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CharingCrossRoad查令十字街84号

合集下载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最初知道是于豆瓣上有人说这是爱读书人的圣经、甚至是爱书之人的集结号!
参加书架好久,今日读完:海莲开朗、活波、率真、大方,弗兰克拘束、认真、克己〔弗兰克妻子的信中所述并非如此,而是和海莲有着如此一样的幽默、仁慈,也是爱书之人〕;海莲因爱好英国文学购置古旧珍藏本书籍写信给英国的科恩书店,而与书店经理弗兰克相识,两人因书相识、相知,但20年无缘一面。

20年的通信、购书,49年英国处于战后配给经济、物资短缺,海莲的大方邮寄大块的肉和鸡蛋,科恩书店的员工感谢不已,相赠相敬,充满温情!
后记中说后来这本书被拍成电影,其实两人是有情愫的。

20年的通信,寻书、找书,假如说没有激起一丝爱的涟漪好似也说不过去,弗兰克的妻子给海莲的信中也说“我不能说我不妒忌你,弗兰克是收到你的`书信是如此的喜悦……”
20年未曾谋面,仅仅就因为海莲的贫困无法成行吗?人生的出场顺序还是很重要的,彼时,弗兰克已结婚育有二女,
海莲未婚夫死于二战后终身未婚。

不见面,或许是为各自的责任,止于礼,一场书缘亦是缘分,再说见了又如何………。

84 Charing Cross Road

84 Charing Cross Road

1. 如果你们(我们)不曾放下书信,在我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故事。

1. If we don‟t ever put down the letters,there was such a storyIn our mind.2.让我们来到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一切在这里发生,一切在这里结束。

2.Let‟s go to the Charing Cross Road 84 in London.Everything happ ens here and here, it's over3.如此,美国穷作家和老英国腔绅士之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书缘在这一刻被牵起。

3 So,the book edge which has been lasting twenty years between the poor American writer and the old British gentleman is held at this mom ent.5汉芙的的热情幽默和绅士的严肃古板在第一封回信中便有了碰撞。

德尔先生给她的第一封信中称之为“女士”,汉芙的回信中便加了注脚,“我希望‘女士’在你们那边的含义和这边不一样。

”而德尔先生下封信中便乖乖称她为‘小姐’了。

5 The warmth and humor of the poor writer and the preciseness and serious of the milord had a collision in the first letter, in which Mr Dell call her “madam”. But Hanff replied,”I hope the meaning of …madam‟is di fferent of yours, so Mr Dell just called her “Miss”tamely next time.6其实汉芙本身并不宽裕,但她的慷慨却收获了书店工作人员和德尔一家的友谊。

《查令十字街84号》:书信与文化的友谊之旅

《查令十字街84号》:书信与文化的友谊之旅

查令十字街84号:书信与文化的友谊之旅概述《查令十字街84号》是由露娜·卡德里奇所著的一本非虚构类图书,于1970年出版。

这本书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英国作家和美国读者之间通过书信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并由此展开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化交流之旅。

这个故事揭示了书信的力量以及它在跨越地理和文化隔阂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1949年后期,女主角海伦娜(Helene)是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名热爱阅读的小说迷。

她偶然得知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古老书店经营着二手图书交易,并感到欣喜若狂。

于是,她写了一封长信给这家书店,希望能够购买特定的几本英国文学作品。

接收到海伦娜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来信后,书店业主弗兰克·多泰尔(Frank Doel)回复了她的来信,并为她购买了所需图书。

自此,海伦娜和弗兰克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简短而亲切的书信往来,这也标志着这对文化背景迥异但共同对文学热情的朋友之间建立起友谊。

他们之间的书信交流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人生观以及彼此家庭和日常生活的琐事。

海伦娜也通过寄送给弗兰克许多美国作品,向他介绍了当时美国文化与文学领域的新动态。

两者相互引导着对方去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并分享各自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

随着时间推移,海伦娜发现这段特殊的书信友谊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周围人争取改善生活质量和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教育上。

然而,在1950年代晚期,弗兰克因突发心脏疾病去世,结束了这段珍贵的友谊。

文化与友谊《查令十字街84号》通过书信所建立的特殊友谊,展现了文化能够超越地理和国界的力量。

通过书信交流,海伦娜和弗兰克之间不仅分享了各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观点,还建立了相互尊重和深入交流的纽带。

这本书也深刻揭示了阅读可以改变人们生活轨迹的能力。

海伦娜通过阅读被激发出真正追求知识与教育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传递给她身边的人们。

弗兰克则借助海伦娜所寄送的美国作品开拓视野,感受到来自大洋彼岸文化无限魅力。

11983675_伦敦:查令十字街84_号

11983675_伦敦:查令十字街84_号

67Culture 文化·旅游Jun16 - Jun30,2016WORLD VISION 2016.NO.12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旧书店,现在在哪里呢?“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查令十字街84号》随着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热映,电影中为男女主人公穿针引线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再一次升温。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一段关于书店的美好缘分,尽管从头到尾也并未出现一字爱情,但是纽约与伦敦之间远隔重洋的书友之间的脉脉温情,却已经超越了一切。

