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历史的巨变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下, 在党 的民族理 论和 民族 区域 自治政 策指 引下 , 内蒙
古 自治 党 委 、 府 始 终 高 举 马 列 主 义 、 泽 东 思 想 、 政 毛
邓 小平 理论 伟 大旗 帜 , 持 以 “ 坚 三个 代表 ” 要 思 想为 重
指 导 . 入学 习文践科 学发展 观 , 深 团结 带 领 全 各 族 人
率 达  ̄9 % . 畜 良种 及 改 良种 比率 达 到 9 . , 牧 业 17 牲 1 45 农 %
综合 机械 化水平 达到6 . 农畜 产 品加 转 化率 达到 25 %.
6 % , 牧 业 科 技 进 步 贡 献 率 达  ̄ 4 . % , 业 化 经 营 3 农 1 541 产 1
第 1 , 中产 业经 济竞争 力 、 位 其 可持续 发展竞 争力 、 环境
发 展 竞 争 力 以 及 宏 观 经 济 竞 争 力 等 4 二 级 指 标 居 全 项
国前 列
民 , 苦 奋 斗 , 拓 创 新 ,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艰 开 经
就 。6 年来 , 区经济快速 发展 , 0 地 综合实 力显著增 强 , 人
伴 随新 中国一起 走过社 会主 义革命 、 设 、 建 改革 与发展
的 光 辉 历 程 。新 巾 国成 立 6 年 以 来 ,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0 在
人 均生产 总值 超过 1 万美元 。《 国省域 经济 综合 竞争 中
力发展 报告 (07 20 ) 皮 书》 2 0- 08 蓝 显示 ,0 7 蒙 古 20 年 自治 经 济 综 合 竞 争 力 居 全 国第 1位 ,西 部 各 省 区 市 0
年 为 3 7 , 0 0 超 过6 0 元 , 0 3 超 过 l 元 .0 6 l元 2 0 年 00 2 0 年 万 2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5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1(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逐步形成了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的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51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51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风雨沧桑显巨变六十春秋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风雨沧桑显巨变六十春秋铸辉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风雨沧桑显巨变六十春秋铸辉煌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经过六十年的风雨沧桑,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展现出辉煌的成就和独特的韧性。
一、风雨沧桑的历程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
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那一刻,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和激情。
然而,刚刚解放的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战后的经济困境、社会问题以及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使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个充满风雨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试图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推动中国的工农业生产。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崩溃。
自此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更加开放和务实的道路。
1978年,邓小平发起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迎来了新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中国逐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二、巨变铸辉煌的发展六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中国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的GDP在过去六十年间经历了持续增长,从初期的数十亿美元增长到今天的数万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同时,中国也在教育、科技、文化和军事领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前所未有的。
过去的六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到了现在的60%以上。
城市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中国的城市成为了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惊人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
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央新闻单位从8月9日起联合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分经济发展成就、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等24个专题,系统展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
”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告别贫穷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956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这是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排成长列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时候,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新华社发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
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富拉尔重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
新中国光辉60年

新中国光辉60年摘要: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60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
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60年关键词:新中国光辉 60年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伟大的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光辉60年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60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
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6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是全方位、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
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为例。
研究表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为缓慢,多数时间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以至中国最终被西方国家赶超。
旧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状况显而易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979年—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到2008年超过30万亿元。
六十年沧桑巨变 六十年自强不息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自强不息——写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2009年08月17日星期一09:59 A.M.1949年10月1日,是恒久感动中国人的日子。
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光阴荏苒,开国大典迄今已经近60周年了。
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挥间。
但在这短短的岁月里,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为人类亘古未有。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950年的683亿元增至2008年的30.067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由1950年的77元增至2008年的1.5万元。
钢铁产量,建国初期年产为90万吨,现在已超过了5亿吨,比美、日、欧盟加起来的总和还多。
2008年在校大中专学生比1949年增加了160多倍。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全社会出现了股市、房产、汽车和旅游四大热潮。
解放前,中国连自行车都不会生产,现在已经由“自行车王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两旺的大国。
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节奏、精神面貌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说:“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大,真想不出哪个变化最大。
所以只能够回答说,最大的变化就是13亿人一直在不停地变。
”美国著名作家克利斯托夫说:“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最近说:“走在北京三环路上就像在看一部色彩斑斓的电影。
”不管他们的言论出自何种用意。
中国的发展变化已为世人有目共睹。
中国的发展变化让世人惊叹,让朋友惊喜,让反华势力惊慌。
西方世界交替捏造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正是这种惊慌的无奈表现。
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在感受由无到有、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欣喜之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惊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何以出现这般奇迹?其中,最大的变化又是什么?我认为,中国6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变化——由封闭变为开放,由保守变为进取,由奴性变为主性!一句话,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
建国60周年经济发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 体制。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 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五” 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 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 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 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 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 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 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 里程碑。
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第七,市场经济法规和新的经济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经济正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0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从400美元上升到1000美元,经济发展速度 为年平均增长9%左右。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将二元结构转 变为一元结构。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50年,这期间经济发展的目标 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上升到3500美元,经 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
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讲人:赵长茂大家好!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60年来我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这个变化的基础就是6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要讲的题目就是《建国六十年,我们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讲6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不能不讲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起点。
有了起点,就可以对比,只有对比才能真正把握6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我们知道旧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经济极其落后,人民生活苦困不堪。
194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179.56亿美元,钢产量为15.8万吨,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人均国民收入仅仅为27美元。
那么这个水平相当于亚洲平均水平的60%,印度的一半。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经济之落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
可以说新中国经济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从60年的历史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发展是快的,整个社会变化是巨大的。
那么关于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历史,实际上我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从新中国宣告成立的1949年到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是30年,也就是第一个30年。
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78年底,我们开始决定实行改革开放,那么到现在。
这是第二个30年,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考察建国6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以这样两个阶段为坐标做出分析。
我们先看第一个30年。
那么第一个30年,我们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曲折折。
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文化大革命等诸多磨难和折腾,那么虽然我们经济发展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干扰,但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是向上的。
那么全国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挫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经过这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框架,独立完整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已见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1951年上升到125亿元,达到3位数,此后经过27年的缓慢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上升到1132亿元,达到四位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到1999年,财政收入增加了10多倍,达到11444亿元。
进入新的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到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亿美元。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的短缺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
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汇储备逐步由短缺走向富裕,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糖由20万吨增加到1449万吨,增长71.5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增长86.3倍。
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
电视机由195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9033万台,电冰箱由1956年的0.03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475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8231万台。
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业的需求,还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
建国初期到1978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195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91亿元,1978年增加到873亿元,年均实际只增长5.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20487亿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4倍,年均增长8.3%。
其中,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52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590亿元,实际增长113倍,年均增长8.8%。
批发和零售增加值由80亿元增加到23101亿元,实际增长49倍,年均增长7.2%。
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
金融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817亿元,实际增长242倍,年均增长10.3%。
房地产业由1952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720亿元,实际增长85倍,年均增长8.3%。
不仅如此,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也如雨后春笋,在改革开放30年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中钢产量仅居第26位,原油仅居第27位,发电量仅居第25位。
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
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
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
发电量居第二位。
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农业在经济中占居主要地位,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
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1952-1978年,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工业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44.1%,而农业占比则由51%下降到28.2%。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促进。
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基本上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采掘业为主,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整体水平很低。
经过60年的建设,工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钢铁、有色、电力、机械、轻纺、食品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
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
1949年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此时的工业主要为手工作坊,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1978年,轻重工业比重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为43.1:56.9,重工业占比已经高于轻工业,但技术含量不高,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