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状况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封建政权还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统治人民,并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C 中叶-19C中叶,工业革命推广到欧美各国,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使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列强对亚、非、美、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压迫和奴役。
它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是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附庸。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一)鸦片战争原因:(1)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2)为摆脱1825年和1837年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3)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
英国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概括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

概括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和农业产出的下降三个方面。
农村人口流出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民工迁徙的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田荒芜。
而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主要表现在村庄道路破损、供水设施老旧和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增加了农村生产成本。
农业产出的下降则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有关,农民缺乏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的能力和土地肥力的下降导致农业产出不断下降。
这些表现共同导致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落。
首先,农村人口流出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重要表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往城市定居,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减少。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已接近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农民工外出打工所得收入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也加快了农田的荒芜,农村生产力的下降。
农村人口流出导致了农村生产力的不断下降,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老化也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主要表现在村庄道路破损、供水设施老旧和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农村道路破损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受到了限制,供水设施的老旧导致了农田的灌溉难度增加,电力供应不足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
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农村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衰落。
再次,农业产出的下降也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重要表现。
农业产出的下降主要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有关。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缺乏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的能力,土地肥力的下降也导致了农业产出的不断下降。
农业产出的下降导致了农村经济收入的减少,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衰落。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和农业产出的下降三个方面。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

近代华北农民生活的贫困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农民收支平衡与否以及农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最终体现,是近代社会经济史学者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农民生活贫困化已成定论,但缺乏实证分析。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出了一些新看法,如慈鸿飞以20世纪前半期华北农村为例,认为30年代农民的收入接近1994年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中国“糊口”农业说“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① 笔者认为,必须全面考察农民的实际收支状况和具体生活程度,才能得出农民生活是否属于贫困和糊口水平的结论。
本文拟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资料为中心,对近代华北农民的生活状况做一细致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有:一、家庭收支水平与生活费用分配结构;二、农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生活状况;三、从土地关系、农业生产力、家庭手工业、商品交换、金融调节、租税程度、天灾人祸等方面,探讨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
”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
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
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
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
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况,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等

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况,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等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况,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等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农民占社会人口的大大多数。
但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广大劳苦人民,尤其是农民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
只有那些统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才讲究衣食住行。
他们往往骄奢淫逸,尽享奢华......1912年民国成立后,虽然在制度上有了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底层人民依旧苦不堪言19世纪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有哪些?1840——1842期间三元里抗英1856——1860期间清军在大沽口重创英法舰队1894——1895期间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归纳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各自呈现出什么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列强压迫和社会各方压力下的崛起呗。
前期:齐心面对外敌,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大灾难面前的严于律己和携手奋进。
后期:外强基本平息,内乱连绵,这就是荀子说的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像是荀子)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的变迁在中国以前,很讲究的,现在人不是很讲究的譬如在饭桌上:1.茶七,饭八,酒要十。
就是茶要给客人倒七分满,饭要盛八分满,但就一定要满满的,就是所谓的十分满。
2.给人倒完茶茶壶嘴不要对着人。
(对着谁表示你在骂谁)3.吃饭不能吧唧嘴。
(表示对人不礼貌)4.吃饭要守着自己这面的吃,就是在夹菜的时候要夹离自己近的那边不要夹到离别人近的那边。
5.不要只吃一种你爱吃的菜,都要吃一点。
6.吃饭时不能讲话。
7.要双手扶碗,保持两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饭时,不能把腿翘的超过饭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汤时不能出声,汤匙不能碗碰出声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长辈,一定要说“您”。
不能你我他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A
1、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2、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革 的标志是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四、.习俗风尚变化 (1)近代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 服饰变化: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灰蓝色调 ②60-70年代:绿军装 ③80年代以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 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 五彩缤纷 流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 物资丰富 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 又是庚申元旦节, 广东理科基础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 2007广东历史,10) 番菜争推一品香, 广东历史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 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詹天佑京张铁路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出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世纪中前期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上海历史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 1913年的中国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 以下哪一情形? 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申报》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2010海南卷,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 2010海南卷,18)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海南卷 年出版的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 家在上海。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个主要矛盾,包括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国家与农民的矛盾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群体。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一方面,农民的负担逐渐增加,税收和租金等负担让许多农民陷入生活困境。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与要求也不尽相符。
土地政策、农田水利等问题成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重要矛盾点。
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工人作为生产的主力军,为国家和资本家带来了巨大财富。
然而,工人阶级的权益却受到了忽视和侵害。
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成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工人组织和罢工等行动也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就业机会的不足、社会福利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资源和土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环境和农民生计带来了威胁。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遭受了重大挑战。
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等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失范、社会风险等。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难题。
结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涉及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这些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状况
农民是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国民政府迁台以前,其时由于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为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地主打工维持生活。
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这一切促使农业商业性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及蚕桑业迅速扩张,在一些口岸和交通发达的地方农民的农作物种类单一化,促进了这些地区农民的增收。
然而,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剥夺,各种苛捐杂税令民不堪负荷,加上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农民负担极为严重。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代表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但是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农民的种植技术也有所提高。
1898年中国最早的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也于北京建立。
这一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不少学生赴日本和欧美学习农业科技。
他们学成后大多回国,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生”主张,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国民共享。
但土地大部分依然掌握在地主豪强手中,农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加之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因此中国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情况也有所好转。
农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统区,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国民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棉花、蚕丝、桐油等强行征购。
导致农村生产力下降,农民生活困苦。
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
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新占领区,实行对非占领区“三光”政策,给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广大农民陷入绝境。
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调动了地主阶级抗战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还作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策。
实行军队屯田,边生产、边打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
高。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大批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农民真正获得了切实利益,生活水平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