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最新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
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课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杂剧的特点.
2.知道宋词代表人物及各自的词风.
3.知道元曲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4.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地位
重点:宋词元曲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3.元曲的概念:
4.代表人物_____作品______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体例 __
2.内容 __
3.人物__
4.地位___
三提能训练
1.练习册53页第1--14题
2.选择题(课件上)
学生读图引入
认知目标
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并抢答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生抢答此问题。
找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连麦抢答单项选择题
内容简单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师加以解释,给出一部分时间记忆。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根据教学提纲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1、导入新课。
2.认知学习目标。
3、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解析课
4、问题拓展深化。
5.合作探究
班前展讲
6.小结
检测
展示<<清明上河图>>引入宋代的社会生活,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出示目标
一 让生根据本课的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本课的基础知识,并构建起知识框架.
精品初中历史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2.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3.知道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4.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5.比较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和当代市民文化生活的相同点和差别,从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特点。
【教学重点】宋代都市生活;宋词;元曲【教学难点】宋元都市繁华与市井文化兴起的原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展示《清明上河图》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宋代都市生活会如此繁华呢?讲授新课一、都市生活和市井文化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吗?(1)宋代城市已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城市商业活动也突破了昼夜的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早市。
(2)北宋都城东京人口最多时达百万以上,城中商业店铺林立,最繁华的商业区昼夜经营。
(3)宋代饮食业非常发达,饮酒、饮茶成为普遍得到社会风气。
城市服务行业也迅速发展,分工细致。
(4)瓦子的出现读史料: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城市中出现了大型的休闲娱乐场所是瓦子。
这里面有一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
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二、 宋词的流行1.特点:句式有长有短,语言通俗浅近,题材贴近生活,更适合自由抒发个人情感。
2.背景:随着北宋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词日益流行起来。
3.代表词人三、 元曲1.概况:元曲包括散曲、杂戏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关汉卿的《 窦娥冤 》。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苏轼 北宋 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词的境界高远,豪迈雄浑,开创豪放词派 《念奴娇·赤 壁怀古 李清照 两宋 之交 前期多写生活情趣,真挚自然;北宋灭亡后,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梦令》 《武陵春》 辛弃疾 南宋 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抒情、写景、叙事、议论,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 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 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破阵子 ·为陈甫 同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课堂小结打破市坊界限都市生活和市井文化早市、夜市、瓦子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宋词的流行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板书设计】一、都市生活和市井文化二、宋词的流行三、元曲。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情况。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宋元时期都市和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成就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都市的规模、商业活动、城市生活等方面。
2. 宋元时期文化的发展: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三、教学重点:1. 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情况。
2. 宋元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背后的经济原因。
2. 如何理解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都市和文化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研究论文、书籍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地图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好奇心。
2. 导学:简要介绍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背景。
3. 主体学习:分别讲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宋元时期的古迹和博物馆,加深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成果。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都市的繁荣、宋词和元曲、世俗文学、科学与文化、书画艺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个单元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繁荣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包括都市的规模、商业活动、文化成就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成就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表现。
2. 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原因。
2.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相关内容。
2.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图表、文献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宋代都市繁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表现,如开封、杭州等都市的兴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宋元时期都市繁荣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4.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如东京梦华录、元大都等。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宋代都市中的典型案例,如瓦子、勾栏等,引导学生理解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6.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回答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7. 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等。
并对教学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本节课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了解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掌握当时流行的文化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历史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现实,努力为祖国繁荣和谐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当时文化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性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准备】PPT,实物图,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打开PPT,出示图片,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当时的都市和文化。
大声念出课题:“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并问:“大家都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主题,并引出下一环节。
2.出示实物图,了解当时的城市街巷、街市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二、探究1.启发学生关注当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览、散曲、戏曲、绘画等)。
分小组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2.探究结果汇报及展示。
三、总结1.放映相关PPT,向学生展示当时城市形态、文化繁荣程度等。
学生根据内容对当时城市和文化进行总结。
2.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四、评价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探究和展示能力。
也可以通过学生发表意见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独立思考】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什么?2.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产生不同文化形式的地方市场、民间文艺、佛教教育等因素对城市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解答】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繁荣和稳定环境的链式反应,使人们得以在经济中释放出更多能量,投入到文化的艺术创造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宋词元曲
多媒体展示: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风格特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宋词
