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为什么称五省通衢
关于徐州的历史

关于徐州的历史
徐州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它是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地方,这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
在徐州,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徐州这座城市因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景观而享誉天下,曾被誉为“五省通衢”、“龙脉之地”、“淮海雄州”、“东方威尼斯”。
徐州也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它素有“中国经济第三城”之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徐州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而且还拥有着许多自然景观。
徐州是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在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彭城;有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云龙山;有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云龙湖;还有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火车站。
说起徐州这座城市,它与上海、南京、杭州并称为“江南四大名镇”。
在徐州这座城市里有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云龙湖、云龙山、龟山汉墓等等。
—— 1 —1 —。
你不知道的徐州

你不知道的徐州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1-2],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3]。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1]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3],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6]。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7-8]。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9-10]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11],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12],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徐州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37平方公里。
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0%。
现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3]徐州有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楚王陵、戏马台、窑湾古镇、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有彭祖、刘邦、孙权、李煜、张道陵等历史名人。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清代徐州繁华图作。
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西汉时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徐州的传统民俗

徐州的传统民俗一班36号宋昕江苏徐州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
“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那么,徐州民俗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它在今天的徐州人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在中国,每年的春节过后,人们就要忙着过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人们为了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而欢聚在一起,也有的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一年好收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了解到的一种说法就跟徐州有关。
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刘邦和他的妻子吕后死后,人们从吕家人手中夺回了皇室的权利,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于是以后的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大家都要庆祝一番,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就是刘邦去世了,吕后也去世了,但吕家的人在朝廷掌权的比较多,他(们)要夺取刘家的政权。
这时候有一个徐州人叫周勃,还有一个叫陈平,于是,他们带兵就把吕家的人全部都杀掉了,等于是保住了汉朝的江山不被吕家人所篡夺吧,他们又另立了一个皇帝,也是刘家的子孙,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都到大街上去表示庆祝,从那以后,(每到)元宵节都要进行庆祝。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徐州,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端午节所用的驱毒物品,还要为儿童缝制五毒鞋或虎头鞋,制作五毒衣。
五月初一起,女人们开始忙着绣香荷包,荷包内装有能散发香味以驱毒虫的中草药。
也有人用杏黄布缝制布老虎,挂在房门上方,以达到祛除毒虫的目的。
据说,在徐州,每年端午挂香包、驱毒虫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
为何自古兵家总争徐州

为何自古兵家总争徐州?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
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淮海战役,发生在19 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9日。
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
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
因此,把徐州列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
那么,兵家为何争徐州?地理位置———军事战略要地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
”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
”古今军事家的观点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徐州之战,往往是关系到敌我双方盛衰的决战,而不是无关生死的一般战役。
但徐州作为一国之都的时间,同具有4000多年战争史比起来,只是短短一瞬;为什么它的得失会对整个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呢?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
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位于东经116°23′—119°43′,北纬34°45′—35°3′。
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
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
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
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
是胜负转战之地。
”近现代的三次重要战争,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辛亥革命时,新军从武昌打到南京,但清政府并未跨台,并阻挠南北议和。
孙中山便下令三路大军攻打徐州,然后挥师北进。
就在革命军克复徐州的第二天(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南北遂告统一。
徐州地理文化相关信息介绍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
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历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靠微山湖。
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拼音:xúzhōu英文:Xuzhou/Hsuchow区号:0516邮编:221000牌照:苏C市花:紫薇市树:银杏人口:全市总人口916万,其中市区人口184万。
面积: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城市名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金融生态环境50强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行政区划行政区类型:地级市区划:云龙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
邮政编码221009。
鼓楼区面积212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
邮政编码221005。
九里区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
邮政编码221040。
贾汪区面积690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
邮政编码221011。
泉山区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
邮政编码221006。
邳州市面积2088平方千米,人口161万人。
邮政编码221300。
中国号称四省通衢、五省通衢、九省通衢、十省通衢的都是哪座城市

