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出血-凝血机制
健康评估题库-皮肤黏膜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一、名词解释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二、选择题A1型题1.血管壁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为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友病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过敏性紫癜E.血小板增多症2.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为A.维生素C缺乏 B.维生素PP缺乏C.维生素K缺乏D.单纯性紫癜E.再生障碍性贫血3.引起出血性疾病较常见的因素是A.血管外因素 B.凝血因子缺乏C.肝素或香豆类药物D.抗凝血物质活性增加 E.血小板因素4.紫癜的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为A.<2mm B.2一3 mm C.3一5mm D.5一6 mm E.>6mm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确的为A.贫血和出血程度一致B.贫血和出血程度不一致C.有贫血而无出血D.有出血而无贫血E.无出血亦无贫血6.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特点是A.反复皮肤痕点、痕斑B.内脏及颅内出血常见C.常有脾脏肿大D.常有关节腔出血E.儿童多见,常呈自限性7.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的疾病是A.维生素K缺乏症 B.血小板无力症C.血友病D.异常球蛋白血症E.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A2型题1.男性,30岁,乏力,心慌,四肢反复出现紫癜,查体:贫血貌,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上肢内侧可见片状出血,化验WBC5×109/L,Plt50×109/L,Hb80g/L,,骨髓检查为脂肪髓,仅见网扰细胞、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诊断的可能性是A.白血病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脾功能亢进一D.再生障碍性贫血E.过敏性紫癜2.男性,20岁,突发下肢紫癜,隆起于皮肤表面,对称。
化验:WBC10×109/L., HB112g/L.,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实验正常,血小板200×109/L,束臂试验阳性,诊断应该是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过敏性紫癜C.再生障碍性贫血D.急性白血病E.血管性假血友病A3型题共用题干(1一3题)女性,20岁,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1年多,常见皮肤黏膜出血点,自诉月经量过多。
皮肤黏膜出血演示文稿

伴随症状
1、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 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
2、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如鼻出血、血 尿、黑便等,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紫癜伴有黄疸,见于肝脏病。 4、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
痛或畸形者,见于血友病。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2mm称为淤点.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3~5mm称为紫癜.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5mm称为淤斑。
瘀点
紫癜
瘀斑
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特点为同时有出血 点、紫癜和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月 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 出血。
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轻 微,以皮下、鼻出血多为主,但手术时可 出现出血不止。
临床表现
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特点为 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如过敏性紫癜表 现为四肢或臂部有对称性、高出皮肤紫癜, 可伴有痒感、关节痛及腹痛,累计肾脏时 可有血尿,老年性紫癜常为手、足的伸侧 瘀斑;单纯性紫癜为慢性四肢偶发瘀斑, 常见于女性病人月经期等。
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常表现有内 脏、肌肉出血或软组织血肿,亦常有关节 腔出血,且常有家族史或肝脏病史。
二、血小板异常
(3)血小板功能异常 ① 遗传性: 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 ②继发性: 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 蛋白血症。
三、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过程较复杂,有许多凝血因子参 与。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 可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黏膜出血。
(1)遗传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 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缺乏 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三、凝血功能障碍
(2) 继发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 生素k缺乏; (3)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 亢进:异常蛋白血症类肝素抗凝物 质增多、抗凝药物治疗过量、原发 性纤溶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 继发性纤溶。
皮肤黏膜出血及水肿

4)内分代谢病所致水肿 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组织间隙亲水物质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特殊 类型水肿,称为黏液性水肿。该水肿特点为非凹陷性,水肿不受体位影响, 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减低。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部分病人可出现凹陷性水肿及局限性黏液性水 肿,其原因可能与蛋白质分解加速而致低蛋白症及组织间隙黏多糖、黏蛋 白等胶体物质沉积有关。 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出现下肢及面部轻度水肿,其主要原因为 醛固酮及去氧皮质酮分泌过多致钠水猪留。
3.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 红色斑,压之不退色,视出血面积大小可分为瘀点(亦称出血点,直不 超过2mm)、紫癫(直径3~5mm)和瘀斑(直径大于5mm)。
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特点为同时有瘀点、紫癫和瘀斑、鼻出血、 齿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
水肿
C O N TA N T S
1 定义
2 发生机制
3 病因及临床表现 4 伴随症状
1.定义
水肿(edemm)是指人体组织间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 组织肿胀。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1.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 水肿(常为凹陷性); 2.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 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一般情况下,水肿这一术语,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 水肿,如脑水肿 肺水肿等
3.病因及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
1.伴肝肿大 可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而同时有颈静脉怒张 者则为心源性。
2.伴重度蛋白尿 常为肾源性,而轻度蛋白尿也可见于心源性。 3.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常提示由于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所致 4.伴心跳缓慢、血压偏低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伴消瘦、体重减轻 可见于营养不良。 6.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 可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皮肤粘膜出血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斑、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
(2)血小板功能异常
①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 (主要为聚集功能异常) 血小板病
(主要为血小板第3因子异常) ②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
瘀点(petechia) 直径<2mm
紫癜(purpura) 直径3~5mm
瘀斑(ecchymosis)
直径>5mm
血肿
片状出血伴皮 肤隆起
1.血管功能异常:毛细血管壁存在先 天性缺陷或受损时不能收缩,如过 敏性紫癜、维生素C 或PP 缺乏等。
血管破损 → 局部小血管发生反射性收 缩 → 血流变慢,以利初期止血 → 在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素等血清 素作用下 → 毛细血管较持久收缩 → 发挥止血作用
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
3.凝血因子异常:如血友病、维 生素K 缺乏、肝病、抗凝物质增 多、抗凝药物过量。
伴随症状
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 痛、血尿
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 紫癜伴有黄疸 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
肿痛或畸形者
护理评估要点
1.疾病史或家族史;化学药物或 放疗史。
2.诱因、部位、大小、分布、持 续时间、消退情况及出血的频度。
3.对功能性健康型态的影响:活 动与运动型态的影响;压力与压 力应对的影响。
护理评估要点
①出血时间、缓急、部位、范围、 特点(自发性或损伤后)、诱因
②有无伴发鼻出血、牙龈渗血、 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出血 症状
③有无皮肤苍白、乏力、头晕、 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发热、 黄疽、腹痛、骨关节痛等贫血及 相关疾病症状
凝血障碍诊断标准

