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分类
几种常用隧道围岩分类方法的综合运用

几种常用隧道围岩分类方法的综合运用隧道围岩是指隧道壁面周围的岩石体。
如何对隧道围岩进行分类是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综合介绍几种常用的隧道围岩分类方法及其运用。
一、工程地质分类方法工程地质分类方法是根据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对隧道围岩进行分类。
常用的地质分类法有ZT-RMR法、Q系统法和GSI系统法。
1.ZT-RMR法ZT-RMR法是采用岩石力学(Rock Mass Rating,简称RMR)作为分类基础的方法,包括围岩强度、岩层切理、围岩耐候性、地下水情况和围岩支护情况等5个方面,加权得出RMR值,进而划分围岩质量等级。
2.Q系统法Q系统法是根据岩体的er值(评估岩体性质的一种指标)和岩压条件进行分类。
Q值是由地质参数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可作为评价岩体质量的依据。
该方法常用于大断面软弱围岩的分类。
3.GSI系统法GSI系统法主要依据岩体透气性、风化程度、裂隙发育度等进行分类。
与RMR系统相比,GSI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围岩的强度。
二、地质装置分类方法地质装置分类方法侧重于分析围岩的结构特征和变形特征,常用的方法有分级法、变形能力法和结构影响范围法。
1.分级法分级法是将围岩根据断裂、节理和裂缝等结构特征分为不同等级,进而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等级越高,围岩越稳定。
2.变形能力法变形能力法是根据围岩的变形能力和岩体强度划分等级,以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变形能力较大的岩体等级较高。
3.结构影响范围法结构影响范围法是划分围岩质量等级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断层、节理等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判断结构影响的范围和等级。
三、地质力学分类方法地质力学分类方法是将围岩划分为若干力学单位块,并对每个力学单位块进行力学性质和破坏特征的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块体理论法、松软加载法和相容加载法。
1.块体理论法块体理论法是将围岩划分为多个力学单位块,并对每个块体进行分析,如稳定性判断、破坏特征等,以评估围岩质量。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分类与处理方法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分类与处理方法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地铁、公路还是铁路,都离不开对隧道的建设。
隧道施工中,围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进行分类和处理方法的讨论。
第一节:围岩的分类围岩是指隧道周围的岩石,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常见的类型。
1. 岩层围岩:岩层围岩指的是由不同岩层组成的围岩,这种围岩的特点是岩石层次明显,各层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岩层围岩,可以根据其岩性进行相应的处理方法。
2. 互层夹砂土:这种类型的围岩主要由夹杂着砂土的岩石组成,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低的强度。
对于互层夹砂土,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例如注浆加固和锚杆支护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排水,以降低水分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 破碎围岩:破碎围岩指的是具有明显的裂隙和破碎的岩石。
这种围岩的稳定性较差,对于施工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在处理破碎围岩时,可以采取减振爆破等方法,以降低破碎岩石对施工的影响。
4. 膨胀岩:膨胀岩是指隧道周围的岩石在潮湿环境或受到水分浸泡后发生体积膨胀的现象。
膨胀岩的特点是含水量较高,且具有较大的膨胀性。
在处理膨胀岩时,需要注重降低其含水量,以减少膨胀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围岩处理方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围岩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1. 预支护:对于较差的围岩,预支护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预支护的目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固围岩,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预支护方法包括喷射混凝土支护、岩锚加固和挂网加固等。
2. 注浆加固:对于互层夹砂土和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注浆加固的原理是通过注入特定的固化材料,填充和加固围岩中的裂隙和空隙,提高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
3. 围岩处理与排水:在处理含水量较高的围岩时,需要注重排水工作。
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可以降低围岩中的水分含量,减少水分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隧道围岩分级与硬度分类

将军沟隧道围岩分级的讨论一、规范对隧道围岩分级的规定二、岩体特征:1、右线进口:岩体特征:掌子面岩性为灰岩、泥灰岩,中薄层为主,岩体受构造作用影响严重,较破碎,岩石强度低,中风化,掌子面左侧围岩呈碎裂结构,右侧呈块碎状结构,掌子面潮湿~渗水,整体稳定性较差(掌子面见YK581+356)。
本次雷达预报探测范围YK581+356~YK581+391段计35米,从点测及线测结果来看,本段范围内雷达反射波特征基本相同,预计其围岩特征与掌子面基本相似,岩性主要为中薄层泥灰岩、灰岩,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
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则判定,本段范围内围岩级别建议为ⅴ级。
相比较而言,YK581+371、YK581+384处有异常界面,该位置应根据炮眼钻进情况谨慎掘进。
