;

WORD wLen;

//获得发送数据长度

wLen=m_send1.GetLength();

//给变量sendArr设置长度

sendArr.SetSize(wLen);

//把数据赋给CByteArray类型变量用于发送数据

for(int i=0;i

{

sendArr.SetAt(i,m_send1.GetAt(i));

}

//发送数据

m_ctrlComm.SetOutput(COleVariant(sendArr));

}

void CMy11250134Dlg::OnButtonDelete1()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m_send1="";

UpdateData(FALSE);}

异步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异步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然后给出了VB MSComm控件下异步串行通信在电子衡器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硬件接口及软件设计。关键词:RS-232 异步串行通信Visual Basic 电子衡器控件计算机一般提供了2个25针或9针的RS-232标准串行口,简称为COM1和COM2。在某些应用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插通信卡来获得额外的RS-232标准串行口。利用这些串行口可以与其它数字设备进行一般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的串行接口主要用于远程通信和低速输入输出设备。由于串行数据通信传输线条数最少,而且有许多较便宜的专用芯片可实现它,发送和接受器也简单,因而对数据传输速度要求不高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间的近程通信,多采用串行通信实现。而目前各个厂家生产的电子衡器的称重仪表多配有与上位机通信的RS—232C串行接口,因而计算机与称重仪表之间的数据通信用串口很容易实现,只需要制作一条2芯或3芯的数据线编写相应的接口程序即可实现,不需要增加其他硬件设备。采用这种方式组成的微机电子衡器有许多优点:称重仪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数据采集、抗干扰、可靠性等方面技术成熟,质量稳定;而计算机在存储容量、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表等数据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正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使计算机与称重仪表组成的在线式称重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串行通信,可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异步方式是指在约定的波特率下,传送和接受的数据不需要严格的保持同步,允许有相对的延迟,虽然速度较慢,但经济实用,所以异步串行通信现大量应用于计算机接口技术中。计算机与称重仪表就采用异步通信的方式传送数据。1.1异步串行通信的数据格式在这种通信方式中,一般以一个字符为一帧。一帧最少由三部分组成: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开始是一位起始位以发送一个逻辑“0”表示,接着是表示这个数据的数据位,数据位可以是5位、6位、7位或8位,再加一位奇偶校验位,然后是一个、一个半或二个停止位,停止位以逻辑“1”表示。1.2波特率串行通信每秒传送的位数,传送时先低位后高位。常用的波特率有600、1200、2400、4800、9600等。1.3端口在计算机中,一般都配有两个标准串行口,用COM1和COM2表示。(通常采用2个9针D型阳性插头。)1.4信号线RS—232C标准规定有25根连线,使用21个信号线。在我们讨论的微机电子衡器中仅用到3根信号线,它们是:发送数据线TXD(输出信号),接受数据线RXD(输入信号线),信号地GND。其余信号线定义可参考相关书籍。2串行通信在电子衡器中的应用实例串行通信接口设计,包括硬件、软件设计两部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选用VC++、VB等可视化开发工具。下面将以上海耀华称重系统公司的XK3190—A1+为例,以VB6.0编程语言,说明串行通信的软、硬件设计过程。 2.1称重仪表仪表选用上海耀华XK3190-A1+仪表,其串口通信格式如下:2.1.1连续方式发送:所传送的数据为仪表显示的当前称量(毛重或净重),每帧数据由12组数据组成。 第X组 内容及注释 1 02(XON)开始 2 +或- 符号位 3 称量数据高位 : 称量数据: : 称量数据: 8 称量数据低位 9

异步串行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设计设计报告

异步串行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设计 设计报告 2009级可编程逻辑课程名称: 实验题目:学生姓名: YC 开课学院: Bio开课时间: 2011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设计异步串行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设计、SXL、ZY、YLJ、WJ 学院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学院年级学生姓名课程设计题目be学院2009级指导教师专业Zxm. Wxp. BME YC、SXL、ZY、YLJ、WJ 异步串行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设计指导教师评语课程设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学院BE学院异步串行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设计专业BME 年级、班09 BME 01、02班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能进行异步全双工串行通信的模块,该模块以固定的串行数据传送格式收发数据。1)每帧数据供10 位,其中1位启动位,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2)波特率为:9600。3)收发误码率摘要摘要通用串口是远程通信接口,在数字系统使用很普遍,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本论文使用VHDL语言描述硬件功能,并适当借助Verilog HDL 语言,利用在FPGA 芯片上的综合描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UART的各个模块。其中包括波特率发生器,程序控制器,UART数据接收器和UART数据发送器,采用的外部时钟为50MHZ,波特率为9600。在QuartusII 环境下进行设计、编译和仿真。最后的程序编译仿真结果及硬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完全正确。关键字:VHDL; Verilog HDL;UART; 帧格式; FPGA;异步通信I 摘要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C#串口通讯编程

