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理学考研大纲

合集下载

考研公安大学刑法学背诵纲要

考研公安大学刑法学背诵纲要

刑法学背诵纲要名解核心52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意外事件、法律认识错误、正当行为、正当防卫、偶然防卫、紧急避险、犯罪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结果加重犯、继续犯、惯犯、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社区矫正、(一般/特别)累犯、自首、立功、缓刑、数罪并罚、减刑、假释、法条竞合、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走私罪、洗钱罪、偷税罪、绑架罪、盗窃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贪污贿赂罪、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渎职罪、滥用职权罪、污染环境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重点81附属刑法、国际刑法、学理解释、当然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类推、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属地/人/保护/普遍/综合原则、刑法的溯及力、犯罪、修正的/标准的/派生的(加重的/减轻的)/待补充的犯罪构成、犯罪的直接客体、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减轻刑责能力、刑事责任年龄、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纯正身份犯、单位犯罪、犯罪(直接/间接)故意、犯罪(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事先/后防卫、假想防卫、防卫挑拨、假想避险、犯意表示、片面共犯、主犯、接续犯、徐行犯、结合犯、选择/空白/引证罪状、刑罚裁量情节、法定/酌定量刑情节、刑罚执行、放火罪、爆炸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逃汇罪、金融/保险/合同诈骗罪、虚假破产/广告罪、强奸罪、侮辱罪、诽谤罪、抢劫/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伪证罪、(窝藏、包庇罪)、组织越狱罪、医疗事故罪、玩忽职守罪、叛逃罪、报复陷害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一般101刑法、狭义/广义刑法、立法/司法解释、扩张\限制解释、普通/特别/形式/实质/国内刑法、刑法的适用效力、刑法的时/空间效力、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的一般/同类/直接(简单/复杂)客体、危害行为、迷信犯、(不)作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生理醉酒、想象竞合犯、犯罪目的/动机、事实认识错误、自然人犯罪主体、辨认/控制能力、完全(无)刑责能力、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任意的/必要的、事前通谋/~无~的、简单/复杂的、一般/集团)共同犯罪、犯罪集团、从犯、胁从犯、教唆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实行终了的/未~的未遂、能犯/不~未遂、预备/实行/消极/积极中止、举动犯、罪数、标准/实质/法定/处断的一罪、刑罚体系、管制、拘役、有/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量刑、从轻/减轻/免除处罚、一般/特别自首、坦白、并科/吸收/限制加重/折中原则、时效、赦免、大赦、特赦、法定刑、危险驾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刑讯逼供罪、重婚罪、赌博罪、脱逃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621《法学基础(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621《法学基础(二)》

3
Ⅲ.考 查 内 容
第一部分
一、宪法概述 (一)宪法释义 1.宪法词义的演变 2.近现代意义的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宪法的本质 1.神志论 2.契约论 3.阶级意志论 (三)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2.宪法的实质分类 (四)宪法关系 1.宪法关系的概念 2.宪法关系的要素 (五)宪法与宪政 1.宪政的概念 2.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二、宪法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概述 1.宪法基本原则释义 2.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3.宪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4.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二)主权在民原则 1.主权在民原则释义 2.主权在民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3.主权在民原则评析 (三)分权制衡原则 1.分权制衡原则释义 2.分权制衡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3.分权制衡原则评析 (四)基本人权原则 1.基本人权原则释义 2.基本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3.基本人权原则评析 (五)法律至上原则 1.法律至上原则释义 2.法律至上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5
五、宪法的价值和作用 (一)宪法的价值 1.宪法的价值在于依据宪法所建立起来的宪政秩序 2.宪法的价值在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 3.宪法价值体现在促进自由,保障人权 4.宪法的价值体现在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5.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平正义 (二)宪法的作用 1.宪法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2.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宪法对法制建设的作用 (三)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 1.宪法本身的完善 2.宪法的充分实施 3.加强普通立法 4.强化宪法监督,加强宪法解释 5.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一)人权与公民权概述 1.人权的历史发展 2.人权的分类 3.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二)公民自由权利的界限和法律保障 1.自由和权利的界限 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保障 (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2.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3.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七、平等权 (一)平等权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现行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 3.男女平等 4.承认合理的差别 (三)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实践现状和救济 八、人身人格权 (一)生命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法学基础(二)【博联教育提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法学基础(二)【博联教育提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二)》考试大纲(试行)目录Ⅰ、考查目标 (2)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Ⅲ、考查内容 (3)Ⅳ、参考试题 (17)Ⅴ、参考答案 (18)Ⅵ、参考书目 (21)Ⅰ.考查目标法学基础课(二)包括宪法学和刑法学两部分。

