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涝渍
水文灾害

洪水+渍
洪水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 及时排除的现 象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 被江河、湖库容纳 定义 ,水位上涨而泛滥 的现象
以降水为主要补 蒸发弱、排水 地区 给的河流汛期 不畅的低洼地
【2】成因分析: 短时间有大量来水:降水集中,多暴雨, 流域内集水面积广,支流多,植被稀疏 容水: ‘来水’:短 无足够空间容水: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 无足 时间有大量的 去水:无 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 够空 来水。 排不出 法及时去 间容 无法及时去水: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水 水 地势低洼,流速减慢;河道淤塞,河床 抬高;人口密集,侵占空间。
2、风暴潮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 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来势猛、速 度快、强度 大、破坏力 强 增水过程相 对平缓
台风引 起的风 暴潮
温带风 暴潮
多在夏秋 季节台风 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 地区均可能发生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 欧洲北海沿岸、美国 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 方海区沿岸为多。
蒸发弱 难下渗
洪涝的形成原因分析
【3】分布地区 【4】防治措施:对洪水灾害的防治 从气候来看: 中低纬度地区 洪涝 主要是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具体 (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 措施如下: 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从地形来看:江河两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涝渍 低洼地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实行防洪保险
春秋季节
其他水文灾害: 融雪洪水:高纬度或高山积雪区,季节性 气温升高形成融雪洪水 冰凌洪水:河水中冰块堆积导致河道堵塞 而形成的洪水。形成条件:【1】河流最 冷月在气温0℃以下 【2】河流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 地区 雨涝:降雨造成的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内渍:低洼地区地下水过高使土壤水分长 期处于饱和状态
大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哪些

大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哪些豆大的雨点稀稀疏疏,不缓不慢,井然有序的敲着阳台上的雨搭,似乎很是悠闲。
调皮的雨点儿像谁扔下来的钢珠一样砸在河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哪些,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哪些1、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大雨、暴雨造成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引起的。
而特大暴雨还会引发山洪暴发、河流泛滥等。
洪涝灾害不仅危害农作物、林果业和渔业,而且还能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2、涝渍灾害:涝渍灾害包含涝和渍两部分,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而形成,而渍主要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水排不出去,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形成渍灾。
3、防护暴雨的措施:1、地势较洼的居民住宅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而采取“小包围”措施,可以在住宅区砌围墙,可在大门口放置挡水板,也可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把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免发生堵塞现象,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在底层居民家中,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距地面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如果室外积水漫进屋内的话,就可以及时地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防止不慎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不要在河道里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暴雨提示员工注意安全雨天员工安全注意事项1、确保信息畅通搞好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末来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夏季施工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的不确定和突发,对破坏程度难以进行预测,需要加强对气象信息的控制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强防范。
2、防护的全面。
施工现场涉及面较广,包括各部分现场和临时设施的安全防护以及全部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制定安全措施时一定要全面细致周到,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以留有隐患,带来损失。
3、科学组织施工。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雨期施工的特点,将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工程提前或延后安排,根据天气合理搞好室内外作业安排,风雨天气尽量安排在室内施工作业,搞好工序穿,提高工效和施工速度,遇到较大的暴风雨天气应停止施工。
高中地理《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包括陆地上发生的洪涝灾害等,以及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
一、洪水灾害洪水灾害属于洪涝灾害,洪涝灾害除了洪水灾害外,还包括涝渍灾害。
