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特点4

合集下载

大篆小篆的书法对照

大篆小篆的书法对照

大篆小篆的书法对照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大篆和小篆则是书法中的重要流派。

大篆和小篆都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形式,它们的出现与发展,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大篆和小篆进行对照,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一、大篆大篆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篆刻文字,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

大篆的字形古朴、刚健、端庄,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

大篆的笔画明快有力,线条粗壮,构图厚重,笔势雄浑,给人以坚定、稳重的印象。

大篆的文字多用于刻写铭文、碑文、器物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珍品。

大篆字形的特点是:笔画粗壮,线条硬朗,结构简洁,古朴典雅。

大篆的字形严谨刚健,形态古朴,笔画粗壮,线条硬朗,构图厚实,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

大篆的构图较为严谨,笔画粗壮有力,线条显得比较硬朗,形象稳重,有一种古朴庄重之气。

二、小篆小篆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比大篆晚出现了一千年左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小篆的字形比大篆更加简洁明快,线条更加流畅,构图更加紧凑,具有一种简洁明了、利落干练的风格。

小篆的笔画轻盈流畅,线条柔和,构图灵活,笔势婉转,给人以灵秀、秀丽的印象。

小篆的文字多用于刻写篆刻印章、铭文、碑文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宝藏。

小篆字形的特点是:笔画细腻,线条流畅,结构简洁,清秀灵动。

小篆的字形简洁明快,笔画轻盈流畅,线条柔和,构图紧凑,给人以灵秀、秀丽的印象。

小篆的构图灵活,笔画细腻,线条流畅,形象清秀灵动,有一种文艺清新之气。

三、对比大篆和小篆虽然都属于篆刻文字,但它们在字形、笔画、线条、构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字形大篆的字形古朴、刚健、端庄,而小篆的字形则更加简洁明快、清秀灵动。

2. 笔画大篆的笔画明快有力,线条粗壮,构图厚重,笔势雄浑,而小篆的笔画则轻盈流畅,线条柔和,构图紧凑,笔势婉转。

3. 线条大篆的线条硬朗,给人以坚定、稳重的印象,而小篆的线条则更加流畅,给人以灵秀、秀丽的印象。

4. 构图大篆的构图较为严谨,笔画粗壮有力,线条显得比较硬朗,形象稳重,而小篆的构图则更加灵活,笔画细腻,线条流畅,形象清秀灵动。

总结篆书的特点

总结篆书的特点

总结篆书的特点篆书简介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形式,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字艺术形式。

篆书是以用篆刻工具刻写在石块、玺石等硬质材料上为主要特征的书法形式,也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中国书法中,篆书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篆书的特点。

特点一:古朴典雅篆书字形遵循古朴典雅的风格,它的字形清晰而简练,结构严谨而稳定。

篆书字形多以方圆为主,在字体的结构上力求简洁,以直线、横线、竖线为基本构造单位,没有弯曲的弧线和复杂的花纹装饰,给人一种朴素典雅、古拙庄重的艺术感觉。

篆书所使用的图案和纹饰也较为简单,常常使用一些纹饰装饰在字形的旁边。

特点二:工整规矩篆书字形规矩工整,每个笔画都有着明确的刻划方式和方向。

篆书的笔画多以直线、横线和竖线为主,每个笔画用力均匀、结构严谨,不含有破坏字形结构的弯曲或扭曲笔画。

而且,篆书笔画的长度、粗细和角度都有规定的要求,每一笔都要具有统一的样式和刻划方式。

这种工整规矩的字形特点,使得篆书具有一种整齐划一、秩序规矩的艺术风格。

特点三:装饰性强篆书在字形的装饰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篆书字形的装饰往往运用一些简单的图案、纹饰来增强字形的艺术美感。

这些图案和纹饰多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主题,也有一些几何形状的装饰,这些装饰图案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不会破坏字形的整体结构。

这种装饰性的特点,使得篆书字形更加美观而富有艺术感。

特点四:厚重庄重篆书的字形给人一种厚重庄重的感觉。

篆书字形的笔画多由粗细相间、长短变化的直线组成,笔画粗而有力,给人一种坚实、刚健的感觉。

而且,篆书字形的结构紧凑,每个笔画都有着适量的间距与间隔,整体上看起来庄重而沉稳。

这种厚重庄重的特点,使得篆书字形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也体现了篆书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历史厚重感。

特点五:高度规范篆书字形的规范性很高,篆书的字体结构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每个字形的构造和排列都有着各自的要求,每一个笔画的用力和方向也有着详细的规范。

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第⼀部分关于“篆”的意思,东汉许慎《说⽂解字》说:“篆,引书也”;唐张怀璀认为即“传”,其《书断》卷上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穷。