C#中串口通信编程收藏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NET平台下使用C#创建串口通信程序,.NET 2.0提供了串口通信的功能,其命名 空间是System.IO.Ports。这个新的框架不但可以访问计算机上的串口,还可以和串口设备进行通信。 我们将使用标准的RS 232 C 在PC间通信。它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而且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的握手 或流控制器,而是使用无modem连接。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中最重用的是SerialPort 类。 创建SerialPort 对象 通过创建SerialPort 对象,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串口通信的全过程。 我们将要用到的SerialPort 类的方法: ReadLine():从输入缓冲区读一新行的值,如果没有,会返回NULL WriteLine(string):写入输出缓冲 Open():打开一个新的串口连接 Close():关闭 Code: //create a Serial Port object SerialPort sp = new SerialPort (); 默认情况下,DataBits 值是8,StopBits 是1,通信端口是COM1。这些都可以在下面的属性中重新设置 : BaudRate:串口的波特率 StopBits:每个字节的停止位数量 ReadTimeout:当读操作没有完成时的停止时间。单位,毫秒 还有不少其它公共属性,自己查阅MSDN。 串口的硬件知识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每个字节的数据通过单个的电缆线传输。包包括开始位,数据,结束为。一旦 开始位传出,后面就会传数据,可能是5,6,7或8位,就看你的设定了。发送和接收必须设定同样 的波特率和数据位数。 无猫模式 没有Modem模式的电缆只是简单地交叉传送和接收线。同样DTR & DSR, 和RTS & CTS 也需要交叉。 RS232针图 这里,我们三条线。互连2和3(一段的2pin连接3pin),连接两端的5pin。 [示例程序] 主程序 如果想使用默认属性,按“Save Status”按钮,如果想改变属性按“Property”。它会弹出下图:

1C#中串口通信编程教程

C#中串口通信编程教程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NET平台下使用C#创建串口通信程序,.NET2.0提供了串口通信的功能,其命名空间是System.IO.Ports。这个新的框架不但可以访问计算机上的串口,还可以和串口设备进行通信。我们将使用标准的RS232C在PC间通信。它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而且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的握手或流控制器,而是使用无modem连接。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中最重用的是SerialPort类。 创建SerialPort对象 通过创建SerialPort对象,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串口通信的全过程。 我们将要用到的SerialPort类的方法: ReadLine():从输入缓冲区读一新行的值,如果没有,会返回NULL WriteLine(string):写入输出缓冲 Open():打开一个新的串口连接 Close():关闭 Code: //create a Serial Port object SerialPort sp=new SerialPort(); 默认情况下,DataBits值是8,StopBits是1,通信端口是COM1。这些都可以在下面的属性中重新设置 : BaudRate:串口的波特率 StopBits:每个字节的停止位数量 ReadTimeout:当读操作没有完成时的停止时间。单位,毫秒 还有不少其它公共属性,自己查阅MSDN。 串口的硬件知识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每个字节的数据通过单个的电缆线传输。包包括开始位,数据,结束为。一旦开始位传出,后面就会传数据,可能是5,6,7或8位,就看你的设定了。发送和接收必须设定同样的波特率和数据位数。

DSP与计算机的异步串行通信

1 绪论 1.1 设计背景 在DSP芯片出现之前,数字信号处理只能依靠通用微处理器来完成,由于微处理器芯片速度较低,难以满足高速实时处理的要求。1965年库利和图基发表了著名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极大地降低了傅立叶变换的计算量,从而为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奠定了算法的基础。与此同时,伴随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各大集成电路厂商为生产通用DSP芯片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AMI公司生产第一片DSP芯片S2811。1979年美国Intel公司发布了商用可编程DSP器件Intel2920,由于内部没有单周期的硬件乘法器,使芯片的运算速度,数据处理能力和运算精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运算速度大哟为单指令周期200~250ns,应用范围仅局限于军事或航空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国际上著名集成电路厂家都相继推出自己的DSP产品。这个时期的DSP器件在硬件结构上更适合数字信号处理的要求,能进行硬件乘法,硬件FFT变换和单指令滤波处理,其单指令周期为80~100ns,20实际80年代后期,以TI公司的TMS320C30为代表的第三代DSP芯片问世,伴随着运算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通信,计算机领域。 在2000年以后,DSP制造商不仅信号处理能力更加完善,而且是系统开发更加方便,程序编辑更加灵活,功耗进一步降低,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各种通用外设集成到片上,大大地提高了数字信号处理能力。这一时期的DSP运算速度可达到单指令周期10ms左右,可在Windows环境下直接应用C语言编程,使用方便灵活,使DSP芯片不仅在通信,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逐步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消费领域。 目前DSP芯片的发展非常迅速。硬件结构方面主要是向多处理器的并行处理结构,便于外部数据交换的串行总线传输,大容量片上RAM和ROM,程序加密,增加IO驱动能力,外围电路内装化,低功耗等方面发展。软件方面主要是综合平台的完善,使DSP的应用开发更加灵活方便。

