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的渗透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的渗透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的渗透分析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儒家文化的渗透属于人文教学的一种,能够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意识,还能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然后对其具体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儒家文化文化渗透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儒家文化有效渗透其中能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教学质量也能随之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其一,渗透儒家文化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之外,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起来。

渗透儒家文化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二,渗透儒家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大多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高。

渗透儒家文化后,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审美情趣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综合能力随之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更好地渗透儒家文化,也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有效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文化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空间情境、导语情境、音乐影像情境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科学、合理地应用,实现儒家文化的有效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

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

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一)课堂渗透法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

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

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要来进行教学,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因材施教”思想在古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将“因材施教”思想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探讨《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教学策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内容结束】1.2 重要性“因材施教”作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其中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材施教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因此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更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精准有效,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时间成本。

因材施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汉语国际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传播

汉语国际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传播

汉语国际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传播作者:杜娟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4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科,因而相应地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毋庸置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所在是儒家文化。

不了解儒家文化,就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

本文便以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为主要依据,对儒家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文化加以简单剖析,研究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在跨文化交际下的碰撞与融合,从而进行儒家文化的新时代传播,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儒家文化;传播;教学1儒家思想的基本文化特征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注重知识,注重家庭;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2儒家核心价值观及当代继承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积淀和发展演进,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儒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国人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

因此,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汉语句式往往上整合型句式,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具象思维。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在当代也得以继承,比如自然意识的觉醒,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等等。

2.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之一“仁”所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思想,“仁”的最基本的精神是恻隐忠恕的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是儒家仁道的基本内涵,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而广之,由家庭仁爱推及人之爱、社会之爱、天下之爱至于爱世界万物。

2.3“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二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并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实践。

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

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

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道家、儒家、佛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和方式进行传播。

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
的文化,更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组织文化活动、讲授文化知识、观看文艺表演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除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外,对外汉语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实用性,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用的汉语表达和交流技巧。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注重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对外交流和合作。

- 1 -。

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繁荣的根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单方面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略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民族性、历史性及不可替代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从“仁”、“和”、“中庸”三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儒家文化;文化全球化;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从最初对汉语言的教授、研究、翻译,到我国民族文学、历史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除去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文化教学在近十年来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汉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搭建了有利平台,它秉承儒家的经典思想与核心价值理论,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

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首位。

仁者,人二也,爱人也。

即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融洽,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不再是那么纯洁与单纯,许多人一心扑在物质上、金钱上,忘记了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行为出轨,道德偏向,失“仁”失心,因此,难免成了人的“半成品”。

儒家思想的“仁”,是对做人处事的一种行为规范,倡导做人要有礼有德,诚实有信,知廉耻守忠孝,做人有节,处事有度,而这些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妙药,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点,是实现管理成效的良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向留学生渗透“仁”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领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突破语言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实现价值的和谐统一。

儒家提出的“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影响甚远。

中国人历来讲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初高中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

初高中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
习效果等
教师评价:教 师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进行评 价,包括学习 态度、学习方
法等
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 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分析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提高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儒家思想代表人物,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注重实践和体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 儒家文化相关 的实践活动,
如参观孔子庙、 儒家文化节等。
评价内容:包括 知识掌握、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
评价方式:采用 多种评价方式, 如课堂观察、作 业评价、考试等
评价标准:制定 明确的评价标准, 如知识掌握程度、 能力培养水平等
反馈机制:建立 有效的反馈机制, 及时向学生、家 长、教师反馈评 价结果,以便改 进教学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中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中 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 “和而不同”等。
《礼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礼 仪规范,如“五常”、“三纲五 常”等。
《春秋》:孔子编纂的史书,体 现了儒家思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
仁:爱人、爱人民、爱人 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
义:正义、道义,强调道 德准则和正义行为
社会教育:通过社区活动、 公益活动等传播儒家思想
学校教育:开设儒家思想课 程,教授儒家经典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作者:胡洋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繁荣的根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单方面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略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民族性、历史性及不可替代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从“仁”、“和”、“中庸”三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儒家文化;文化全球化;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从最初对汉语言的教授、研究、翻译,到我国民族文学、历史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除去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文化教学在近十年来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汉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搭建了有利平台,它秉承儒家的经典思想与核心价值理论,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