要求考生具有准确把握宪法学和刑法学基本原理、基本法律规范和基本制度的专业素质,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宪法和刑法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宪法学具体包括:1、准确掌握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当代主要国家宪法的概况和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

2、正确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重要术语、历史发展、基本原则。

3、准确把握关于宪法的基本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与义务、宪法实施,以及相关的政策方针。

4、灵活运用宪法学的理论知识准确说明、分析、判断宪法实践中的问题。

刑法学具体包括:1、准确掌握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2、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效力、犯罪构成、犯罪形态、正当行为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刑罚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和掌握我国的刑罚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制度。

4、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理解和掌握常见、多发犯罪的定义和构成特征。

5、运用刑法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结合刑法规定,分析、解决刑事案件。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宪法学 75分刑法学 75分四、试卷题型结构一般为主观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Ⅲ.考查内容第一部分宪法学一、宪法概述(一)近现代意义的宪法的概念与特征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二)宪法的分类1、宪法的形式分类2、宪法的实质分类(三)宪法关系1、宪法关系的概念2、宪法关系的要素(四)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清末立宪运动2、中华民国时期的立宪活动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基本原则(一)主权在民原则1、主权在民原则释义2、主权在民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主权在民原则评析(二)分权制衡原则1、分权制衡原则释义2、分权制衡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分权制衡原则评析(三)基本人权原则1、基本人权原则释义2、基本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基本人权原则评析(四)法律至上原则1、法律至上原则释义2、法律至上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法律至上原则评析(五)财产神圣原则1、财产神圣原则释义2、财产神圣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财产神圣原则评析(六)代议制度原则1、代议制度原则释义2、代议制度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3、代议制度原则评析三、宪法渊源与宪法规范(一)宪法渊源1、宪法渊源释义2、宪法渊源的主要形式3、主要国家的宪法渊源4、我国宪法的渊源(二)宪法规范1、宪法规范释义2、宪法规范的特性(三)宪法典的结构1、宪法典的形式结构2、宪法典的内容结构四、宪法的价值和作用(一)宪法的价值1、宪法的价值在于依据宪法所建立起来的宪政秩序2、宪法的价值在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3、宪法价值体现在促进自由,保障人权4、宪法的价值体现在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5、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平正义(二)宪法的作用1、宪法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3、宪法对法制建设的作用(三)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1、宪法本身的完善2、宪法的充分实施3、加强普通立法4、强化宪法监督,加强宪法解释5、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一)人权与公民权概述1、人权的历史发展2、人权的分类3、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二)公民自由权利的界限和法律保障1、自由和权利的界限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保障(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1、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3、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六、平等权(一)我国现行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民族平等3、男女平等4、承认合理的差别(二)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实践现状和救济七、人身人格权(一)生命权1、生命权的概念2、生命权的特征3、生命权的宪法地位4、生命权的宪法保障(二)人身自由1、人身自由的概念2、人身自由的宪法地位3、人身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三)人格尊严1、人格尊严的概念2、人格尊严的宪法地位3、人格尊严的保障及其限制(四)住宅不受侵犯1、住宅不受侵犯的含义2、住宅自由的宪法地位3、住宅不受侵犯的保障与限制(五)通信自由1、通信自由的概念2、通信自由的宪法地位3、通信自由的保障与限制八、政治权利(一)思想自由1、思想自由的概念2、思想自由的发展3、我国宪法对于思想自由的保障(二)宗教信仰自由1、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2、我国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三)表达自由1.表达自由的概念2、限制表达自由的原则3、我国现行宪法关于表达自由的规定(四)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选举权的概念2、我国历部宪法规定的选举权(五)监督权1.监督权的概念2、批评、建议权3、申诉权4、控告、检举权5、取得赔偿权九、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一)财产权1、财产权的概念2、我国宪法关于财产权的规定3、财产权的保障与限制(二)劳动权1、劳动权的概念2、劳动权的宪法地位3、劳动权的基本内容(三)休息权1、休息权的概念2、休息权的内容3、休息权的保障与制约(四)获得物质帮助权1、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概念2、获得物质帮助权的基本功能3、获得物质帮助权的内容(五)受教育权1、受教育权概念与基本特征2、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3、受教育权的保障(六)文化权利1、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由2、文艺创作的权利3、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十、公民的基本义务(一)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关系(二)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照法律纳税十一、国家性质(一)国家的阶级本质1、国家性质概述2、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3、人民民主专政(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1、经济制度的内涵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三)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1、精神文明与宪法2、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四)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1、政治文明的概念与内容2、宪法与政治文明3、国家建设政治文明的原则十二、国家形式(一)政权组织形式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4、