通用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通用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作者:和光同尘版本:V1.0 序 做硬件开发近20载,花了近十年做基础开发,对硬件开发略知一二,接触的做国防/工业大项目的人才我就是和他们沟通中获取了很多思想;人生已过而立之年,不惑解疑,总想写点什么。从一线研发(做了4年),开发(3年),硬件开发主管(12年),算起来人生从不到弱冠之年(中专毕业)开始接触MCS51、AVR等8位处理器到ARM v7核、CoretxM 核的32位处理器,CPLD/FPGA、PLC…………啰嗦了!!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把一些自己感悟的记录下来,希望传递给入门的有心沉下心做基础健壮扎实的初学者。

正文 做嵌入式硬件开发一般都会用到通讯数据交互,这就涉及通讯协议/规约的设计。本文从基础的串口(RS232、RS485等)为模型进行讲解。 说道串口通讯,就是编写串口程序,简单的就是1个字节的发送,1个字节的接收,但这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实际工作业务需求,实际需要一串字节数据的交互,A发送,B接收……Z 接收;Z机……B机收到根据情况需要回复(ACK)A机,这个过程就叫交互双向通讯(本文不讨论多主机、1主机相对复杂通讯机制。)。这种通讯就需要提前设计好通讯的规约(大家约定好暗号——每个字节代表什么意思)。 接下来编写通信程序(发送/接收),如何写出一个健壮高效串口程序?是否健壮高效其实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通讯接收程序的架构。 通讯程序编写依据是——通讯规约,通讯帧的设计。 ●I类通用型: ||帧头段|===|数据段|===|校验码|===|帧尾段|| ●II类时隙通讯: ||开始时隙T(T1T2T3T4T5T6)|=|功能码|=|数据段|=|校验码|=|结束时隙T(T1T2T3)|注意:时隙只是纯粹的前后两帧数据的间隔时间,这期间坚决不能有数据产生。 1.1I类通用型 ◆帧头段 帧头段用于鉴别一串字节流中1帧数据起始位置,这个帧头段必须具有足够的特殊标识(易分辨)。 什么样的特殊标识可作为帧头? 根据个人经验: ①具有监测通讯波特率功能特点:0B01010101(55H)、0B10101010(AAH)或0B00000000(00H)、0B11111111(FFH); ②利用ASCII码如MODBUS ASCII规约以冒号‘:’(3AH)作为帧头。也可以采用ASCII ‘U’(55H)、‘@’(40H)等等 只要保证帧头字节数据内容,在所有通讯数据字节流中,除帧头有意为之而出现,那就是帧头。建议最好有两个字节及以上,这样数据出现与帧头一致的概率更加小,才做到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串行端口程序设计

串行端口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在linux环境下串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终端的主要属性及设置方法,熟悉终端I /O函数的使用。 学习使用多线程来完成串口的收发处理。 二、实验内容 读懂程序源代码,学习终端I /O函数的使用方法,学习将多线程编程应用到串口的接收和发送程序设计中。 三、预备知识 有C语言基础。 掌握在Linux下常用编辑器的使用。 掌握Makefile 的编写和使用。 掌握Linux下的程序编译与交叉编译过程 四、实验设备及工具 硬件:UP-CUP S2410 经典平台、PC机Pentium 500以上, 硬盘10G以上。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MINICOM+ARM-LINUX开发环境 五、实验原理 异步串行I /O方式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例如先低位、后高位)地传送。数据的各不同位可以分时使用同一传输通道,因此串行I/O可以减少信号连线,最少用一对线即可进行。接收方对于同一根线上一连串的数字信号,首先要分割成位,再按位组成字符。

为了恢复发送的信息,双方必须协调工作。在微型计算机中大量使用异步串行I/O方式,双方使用各自的时钟信号,而且允许时钟频率有一定误差,因此实现较容易。但是由于每个字符都要独立确定起始和结束(即每个字符都要重新同步),字符和字符间还可能有长度不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效率较低。 图2.3.1串行通信字符格式 图2.3.1给出异步串行通信中一个字符的传送格式。开始前,线路处于空闲状态,送出连续“1”。传送开始时首先发一个“0”作为起始位,然后出现在通信线上的是字符的二进制编码数据。每个字符的数据位长可以约定为5位、6位、7位或8位,一般采用ASCII编码。后面是奇偶校验位,根据约定,用奇偶校验位将所传字符中为“1”的位数凑成奇数个或偶数个。也可以约定不要奇偶校验,这样就取消奇偶校验位。最后是表示停止位的“1”信号,这个停止位可以约定持续1位、1.5位或2位的时间宽度。至此一个字符传送完毕,线路又进入空闲,持续为“1”。经过一段随机的时间后,下一个字符开始传送才又发出起始位。每一个数据位的宽度等于传送波特率的倒数。微机异步串行通信中,常用的波特率为50,95,11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等。 接收方按约定的格式接收数据,并进行检查,可以查出以下三种错误: ●奇偶错:在约定奇偶检查的情况下,接收到的字符奇偶状态和约定不符。 ●帧格式错:一个字符从起始位到停止位的总位数不对。 ●溢出错:若先接收的字符尚未被微机读取,后面的字符又传送过来,则产生溢出错。 每一种错误都会给出相应的出错信息,提示用户处理。一般串口调试都使用空的MODEM 连接电缆,其连接方式如下:

串行通信技术-模拟信号转换接口

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6 实验9串行通信技术 实验10A模拟信号转换接口 实验报告

实验九串行通信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异步串行通信原理; 2. 掌握MSP430异步串行通信模块及其编程方法; 二、实验任务 1. 了解MSP430G2553实验板USB转串口的通信功能,掌握串口助手的使用 (1)利用PC机的串口助手程序控制串口,实现串口的自发自收功能 为实现PC串口的自发自收功能,须现将实验板上的扩展板去下,并将单片机板上的BRXD和BTXD用杜邦线进行短接,连接图如下所示: 由此可以实现PC串口的自收自发功能。 (2)思考题:异步串行通信接口的收/发双方是怎么建立起通信的 首先在异步通信中,要求接收方和发送方具有相同的通信参数,即起始位、停止位、波特率等等。在满足上面条件的情况下,发送方对于每一帧数据按照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的顺序进行发送,而接收方则一直处于接受状态,当检测到起始位低电平时,看是采集接下来发送方发送过来的数据,这样一帧数据(即一个字符)传送完毕,然后进行下一帧数据的接受。这样两者之间就建立起了通信。 2. 查询方式控制单片机通过板载USB转串口与PC机实现串行通信 (1)硬件连接图

(2)C语言程序 采用SMCLK=1.0MHz时,程序如下:

其中SMCLK=1MHz,波特率采用的是9600,采用低频波特方式,则N=1000000/9600=104.1666…,故UCA0BR1=0,UCA0BR0=104,UCBRS=1; 当采用外部晶振时,时钟采用默认设置即可,程序如下:

也是采用了低频波特率方式,所以关于波特率设置的相关计算和上面是一样的。 (3)思考:如果在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应该如何设计连线和编程? 由于在上面的连线中将单片机上的P1.2和BRXD相连,P1.1和BTXD相连,所以若要在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通信,首先应该将两个单片机的P1.2和P1.1交叉相连,并根据上面的程序进行相同的关于端口和波特率相关的设置即可实现两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 (提高)利用PC机RS232通信接口与单片机之间完成串行通信 (1)硬件连接图 在实验时,采用了将PC机的串口com1直接连接至MSP430F149的孔型D9连接器上,G2553单片机的输出引脚P1.1和P1.2分别与F149单片机上的URXD1和UTXD1相连接,连接图如下所示:

北邮设计一:异步串行通信控制器

设计一:异步串行通信控制器 一、目的: ●掌握状态机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了解异步通信的原理和特点; ●掌握异步通信接口的设计方法。 二、异步通信原理简介: 我们主要以接收端为例来说明异步通信的工作原理,发送端可依此类推。异步通信的特点是数据在线路上的传输是不连续的,线路上数据是以一个字符为单位来传输的。异步传输时,各个字符可以是连续传输,也可以是间隔传输,这完全由发送方根据需要来决定。另外,在异步传输时,同步时钟信号并不传送到接收端,即收发双方各用自己的时钟来控制发送和接收。 由于字符的发送是随机进行的,因此,对于接收端来说就有一个判断何时有字符来,何时是新的一个字符开始的问题。因此,在异步通信时,对字符必须规定统一的格式。 异步信息传输格式 一个字符通常由四部分组成: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一个字符由起始位开始,停止位结束。奇偶校验位只占一位,为了简化分析我们暂且规定不用奇偶校验位。 起始位为0信号,占用一位,来通知接收端一个新的字符开始来到。线路上不传输字符时,应保持为1。接收端不断检测线路的状态,若连续为1以后又开始测到一个0,就知道是发来一个新字符,马上应准备接收。字符的起始位还被用来同步接收端的时钟,以保证以后的接收能正确进行。接收时钟信号RXC的频率是数据率的N倍,一般N=8,16,32,64等。由于异步通信双方各用自己的时钟源,若是时钟频率等于波特率,则频率稍有偏差便会产生接收误差,因此,采用较高频率的时钟,就能保证正确地捕获到信号。 起始位后面紧接着的是数据位,它可以是5位、6位、7位和8位。我们这里规定采用8位的数据位。注意在发送时,总是低位先发送(最低位LSB,最

串行通信的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分隔线---------------------------- 这里所讲的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不同于VC 串口编程时的同步和异步,这里只讲串口硬件层传输的两种模式,有关VC 串口编程的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我将另外写一篇文章。 这里所讲的同步和异步是从硬件层级来讲的。首先要知道什么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数据的二进制代码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以位为单位按时间顺序逐位传输的方式。串行传输时,发送端逐位发送,接收端逐位接受,同时,还要对所接受的字符进行确认,所以收发双方要采取同步措施(即判断什么时候有数据,数据是什么,什么时候结束传输)。 同步措施有两种,一种在传输的每个(帧)数据前(数据可能是5~8位)加一个起始位,后面加一位校验位及一位或两位的停止位组成一帧数据,这各方式称为异步传输;另一种是在一次传输(可能是多个字节)前加同步字节,可能不止一个字节,最后加校验字节或代表结束标志的字节,这种方式称为同步传输方式。 异步传输 异步传输将比特分成小组进行传送,小组可以是8位的1个字符或更长。发送方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这些比特组,而接收方从不知道它