首先介绍洪水灾害与涝渍灾害的区别。
洪水灾害是指由降水过多、冰雪融化等原因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进而形成的灾害。
涝渍灾害是指在洼地地区积水难以及时排出所形成的灾害。
由于二者往往接连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下文对洪水灾害进行介绍。
按照成因,洪水灾害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
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少。
这是由洪水灾害的发生条件所导致的。
洪水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包括:1.气候条件:降水季节及年际变化大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等。
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洪水灾害。
2.地形条件: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例如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易有洪水灾害发生。
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洪水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由于森林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能“削峰补缺”,湖泊也能在洪水发生时发挥其蓄洪作用,因此人类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活动也使得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二、海啸灾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山体滑坡等引起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够引起近岸海面的大幅度涨落。
海啸传播速度快,可达700km/h以上,波长极长,对海上航行的船只影响不大。
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如下:1.发生在深海。
因为深海海底上方有巨大的水体,而海啸发生需要大规模的水体扰动。
2.海底地震等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水体扰动。
3.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这样才能使得海啸波进入岸边时波速变小、波高陡增。
三、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指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造成强风和气压骤变,并叠加在天文潮上导致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我国沿海各省份均有风暴潮灾害发生,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等)遭受风暴潮不利影响最为显著。
四、其他海洋灾害一览除了海啸和风暴潮,海洋灾害还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咸潮入侵、赤潮、绿潮、海冰等。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水过多或者河流水位上涨导致的水灾。
这种灾害经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影响。
为了应对洪涝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
1.水库和堤坝建设:水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调节河流水位,减少洪水的过程和幅度。
堤坝可以加固河岸,防止河流决口,控制洪水的扩散范围。
因此,水库和堤坝的建设是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
2.河道疏浚和加固: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和加固工作,可以提高河道的流量和排水能力,减少洪水造成的影响。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床淤泥和浮渣,保持河道畅通。
河道加固可以通过加固河岸和铲除河床上的障碍物来减少洪水的冲刷和决口。
3.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应对洪涝灾害至关重要。
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水文和地质等数据,及时预警洪水的发生和潜在的灾害风险。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建立避难所和应急物资储备:洪涝灾害发生后,人们往往需要撤离受灾区域,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因此,建立足够数量和容量的避难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应急物资如饮水、食物、药品、毯子等也需要充足的储备,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给受灾人群。
6.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通过开展洪涝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应对灾害、避免危险行为以及采取适当的自救措施。
7.国际合作:洪涝灾害通常跨越国家界限,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
国家可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洪涝灾害。
总之,应对洪涝灾害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在灾前预防和监测、灾中应急救援、灾后恢复和重建等方面做好准备和应对。
这些措施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的各个方面。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应对洪涝灾害,减少灾害的损失和影响。
水灾害涝渍概述

285-1868 41年一次水灾 近年 不到5年一次水灾
第四节 涝渍灾害的分类
• 一、按发生的季节分类
春涝、夏涝、秋涝、连季涝
• 二、按地形地貌分类
平原坡地、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区谷地、沼泽地
三、按渍害发生性质分类
涝渍型、潜渍型、盐渍型、水质型
