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值计算检验项目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尿素氮肌酐比值计算
反应肾功能的常用指标

反应肾功能的常用指标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对体内废物的排出和水平衡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肾功能的好坏对于预防和治疗肾脏疾病至关重要。
而肾功能的评估通常通过一些常用指标来进行,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反应肾功能的指标。
1.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它由肾脏完全排除。
血肌酐水平的升高,通常意味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因此,血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
正常成人的血肌酐水平通常在0.6-1.2 mg/dl之间。
2. 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在肝脏中生成,并通过肾脏排泄。
尿素氮的水平升高可能表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或蛋白质摄入过多。
正常成人的尿素氮水平通常在8-20 mg/dl之间。
3. 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是肌肉组织中的一种酶,它在肾脏损伤或疾病时通常会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肌酸磷酸激酶的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的损害。
正常成人的肌酸磷酸激酶水平通常在男性为55-170 U/L,女性为30-135 U/L之间。
4. 尿酸(UA):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在肾脏中被排泄。
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肾脏排泄功能的下降或者嘌呤代谢异常。
正常成人的尿酸水平通常在男性为2.4-7.0 mg/dl,女性为2.0-6.0 mg/dl之间。
5. 尿蛋白(UP):尿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的过滤是非常有选择性的,通常只有少量的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
尿蛋白的水平升高可能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正常成人的尿蛋白水平通常在10-150 mg/24h之间。
6. 血尿素氮/肌酐比值(BUN/Scr):BUN/Scr比值是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尿素氮和肌酐的排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如果BUN/Scr比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功能受损。
7. 血尿素氮/尿酸比值(BUN/UA):BUN/UA比值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指标之一。
常用肾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检验科日常培训

常用肾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肾功能检查项目有很多,比如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尿酸、尿酶和微量白蛋白等。
这些肾功能化验检查项目可以大概判断有无肾脏疾病、疾病的程度以及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辅助依据。
我们做了以下整理:肾功能检查项目:血尿素氮(BUN)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二乙酰-肟显色法1.8~6.8mmol/L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血尿素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3.2~7.0mmol/L临床意义: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血肌酐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79.6~132.6μmol/L女70.7~106.1μmol/L小儿26.5~62.0μmol/L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血尿酸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149~417μmol/L女89~357μmol/L>60岁男250~476μmol /L女190~434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尿肌酐(Cr)参考值:正常情况:婴儿88~176μmmol·kg-1/d儿童44~352μmol·kg-1/d成人7~8mmol/d。
临床意义:增高: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减低: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及正常值是多少

肾功能检查项目及正常值是多少1、血尿素氮(BUN)正常情况:二乙酰-肟显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钠氏显色法 3.2~6.1mmol/L。
2、血尿素正常情况:3.2~7.0mmol/L。
3、血肌酐正常情况:成人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儿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4、血尿酸正常情况:成人男149~417μmol/L 女89~357μmol/L >60岁男250~476μmol/L 女190~434μmol/L。
5、尿肌酐(Cr)正常情况:婴儿88~176μmmol·kg-1/d 儿童44~352μmol·kg-1/d 成人7~8mmol/d。
6、蛋白尿正常情况:定性阴性定量:<150mg/d7、β2-微球蛋白清除正常情况:23~62μl/min8、尿素清除率正常情况:标准清除值0.7~1.1ml·s-1/1.73 m2 (0.39~0.63ml·s-1/m2) 最大清除值1.0~1.6ml·s-1/1.73 m2 (0.58~0.91ml·s-1/m2)。
9、血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情况:血浆一般情况下成人0.80~1.20ml·s-1/m2 尿液成人男0.45~1.32ml·s-1/m2 女0.85~1.29ml·s-1/m2 50岁以上,每年下降0.006ml·s-1/m2。
10、尿素氮/肌酐比值(BUN)正常情况:12:1~20:11、血肌酐(Scr)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儿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肾功能评估公式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肾功能评估公式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肾功能评估公式在儿科医学领域中,准确评估儿童的肾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肾功能评估公式,这些公式基于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因素,通过数学计算来预测儿童的肾功能。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儿科肾功能评估公式。