们会在什么时候到达。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计算机键盘与主机的通信。按下一个字母键、数字键或特殊字符键,就发送一个8比特位的ASCII 代码。键盘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代码,这取决于用户的输入速度,内部的硬件必须能够在任何时刻接收一个键入的字符。 异步传输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即接收方并不知道数据会在什么时候到达。在它检测到数据并做出响应之前,第一个比特已经过去了。这就像有人出乎意料地从后面走上来跟你说话,而你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漏掉了最前面的几个词。因此,每次异步传输的信息都以一个起始位开头,它通知接收方数据已经到达了,这就给了接收方响应、接收和缓存数据比特的时间;在传输结束时,一个停止位表示该次传输信息的终止。按照惯例,空闲(没有传送数据)的线路实际携带着一个代表二进制1的信号,异步传输的开始位使信号变成0,其他的比特位使信号随传输的数据信息而变化。最后,停止位使信号重新变回1,该信号一直保持到下一个开始位到达。例如在键盘上数字“1”,按照8比特位的扩展ASCII编码,将发送“00110001”,同时需要在8比特位的前面加一个起始位,后面一个停止位。 异步传输的实现比较容易,由于每个信息都加上了“同步”信息,因此计时的漂移不会产生大的积累,但却产生了较多的开销。在上面的例子,每8个比特要多传送两个比特,总的传输负载就增加25%。对于数据传输量很小的低速设备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那些数据传输量很大的高速设备来说,25%的负载增值就相当严重了。因此,异步传输常用于低速设备。

Java串口通信编程指南

Java串口通信编程指南

1. 概述 在java中,利用Java Communication包可以操作串口,但官方的包在3.0之后就只支持Linux和Solaris平台了,Windows平台的只支持到98年出的2.0版本,不过在XP下还能使用。另外,也可以用开源的Rxtx实现串口通信,这里仅以Java Communication包,在Windows 平台实现串口通信进行说明。 2. 前期准备 2.1. 下载Java Communication包 ?下载地址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2f9934036.html,/Jolt/javacomm20-win32.zip。 ?如果是非Windows平台,请到Sun网站选择其他版本下载。地址如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2f9934036.html,/download/products.xml?id=43208d3d 2.2. 配置 ?解压缩javacomm20-win32.zip ?把win32com.dll拷贝到{JAVA_HOME}\jre\bin ?把comm.jar拷贝到{JAVA_HOME}\jre\lib\ext ?把https://www.360docs.net/doc/2f9934036.html,m.properties拷贝到{JAVA_HOME}\jre\lib ?set CLASSPATH={JAVA_HOME}\jre \lib\ext \comm.jar;%classpath%

3. 实现过程 主要步骤包括: ?获得串口标识 ?打开串口 ?设置串行端口通讯参数 ?获取输入(出)流 ?进行读写操作 3.1. 获得串口标识 指定串口的端口号,生成串口的标识类的实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f9934036.html,mPortIdentifier是通讯端口管理器,控制访问到通讯端口的中心类。一个应用程序首先使用CommPortIdentifier中的方法,通过相关的驱动去获取那些通讯端口是可用的并且选择一个端口便于开始。它包括如下功能: a. 通过驱动决定通讯端口是可用的。 b. 打开通讯端口为了I/O操作。 c. 决定端口的拥有者。 d. 解析端口拥有者的争夺。 e. 管理事件显示在端口拥有者的中的状态改变。 示例代码如下: 代码: 3.2. 打开串口 示例代码如下: 代码:

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秋季学期 《通信系统综合训练》课程设计 题目: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班 姓名:李银环 学号:11250134 指导教师:王惠琴 成绩:

摘要 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通信的方法主要有利用MSComm控件和直接用Windows API编程,软件采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利用MSComm控件编程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而直接使用Windows API编程更灵活一些。 本次课程设计分析了串行异步通信的基本原理,在VC++6.0的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了两个PC机的COM口间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本文通过对COM1口进行初始化编程,以及对建立的工程中的每个对话框和按钮分别进行编程和设置,成功的实现了利用PC机的两个COM口进行异步通信,并能根据设置调整异步传行通信参数。 关键词:VC++6.0;MSComm控件;串行异步通信

目录 前言 (1) 第1章串行异步通信基本原理 (2) 1.1 串行通信协议 (2) 1.2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3) 1.3 RS-232简介 (4) 第2章 VC++软件简介 (5) 2.1 VC++6.0简介 (5) 2.2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 控件 (6) 第3章串行异步通信系统分析 (7) 第4章串行异步通信系统设计 (8) 4.1建立工程 (8) 4.2 在程序中添加MSComm控件 (9) 4.3 初始化串口:设置MSComm控件的属性 (11) 4.4 发送数据 (12) 第5章串行异步通信程序调试 (18) 5.1 计算机串口设置 (18) 5.2 程序运行结果 (18)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谢 (29)