”郭沫若则释作“官”,其《古代⽂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史,都是职司⽂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古⽂字学家陈梦家说:“古书篆、球、琢三字是通⽤的……琢与球本为刻镂⽟⽯,⽽古代⽂字亦契于⾦⽯,所以琢或璩就是篆。

篆者在⾦⽯上刻球⽂字,⽽后世易之以⽵⽊,所以字从⽵。

”众说纷纭,但对我们理解篆书,都有⼀定的启发。

从⽂字学的⾓度看,如果将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篆书属于古⽂字。

⼴义的篆书包括⾪书以前的各字体及其延续,也即相当于各种古⽂字。

从载体分有甲⾻⽂、⾦⽂、货币⽂、陶⽂、玺印⽂、简牍⽂、帛书、⽯刻⽂等。

狭义的篆书主要指“⼤篆”和“⼩篆”。

⼜有各种变体,统称“杂体篆”。

作为古⽂字,篆书的整体特征表现在线条、结字和布局⼏⽅⾯,与今⽂字有很⼤差异。

1.线条我们可以从线质和线形两⽅⾯来理解:(1)篆书的线质主要有三类:因载体材料和制作⼿段不同⽽⾃然形成线质特点,如甲⾻⽂、⾦⽂等;刻意追求线条粗细均匀、光洁,如⽯刻秦篆;在各体书法出现之后,篆书亦有了⾃觉⽽独特的笔法,形成新的不同以往的线质,如多半书于纸上的清篆。

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三种形态。

这在线质⽐较单纯的秦篆中⾮常明确。

当然,秦篆没有昆⽰明确的笔意,所以所谓顺时针弧和逆时针弧是在我们设想的笔顺中存在的。

在清篆中,这两种弧才显⽰书写的事实。

篆书属正体字,各线条独⽴成形,笔笔藏头护尾⽽⽆牵带,线与线的衔接多⽤实接法。

⾦⽂接点较其他部分更粗重,是制模熔铸的结果;清⼈在宣纸上书写,有的完全⽤实接,有的在实接的同时也讲见笔。

2.结字结字⽅⾯,我们分字法特征和书法特征两部分来看。

字法上主要是象形性、繁简性和对称性;书法⽅⾯有平正性、均匀性。

小篆字体大全

小篆字体大全

小篆字体大全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是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篆字体的形态优美,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韵味,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篆刻、设计等领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篆字体的起源、特点以及常见的小篆字体大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篆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产物。

它最早出现在秦国的篆书文字中,后来被统一在秦朝的统一文字中,成为了当时的官方文字。

小篆字体的形态较为简洁,笔画流畅,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小篆字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篆字体的笔画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其次,小篆字体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整体美观大方;最后,小篆字体的笔画粗细相间,变化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小篆字体大全:1. 小篆楷书,小篆楷书是小篆字体的一种书写风格,它结合了小篆字体的古朴和楷书的规范,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小篆楷书的笔画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书法艺术形式。

2. 小篆行书,小篆行书是小篆字体的一种书写风格,它结合了小篆字体的古朴和行书的流畅,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小篆行书的笔画变化多样,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小篆草书,小篆草书是小篆字体的一种书写风格,它结合了小篆字体的古朴和草书的潇洒,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小篆草书的笔画豪放大气,线条简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4. 小篆篆书,小篆篆书是小篆字体的一种书写风格,它是最原始的小篆字体形态,笔画粗细相间,线条流畅,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上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的起源、特点以及常见的小篆字体大全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篆字体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希望大家能够多加了解,感受其中的美妙。

篆书有什么特点

篆书有什么特点

篆书有什么特点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那么篆书有什么特点呢?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篆书有什么特点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多样,大都属于因形立意。

如马、羊、等。

因结构法则还没有形成规范。

甲骨文的部首形状及位置更为散乱,到了文字统一后的秦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也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平正,横画平,竖画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以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字、天字,形成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方形笔势,但仔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书体势以方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现有书体的祖先,其基本组字方法笔画粗细一致,结体只有点、直、弧。

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无撇,向右无捺,一概用弧线结字。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

5、书写缓慢
因篆书每字都有以上特点和要求,书写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所以才会被以后出现的隶书所取代。

简述篆书的特点

简述篆书的特点

简述篆书的特点卫文明木有本,水有源,本立而道生,源远而流长。

以书写文字作为一门艺术并屹立于世界艺坛者,唯有祖国的书法艺术。

汉文字从殷商王朝的甲骨文字问世以来,已经历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孳乳演化,不断发展,派生出各种书体,记录着祖国光辉的历史文明。

书法中篆、隶、章、行、草、真(正)各种书体,皆有篆法孳乳演化,故形貌虽殊,而血缘实一。

因此了解祖国的书法艺术必须了解篆书。

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杂。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小篆’,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是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一般认为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余以为,金文应属大篆主要部分。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