一、Schwartz公式Schwartz公式是一种基于肌酐清除率的肾功能评估公式,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
该公式为:肌酐清除率(ml/min/1.73m²)= k × (身高/cm) / 肌酐浓度(μmol/L)其中,k为修正系数,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而不同。
常用的修正系数如下:- 1岁以上男性:k=0.413- 1岁以上女性:k=0.413- 13-18岁男性:k=0.635- 13-18岁女性:k=0.493二、Bedside Schwartz公式Bedside Schwartz公式是对Schwartz公式进行修正后的版本,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
该公式为:肌酐清除率(ml/min/1.73m²)= 0.413 × (身高/cm) / 肌酐浓度(μmol/L)三、Schwartz修正公式Schwartz修正公式适用于出生至1岁的婴儿,该公式综合考虑了年龄和身高等因素。
公式为:肌酐清除率(ml/min/1.73m²)= k × (身高/cm) / 肌酐浓度(μmol/L)其中,k为修正系数,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四、Bedside Schwartz修正公式Bedside Schwartz修正公式适用于出生至1岁的婴儿,是对Schwartz 修正公式的修正。
公式为:肌酐清除率(ml/min/1.73m²)= 0.48 × (身高/cm) / 肌酐浓度(μmol/L)五、CKiD公式CKiD公式是一种适用于儿童慢性肾脏疾病评估的肾功能公式。
血尿素氮 肌酐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演示稿件

02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的肌肉萎缩和功能减退的疾病,可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目前,对于COPD患者肌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仍存在挑战。
03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是常用的肾功能评价指标。有研究表明,BUN/Cr比值与某些疾病状态有关,但关于其与COPD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
BUN/Cr比值越高,表明肾脏的代谢功能越差,反之则越好。
BUN/Cr比值可以作为COPD患者肌少症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肌少症的风险。
BUN/Cr比值的变化可以反映COPD患者肌少症的病情变化,对于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BUN/Cr比值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肌少症中的具体诊断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同时,对于COPD患者肌少症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研究方法
04
选择年龄在40-80岁之间,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且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
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影响肌肉代谢的疾病。
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VS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定时记录患者血尿素氮、肌酐等指标。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训练,每周至少3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持续12周。
血尿素氮 肌酐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CONTENTS
引言慢性阻塞性肺病与肌少症概述血尿素氮 肌酐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引言
01
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的气流受限。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性并发症,其中肌少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根据血尿素氮肌酐比值探讨低血容量心力衰竭的容量管理策略

·临床论著·根据血尿素氮/肌酐比值探讨低血容量心力衰竭的容量管理策略#张光兵* 刘永康(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绵竹 618200)摘 要 目的:根据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肌酐(creatinine )比值(BUN/Cr )探讨低血容量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策略。
方法:将我院80例BUN/Cr≥20:1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根据心力衰竭指南给予标准治疗,实验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停用利尿剂,给予液体治疗,待容量恢复(BUN/Cr <20:1)后再启动利尿剂治疗。
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心率、肾功能、脑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实验组血压、心率、肾功能、脑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根据心力衰竭患者的BUN/Cr 能够判断患者的容量状况,据此制定的容量管理策略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力衰竭;血尿素氮/肌酐;血容量;液体治疗Exploring blood volum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heart failure with hypovolumia according to blood urea nitrogen/blood creatinineZhang Guang-bing*,Liu Yong-ka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Mianzhu People’s Hospital, Mianzhu 618200, Sichuan,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blood volum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hypovolumia according to blood urea nitrogen/blood creatinine (BUN/Cr). Methods: 80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BUN/Cr≥20:1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0 cases) and test group (40 cases) by random.