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二)国家结构形式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3、我国的行政区划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十三、选举制度(一)选举制度概念(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4、无记名投票原则5、差额选举的原则6、选举权利保障原则(三)选举的组织和程序1、成立选举委员会2、选区划分3、选民登记4、提名和介绍代表候选人5、投票和确定代表候选人当选6、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辞职、补选(四)改革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1、选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十四、政党制度(一)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1、政党的概念与特征2、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3、政党的功能和作用4、宪法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规定(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体制1、多党制2、两党制3、一党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1、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五、国家机构概述(一)国家机构的概念(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社会主义法治原则3、责任制原则4、精简和效率原则5、密切联系群众原则十六、中央国家机关(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和地位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和任期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4、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5、全国人大代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国家元首的概念和特征2、我国恢复国家主席制度的意义3、我国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4、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四)国务院1、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2、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4、国务院的职权(五)中央军事委员会1、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2、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3、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权和领导体制(六)司法机关1、我国的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2、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3、人民法院的审级和审判监督制度4、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5、我国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6、人民检察院的组织和职权7、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8、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9、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关系十七、地方国家机关(一)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1、自治机关的性质和地位2、自治机关的组成和任期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十八、宪法实施与保障(一)宪法实施制度1、宪法实施概述2、宪法实施的条件3、宪法实施的方式(二)宪法保障制度1、宪法保障制度概述2、宪法保障机制(三)宪法监督制度1、宪法监督制度的含义2、宪法监督的主体3、宪法监督的内容及方式4、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第二部分刑法学一、刑法概述(一)刑法的定义和分类1、刑法的定义2、刑法的分类(二)刑法的体系和刑法解释1、刑法的体系2、刑法解释二、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1、刑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2、刑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二)罪刑法定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2、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3、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立法中的体现(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体现(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体现三、刑法的适用效力(一)刑法的适用效力概述(二)刑法的空间效力1、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定义及其适用原则2、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3、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4、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5、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6、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三)刑法的时间效力1、刑法的生效时间2、刑法的失效时间3、刑法的溯及力四、犯罪概述(一)犯罪的定义(二)犯罪的基本特征(三)犯罪的分类五、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概述1、犯罪构成的定义和特征2、犯罪构成的分类(二)犯罪构成的要件1、犯罪构成的要件的定义和分类2、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及其排列顺序3、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三)犯罪构成的意义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3、有助于正确裁量刑罚六、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概述1、犯罪客体的定义2、犯罪客体的理解(二)犯罪客体的类型1、犯罪的一般客体2、犯罪的同类客体3、犯罪的直接客体(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犯罪对象的定义和特征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七、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二)危害行为1、危害行为的定义和特征2、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三)危害结果1、危害结果的定义和特征2、危害结果的分类(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定义2、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特点(五)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1.