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

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

金文盛行于西周。

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并且有多达497字的大篇长文。

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

篆书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篆书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篆书的特征及代表作品篆书作为我国的古文字,收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它们均有各自的特点。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

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

”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

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或,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

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石鼓文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

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

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

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

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故又名《猎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称《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历以风雨沧桑,终得以保存。

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于太学,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

小篆形体特点

小篆形体特点

小篆形体特点
小篆的形体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线条化:小篆的笔画线条化,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2. 平衡对称:小篆是平衡对称的,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3. 结构紧凑:小篆的结构上紧下松,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4. 符号化:小篆的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更容易文化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

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

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

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

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

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

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

《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

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

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

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

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

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

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

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

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

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

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

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

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

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

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方,而伸放于下端;隶书多向左右伸展,楷书多向四方伸散。

但不管什么书体,都要注意收而不死,放而不松,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团结一致,情趣盎然,气势一贯。

在一个字中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点画相同的,既要注意叠垒,做并列的中心团聚,也要注意长短收放的变化,使字画安排叁错有致,动有动势,静有情趣。

用笔
用笔亦称笔法。

是指笔锋在纸面上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技法,也就是各种点画的顺逆、疾徐、肥瘦、转折等,目的是为了表现字体的结构精神。

把各种字体写的端庄、浑朴、灵动、清秀,并且千变万化,这全在用笔。

元代书法篆刻家赵孟頫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体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的确,掌握了字的笔法,就能充分体现字的结体,表现出字的精神和韵致,否则,写出的字只有骨无肉,有其形骸而失去神采,失去具有思想感情的笔致,也就失去了印章的艺术信赖以依托的因素。

用笔的方法很多,有轻、重、藏、露、转、折、方、圆、斜、正等,而这种对立的统一关系,又是通过用笔的起收和运行中的提按、快慢等来体现的,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风格意趣的点画和线条。

对用笔艺术效果的评价,一般要求是厚重、劲健、生动、忌轻薄、纤弱、平板。

所谓厚重,指用笔在轻重协调的前提下,有力量,有厚度,有凝重感,而不是轻飘、浅薄、扁尖、浮滑。

所谓劲健,指用笔表现出有骨有力,有力量和美,笔画细的有秀劲的美,粗的有圆健之力。

所谓生动,即气韵,是指点画之间连贯一
气,笔断而意连,画分离而气一贯,整个字的组成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藏有露,是点画变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感,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为达到以上艺术效果,用笔一般多用藏锋(即中锋),把笔锋裹藏在笔画中,起笔收笔处都不露锋芒,笔尖在运用中始终处于笔画的中心。

另外,用笔要注意提按。

所谓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写好一画,再写第二画之间的动作;二是指一画之内,笔锋不离开纸面,出现在纸上线条的较细部分。

所谓按,是与提笔相反,即把笔按下慢行或停住(叫顿笔)出现在纸面上的效果是较粗的部分。

这种轻重徐疾的变化,使点画有动的意态。

这在楷书中较多,篆书中较少,但道理是一样的。

在邓石如、赵之谦等人的篆书中明显可见。

篆书有多种不同的体势,线条也又圆又方,或圆中带方,方中带圆,因此,在回锋的运用上也各不一样。

如用于圆头的《泰山石刻》等,多用较长的回锋。

用于半圆头的“铁线篆”,宜用“短回锋”。

特别是燥笔收笔的,只能短回,而且要较快,否则,无此效果。

用于《天发神谶碑》等方头的篆书,宜用“逆回”或“直回”。

篆书笔画粗细基本相差不多,但也有起笔处略粗的,如吴昌硕的篆书和印章。

这是由于起笔逆锋再回,墨汁较多渗透开来的缘故。

这并不破坏篆书笔画的特点,反而显得有“笔意”。

也有在笔画转折处显出圆中带方的味道的,如邓石如的篆书,人们称他以隶法入篆。

汉碑额《韩仁铭》中,“铭”字的垂笔,中间略做按笔,其末端与楷书的“悬针”近同。

这种笔法,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人印章中常见,是时代不同或各个书家的不同特点而显出的不同风貌。

总的来说,篆书运笔宜慢不宜快,宜涩不宜流。

古人常说这种笔画如“屋漏痕”,如“折叉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有圆浑、凝重的效果。

用笔时还要注意笔顺。

篆书用笔顺序,一般与楷、隶相同,但又不全同,为求上下左右停匀、对称、美观,一般应掌握以下规律:1,先上后下,即先写上面的笔画和结构单位。

2、先左后右。

3、先横后竖(弧)。

4、先中间后两边。

即有中轴的对称结构的字,先写中轴,再写左右两边。

5、先外后内。

凡有两面、三面或四面包围的字,一般先写外面,再写里面。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