中国号称四省通衢、五省通衢、九省通衢、十省通衢的都是哪座城市通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宽敞平坦的道路。
有许多历史名城,因其便利的地缘位置,成为交通要道。
1、四省通衢衢州衢州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四省”即指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省、福建省。
衢州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历史上都是“东南有事、在所必争”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衢州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可以“上达两京、下通九省”,衢州水路连接钱塘江、大运河,出海可及北上,陆路可通两湖、两广、越南和浙、赣、闽、皖。
2、五省通衢徐州五省通衢是指在清代对徐州的称谓,徐州之所以有“五省通衢”的称谓,简单的说是因为徐州有沟通接五个省的通衢道路或河流。
五省指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浙江五省。
徐州处于江南(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山东、河南(徐州府砀山县与河南永城交界)三省交界,另外徐州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连接了当时的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四省,这样算来这样正好五省。
徐州是京沪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高速铁路与规划建设的徐兰客运专线均在此交汇,大运河穿境而过,其交通便利不言而喻。
3、九省通衢武汉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有人说是泛指武汉通向外界的交通非常便利,并非实指九个省;也有人说实指通过水陆交通,武汉可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相通。
不论泛指、实指,都是说武汉处于我们国家腹地的交通枢纽地位。
洛阳4、十省通衢十三朝帝都洛阳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连接包括安徽、湖北、山西、山西、山东、河北等省份。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徐州