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时间、地点、方法2、作为量刑情节的时间、地点、方法八、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概述1、犯罪主体的定义2、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二)刑事责任能力1、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和内容2、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三)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1、刑事责任年龄2、精神障碍3、生理醉酒4、重大生理缺陷(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1、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定义2、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3、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五)单位犯罪1、单位犯罪的定义2、单位犯罪的主要特征3、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九、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二)犯罪故意1、犯罪故意的定义2、犯罪故意的类型(三)犯罪过失1、犯罪过失的定义2、犯罪过失的类型(四)意外事件(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定义2.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六)刑法中的认识错误1、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含义2、法律认识错误3、事实认识错误十、刑法中的正当行为(一)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概述2、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条件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二)紧急避险1、紧急避险概述2、紧急避险的定义和条件3、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要区别十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2、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二)犯罪既遂1、犯罪既遂的定义2、犯罪既遂的类型(三)犯罪预备1、犯罪预备的的定义和特征2、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3、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4、犯罪预备的处罚(四)犯罪未遂1、犯罪未遂的定义和特征2、犯罪未遂的类型3、犯罪未遂的处罚(五)犯罪中止1、犯罪中止的定义和特征2、犯罪中止的类型3、犯罪中止的处罚十二、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概述1、共同犯罪的定义2、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二)共同犯罪的形式1、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3、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4、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共同犯罪(三)共同犯罪人的分类1、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2、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十三、罪数(一)罪数的认定标准(二)一罪的分类1、实质的一罪2、法定的一罪3、处断的一罪十四、刑罚的体系和种类(一)刑罚的体系(二)主刑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无期徒刑5、死刑(三)附加刑1、罚金2、剥夺政治权利3、没收财产4、驱逐出境十五、刑罚裁量制度(一)刑罚裁量概述1、刑罚裁量的定义和特征2、刑罚裁量的一般原则3、刑罚裁量情节(二)累犯1、累犯的定义和分类2、一般累犯3、特别累犯4、对累犯从严处罚(三)自首、坦白和立功1、自首2、坦白3、立功(四)缓刑1、缓刑的定义2、缓刑的适用3、对缓刑犯的最终处理(五)数罪并罚1、数罪并罚的定义和特征2、数罪并罚的原则3、数罪并罚的具体适用十六、刑罚执行(一)刑罚执行概述1、刑罚执行的定义2、刑罚执行的特征(二)减刑1、减刑的定义2、减刑的适用条件3、减刑以后刑期的计算(三)假释1、假释的定义2、假释的条件3、假释的考验期限及考察内容4、假释的法律后果十七、刑罚消灭制度(一)时效1、时效的定义2、追诉时效的期限3、追诉期限的起算4、追诉时效的延长(二)赦免1、赦免的定义和种类2、我国赦免制度的特点十八、刑法分论概述(一)刑法分则体系1、刑法分则体系的定义和意义2、犯罪的分类和依据(二)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1、罪名2、罪状3、法定刑(三)法条竞合1、法条竞合的定义2、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十九、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国家安全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概念2、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主要犯罪(二)走私罪1、走私罪的概念2、走私罪中的主要犯罪(三)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概述2、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的主要犯罪(四)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概念2、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主要犯罪(五)金融诈骗罪1、金融诈骗罪的概念2、金融诈骗罪中的主要犯罪(六)危害税收征管罪1、危害税收征管罪的概念2、危害税收征管罪中的主要犯罪(七)侵犯知识产权罪1、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概念2、侵犯知识产权罪中的主要犯罪(八)扰乱市场秩序罪1、扰乱市场秩序罪的概念2、扰乱市场秩序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三、侵犯财产罪(一)侵犯财产罪的概念(二)侵犯财产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四、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扰乱公共秩序罪1、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概念2、扰乱公共秩序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妨害司法罪1、妨害司法罪的概念2、妨害司法罪中的主要犯罪(三)妨害国(边)境管理罪1、妨害国(边)境管理罪的概念2、妨害国(边)境管理罪中的主要犯罪(四)妨害文物罪1、妨害文物罪的概念2、妨害文物罪中的主要犯罪(五)危害公共卫生罪1、危害公共卫生罪的概念2、危害公共卫生罪中的主要犯罪(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概念2、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主要犯罪(七)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概念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中的主要犯罪(八)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1、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概念2、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中的主要犯罪(九)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1、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概念2、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五、贪污贿赂罪(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二)贪污贿赂罪中的主要犯罪二十六、渎职罪(一)渎职罪的概念(二)渎职罪中的主要犯罪宪法学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不成文宪法2、分权制衡原则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申诉权5、事先审查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宪法修改的严格性2、简述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征3、联邦制国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试述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公安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