元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根据教材找出答案。 教师过渡: 宋词元曲仅仅是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一个侧影, 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 发展的新阶段, 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其 他内容。ຫໍສະໝຸດ 二、城市发展◆教学重点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 元曲的流行。 欣赏《清明 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而宋元时期的 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的原因。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 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 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三、城市文化
[ 提出问题 ] 阅读课本第 55~58 页,说说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发展表现在哪些方 面?(提示:可以从市民人数、从业场所、传统节日、文学形式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 了;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宋词元曲” 。 多媒体展示: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出现了许多传统节日, 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 多媒体展示:各种娱乐节目、传统节日等图片。 教师讲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 生活也丰富起来。 在北宋的开封, 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进行各种商品交易, 还有各种表演。开封城内还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 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娱乐场所中有着各种艺人在进行表演, 有猴戏、角抵、说书、傀儡戏、斗蟋蟀、卜卦、唱曲、剃头、杂剧等,十分热闹。 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 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 影响较大的一朵体 育奇葩。相扑原产于我国,唐朝时传到日本,现为一种流行于日本的摔跤运动。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也 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期间有贴春联、吃年夜饭、除夕守 岁、拜年等习俗,节令食物有饺子、年糕、春卷、糍粑等。每年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元宵节吃汤圆,还有着逛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五 月初五为端午节,节日期间吃咸蛋、粽子,喝雄黄酒等,还有着赛龙舟、挂艾叶 等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每逢中秋, 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月饼也是节日间最为流行的食物。 宋元时期出现了宋朝元曲等新的文学形式。 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描写花前月下的景 色,到了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 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 PPT中用大量的图片, 再现宋元时期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部编教材初中历史七下第 12 课
《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沙市第十一中学 余婕
◇本课分析
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 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 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 宋元时 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元都市的 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 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 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 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 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导学案和搜集教学材料,制作视频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资料研习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
◆ 教学设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宋词《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见 PPT);学生齐读。 教师过渡: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中 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 走进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 化。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宋词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 内容。)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知识的展现更加直观、 感性, 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利用图片把握知识。 ) 【合作探究】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 思考导学案环节三合作探究部分第二问, 讨论 并得出结果。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分析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 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P41 [ 提出问题 ] 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在商业活动的设置 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市集设置更加灵活。 宋代商业十分繁 荣。 教师讲解: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与唐的首都长安在都城结构上有很多不同, 根本的一点在于: 不再有先前那种坊、 市之间的严格区分。 唐代实行坊、 市制度, 把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 用墙把坊围起来, 除了特定的高官等以外, 其他人 不许向街路开门。宋代的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繁华,逐渐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居民破墙开店, 已不足为奇, 在开封城内, 随处都有商铺、 邸店、酒楼、食店等。 空间的藩篱倒塌了,时间的限制也在崩溃。 从汉代到唐代, 政府在都市中指定集市贸易地点, 商人们集聚到那里做生意。 唐 朝时,集市在中午以 200 下鼓声而告开张, 在日落前七刻钟以 300 下铜锣声而告 结束。唐代规定,夜晚不能做生意,叫作“夜禁” 。宋初宣布不禁夜市,商业活 动不再有时间限制,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 成为了常见的现象。 (设计意图: 了解宋朝时期商业活动的变化, 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欣赏《清明上河图》 ,说一说宋 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二、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 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 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 ,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 丰富多彩;通过学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 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城市文化发展的 新高峰。
——摘自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p31 材料四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摘自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p55 材料五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 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 陆交通的便捷,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钱量的增加及纸币(交子、会子)的创设与 发行,坊市制度破坏后带来的沿街开店, 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 统一的商税制度, 以及与辽、金、夏的“榷场”贸易和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为宋代城乡的商业提供 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 材料六 宋辽议和使得两国在以后的 118 年时间里没有再打仗。这是一次真正的 和平条约。宋朝赢得了和平发展机遇。 宋朝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都是以此为开端。 与西夏的议和也有相同意义。 长期的和平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政府能专注经济 文化事业。 材料七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宋代百姓多穿窄袖服装。宋辽在边境上进行互市 贸易,辽向北宋输出羊、马等……羊肉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食物。 [ 提出问题 ]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的原 因。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 高,为宋朝时期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2、宋朝市民阶层的壮大,生活水平的提 高,生活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 3、宋朝的建立与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高度发展。 4、宋和周边少数民族议和后,保持了相对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并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材料中找寻答案的能力。 )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 (图见 PPT) 材料二 坊市制的核心是对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 双重制约。 这一制度盛行于西汉至唐代。 西汉长安城市场偏于西北一隅; 唐长安 城中,全城商业仅限于东、西两市。北宋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东京城的商业 活动已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南宋时,临安城的 商业十分兴旺,城市中部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坊制不复存在。此时,市集突破城 郭的限制,不断向城外扩展,在城市附近形成新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