故事中的女主角海莲·汉芙是居住在纽约的剧作家,而男主角弗兰克·德尔则是在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这家书店就位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

这两人原本不过是买书人和卖书人的关系,却在找书买书的过程中成了默契的挚友,而且最奇的是两人居然终其一生素未谋面!你实在很难解释二人的关系,因为女作家虽然单身,但男经理却有妻子儿女,所以若说两人有奇缘,却也很难将这份感情升华一二,更不要说远隔重洋了,唯有围绕着书这一话题,将两人素白却深厚的关系继续下去。

这本小说的体裁非常别致,完全由书信构成,两位书虫的鸿雁往来从1949到1969,绵延了二十年的时光。

谨慎而自持的经理德尔在伦敦负责寻找汉芙需要的书籍给她邮寄过去,而作为客户的汉芙却渐渐和德尔产生友谊,而开始帮助处于战后萧条中,生活艰辛的书店众人,给他们寄送迫切需要的鸡蛋、火腿等物。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两人保持这样的书信交通,有时候看到德尔那种身在物资极度匮乏之中希望获得朋友帮助却又为了维持着英国人的那份矜持而显得隐忍又诚恳的态度,真是觉得微妙又有趣。

但是即便深深牵挂着伦敦的书店,尽管竭尽所能对他们进行帮助,尽管她身边的人在去往伦敦的时候替她探访过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但是直到德尔去世,汉芙本人也未踏足英国的土地,更不曾去过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信交流与友谊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信交流与友谊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信交流与友谊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是伦敦的一个地址,但它也代表了一段横跨大西洋的书信交流与友谊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以同名书籍和电影的形式广为人知。

这个故事讲述了美国纽约的一位书商海伦·汉福与伦敦的一家书店马克斯韦尔书店之间的书信往来,通过这些书信,两个陌生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限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段书信交流对于两位主人公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影响和意义。

起初,海伦在二战结束后的1949年发信给马克斯韦尔书店,表达了对英国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渴望获得一些难以在美国找到的书籍的愿望。

这封信落到了书店职员弗兰克·道尔(Frank Doel)手中,他代表书店回复了海伦的信,并寄去了海伦所需要的书籍。

这样简单的书信往来拉开了两位主人公之间长达20年的交流序幕。

在这段书信交流中,海伦和弗兰克之间的对话丰富而真挚,他们分享了关于书籍的喜好、文化的差异、家庭的琐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趣闻。

他们用书信表达出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书信中的每一个字都流露着情感和友谊。

虽然最初他们只是陌生人,但通过这样的书信交流,他们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生活中无法分离的重要角色。

这段书信交流不仅给海伦和弗兰克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温暖,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斯韦尔书店的其他职员融入了这个独特的友谊圈子,他们通过书信了解了一位以前从未谋面的美国朋友,亲身感受到书籍所传递的力量和友谊的温度。

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帕特森(Frank Patterson)也被这段友谊深深感动,他亲自回信给海伦,表达了对她长期以来的支持和感激之情。

这段书信交流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久,并且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位主人公对于书籍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通过书信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和文化见解,讨论一些深刻的文学问题,并互相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
好书分享读书笔记
分享人:XXX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 首次出版于1970年 《查令十字街84号》收录了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 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 该作品内容均为真实信件,内容亲切感人
作品简介
豆瓣评分™
8.1
影视作品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影片中,男女主角因为一本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通过书信往来,发 展出一段奇妙的情缘,看过或者没看过电影的你肯定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小说到底讲了什么?
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 等,世界热销,值得品读!
爱书人的圣经! 平装本畅销十余年,重印二十四 次 累计五万人超高好评 致敬本书作者 海莲·汉芙诞辰一百周年
恩书店
马克斯与科
FPD敬上
精彩书评
关于查令十字街
如果说从事出版工作的人,或仅仅只是喜爱书籍、乐于阅读的人得 有一处圣地,正如同麦加城之于穆斯林那样,短短人生说什么也都 想法子至少去它个一次,那我个人以为必定就是查令十字街,英国 伦敦这道无与伦比的老书街,全世界书籍暨阅读地图熠熠发光的一 处所在,舍此不应该有第二个答案。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
你忠实的
海莲·汉芙(小姐)
精彩书摘
敬爱的夫人:
谨在此回复您于本月五日的来函。敝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扰。您所列出的三种哈兹里 特散文,均收录于这本典范出版社的《哈兹里特散文选》内;斯蒂文森的作品则在《致少女少男》 中可以找到。我们挑出两本品相较好的书为您寄上,相信不久后即可送达您的手中,祈盼您会满意。 随书附上发票,请查收。 至于您提及的利·亨特的散文,目前颇不易得见,不过我们会留意是否能找到收罗齐全且装帧精良的 版本,届时将再为您寄上。而您所描述的拉丁文圣经,目前敝店并无存书,仅有晚近出版、布面精 装普通版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新约全书》,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与友谊的不解之缘