公安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

06治安学(涉外警务)
937
涉外警务
《涉外警务》,向党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07公安情报学(情报分析)
938
情报分析
《情报主导警务》,(英)杰瑞?莱特克里菲 著,崔嵩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03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决策》苏新宁 等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
《刑事证据学》,崔敏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02行政诉讼法学
908
行政诉讼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3侦查学
909
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修订本),孟宪文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崔敏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035102
法律硕士(法学)
035300
警务硕士
01刑事侦查
909
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修订本),孟宪文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2治安管理
921
治安管理学
08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技术)
914
痕迹检验
《痕迹检验教程》,罗亚平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09刑事科学技术(刑事图像技术)
915
刑事图像技术
《刑事图像技术教程》,杨玉柱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030109
国际法学 法医ຫໍສະໝຸດ 01法医病理学 929
法医学
《法医学》,王保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法理学》科目考试大纲

《法理学》科目考试大纲
《法理学》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硕士 考试科目代码:798 适用招生专业:法学 考试主要内容:
1.法学导论 ①法学的研究对象;②法学的研究方法;③法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2.法的本体 ①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②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③法的要素释义、 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④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⑤权利和义务概念、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和分类;⑥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和分类;⑦法律关系的概念和 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⑧法律责任释义、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⑨正当程序。 3.法的起源和发展 ①法的历史类型、两大法系的特征和区别;②法律继承、法律移 植和法制改革;③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 4.法的运行 ①立法的概念和特征,立法体制,立法过程、程序和原则;②守法的根 据和理由、守法的主客观条件;③执法的种类和原则;④司法的特点、要求和原则;⑤法律 职业的伦理;⑥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的概念,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法律解释的 原则和方法;⑦法治的概念。 5.法的作用和价值 ①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②法的价值释义、法 的价值体系;③法与利益、法与人权、法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正义、法与效率。 6.法与社会 ①法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的关系。 建议参考书目: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第 4 版。
王利明、杨立新等:《民法学》(第五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 2017。
《民法学》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硕士 考试科目代码:899 适用招生专业:法学 考试主要内容:
1.民法总则:①民法的渊源与适用;②民法的基本原则;③民事法律关系;④监护;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人的分类及特征;⑥民事权利;⑦民事法律行为;⑧民事责任;⑨时效制度;⑩债的概述。 2.人格权法: ①人格权的概念、特征;②一般人格权的特征、功能以及内容;③生命

法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法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法理学》(Jurisprudence)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学时:64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法学、知识产权先修课程:无三.概述1、考试目的: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