1.春涝 春涝主要是由于连绵阴雨天气形成,其特点是降雨强 度小,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2.夏涝 夏涝主要夏季暴雨造成的,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可 能引起山洪或泥石流,在低洼地区会造成涝渍灾害。 例如,在每年5~7月间,江淮流域中下游进入典型的 黄梅季节,如果梅雨期长、雨量大,造成严重的涝渍 灾害。 3.秋涝 秋季的连绵阴雨会造成涝渍,特点与春涝类似。另一 种情况就是台风造成的涝灾,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 持续时间短。 4.连季涝 连季涝一般指春涝发生后紧接夏涝或夏涝后紧接秋涝 的两季连涝。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影响范围也 不大,但发生的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涝渍灾害。
四、城市内涝
7月10日,北京市莲花桥下因大量积水造成交通瘫痪。当日,京城普降暴 雨,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内涝
定义P70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化专家 周玉文教授: •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的一种“富贵病”。 •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 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 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 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 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对 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
一、涝灾对作物影响
• 耐涝能力 耐淹时间 耐淹深度 在产量不受
影响的前提下,农作物允许的受淹时间和 淹水深度,称为农作物的耐涝能力或耐淹 时间、耐淹深度。
第四节 涝渍分类

• 2. 潜渍型 • 由于地下水自下而上戒侧向渗入,是农田地下水位过高 而形成的渍灾,如丘陵地区的冷浸区、滨河滨湖的平原洼 地因外水渗入的渍害田等 • 4. 水质性 • 与指农田土壤含有酸性水分而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农田, 主要分布在珠江下游地区。 • 各种类型灾害的分类较为复杂,如涝渍可能兼为潜渍型, 亦可能为次生盐碱型。在迚行渍害农田统计时,只能按形 成渍害的主要因素迚行分类。
• 另外,秋涝还可由台风雨造成,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和华 南地区 • 4. 连季涝 • 连季涝有春夏涝和夏秋涝 • 这种情况出现几率小,影响范围也丌大,但可能对局部地 区造成严重的涝渍灾害。
• (二)按地形地貌分类
• 涝渍灾害的形成不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可划分为平原坡地、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区谷地、沼 泽地等几种类型。
• 2. 夏涝 • 夏涝主要发生在雨带缓慢秱动戒持续停留所造成的雨季 • 特点:降雨强度大,可能引起山洪戒平原地区河水泛滥, 在地势低洼、排水丌畅地区积聚大量涝水,造成涝渍灾害 • 发生区域: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各省 • 危害:影响夏收夏种,造成作物倒伏秕粒和棉花的蕾铃脱 落。 • 3. 秋涝 • 秋涝是由秋季的连绵细雨造成的涝渍灾害,特点不春涝相 似 • 秋涝在西南各省及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其次是华南、江 淮和黄淮等地,对秋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也丌利 于秋收和秋种。
二、涝渍灾害的分类
(一)按发生的季节分类
• • • • • • • • • 按涝渍灾害发生的季节可以分为春涝、夏涝、秋涝、连 季涝 1. 春涝 春涝主要是由于连绵阴雨天气形成 特点: 降雨强度小:30—100mm 影响范围广:可达100万k㎡以上 持续时间长:1—2星期,甚至一月之久 发生区域: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危害:常引起小麦、油菜烂根、早衰和病害。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你知道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气候原因:季风气候显著,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有的地区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
也有的地区是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
所在流域的地貌特征。
是否存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等情况。
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
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土壤与地质状况。
当地的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
人类活动的密集情况。
人类修建的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另一种是因人类的过分集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也增加了产生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多植树、多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乱砍滥伐,从根源上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2、加强河道整治、堤防建设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灾害的机会。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当发现洪水来临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
5、洪水因为来势凶猛且速度较快,如果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的地方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而已经遭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门板、木排、船只等,做水上转移。
《水灾害防治》浅谈涝渍灾害的影响

