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经典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同甘共苦——精选推荐

同甘共苦——精选推荐

同⽢共苦同⽢共苦拼⾳tóng gān gòng kǔ简拼tggk近义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反义词同床异梦感情⾊彩中性词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解释⽢:甜。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与百姓同其⽢苦。

”成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例⼦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共苦,相敬如宾。

(明同⽢共苦,相敬如宾。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英⽂翻译share weal and woe歇后语冰糖煮黄连谜语蜜饯黄连成语故事出处《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与百姓同其⽢苦⼆⼗⼋年。

释义 “⽢”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故事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 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成语正⾳同,不能读作“tònɡ”。

成语辩形⽢,不能写作“廿”。

成语辩析同⽢共苦和“患难与共”;都含有同患难;共艰苦的意思。

同⽢共苦不仅指“共苦”;⽽且也“同⽢”;⽽“患难与共”仅指“共患难”。

成语同甘共苦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同甘共苦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同甘共苦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简洁而具有深意的短语来传递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教训。

其中,有一句成语叫做“同甘共苦”,它寓意着在困难时刻,大家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困境。

本文将为您解析“同甘共苦”的意义,并分享其中的故事。

“同甘共苦”一词源自于《论语》中的一段话:“毋意取之,无福消受之。

孔子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这段话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们一同追求进步的情景。

其中的“共苦”二字寓意着在困境中共同承受苦难,一起努力进步。

这个成语之后逐渐被人们所引用,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态度的方式。

故事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同甘共苦”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的例子。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

刘备是刘焉之子,他们本是刘家庄的遗孤,因为关羽、张飞两兄弟的力量,一起抵抗外敌,最终创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在各自的战斗中彼此结下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困难的岁月中相互支持,一同面对军阀的追杀和战乱的残酷。

刘备曾说过:“吾与子同甘共苦,为蜀汉社稷,当共割骨抽筋。

”这句话表达了刘备对关羽、张飞二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共同守护蜀汉的决心。

故事二:鸟巢中的鸟儿还有一个寓意“同甘共苦”的故事是关于一对鸟儿的。

有一只鸟儿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栖息的地方,最终找到了一个废弃的鸟巢。

在鸟巢中,它发现了另一只受伤的鸟儿,于是决定留下来照顾它。

这对鸟儿相互依偎,一起面对孤独和困境。

它们一起捕食,互相取暖,相互鼓励。

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受伤的鸟儿逐渐康复,重新学会了飞翔。

最终,这对鸟儿成为了一对幸福的伙伴,共同面对困难,享受自由。

以上这些故事展示了“同甘共苦”这句成语所传达的意义。

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团队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帮助能够增强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实现目标。

欣赏同甘共苦成语故事

欣赏同甘共苦成语故事

欣赏同甘共苦成语故事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本文将讲述几个关于同甘共苦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启发人们更加欣赏这种品质。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众志成城”。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战争时期所发生的一段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齐与南梁进行了一场战役,南梁方面的军队非常薄弱,无法抵挡北齐的攻击。

当时,南梁的将军刘义隆激励士兵说:“众志成城,破敌无疑!”士兵们听了非常激动,大声呼喊着“众志成城,破敌无疑!”这句话传遍了整个军营,士气大振,最终南梁军大获全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人都愿意为一个目标而奋斗时,众人的力量就会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无敌于天下。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同舟共济”。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

故事中,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通道,使他不能出门。

于是,他带着全家人开始挖山,把山挖下来,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他的愿望。

有一个叫做鲁班的木匠看到了愚公的做法,认为这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大声嘲笑了一番。

然而,其他的人不以为然,他们都把巨石和土石背到小山上,渐渐地,小山被铺平了。

最终,在全民的帮助下,他们把这两座山还是挖掉了,通行的道路得以开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刻,人们应该相互帮助,携手合作,才能够攻克难关。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众口铄金”。

在中国传统故事《范蠡的故事》中,范蠡是一个聪明而有胆量的人。

他当官时,为政清廉,不畏惧权贵,所以广受人民的欢迎。

他曾经和齐国的大臣秦舞阳辩论,在场众人都认为秦舞阳胜,只有范蠡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后,当二人停笔之时,范蠡仍然是众口之铄,也就是众人口中的黄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坚信自己的观点时,应该要果敢行动,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

最后,我们提醒大家:珍视那些愿意和你携手同行的人,因为他们会共同承受所有的苦难和追求。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成语背后蕴藏着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应该将其带进日常生活中,成为生命中的助力。

人们可以弘扬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众口铄金的精神,让我们共同感受同甘共苦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梦想。

故事《同甘共苦》

故事《同甘共苦》

故事《同甘共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笑话、学前教案、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教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games, children's joke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nursery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educational lesson pl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故事《同甘共苦》从前,有个裁缝总爱吵架。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_1200字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_1200字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_1200字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篇一】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甘共苦战国时,燕国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人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要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

燕昭王很高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同甘共苦的意思:“甘”甜。

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

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难一起承担。

【篇二】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

同甘共苦(典故、出处、释读)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简短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简短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简短关于友谊的成语故事简短如下:1、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下深厚的友谊,共同投身于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中。

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忠诚、信任和同甘共苦的友谊精神。

2、知音之交: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他们互相理解,互为知音,留下了高山流水的佳话。

他们的友谊故事强调了相互理解和欣赏的重要性。

3、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为齐国谋福利。

管仲曾经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他们的友谊故事强调了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4、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但他们的才华和志向相投,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故事强调了友谊超越年龄、地位等世俗界限的精神。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必须共同维系。

从其原理上来看,友谊是一种寻求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必要需求。

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友谊的原理友谊从其原理上来看是一种寻求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必要需求。

友谊具备一定的特性,如相互喜爱(Reciprocated Liking),响应、合作与调和(Responsivity,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以及相似性(Similarity)。

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处于友谊之中,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方式是考察两个(或多个)孩子是否对彼此表现出高度的喜欢。

对相互喜爱程度的评估通常使用基于提名的社会测量问卷,考察两个孩子是否在问卷中选择对方作为他们的第一或第二好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甘共苦经典成语故事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请记住网址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读】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
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