2、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法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考试形式:闭卷四.考试内容及范围(一)绪论1、法学的概念与体系、掌握法理学的对象与范围2、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法理学的意义与方法(二)法的概念1、法的现象与本质的概念,法的层级本质2、法的价值概念,法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冲突和判断3、法的特征、要素和程序4、法的功能与作用的概念,法的规范功能和社会作用5、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科学技术6、法与道德,法与习俗、法与宗教规范、法与政策(三)法的演进1、法的演进的阶段,法演进的动因与未来发展方向2、原始人的社会规范,掌握法起源的原因与过程、形式与规律3、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4、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5、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法律意识,两大法系的特点与区别6、法现代的概念,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中国法现代化的相关问题7、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相关问题(四)法的创制1、法制定的概念,法制定的元素,了法体制、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2、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公法与私法的分类及其标准3、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法的分类4、法的效力的概念,法的效力的范围(五)法的实施法1、法的生成、法的实效、法的实现的概念及相关问题2、法的适用的概念与特征,了解法适用的形式、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3、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原则,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要求和方法4、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法律事实的概念5、守法和违法的概念,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和方法6、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相关问题7、法律监督的概念与功能,法律监督的构成,法律监督体系五.考试对象法学院必修本课程的学生。

法理学考试大纲

法理学考试大纲

《法理学》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最新版;3.有关法理学的其它教材或著作。

第一章法学和法理学导论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中西方语言中”法学”语词的演变。

了解法学的基本分类。

了解中西方的法学教育体系。

了解近当代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及其研究方法。

二、本章应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理解“法理学”的含义、性质、内容与任务。

第二章法的概念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法”的中西语词源。

二、本章应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理解“法”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三、本章应掌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即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通过程序予以强制实施。

第三章法的渊源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法律渊源”的含义。

了解立法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和司法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以及二者的区别。

二、本章应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理解法律渊源的一般分类以及各种法律渊源在不同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法的起源和发展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法律起源和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本章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法律发展的三种不同方式——法律继承、法律移植和法律创新。

第五章法的要素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法学家,如奥斯丁、哈特、德沃金等对法的要素的认识和主要观点。

二、本章应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概念”和“法律概念”的区别、法律概念的来源及其存在的意义。

理解法律概念是明确性和模糊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本章应掌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掌握法律规范的含义、逻辑结构和法律规范的分类、法律条文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掌握什么是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原则的特征和分类。

第六章法律的分类一、本章应了解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了解根本法与普通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划分标准及各自的基本含义。

【新祥旭考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考研初试复试参考书目

【新祥旭考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考研初试复试参考书目

新祥旭官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考研初试复试参考书目
初试:
1. 《刑法学》第3版 (2011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李文燕、杨忠民
2. 《刑事诉讼法学》 第2版(2012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刘万奇
3. 《宪法学》(2011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奇小力、程华
4. 《法理学》第3版 (2011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周农、张彩凤
5.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1版 (2012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孟昭阳, 高文英
复试:
01法理学
《法理学》第3版 (2011年8月1日);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 编:周农、张彩凤
02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1版 (2012年9月1日);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编:孟昭阳, 高文英
03 刑法学
《刑法学》第3版 (2011年7月1日);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 编:李文燕、杨忠民
04民法学
《民法》(第6版),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商法》(第4版),范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年版
05诉讼法学
《刑事诉讼法学》 第2版(2012年10月);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主编:刘万奇
06国际法学
《国际法》第5版,卲津主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理学考研大纲
一、导论
(一)法学的概念
(二)法学体系的概念
(三)法理学的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法的概念
(一)法的词源和词义 1、法的词源 2、法的词义
(二)法的特征
(三)法的本质
(四)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三、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概念 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3、法律规则的类别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种类 3、法律原则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 1、法律概念的概念 2、法律概念的分类
四、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的概念 2、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3、规
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法的分类 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2、根本法与普通法 3、国内法与国际法 4、实体法与程序法 5、一般法与特别法 6、公法与私法7.普通法与衡平法
(三)法的效力 1、法的对人效力 2、法的空间效力 3、法的时间效力
(四)法律效力层次 1、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 2、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 3、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
五、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释义 1、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1、法律部门的概念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3、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概述 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3、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特点 2、法律关系
客体的种类
(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1、法律事实 2、法律事件
七、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和义务概述 1、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2、权利和义务的特征(二)权利和义务的种类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八、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三)法律行为的种类
九、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法律责任的归责与免责 1、归责要素 2、归责原则
十、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概述 1、法的作用的概念 2、法的作用的分类 3、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关系
(一)法的规范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
(三)法的局限性 1、法的局限性的原因 2、法治的代价
十一、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概述 1、法的价值的概念 2、法的价值体系
(二)法与正义
(三)法与秩序
(四)法与自由
(五)法与效率
(六)法与人权
十二、法的创制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二)立法体制
(三)立法原则
(四)立法程序 1、法律议案的概念 2、法律草案的概念
(五)法典编纂
十三、法的实施
(一)守法与违法 1、守法 2、违法
(二)执法 1、执法的概念 2、执法的原则
(三)司法 1、司法的概念 2、司法的原则 3、司法体制 4、司法程