《水灾害防治》浅谈涝渍灾害的影响摘要:涝渍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地面排水不畅,导致土壤过度饱和,形成长期的积水状态,使土壤失去了正常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涝渍是一种常见的土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涝渍的致灾因子、影响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涝灾;渍害;成因;影响;治理措施1.概述因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使得低洼区淹水受灾,造成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或使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叫做涝灾。
在我国平原地带,尤其是沿江、沿河和滨湖地区地势平坦,常圈堤筑圩,汛期江河水位经常高于圩内地面高程,每当暴雨产生的径流不能由河道及时宣泄,或受大江大河的洪水顶托,内水不能外排,最易形成涝灾。
溃害也称为湿害,是由于连绵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低温寡照,造成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通气不良,植物根系活动层中土壤含水量较长期地超过植物能耐受的适宜含水量上限,致使植物的生态环境恶化,水、肥、气、热的关系失调,出现烂根死苗、花果霉烂、籽粒发霉发芽,甚至植株死亡,导致减产的现象。
如果地下水的矿化度较大,还会使土壤受到盐害,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恶果。
2.涝渍的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农作物伤害并导致减产的因素。
涝渍致灾因子分为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2.1自然致灾因子2.1.1大雨或暴雨大雨或暴雨可能导致土壤不透水,地表水迅速聚集,增加了地表径流的量,造成涝渍。
2.1.2雪融或冰雹大量的雪融或冰雹融化会导致地表水增加,进而影响地下水位,导致涝渍。
2.1.3长期降雨连续降雨,特别是在多雨的季节,可能导致地表和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形成涝渍。
2.1.4地形和土壤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也是形成涝渍的重要因素。
例如,低洼地区和黏土质土壤的地区更容易形成涝渍。
2.1.5河流泛滥河流泛滥可能导致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形成涝渍。
2.2人为致灾因子2.2.1土地平整度不足土地表面的平整度不足,会使地面排水不畅,导致积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嵌草砖
• 无砂混凝土透水砖
第六节 渍灾的防治
一、水利措施 二、农业措施
一、水利措施
• 1.建立农田地下排水系统 • 农田土壤过湿,地下水位过高,必须采取排水措施,排降地表水、土 • • • • • • •
壤水与地下水。排水防渍又可分为明排与暗排两种方式。 2.控制河网水位 控制地下水位,必须从控制河道水位人手。 一般作物的适宜地下水位应等于根系层厚度加上毛管水饱和区厚度, 3.采取深沟密网,加快田间排水 以往的旱田排水,多采用田间开浅明沟的办法。由于沟挖得浅,地表水 排除速度不快,且不能排除土壤水,地下水位也降不下去。近年来,各 地普遍采取深沟密网(一般沟深0。4m,),排地表水和土壤水效果很明 显。 4.实行“灌排分开”、“水旱分开” 灌排分开,就是灌溉、排水各走各的路,自成系统,互不干扰。这不 仅能保证浅水勤灌,提高灌水质量,而且能降低排水沟水位 水(田)、旱(地)不分,最易形成人为渍害。水、旱作物应实行分区分 片集中种植。避免渍害。 5.推行计划用水 推行计划用水,禁止大水漫灌的现象,一来节约用水灌溉水量,第二 就是防渍最好的措施之一。
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2.分片排涝 在排涝规划中,除了建立河网系统外,还应考虑在高低地分界处划分 梯级、建闸控制、使各片自成水系,达到高地自排,坡地抢排,低的 地方靠抽排,排涝滞涝结合。 3.排蓄结合、自排为主 平原、圩区当外河水位高于保护区地面高程时,不能靠自排的时候, 主要采取第一 采用抽水泵抽水排水,但是也不能完全靠抽水,为了 尽量减少装机容量和抽水费用第二措施就是尽量利用原有湖泊、洼地 滞涝,以减小抽排流量,或者采取一切措施尽量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 有条件时可适当抬高内河水位,以争取更多的自流外排条件。 4.控制运用,加强管理 修建排涝工程固然十分必要,但不可忽视对其控制运用和加强管理,
•
•
• • • •
1.平原坡地 平原坡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比较平坦,虽有一定的排水 能力,但遇到较大降雨时,往往因坡面漫流缓慢或洼地积水而形成灾害 2· 平原洼地 平原洼地主要分布在沿江、河、湖、海周边的低洼地区,特点接近平原坡地,但是 比平原坡地多受河水或海水水位的顶托,丧失自排能力或排水受阻,容易形成灾害。 3.水网圩区 在江河下游三角洲或一些冲积平原,水系多为网状,水位一般会超出耕地的地面, 一般必须筑圩 防御,并靠动力排除圩内积水。所以很容易形成涝渍灾害。 4.山区谷地 山区有很多的冷泉水、山洪水等,土地一般土温较低而且长期土体水分比较饱和, 水、肥料、温度都不协调,作物养分吸收困难,影响植物代谢. 5.沼泽化与沼泽地区 沼泽平原地势平缓,但是河网稀疏,排水能力低,一般第一年的雨水第二年才能排 尽。 6.城市地区 城市大部分是混凝土地面,所以只有靠管道进行排水,遇到时间很短的高强度暴雨, 就会在几十分钟内造成城市地面严重积水,造成城市地面暴雨积水现象。 城市管道排水标准是按照短历时暴雨重现期作为设计标准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地面不透水性强度和范围增加,城区河道减小,调蓄能力 降低,使得洪涝灾情更严重。
• 1.排涝标准
• • • • •
• 2.规划原则
。 排涝标准是设计排水系统的主要依据, 排涝标准有两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表达方式是以排除某一重现期的暴雨所产生的涝水作为设计标准。 第二种表达方式不考虑暴雨的频率,而以排除造成涝灾的某一量级的降雨 涝水作为设计标准。 第一种方式以暴雨重现期作为排涝标准,频率概念比较明确,易于对各种 频率涝灾损失进行分析比较,但需要收集众多雨量资料进行频率计算以推 求设计暴雨;第二种方式直接以敏感时段的暴雨量为设计标准,比较直观, 直接得出设计暴雨,但缺乏明确的涝灾频率概念。
•
• •
二、农业措施
• 1.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料
深耕晒垡(用太阳暴晒翻起来的土地),增施有机肥料,使土 壤变得疏松,增加通气、吸水等性能,并调整毛管水供水状态。 深耕一般深度达到20cm左右,并与干耕晒垡、秸秆还田等措 施结合起来。 对于耕层滞水,采用的措施就是对底层不透水粘土要深翻,挖 穿底部隔水层,以求上下疏通,消除耕层滞水。
涝 渍
涝 渍
涝害 由于降雨量过大,暴雨产生的地面径 流不能及时排除,使低洼区淹水受灾,造成国家、 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或使农田积水造成农业减 产的灾害,叫做涝灾。
渍害也称为湿害 是指连阴雨时间过长或雨水 过多而田间排水渠道不配套,虽然田间无积水, 但是造成了农田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土 壤透气性不好,使作物根系吸收能力受到伤害,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二、人类活动