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for heart failure. The test group was given liquid treatment without diuretics on basis of standard treatment, and then restarted diuretic therapy after blood volumn recovery (BUN/Cr <20:1).2 weeks later,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renal functio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5.00%)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7.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5). Th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renal functio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the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blood volume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can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BUN/Cr correctly. Accordingly the blood volume management strategy is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 Heart failure; Blood urea nitrogen/blood creatinine; Blood volume; Liquid treatment容量管理是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正确容量管理的基石。
体检表的数据计算方法

体检表的数据计算方法一、身高与体重指数(BMI)身高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衡量一个人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
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身高(m)的平方。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偏瘦或正常。
二、血压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血压计算方法为:收缩压/舒张压,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三、血糖血糖是衡量糖尿病和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空腹血糖进行检测,单位为毫摩尔/升(mmol/L)。
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 3.9-6.1mmol/L。
四、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常用的血脂计算方法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2.2,单位为毫摩尔/升(mmol/L)。
正常总胆固醇范围为3.1-5.2mmol/L。
五、肝功能肝功能是评估肝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胆红素等指标。
其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为:白蛋白/总蛋白,单位为百分比。
正常白蛋白/总蛋白比值范围为60-80%。
六、肾功能肾功能是评估肾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指标。
其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为:肌酐清除率(Ccr)=(140-年龄)×体重(kg)/(肌酐浓度×体表面积),单位为毫升/分钟。
正常肌酐清除率范围为90-130ml/min。
七、血常规血常规是评估血液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其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为: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血液总容积,单位为百分比。
正常红细胞压积范围为37-47%。
体检表中的数据计算方法涵盖了身体各方面的健康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肾小球滤过率联合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

肾小球滤过率联合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我国T2DM患者应用改良的中国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率过滤(c-aGFR)联合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T2DM患者90例以随机ACR的测定值做为分组标准,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改良的中国MDRD公式c-aGFR=175×[Hit Pcr]-1.234×年龄-0.179×[女性×0.79]计算GFR,(即c-aGFR,ml/min/1.73m2)。
剖析c-aGFR和ACR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B组与A组相比c-aGFR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C 组与A组相比c-aGFR下降,且有显著变化(P<0.05),D组与A组相比c-aGFR 下降,且有显著变化(P<0.05),D组与C组相比c-aGFR下降,且有显著变化(P<0.05)。
B组与A组相比ACR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C组与A组相比ACR增高,且有显著变化(P<0.05),D组与A组相比ACR增高,且有显著变化(P<0.05),D组与C组相比ACR增高,且有显著变化(P<0.05)。