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首位。

仁者,人二也,爱人也。

即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融洽,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不再是那么纯洁与单纯,许多人一心扑在物质上、金钱上,忘记了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行为出轨,道德偏向,失“仁”失心,因此,难免成了人的“半成品”。

儒家思想的“仁”,是对做人处事的一种行为规范,倡导做人要有礼有德,诚实有信,知廉耻守忠孝,做人有节,处事有度,而这些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妙药,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点,是实现管理成效的良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向留学生渗透“仁”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领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突破语言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实现价值的和谐统一。

儒家提出的“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影响甚远。

中国人历来讲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一个家庭的人丁兴旺,需要“和睦”,一个人
事业的蒸蒸日上,需要“和气”,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则离不开“和谐”。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和”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所遵循的准则,也是人们做事方式的一种原则,同时还是社会建构所需要的一种策略。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强调的就是国家、民族、人民妥善处理“公”与“私”之间的关系,保证其利益的三位一体,实现人人“兼善天下”到“天下为公”的理想。

外国学生在接触这些思想时,可能会受其自身文化的约束,难以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核,这也会导致其对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故而从文化根源着手,引导学生构建本民族文化思维的框架,是学好汉语言的基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是后世儒生修身养性的方向盘。

现代很多人将中庸思想简单地理解成中立、平庸之意,背离了这一思想的实际指导意义。

中庸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得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中国人常说的“过犹不及”、“无过之无不及”,即是典型的中庸思想。

它要求我们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公正自守,中正平和。

信守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处在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奢望自我价值以外的东西,对于富贵贫贱认知泰然,安分尽伦,顺乎自然、等待时机。

这种做事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更多提倡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解放,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适当把握留学生心理,激发留学生探求不同知识的渴望,是对外汉语教学成功进行的技巧与手段。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政治的联系、交流更紧密,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也更加的频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儒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开创者,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孔子学院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和文化互通的见证者,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理念影响了越来
越多的人,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更好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科学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度”和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首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故而教师不能大量、繁杂、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儒家文化的教学。

可以在遇到一些带有文化含义的词语时,简单地加以解释,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特点。

对于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汉语词汇量的积累,新接触的词汇、课文中,会涉及儒家文化中“仁爱”“礼仪”“中庸”等思想,为帮助他们理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儒家“仁学”“中庸”等方面的知识。

但这时的介绍不能过于专业化,需要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与学生汉语水平相对应的语言将儒家文化较浅显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经典的语句,如《论语》中关于治学、仁爱、孝等方面的言论。

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知识及中国文化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前面两种方法可以继续进行。

另外,也可以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沙龙活动、文化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全面系统的介绍儒家文化,提供更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世哲学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其次,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被亲切地冠以“丰富的中国读本、美丽的中国名片、友善的民间大使”等称号。

毫无疑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海外或国内留学生群体中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途径。

课堂知识的传授、待人处事的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直
接影响外国人或留学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另外,在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规范性和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中国文化、熟悉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能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系统规范的介绍儒家文化,也能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贯穿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当中,让外国人看到在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有着完善的人格、丰富的内涵,从而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惟有这样,汉语学习者才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继续保持学习汉语的热情,尊重中国人、中国文化,完整、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不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向海外学生或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态度。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向学生介绍儒家文化。

既不能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不可妄自菲薄。

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做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让留学生不会感到老师在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们。

同时,对于留学生提出的儒家文化的消极方面,也要客观对待,勇于接受。

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打破语言、文化疆界,更热情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经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言之中。

了解和掌握汉民族文化中的儒家经典文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促进汉文化的世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