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实验

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实验 一.目的:了解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 了解RS─232C的结构及使用方法。RS----232C 9芯连接器插针定义如下: 二.使用设备:带有RS─232C通信接口的微型计算器及一根多芯电缆。 三.8250异步串行接口: IBM PC系统可选的串行异步通信接口板上用的UART是一片INS8250,以它为核心,附加一些辅助电路,如I / O地址译码电路电平变换电路等,组成了RS232C接口,所以,对RS232C编程实际上是对8250的编程。8250的逻辑框图如下:

(一)8250的编程模型 8250异步串行接口是用于IBM PC串行通讯的接口芯片,8250内含比特率分频器,无须外接,所以用它构成接口非常简单。有两个串口,每个串口上有10个寄存器,IBM PC系统只为这10个寄存器分配了连续的7个端口地址,其端口地址分配如下: 分配的端口地址输入还是输出相应寄存器 3F8H/2F8H*输出发送数据寄存器 3F8H/2F8H*输入接收数据寄存器 3F8H/2F8H+输出波特率分频器L(数据传输速度)3F9H/2F9H+输出波特率分频器H 3F9H/2F9H*输出中断允许寄存器 3FAH/2FAH 输入中断标识寄存器 3FBH/2FBH 输出线控制寄存器 3FCH/2FCH 输出Modem控制寄存器 3FDH/2FDH 输入线狀态寄存器 3FEH/2FEH 输入Modem狀态寄存器 注:标有*寄存器地址是线控制存器7位为0时的寄存器地址,标有+寄存器地址是线控制存器7位为1时的寄存器地址。 从功能上分,这10个寄存器可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工作方式,通信参数的控置和设置。如数据格式有关参数的设置,是否允许中断方式的设置以及是否使用RTS,DTR等联络控制信号等,属于这一组的有5个寄存器:波特率分频器L(低位)和H(高位) 线控制寄存器,Moden控制寄存器,中断允许寄存器。这5个寄存器都是在8250初始化时用OUT指令向其中置入初值的。另一组寄存器用于实现通信传输,有5个寄存器, 它包括:输入和输出的缓冲寄存器——接收数据寄存器和发送保持寄存器, 记忆当前状态的寄存器——线状态寄存器, Moden状态寄存器和中断标识寄存器。 (二)8250的初始化: 1.波特率的设置:(波特率分频器L和H)是用OUT指令向地址为3F8H和3F9H的两个波特率分频器置入合适的值实现的。 在初始化时,将线控寄存器最高为置1,然后写3F8H,3F9H便可对串行传送速率进行初始化。波特率分频器确定串行传送的速率(每秒传送的位数)如下: 波特率分频器H 分频器L 50 09H 00H 75 06H 00H 110 04H 17H 134.5 03H 59H 150 03H 00H 300 01H 80H 600 00H C0H 1200 00H 60H 1800 00H 40H 2000 00H 3AH 2400 00H 30H 3600 00H 20H

串行通信的基础知识

串行通信的基础知识 串行数据通信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问题,一个是数据传送,另一个是数据转换。所谓数据传送就是指数据以什么形式进行传送。所谓数据转换就是指单片机在接受数据时,如何把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化为并行数据,单片机在发送数据时,如何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进行发送。 8.1.1 数据传送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串行通信,所谓异步就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时钟。异步串行通信通常以字符(或者字节)为单位组成字符帧传送。字符帧由发送端一帧一帧地传送,接收端通过传输线一帧一帧地接收。 1. 字符帧的帧格式 字符帧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停止位。如图8.1所示: 1)起始位:位于字符帧的开头,只占一位,始终位逻辑低电平,表示发送端开始发送一帧数据。 2)数据位:紧跟起始位后,可取5、6、7、8位,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3)奇偶校验位:占一位,用于对字符传送作正确性检查,因此奇偶校验位是可选择的,共有三种可能,即奇偶校验、偶校验和无校验,由用户根据需要选定。 4)停止位:末尾,为逻辑“1”高电平,可取1、1.5、2位,表示一帧字符传送完毕。 图8.1 字符帧格式 异步串行通信的字符帧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连续的异步串行通信,是在一个字符格式的停止位之后立即发送下一个字符的起始位,开始一个新的字符的传送,即帧与帧之间是连续的。而断续的异步串行通信,则是在一帧结束之后不一定接着传送下一个字符,不传送时维持数据线的高电平状态,使数据线处于空闲。其后,新的字符传送可在任何时候开始,并不要求整倍数的位时间。 2. 传送的速率

串行通信的速率用波特率来表示,所谓波特率就是指一秒钟传送数据位的个数。每秒钟传送一个数据位就是1波特。即:1波特=1bps(位/秒)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位的发送和接收分别由发送时钟脉冲和接收时钟脉冲进行定时控制。时钟频率高,则波特率高,通信速度就快;反之,时钟频率低,波特率就低,通信速度就慢。 8.1.2 数据转换 MCS-51单片机只能处理8位的并行数据,所以在进行串行数据的发送时,要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而在接收数据时,只有把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单片机才能进行处理。 能实现这种转换的设备,称为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这种设备已集成到单片机内部,称为串行接口电路。串行接口电路为用户提供了两个串行口缓冲寄存器(SBUF),一个称为发送缓存器,它的用途是接收片内总线送来的数据,即发送缓冲器只能写不能读。发送缓冲器中的数据通过TXD引脚向外传送。另一个称为接收缓冲器,它的用途是向片内总线发送数据,即接收缓冲器只能读不能写。接收缓冲器通过RXD引脚接收数据。因为这两个缓冲器一个只能写,一个只能读,所以共用一个地址99H。串行接口电路如图8.2所示。