c-aGFR与ACR之间的关系比较显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c-aGFR随着ACR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Pearson分析显示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结论:c-aGFR及ACR可以做为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重要监测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的情况,对调整糖尿病患者经肾脏代谢的药物剂量及药物的选择都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滤;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108-02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 DN)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为持续的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以及较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值计算检验项目及其临床诊断价值尿素氮肌酐比值计算1 比值检验在贫血性疾病中应用1.1 红细胞内AST/血红蛋白比值(AST/HBG)[1]红细胞内的酶活力在红细胞成熟和衰老的过程中不断下降,其中天冬门氨酸转移酶是年青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进行蛋白质代谢的酶类之一,其活力大小与红细胞的年青程度有关。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了解红细胞年青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计数误差大。
葛才保建立了红细胞内AST 测定方法,并提出AST/HBG比值的计算和结果表达方法,在研究不同贫血患者的AST/HBG 比值结果后,发现缺铁性贫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溶血性贫血患者的AST/HBG比值均明显高于健康人,而再生障碍障碍性贫血者则明显低于健康人,认为此法能从总体上反映红细胞的年青程度,因而更为真实和准确。
1.2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比值(STIR/logSF)[2]缺铁性贫血(IDA)是围产期妇女的常见疾病,母体患有IDA会影响胎儿在体内的生长发育,也会因哺乳影响新生儿的铁营养情况。
由于围产期妇女的贫血多为轻度贫血,以往的实验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SF虽是常用的IDA诊断检验项目,但易受炎症及肿瘤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对IDA 的诊断准确性。
STIR是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75%~80%的STIR存在于红骨髓的红系红细胞表面,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夏虹等实验研究证明:反映红细胞变化的MCV、MCH、MCHC、RDW参数均不能完全提示围产期贫血妇女为小细胞低色贫血,STIR比SF 更能准确反映机体是否存在有缺铁状态。
采用STIR/logSF可提高缺铁诊断的敏感度,在检测亚临床状态的IDA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2 比值检验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2.1 谷氨酸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GGT/ALT)[3]GGT是一种广泛存在人体组织的上皮细胞内的膜结合酶,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来自于肝脏,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胰腺疾病、肝脏肿瘤、胆结石等疾病中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在肝脏良、恶性疾病中升高的幅度有明显差距,在急性弥漫性肝炎,特别是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时,血清GGT急速升高,其活性与肝脏恶性肿瘤直径大小呈明显正相关,但弥漫性肝炎病例则在治愈后显著下降。
各类肝病时,因肝细胞破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常明显升高,而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除晚期肝破坏外,一般很少出现升高。
袁永斌等人对不同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GGT和ALT联合检测,研究了132例不同肝病时的GGT/ALT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健康对照组1.11±0.56、无肝病其他肿瘤(60例)1.17±0.42、病毒肝炎(46例)1.01±0.89、肝硬化(13例)1.95±0.75、脂肪肝(15例)3.33±1.66、肝血管病2.16±0.80、肝转移性癌(29例)4.09±3.44、原发性肝癌(30例)4.53±4.16。
实验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GGT/ALT比值较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其他肝病患者。
因此认为GGT/ALT比值是鉴别病毒性肝炎和肝脏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血清GGT活性和GGT/ALT比值联合应用能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
2.2 线粒体型AST/AST比值(mAST/AST)[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两种同工酶,存在于细胞浆中的称胞质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AST),存在于线粒体的称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
这两种同工酶广泛分布在心、肝、骨骼肌、肾等组织中。
当这些脏器损伤时,两者血清都升高,但分别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cAST升高表示细胞膜通透性改变,mAST升高表示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和胞膜的坏死。
AST的正常参考范围为5~40U/L,mAST活力占AST总活力的12%,正常参考上限为15U/L。
肝实质细胞损伤时,细胞胞膜内mAST进入血中,引起血清mAST活力升高,由于mAST 在血清中半衰期短,其清除率比cAST快5倍以上。
当细胞不再破坏坏死时mAST即迅速降低,甚至恢复正常水平,因此测定血清mAST可间接了解肝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及线粒体损伤的严重程度。
mAST/AST比值,不受肝脏病变范围影响,只与线粒体损伤即肝细胞受损程度有关,比单纯mAST活力更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性质,尤其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胆酶分离时,mAST/AST比值更好地反映了肝实质细胞受损的程度。
卢业成等研究148例各类肝损害患者后认为: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症肝炎的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3 比值检验在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3.1 游离PSA/总PSA比值(FASP/TAS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第一个由美国癌症会推荐用于筛查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5],是诊断前列腺疾病的重要指标。
PSA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酶,正常情况下,由于上皮细胞具有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其与血液循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组织屏障,绝大部分PSA只能通过导管分泌到前列腺腺泡中,血中含量少。