《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与友谊的不解之缘

查令十字街84号:书籍与友谊的不解之缘介绍《查令十字街84号》是海伦·汉芙的一部畅销小说,出版于1970年。

这本书以真实的信件和便条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书籍与友谊之间纠缠不清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弗兰克·多伊尔和美国读者安东尼娅·鲍克斯之间持续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作者描绘了一个热爱读书的女作家和一个痴迷于古旧书店的男性故事。

情节概述《查令十字街84号》讲述了安东尼娅是美国工作女性,偶然间购得一本在英国二战时期发生并逐渐名声大噪的英国旧書,她被这本“五只角凳子”所吸引,并决定写信给卖家寻求更多信息。

随着频繁往来信件,安东尼娅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友谊,并开始向弗兰克订购更多精选书籍。

随着时间推移,弗兰克面临着经营困难和生活问题,安东尼娅则在信件中对他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通过数年的书信往来,他们互相分享其文学爱好、生活智慧和心灵独白,建立起深厚的心灵纽带。

然而,这段友谊并非一帆风顺。

弗兰克球迷阿米那达的介入引发了一连串的冲突和误会。

同时,安东尼娅也因为工作繁忙无法亲自前往英国探访弗兰克。

幸运的是,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她终于决定踏上旅程前往英国与弗兰克见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关于这个旧書店以及这个男人的种种猜测。

主题与意义《查令十字街84号》通过展现书籍与友谊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阅读和文字情感交流的热爱,以及那些枯燥沉闷中所蕴含着真挚情感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该书所显露出来的主题与意义:1.书籍的魔力:这本小说强调了书籍对人类思想、心灵和人生观的深远影响。

它们能够激起情感共鸣,传递知识和智慧,并成为建立和加强友谊的媒介。

2.友谊的可贵性:通过主人公之间持续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该作品表达了友谊的珍贵与重要。

弗兰克与安东尼娅之间没有见面过,却无数次用纸张书写出彼此关怀、理解与支持。

这种一直延续下去的沟通与连接让他们深感欣慰与满足。

3.对抗挫折与坚持信念:在故事中,弗兰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经营古旧书店,并克服困难。

查令十字街84号经典语录欣赏.doc

查令十字街84号经典语录欣赏.doc

查令十字街84号经典语录欣赏《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海莲·汉芙著作的小说,讲述了一段书信情缘,书中有很多的经典语录,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书信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

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阅读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重度书痴大都是孤独和寂寞的。

或者是有鉴于此,《网络与书》系列里就有了这本《一个人》,书中引用了蒂利希的一句话,说的挺好: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说真的,我努力回想,还想不出哪本我真心喜欢的书没有而且不需要再再重读的;也因此,从书籍取得的供给面来看,我们就应该聪明点给书记多一点时间、给我们自己多一点机会,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极多开创力十足且意义重大的书,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有那个能力一眼就认得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s & Co.
The building's site today
• The five-story building where Marks & Co. was located during the novel's action still exists, and has a small round gold-colored plaque mentioning the novel on a pillar of the outer wall.
• A generous little book about books that will charm you out of your bookstacks… It’s a gem. And don’t miss it. — Saturday Review
The author
• Helene Hanff (1916 – 1997) was an American writer. Born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She spent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island of Manhattan. Her life was down and out(穷困潦倒). Her career, which saw her move from writing unproduced plays to helping create some of the earliest television dramas to becoming a kind of professional New Yorker, goes far beyond the charm of her most famous book.
• Hanff did finally visit Charing Cross Road and the empty but still standing shop in the summer of 1971, a trip recorded in her 1973 book The Duchess of Bloomsbury Street. A circular brass plaque on the building that now stands on the shop's former site acknowledges the story.
• Their letters included discussions about topics as diverse as the sermons of John Donne, how to make Yorkshire Pudding, the Brooklyn Dodgers, and the coronation of Elizabeth II.
84, Charing Cross Road
84, Charing Cross Road(查令 十字街 84号) is a 1970 book by Helene Hanff, later made into a stage play, television play and film, about the twenty-year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er and Frank Doel, chief buyer of Marks & Co(马 克斯与科恩书店), antiquarian (古文物研究者) booksellers located at the eponymous(使 得名的) address in London, England.
Main idea
• Hanff, in search of obscure classics and British literature titles she had been unable to find in New York City, noticed an ad in the 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first contacted the shop in 1949, and it fell to Doel to fulfill her request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It housed a music and CD store in the early 1990s, and later other retail outlets. It housed a Med Kitchen restaurant as late as 2009. It now houses a Belgian restaurant.
• Hanff postponed visiting her English friends until too late; Doel died in December 1968 from peritonitis(腹 膜炎) from a burst appendix, and the bookshop eventually closed.
• In time, a long-distance friendship evolved, not only between the two, but between Hanff and other staff members as well, with an exchange of Christmas packages, birthday gifts, and food parcels to compensate for post-World War II food shortages in Britain.
Comments
• The book is called “the Bible of booklovers”.
• A charmer. Will beguile(使着迷) an hour of your time put you in tune with mankind. — The New York Tim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