(测试结果见附图1)附图1 雷达测试波形图(掌子面YK581+356)掌子面YK581+356-1掌子面YK581+356-2掌子面YK581+356-32、右线出口:掌子面处有坍塌体大量堆积,岩性以碎石土及破碎炭质泥灰岩为主,渗水,围岩整体稳定性极差。
2008年6月13日雷达预报探测范围YK582+398~YK582+363段35米,从探测结果发现,YK582+398~YK582+384.5段13.5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不稳定,预计该段岩体仍然与掌子面处一致,稳定性极差。
YK582+384.5~YK582+363段21.5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相对稳定,预计该段岩体特征与掌子面处相比稍好(测试结果见图2)。
2008年7月7日雷达探测范围YK582+387~YK582+357段30米,从探测结果发现,YK582+387~YK582+377段10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较强,波幅及相位变化较大,预计该段岩体渗入较多地下水,岩石软化程度较重,稳定性极差。
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则判定,本段范围内围岩级别建议为ⅴ级偏弱,建议初支采取加强措施。
隧道工程

一、公路隧道围岩的分级1、一级围岩:坚硬岩,岩体完整,巨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大于550兆帕。
2、二级围岩: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或厚层状结构;较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整体结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在550至451兆帕之间。
3、三级围岩:坚硬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较坚硬岩或较软硬岩石。
岩体较完整,快状体或中厚层结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在450至351兆帕之间。
4、四级围岩:坚硬岩,岩体较破碎。
碎裂结构,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镶嵌碎裂结构,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
土体,压密或成岩作用的黏土及砂性土;黄土。
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在350至251兆帕之间。
5、五级围岩: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至破碎;及破碎各类岩体,碎裂状,松散结构。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重塑的黏土及稍湿至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网砾、角砾及黄土。
非黏土呈松散结构,黏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小于等于250。
6、六级围岩:软塑状黏土及潮湿、饱和粉细砂层、软土等。
其中一级围岩为最好结构,六级围岩为最差结构。
二、围岩的初步判定1、隧道围岩的分级的综合评定方法宜采用两步分级,并按以下顺序进行:围岩分级分为初步分级和和详细分级。
其中初步分级为:定性(坚硬、完整)+定量。
详细分级为考虑修整因素的影响,修整定量。
修正因素为:有无地下水、软弱结构面,且有一组起控制作用。
是否存在高的初应力。
三、隧道的构成1、隧道主要由主体构造物和附属构造物构成。
其中主体构造物有分为:洞门和洞身衬砌。
附属构造物分为:通风、照明、安全措施、供配电、应急系统等。
2、不同的分类形式分为不同的种类:(1)按地层分类,分为岩石隧道、土质隧道。
(2)按所处位置分为,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底隧道。
(3)按埋深长度分为,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4)按长度分为,短、中、长、特长。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隧道围岩是隧道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隧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隧道围岩的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理解。
一、围岩的分类。
根据围岩的稳定性和坚固程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个等级,优良、良好、一般、较差和差。
其中,优良围岩指的是岩石质地坚硬、稳定性好,几乎没有裂隙和变形的围岩;良好围岩指的是岩石质地较硬,稳定性较好,裂隙较少,变形较小;一般围岩指的是岩石质地一般,稳定性一般,有一定的裂隙和变形;较差围岩指的是岩石质地较软,稳定性较差,有较多的裂隙和变形;差围岩指的是岩石质地很软,稳定性很差,有大量的裂隙和变形。
二、分级标准。
1. 优良围岩,对于优良围岩的隧道,可以采用开挖支护一体化的施工方法,如全断面法、局部断面法等,施工难度较小,支护成本相对较低。
2. 良好围岩,对于良好围岩的隧道,可以采用局部开挖、局部支护的方法,如局部爆破法、喷射混凝土支护法等,能够有效控制开挖面的稳定性,减少支护结构的使用量。
3. 一般围岩,对于一般围岩的隧道,需要采用全面支护的方法,如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法、钢架木护法等,以确保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4. 较差围岩,对于较差围岩的隧道,需要采用全面支护和加固的方法,如预应力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法、岩锚网加固法等,以应对围岩的不稳定性和变形。
5. 差围岩,对于差围岩的隧道,需要采用全面支护和大规模加固的方法,如大规模爆破法、悬臂法等,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施工和运营。
三、结论。
通过对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围岩的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支护和加固措施,以确保隧道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整理)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强风化
全风化
简要说明
地
下
水
状
态
渗水量[L/(min·10m)]
<10
干燥或湿润
10~25
偶有渗水
25~125
经常渗水
干燥或湿润
偶有渗水
经常渗水
初
始
地
应
力状Leabharlann 态埋深H= m地质构造应力状态
其他