前列腺癌(PCa)时,分泌性上皮细胞的膜极性和与淋巴系统之间的细胞膜屏障破坏后,腺泡内的PSA大量漏入淋巴系统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外周血PSA水平升高。
但前列腺增生(BPH)等其他良性前列腺疾病可因前列腺上皮细胞受到破坏,PSA入血而引起PSA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可见PSA虽有器官特异性,但无疾病特异性,当PSA处于4~10μg/L(即诊断灰色区域)时,由于BPH与PCa患者有较大的重叠,给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6]。
为此,国内外学者提出:同时检测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与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计算FASP/TASP 比值来进行PCa与BPH等良性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3.2 血清FASP与TASP比值诊断PCa价值实验研究证明:PCa组血清FASP与TASP 水平显著高于BPH组,但FASP/TASP值则显著低于BPH组。
FASP/TASP比值比单纯TASP能更准确地诊断PCa [7]。
黄伟刚等对PSA在4~10μg/L诊断灰色带的46例PCa和82例BPH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的FASP/TASP比值进行了比较,各组间FASP/TASP 浓度差异无显著性;FASP/TASP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Ca患者FASP/TASP比值明显低于BPH患者与正常健康人。
以FASP/TASP<0.16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其灵敏度为85.6%、特异性89.1%、阳性预示值81.2%、阴性预示值91.0% [8]。
尽管文献报道的诊断界值不尽相同,但FASP/TASP比值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9,10]。
郑晓丽等新近报道,复合PSA(cPSA)测定可替代FASP/TASP比值成为诊断前列腺癌更好的实验室指标[11]。
4.1 尿淀粉酶/尿肌酐比值(Amy/Cr)尿淀粉酶测定因其取样方便而常被临床用作胰腺炎的辅助诊断和了解病情过程的首选检验项目。
但由于生理(高脂血症)及治疗(禁食和大量输液)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尿淀粉酶测定结果不稳定,一天之内尿淀粉酶结果波动很大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严重影响临床的诊治。
管肖苏等在测定和分析了正常健康者和胰腺炎患者的尿淀粉酶(Amy)、尿肌酐(Cr)及Amy/Cr比值变化情况后,提出用Amy/Cr比值作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指标。
63例健康者的Amy/Cr平均为27.03±10.65U/mmol、55例非胰腺疾病的门诊病人为28.93±9.65U/mmol/L,胰腺炎患者的比值显著增高,随病情改善而降低,但输液等治疗因素对Amy/Cr比值的影响远比尿淀粉酶测定结果小很多[12]。
4.2 尿淀粉酶肌酐比值价值陈辉等观察了118例健康体检人群和43例拟诊胰腺炎的住院病人的尿Amy、Cr和Amy/Cr比值,结果如下:尿淀粉酶的参考范围为0~595U/L,尿淀粉酶/肌酐比值的参考范围为3.2~57.2U/mol;尿淀粉酶的灵敏度为55.6%,特异性为57.1%;尿淀粉酶/肌酐比值则分别为72.2%和85.7%,尿淀粉酶/肌酐比值有效地降低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尿淀粉酶/肌酐比值可消除多种因素的影响,优于单一的尿淀粉酶[13]。
5 比值检验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5.1 D-阿拉伯糖醇/L-阿拉伯糖醇比值(D/L)[14]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使以往一些不常见的机会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也逐年增多。
但系统性真菌感染仍以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
以往深部真菌的诊断主要靠血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往往由于阳性率低和报告结果时间较长,常延误治疗时机,而血清学试验常无法区分是感染菌还是寄生菌。
5.2 D-阿拉伯糖醇是真菌代谢产物之一它有两种不同的异构体形式,即与系统性念珠菌关系密切,即D-阿拉伯糖醇和L-阿拉伯糖醇,这两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于正常人的库存液和尿液中,但与念珠菌系统感染密切相关的是D-阿拉伯糖醇(它是大多数念珠菌的主要代谢产物),在系统性真菌病时,D-阿拉伯糖醇在血尿中浓度增高,因而D-阿拉伯糖醇/L-阿拉伯糖醇比值也相应增高,基于此可作为预测系统性真菌病的一个指标,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席丽艳等报导用D/L进行诊断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性87.10%,阳性预测值75.00%,阴性预测值为93.10%。
6 比值检验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6.1 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CAlb/SAlb)脑脊液(CSF)蛋白检查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CSF蛋白主要来源于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合成,前者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性疾病,血清蛋白通过脑膜量增加所致,后者由于脑实质病变本身释放蛋白质入CSF。
传统的脑脊液总蛋白(CTP)、Pandy试验等虽可判断CSF蛋白的浓度,但CSF蛋白的浓度在任何导致脑膜损伤和病变的因素均可使血清蛋白进入脑脊液而增高,且受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而波动,因而国外学者强调测定脑脊液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lb/SAlb)。
6.2 测定CAIb/SAIb比值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价值张明金等对80例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31例对照组的CAlb/SAlb比值的改变对判断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异常蛋白质的来源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CAlb/SAlb比值为5.5±0.5(×10 -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则依其血脑屏障损害的程度为:化脓性脑膜炎为50±14(×10 -3 ),结核性脑膜炎为38±9(×10 -3 ),病毒性脑膜炎为14±4.1(×10 -3 ),多发性硬化为8.5±0.7(×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