凝血障碍诊断标准
凝血障碍是指在凝血系统功能发生障碍时,导致出血或栓塞等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凝血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血症状:患者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出血的症状,如皮肤和
黏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2. 血液检查:通过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来评估凝
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3. 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或红细胞减少(贫血)等情况。
4. 凝血因子异常:测定凝血系统各种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以及其质量的异常。
5. 凝血酶溶解系统异常:检查凝血酶溶解系统相关指标,如纤
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物(PAI-1)等。
6. 骨髓检查:通过骨髓穿刺和染色等方法观察骨髓内的血细胞
生成和成熟情况,以判断凝血障碍的基础病因。
以上是常见的凝血障碍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
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
同时,凝血障碍的
病因较多,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等,准确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因此,在临床上应尊重和利用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物理诊断学:皮肤黏膜出血

全身或局部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
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病因与发生机制
止 血 过 程 示 意 图
病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生机制
● 血管壁功能异常 ● 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 凝血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红色、暗红色,压之不褪色
血管壁功能异常-过敏性、老年性、单纯性紫癜 血 小 板 因 素-多部位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多脏器出血、关节畸形
问诊要点
●出血时间、部位、分布、程度 ●诱因、伴随症状 ●过敏史、外伤、感染及肝肾病史 ●家族史 ●药品及抗凝剂应用史
皮肤粘膜出血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Definition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is caused by the abnormalities of hemostasis(止血) and /or coagulation(凝血), characterized by local or extensive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derived from capillar y. The bleeding is usually spontaneous or from slight trauma.
Types of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Petechia(出血点;瘀点): 直径<2mm
●Purpura(紫癜): 直径 3- 5mm
●Ecchymosis(瘀斑): 直径>5mm
伴随症状
伴关节痛及腹痛、血尿 过敏性紫癜 伴广泛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伴黄疸 肝病 自幼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形 血友病
出血与凝血机制

1、贫血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休息与活动
指导病人合理休息与活动,轻度贫血可适当活动, 中度或重度贫血应卧床休息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和粘膜,以及自觉症状, 监测血象等。
1、贫血病人的护理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缺铁性
贫血增加含铁丰富食物,如动物肉类、肝脏与血、蛋黄、 海带、木耳和铁强化食物等,不能与浓茶、咖啡、牛奶 等减少铁吸收的食物或饮料同时服用。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进食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品,婴幼儿和妊娠妇女 要补充叶酸。
血液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基本成分:
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种电解 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 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组成。血浆蛋白是血浆中 多种蛋白的总称。
血液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主要功能:
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 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 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地经肾脏排出, 从而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期。 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 以及一些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④参 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 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的入侵。⑥营 养功能等。
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2、降低:①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障等;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脾功能亢进、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
1、贫血病人的护理
•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疲乏、困倦、软弱无 力等,严重贫血可有低热。
常见症状-皮肤粘膜出血和水肿考点总结

皮肤黏膜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特征为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
(一)病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于过敏性紫癜、严重感染、药物中毒等。
血小板异常(1)血小板减少1)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等。
2)破坏过多:ITP。
3)消耗过多:DIC。
(2)血小板增多:继发于慢粒、感染、创伤等。
凝血功能障碍:见于血友病、重症肝病等。
(二)临床表现(三)伴随症状水肿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水肿。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指压凹陷明显称显性水肿,指压凹陷不明显称隐性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一般情况下,水肿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
(一)病因(二)临床表现1.心源性水肿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非卧床者最早出现于下肢,尤以踝内侧和胫前区明显,而后可上延及全身,发展速度缓慢;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性水肿;颜面一般不出现水肿。
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2.肾源性水肿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很快发展为全身水肿。
3.肝源性水肿主要表现为腹腔积液,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但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4.内分泌代谢疾病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可出现凹陷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水肿的特点为非凹陷性且不受体位影响;库欣综合征病人可出现面部及下肢轻度水肿。
5.营养不良性水肿水肿发生前常有体重减轻的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三)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