围岩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备注
记录者
复核者
日期
硬岩
30<Rc≤60
弱风化的极硬岩;未风化或微风化的熔结凝灰岩、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灰岩、结晶颗粒较粗的岩浆岩
软质岩
较软岩
15<Rc≤30
强风化的极硬岩;弱风化的硬岩;未风化或微风化的云母片岩、千枚岩、砂质泥岩、钙泥质胶结的粉砂岩和砾岩、泥灰岩、泥岩、凝灰岩等
软岩
5<Rc≤15
强风化的极硬岩;弱风化至强风化的硬岩;弱风化的软岩;未风化或微风化的泥质岩类;泥岩、煤、泥质胶结的砂岩和砾岩等
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
较软岩,岩体完整
——
2.5~4.0
Ⅳ
极硬岩,岩体破碎;
硬岩,岩体较破碎或破碎;
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或破碎;
软岩,岩体完整或较完整
1.5~3.0
Ⅴ
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
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
1.0~2.0
Ⅵ
受构造影响很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
软塑状粘性土、饱和的粉土、砂类土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1、围岩基本分级应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性程度两个因素确定;
隧道围岩分级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一、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类型根据《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判定的内容将不同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的隧道围岩分为Ⅰ~Ⅵ六个基本级别。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表注:表中“围岩级别”和“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栏,不包括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特殊岩土。
二、围岩级别判定的一般步骤1、收集整理隧道场地的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研究设计图纸上详细的地勘报告,明确隧区主要的岩层、岩性、岩体构造、不良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
特别是要详细研究不良构造体和不良地质作用对隧道区围岩的岩石强度、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按照编制的实施性超前地质预报组织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预测预报,并根据真实的预报结论分析判断掌子面前方的围岩情况。
一方面根据预报结论初步判断围岩基本分级的级别,并将其与设计时提供的围岩分级进行比对,另一方面作为围岩级别和支护方案变更的依据之一。
3、实时记录掌子面地质素描表和围岩级别判定卡中的内容,特别是要客观填写掌子面围岩的岩性指标、岩体完整性情况和地下水状况,这些指标均是作为围岩基本分级的理论依据。
如果难以明确围岩的地质条件,可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来确定围岩的各项力学性能和构造特点,来加以判断围岩级别。
4、根据得出的围岩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以及其它相关资料并按照隧道围岩分级的标准进行围岩级别的判定。
三、围岩判定主要依据1、岩石的坚硬程度①从定性划分硬质岩包括坚硬岩和较硬岩,软质岩包括较软岩、软岩和及软岩。
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
代表性岩石如未风化~微风化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硅质石灰岩等。
较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有轻微吸水反应。
代表性岩石有1、微风化的坚硬岩石;2、未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
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轻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隧道围岩分级方法

隧道围岩分级方法
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可以根据围岩的强度、稳定性和透水性等特征进行划分。
常见的隧道围岩分级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国际地铁隧道分类法:按照地质特征将围岩分为Ⅰ至Ⅵ级,1级围岩为最好的围岩,6级围岩为最差的围岩。
2. 日本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协会围岩分级法:按照围岩的岩性、颗粒级配、岩石坚度、块度、岩体结构和褶皱、断层等因素进行评价,将围岩划分为4个等级。
3. 美国地质勘探员协会(Rock Mass Rating)围岩分级法:按照地质结构和岩石机械特性等因素,将围岩划分为6个等级,从R0到R6,R0围岩为最差的围岩,R6围岩为最好的围岩。
4. 中国国内常用的围岩分级标准:根据地质特征和工程要求,将围岩分为I至V级,I级围岩为最好的围岩,V级围岩为最差的围岩。
以上只是隧道围岩分级的一些常用方法,在具体工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分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围岩分类
类别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坑道跨度5m时)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及完整状态
Ⅵ
硬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60MP]:受地质结构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快状
整体结构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暴
Ⅴ
硬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30MP]:受地质结构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至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呈大快状