• 1.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 • 2 .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 3.新建或规划排水系统不合理 • 4.灌排失调 • 5.城市化的影响
• • • •
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 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 现在湖水面积为1,780平方公里
• 2.水旱轮作,轮种绿肥
实行水旱轮作,可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土壤密度较小, 促进高产。 轮种绿肥,如稻、麦、棉、玉米与绿肥的轮作,可增强土壤的 透水性,耕层不易形成滞水,而且消退速度也快。
• 3.结合兴修水利,客土改土
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开河挖沟,采取“粘(土)拌砂(土)”, 的方法,直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 客土:将栽植地点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 或掺入某种栽培基质改善理化性质。
灌排两用田间渠系布置示意图
干支斗农毛--采用明渠排水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考虑排除地表径流 和地下径流,对渠道坡度要求不高,检查方便。缺点是占用土地, 渠道容易淤积和生长杂草影响排水,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如果采用暗管排 水系统,可以免 除这些缺陷,而 且管道间距不受 机耕的限制。通 过控制管道的埋 深可以增加水力 坡度,并有效地 控制地下水位。 但暗管工程费用 高,养护困难。 但从发展趋势看, 暗管排水系统前 途看好。
•鄱
阳 湖
• 1.涝渍型 • 平原各地区一般是涝灾与渍害并存,雨期涝水淹没农田,雨 • • • • • •
• •
后地下水排不出又形成渍害。 2.潜渍型 地下水自下而上或侧向渗入,使农田地下水位过高而形成的 渍害,象前面介绍的山区的冷浸田、河流湖泊边的的平原洼 地都属于这种。 3.盐渍型 盐渍型农田是含有盐碱成分的地下水位因某种原因升高,通 过土壤蒸发使耕地中盐碱逐渐累积,超过了农作物的耐盐碱 能力的农田。 一是由于涝渍而形成,长期积水排不出而使农田返盐返碱; 二是引用外水灌溉,抬高了地下水位,引起次生盐碱;潜渍 型农田 4.水质型 农田土壤含有酸性水分而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农田,主 要分布在珠江下游地区。
285-1868 41年一次水灾 近年 不到5年一次水灾
第四节 涝渍灾害的分类
• 一、按发生的季节分类
春涝、夏涝、秋涝、连季涝
• 二、按地形地貌分类
平原坡地、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区谷地、沼泽地
三、按渍害发生性质分类
涝渍型、潜渍型、盐渍型、水质型
1.春涝 春涝主要是由于连绵阴雨天气形成,其特点是降雨强 度小,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2.夏涝 夏涝主要夏季暴雨造成的,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可 能引起山洪或泥石流,在低洼地区会造成涝渍灾害。 例如,在每年5~7月间,江淮流域中下游进入典型的 黄梅季节,如果梅雨期长、雨量大,造成严重的涝渍 灾害。 3.秋涝 秋季的连绵阴雨会造成涝渍,特点与春涝类似。另一 种情况就是台风造成的涝灾,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 持续时间短。 4.连季涝 连季涝一般指春涝发生后紧接夏涝或夏涝后紧接秋涝 的两季连涝。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影响范围也 不大,但发生的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涝渍灾害。
• 渍害农田统计,一般按形成渍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类。
第五节 涝灾的防治
一、农业除涝系统 二、排涝规划 三、排涝措施 四、城市内涝治理
• 一、农业除涝系统
• • •
•
• •
农田排水系统是除涝的主要工程措施,其作用是根据各类农作物的耐淹 能力,及时排除农田中过多的水分,减少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使农作 物正常生长。 (一)田间排水系统 田间排水系统的功能是排除地里的积水防止内涝,或截留坡面的径流避 免冲刷,也可用于降低农田的地下水位以减少渍害。 1.平地田间排水系统 采用明沟排水系统或暗管排水系统两种类型。 2.坡地排水系统 坡度梯田化,梯田可以采用等高明渠系统或标准防冲系统进行排水。 (二 )主干排水系统 主干排水系统功能: 收集来自田间排水系统的出流,迅速排至出口。 它有两种类型: 一种系统 收集和拦截周边坡地的径流,以保护农业区免受淹 一种系统是收集平地多余的水量并排出农业区。 具有综合用途,如灌溉引水、排除污水、航运等。 组成主干排水系统的单元可能有渠道、堤防、泵站、水闸、入口、涵洞、 跌水或陡坡等。
• 排涝规划要贯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蓄排兼顾、以排为主的原则。 • 排涝非工程措施的作用不能忽视。 • 3.规划程序 ’ • 排涝规划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 (1)收集资料 • (2)确定标准 • (3)分析计算 • (4)筛选方案 • (5)上级审批
三、排涝措施
• 1.洪涝分治 • 治洪是排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 • • • •
第二节涝渍灾害的时空分布
一、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 二、涝渍灾害的时间分布
(一)降水的时间分布 (二)涝渍灾害的年际变化
农业涝渍灾害的经济损失
粮食损失 农业经济损失 排涝抢险费用 灾后救灾费用 等等
第三节涝渍灾害的主要成因
• 一、形成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
• (一)气象与天气条件 • (二)土壤条件 • (三)地形地貌
四、城市内涝
7月10日,北京市莲花桥下因大量积水造成交通瘫痪。当日,京城普降暴 雨,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内涝
定义P70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化专家 周玉文教授: •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的一种“富贵病”。 •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 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 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 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 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对 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