C#中串口通信编程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NET平台下使用C#创建串口通信程序,.NET 2.0提供了串口通信的功能,其命名 空间是System.IO.Ports。这个新的框架不但可以访问计算机上的串口,还可以和串口设备进行通信。 我们将使用标准的RS 232 C 在PC间通信。它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而且我们不打算使用任何的握手或流控制器,而是使用无modem连接。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中最重用的是SerialPort 类。 创建SerialPort 对象 通过创建SerialPort 对象,我们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串口通信的全过程。 我们将要用到的SerialPort 类的方法: ReadLine():从输入缓冲区读一新行的值,如果没有,会返回NULL WriteLine(string):写入输出缓冲 Open():打开一个新的串口连接 Close():关闭 Code: //create a Serial Port object SerialPort sp = new SerialPort (); 默认情况下,DataBits 值是8,StopBits 是1,通信端口是COM1。这些都可以在下面的属性中重新设置: BaudRate:串口的波特率 StopBits:每个字节的停止位数量 ReadTimeout:当读操作没有完成时的停止时间。单位,毫秒 还有不少其它公共属性,自己查阅MSDN。

串口的硬件知识 在数据传输的时候,每个字节的数据通过单个的电缆线传输。包包括开始位,数据,结束为。一旦 开始位传出,后面就会传数据,可能是5,6,7或8位,就看你的设定了。发送和接收必须设定同样 的波特率和数据位数。 无猫模式 没有Modem模式的电缆只是简单地交叉传送和接收线。同样DTR & DSR, 和 RTS & CTS也需要交叉。RS232针图 这里,我们三条线。互连2和3(一段的2pin连接3pin),连接两端的5pin。 [示例程序] 主程序

第4章 异步串行通信

第4章 异步串行通信 本章导读:目前几乎所有的台式电脑都带有9芯的异步串行通信口,简称串行口或COM 口.由于历史的原因,通常所说的串行通信就是指异步串行通信。USB、以太网等也用串行方式通信,但与这里所说的异步串行通信物理机制不同。 有的台式电脑带有两个串行口: COM1 口和COM2 口,部分笔记本电脑也带有串行口。随着 USB接口的普及,串行口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作为设备间简便的通信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串行口还不会消失,在市场上也可很容易购买到USB到串行口的转接器因为简单且常用的串行通信只需要三根线(发送线、接收线和地线),所以串行通信仍然是MCU与外界通信的简便方式之一。 实现异步串行通信功能的模块在一部分MCU中被称为通用异步收发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s, UART ),在另一些 MCU 中被称为串行通信接口(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SCI)。串行通信接口可以将终端或个人计算机连接到MCU,也可将几个分散的 MCU连接成通信网络,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①阐述了串口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描述了K60串口糢块的功能概要; ③介绍了串口模块驱动构件编程时涉及的相关寄存器;④设计并封装了串行通信的驱动构件; ⑤给出第一个中断例程的执行过程和设计流程。 本章介绍的K60UART模块的工作原理以及编程实例,这些编程实例都使用了基于构件的编程思想,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仔细体会,以求得对编程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章所出现的UART 字眼,在没有其他说明的情况下,都是特指K60的UART模块,本章串口驱动编程涉及的寄存器全部给出其详细介绍,目的是让读者对嵌入式底层驱动编程设计的寄存器有个直观的了解,以后各章节将不再给出相关寄存器的详细介绍。 4.1异步串行通信的基础知识 本节简要概括了串行通信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为学习MCU的串行接口编程做准备。对于己经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读者,可以略读本节。 4.1.1基本概念 “位”(bit)是单个二进制数字的简称,是可以拥有两种状态的最小二进制值,分别用“0” 和“1”表示。在计算机中,通常一个信息单位用8位二进制表示,称为一个“字节”(Byte)。串行通信的特点是:数据以字节为单位,按位的顺序(例如最高位优先)从一条传输线上发送出去。这里至少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每个字节之间是如何区分开的?第二,发送一位的持续时间是多少?第三,怎样知道传输是正确的?第四,可以传输多远?这些问题属于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分为异步通信与同步通信两种方式,本节主要给出异步串行通信的一些常用概念。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对串行通信编程是有益的。

UART的异步串口通信VHDL实现

UART 的异步串口通信协议的VHDL 语言实现 异步串行通信的采用的波特率为9600b/s,外配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为3.6864MHZ ,故采用分频电路 package width is constant N:integer:=8; end width; use work.width.all;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arith.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fredivn is GENERIC (N:integer:=6); port(clkin: in std_logic; clkout: out std_logic); end fredivn; architecture behav of fredivn is signal count : integer; begin process(clkin) begin if (clkin'event and clkin=1)then if(count