(四)法律监督 7 1、法律监督的概念 2、国家法律监督 3、社会法律监督
十四、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2、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4、法律解释的体制 5、法律解释的方法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推理的方法 3、法律推理的价值
十五、法律程序
(一)法律程序的概念
(二)法律程序的价值及作用
(三)正当程序及其特征
(四)诉讼程序 1、诉讼及诉讼程序的概念 2、诉讼程序原则 3、诉讼结构
(五)我国的法律程序建设
十六、法律职业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
(二)法律职业的技能
(三)法律职业的伦理
(四)法律职业制度
十七、法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秩序
(二)法产生的基本过程 1、法律产生的过程 2、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三)法产生的形式和规律 1、法产生的基本形式 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十八、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与条件
(三)奴隶制法 1、奴隶制法的概念 2、奴隶制法的特点 3、以古代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奴隶制法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法的区别
(三)封建制法 1、封建制法的概念 2、封建制法的特点 3、中国封建制法与西欧中世纪法的区别
(四)资本主义法 1、资本主义法律产生的模式 2、资本主义法的特征 3、资本主义法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法 1、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2、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 3、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十九、法系
(一)法系概述 1、法系概念 2、法系的种类
(二)两大法系及其比较 1、大陆法系及其演进 2、英美法系及其演进
二十、法的发展
(一)法的发展的一般理论 1、法制现代化的释义 2、法制现代化的要素
(二)法的继承 1、法的继承的概念 2、法的继承依据 3、法的继承内容
(三)法的移植 1、法律移植的概念 2、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3、法律移植的类型
(四)法制改革 1、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2、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五)中国法制现代化 1、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 2、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传统法制 4、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点
二十一、法治国家
(一)法治与法治国家概述 1、法治的概念 2、法治国家的含义(二)法治国家原理 1、法治国家的社会条件与基本构造 2、法治国家的标志 3、法治国家的模式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 2、法治国家在中国的进程 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
二十二、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的基本理论
(二)法与经济基础
(三)法与生产力
(四)法与市场经济
二十三、法与政治
(一)法与政治概述 1、政治的含义 2、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二)法与政策 1、政策的含义 2、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3、处理法与政策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三)法与民主政治
二十四、法与科技
(一)法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法的作用 2、法对科技的作用(二)科技法在中国的发展
二十五、法与道德、宗教
(一)法与道德 1、道德的概念及属性 2、法与道德的关系
(二)法与宗教 1、宗教概述 2、法与宗教的关系 3、当代中国社会的法与宗教
二十六、法与文化
(一)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二)法律文化
(三)法律意识 1、法律意识的概念 2、法律意识的基本分类 3、法律意识的作用
二十七、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概述 1、和谐的含义 2、和谐社会的含义(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依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 3、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