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五篇《苏轼少时》(陆续更新)
2021年海南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③谑弄:开玩笑,嘲弄。
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3)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两句中的“色”都是“神色”的意思;B.两句中的“案”都是“桌子”的意思;C.两句中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前句中的“衡”是“平衡”的意思;后句中的“衡”是“通“横”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
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相关的信息“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可以看出其为人率真;书法技艺高超。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行?”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 ,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莫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函集叙》(说明)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取进士。
29.请用“/ ”给下边的文字断句。
(限断二处)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30.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鲁人石守道作 / 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柳宗元《小石A.以..)潭记》)轼言B.先生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识之矣C.则已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既葬,而墓碑出 /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3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2)此四人者,人杰也。
32.苏轼对范仲淹有着如何的感情?简要谈谈你的原因。
33.以下对文化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纪称呼的词是按年纪从小到大的次序摆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朝是指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期间,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29.吾得其为人 / 盖十有五年 / 而不一见其面30. D31.( 1)儿童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好汉。
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能力,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
轼既除丧,即葬姑。
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翻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12.✬【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9.D 10.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 策问取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 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等到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靠近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1. 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茅庐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凭借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表原因,因为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介词。把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茅庐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难道 1. 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C.顾野有麦场 环顾
D.三顾茅庐 拜访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 【答案】(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参考译文】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 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 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 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