MFC串口通信编程详解解析

MFC串口通信编程介绍 主要介绍了用CreateFile(函数和WriteFile(函数读写串口的实例,以及设置串口属性的实例. 在工业控制中,工控机(一般都基于Windows平台经常需要与智能仪表通过串口 进行通信.串口通信方便易行,应用广泛. 一般情况下,工控机和各智能仪表通过RS485总线进行通信.RS485的通信方式是半双工的,只能由作为主节点的工控PC机依次轮询网络上的各智能控制单元子节点.每次通信都是由PC机通过串口向智能控制单元发布命令,智能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正确的命令后作出应答. 在Win32下,可以使用两种编程方式实现串口通信,其一是使用ActiveX控件,这种方法程序简单,但欠灵活.其二是调用Windows的API函数,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掌握串口通信的机制,并且自由灵活.下面只介绍API串口通信部分. 串口的操作可以有两种操作方式:同步操作方式和重叠操作方式(又称为异步操作方式.同步操作时,API函数会阻塞直到操作完成以后才能返回(在多线程方式中, 虽然不会阻塞主线程,但是仍然会阻塞监听线程;而重叠操作方式,API函数会立即返回,操作在后台进行,避免线程的阻塞. 无论哪种操作方式,一般都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 (1打开串口 (2配置串口 (3读写串口 (4关闭串口

一打开串口 Win32系统把文件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无论是文件、通信设备、命名管道、邮件槽、磁盘、还是控制台,都是用API函数CreateFile来打开或创建的.该函数的原型为: HANDLE CreateFile( LPCTSTR lpFileName, DWORD dwDesiredAccess, DWORD dwShareMode,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SecurityAttributes, DWORD dwCreationDistribution, DWORD dwFlagsAndAttributes, HANDLE hTemplateFile; ?lpFileName:将要打开的串口逻辑名,如“COM1”; ?dwDesiredAccess:指定串口访问的类型,可以是读取、写入或二者并列; ?dwShareMode:指定共享属性,由于串口不能共享,该参数必须置为0; ?lpSecurityAttributes:引用安全性属性结构,缺省值为NULL; ?dwCreationDistribution:创建标志,对串口操作该参数必须置为 OPEN_EXISTING; ?dwFlagsAndAttributes:属性描述,用于指定该串口是否进行异步操作,该值为FILE_FLAG_OVERLAPPED,表示使用异步的I/O;该值为0,表示同步I/O操 作;

STM32 USART同步异步串行通讯

慢慢的看一下,应该容易理解. 在网络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要交换数据,需要高度的协同工作。为了正确的解释信号,接收方必须确切地知道信号应当何时接收和处理,因此定时是至关重要的。在计算机网络中,定时的因素称为位同步。同步是要接收方按照发送方发送的每个位的起止时刻和速率来接收 数据,否则会产生误差。通常可以采用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方式对位进行同步处理。 1. 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异步传输将比特分成小组进行传送,小组可以是8位的1个字符或更长。发送方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这些比特组,而接收方从不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到达。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计算机键盘与主机的通信。按下一个字母键、数字键或特殊字符键,就发送一个8比特位的ASCII代码。键盘可以在 任何时刻发送代码,这取决于用户的输入速度,内部的硬件必须能够在任何时刻接收一个键入的字符。 异步传输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即接收方并不知道数据会在什么时候到达。在它检测到数据并做出响应之前,第一个比特已经过去了。这就像有人出乎意料地从后面走上来跟你说话,而你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漏掉了最前面的几个词。因此,每次异步传输的信息都以一个起始位开头,它通知接收方数据已经到达了,这就给了接收方响应、接收和缓存数据比特的时间;在传输结束时,一个停止位表示该次传输信息

的终止。按照惯例,空闲(没有传送数据)的线路实际携带着一个代表二进制1的信号,异步传输的开始位使信号变成0,其他的比特位使信号随传输的数据信息而变化。最后,停止位使信号重新变回1,该信号一直保持到下一个开始位到达。例如在键盘上数字“1”,按照8比特位的扩展ASCII编码,将发送“00110001”,同时需要在8比特位的前面加一个起始位,后面一个停止位。 异步传输的实现比较容易,由于每个信息都加上了“同步”信息,因此计时的漂移不会产生大的积累,但却产生了较多的开销。在上面的例子,每8个比特要多传送两个比特,总的传输负载就增加25%。对于数据传输量很小的低速设备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那些数据传输量很大的高速设备来说,25%的负载增值就相当严重了。因此,异步传输常用于低速设备。 2. 同步传输(Synchronous Transmission):同步传输的比特分组要大得多。它不是独立地发送每个字符,每个字符都有自己的开始位和停止位,而是把它们组合起来一起发送。我们将这些组合称为数据帧,或简称为帧。 数据帧的第一部分包含一组同步字符,它是一个独特的比特组合,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起始位,用于通知接收方一个帧已经到达,但它同时还能确保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