整体结构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
软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30MP] 受地质结构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快状
整体结构
Ⅳ
硬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30MP]:受地质结构影响严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至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软质岩石互层
呈块(石)碎(石)
状镶嵌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塌
软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5-30MP]:受地质结构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
呈大快状
砌体结构
Ⅲ
硬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30MP]:受地质结构影响严重,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以基本被破坏
呈碎石状
压碎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软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5-30MP]:受地质结构影响严重,节理发育呈快(石)
碎(石)状
镶嵌结构
土:1、略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快石上
3、黄土
1.呈大快状压密结构
2.3.呈巨快状整体结构
Ⅱ
石质围岩位于积压强烈的断裂带内,裂隙杂乱,呈石夹土或土夹石状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或塌至地表
一般第四纪的半干硬—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湿或潮湿的一般碎、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
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粘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Ⅰ
石质围岩位于挤压极强烈的断裂带内,呈角砾、砂、泥松软体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起涌出,浅埋时易坍至地表
软塑状粘性土及潮湿的粉细砂等
粘性土呈易蠕动的松软结构,砂性土呈潮湿松软结构
岩石等级分类
岩石等级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b MP a(kgf/㎝2) 耐风化能力程度(现象)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
极硬岩> 60 (600) 强暴露后一、二年尚不易风化1.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
硬质岩> 30 (300) 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
岩、白云岩类沉积岩
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
岩等变质岩类
软质岩石
软质岩5~30 (50~300) 弱暴露后数月即出现风化壳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
极软岩≤ 5 (50) 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灰质、
页岩、泥灰岩、泥岩、略煤等沉积岩
3.云母片岩或千枚岩等变质岩类
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级划分
等级构造作用特征
轻微围岩地质构造变动小,无断裂层;层状岩一般呈单斜构造,节理不发育
较重围岩地质构造变动较大,位于断裂层或褶曲轴的临近地带,可有小断层;节理较发育
严重围岩地质构造变动强烈,位于褶曲轴部或断裂影响带内;软岩多见扭曲及拉拖现象;节理发育
很严重位于短裂破碎带内,节理很发育;岩体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有的甚至呈粉末、土状
隧道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围岩弹性波速度V v (km/s)
Ⅵ>4.5
Ⅴ 3.5~~4.5
Ⅳ 3.5~~4.5
Ⅲ 3.5~~4.5
Ⅱ 1.5~~3.0
Ⅰ 1.0~~2.0
围岩节理发育程度划分
等级基本特征
节理不发育节理(裂隙)1~2组,为原生型或构造型,多数间距在1米以上,多为密闭,岩体被切割呈巨块状
节理较发育节理(裂隙)2~3组,呈x型,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大于0·4米,多为密闭,部分微张,少有充填物,岩体被
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发育节理(裂隙)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4米,大部分微张,部分为粘
性土充填,岩体被切割呈块(石)碎(石)状
节理很发育节理(裂隙)3组以上,杂乱,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2米,微张或张开,部分为粘性土充填,岩体被切割
呈碎石状
1.施工方法是随围岩类别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
①当围岩为稳定-基本稳定-稳定性较差的一至三类对,均采用全断面光爆法,然后排烟,清除危岩,视具体情况进行局部或顶拱锚杆喷混凝土,再出渣。
②当围岩为稳定性差的四类时,围岩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用超前锚杆上导坑松动爆破、排烟、清除危岩,架设钢拱架挂网,喷混凝土后出渣,再进行下导坑爆破,作侧墙锚杆喷混凝土。
③当围岩为很不稳定的五类围岩时,采用加长加密超前锚杆,上导坑开挖喷混凝土,架设钢拱架挂网再喷混凝土,必要时采用注浆导管封堵流土、流砂,然后出渣。
对下导坑开挖作侧墙锚杆挂网喷混凝土、引排渗水、封堵流土流砂。
2.“新奥法”适用的围岩条件是具有粘性、塑性、弹性的连续介质,而对于那些粘性较差、非塑性、非弹性的松散体,用“新奥法”理论就值得研究。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特殊施工工艺,才能满足工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