2
舌尖上的徐州
2
舌尖上的徐州
2
舌尖上的徐州
鸳鸯鸡是江苏徐州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苏 菜系。此菜酥香、醇厚、色泽艳丽、造型优 美,寓意深长,形如鸳鸯,味具两格,滋香 味浓,荤素有别,薏米馅,是用药用薏苡米, 加调料制成。古时人们认为鸳鸯偶居不离, 恩爱异常,故称“匹鸟”。卢照云诗歌 云∶“得成比翼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美仙”。
彭祖园占地近40公顷,彭祖园建筑面积17527平方米,水
面面积17000平方米,园内建有彭祖像、、大彭阁、青石牌坊、 福寿广场、彭祖祭祀广场、寿彭石园等景点,还建有动物园、樱 花园、景武湖、游乐区、山林区等景区景点。
徐州樱花节
1
印象徐州
文化名人 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 鹿决战,率军入关。前206年,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 废除严刑苛法,得到秦人拥护。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他被 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战 争。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 西安)。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韩信、 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 控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以秦律为根据, 制定《汉律》九章。
1
印象徐州
文化名人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人。为南唐烈祖李昇之孙、中主 李璟之子。李氏一族出唐宪宗李纯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脉。李煜高祖李 志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州。李煜作为皇子,自幼长于深宫,不知创 业之艰、守成之难,唯喜书画诗文。961年继位为国君时,南唐已处 在宋太祖赵匡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与其小 周皇后被俘解于汴京,开始了囚徒生活。三年后的“七夕”之夜,李 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牵机药”毒杀。就在这段囚徒生活中,李煜经 历了从“人上人”到“阶下囚”的巨变。发而为诗,这便成全了李煜 词俯视唐宋的巅峰性成就。
徐州简介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人杰鬼雄项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徐州概况区号:0516邮编:221000人口:全市总人口916.85万,其中市区人口178万。
车牌代号:苏C区划:辖云龙、鼓楼、九里、泉山、贾汪5个区,新沂、邳州2个县级市和铜山、睢宁、沛县、丰县4个县。
徐州地理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1949年至今徐州建置沿革1949年徐州市直属山东省管辖,新海连市属山东鲁中南行署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为什么称五省通衢通衢【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道:通衢大 道|宛辔憩通衢。
关于徐州称五省通衢,目前有两种说法;1;五省泛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淮海省(现在没了) 2;五省泛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和河北(运河水路直通)。
新中国建立以来徐州一直归山东管辖,一九五三年后划归江苏。
平原省旧省名,1949年设平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
省人民政府驻新乡市。
辖新乡、安阳、及湖西、菏泽、聊城、濮阳、新乡、安阳等6专区。
共辖56县、1矿区、5城关镇。
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日伪占据江苏时期,分裂江苏,苏北成立了淮海省。
在徐州北关庆云桥东的黄河故道南边,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牌楼。
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
为什么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书写在这座牌楼上?善动脑筋的人一定会想到,这是用来形容徐州的水道运输的。
在古代,既无火车、汽车,更无飞机,大宗物资运输主要靠水道。
徐州地当汴泗之交,自然成了漕运枢纽和土产物资集散中心。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就成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所以被称为“五省通衢”。
从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以后,不论是“五省通衢”还是“大河前横”都已经成为历史事实了。
也就是说,徐州真正被称为“五省通衢”应是从1283年到1855年的572年时间。
(从元代开始,我国行政区划开始有“省”的建制)由于这座牌楼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黎世序倡建的,当时题写这八个大字是恰如其分的。
1988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重新修复该牌楼,它是徐州作为古代交通枢纽、“五省通衢”的历史见证。
今天,徐州已是祖国东部的铁路运输枢纽,公路四通八达,水路南北通畅,空中交通也在不断发展。
五省通衢说徐州徐州之名,始于禹分九州,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辐辏之处,不仅是华夏人类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而且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夏商时期的大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彭城亦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要邑。
长期以来,这里成为英雄豪杰演绎民族历史的舞台。
古城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19至45米,城周冈峦环合,低山丘陵俯瞰全城,故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河流、湖泊穿流其中,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交汇,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交通便利,为中国东部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
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清代诗人叶道源诗曰:“高城远纳万山秋,独倚危栏起暮愁。
风卷旌旗班马静,天连烽火阵云流。
关河不锁征人梦,帷幄谁深大将谋。
千古兴亡争战地,莫将蕞尔视徐州”。
徐州历史上曾有四次建为都城:第一次作为大彭氏国都城是在公元前23世纪的夏朝,创始人彭祖篯铿作为一位上古养生学家,因为在生活技艺上有所发明、创造,被尧帝封国于此;第二次成为都城是在战国末年,自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286年,曾经作为宋国陪都历时118年;第三次建都是在秦朝末年,三年倒秦战争和五年之久楚汉相争,这里是楚怀王和西楚霸王的王都,发生了诸多惊天地、泣鬼神大事件;徐州第四次成为都城是在两汉时期,从西汉第一代楚元王到东汉最后一个彭城王,作为13代楚王与5代彭城王的都城,徐州不仅是一个诸侯的政权中心,并且是中国东部区域性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盛极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邗沟和魏国的鸿沟二运河系统相继开通以后,扼汴、泗二水汇合处的彭城,成为中原通往江淮的水运重埠。
徐州城始建于春秋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初属吕国,后属宋国,始称彭城邑。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联合讨伐宋国,三分其地,彭城被划归楚国,称西楚,这又是彭城被称之为西楚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改彭城邑为彭城县,属泗水郡,为彭城建县之始。
秦汉之际,楚国初封韩信,都于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降为淮阴侯,刘邦改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元王,都于彭城,辖薛郡、东海、彭城等36县。
王莽执政时期废楚国置和乐郡。
东汉光武帝时封其子刘英于楚,都彭城,后废楚国为楚郡。
章帝时封刘恭于此,为彭城国,仍都彭城,隶徐州刺史部。
东汉末至三国,徐州进入历史上最长的混乱时期,彭城是群雄争霸的焦点之一。
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攻陶谦于彭城,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于下邳擒杀吕布占领彭城后不久,将徐州刺史部先由郯(今山东郯城北)迁下邳(今睢宁古邳镇),于魏明帝时期,再由下邳迁来彭城,这就是彭城被称为徐州的开始。
两汉后群雄割据,称霸一方,遗留在徐州地区的名胜古迹有:刘邦起义之前任亭长时的泗水亭,项羽检阅军队的戏马台,张良进履得兵法的圯桥、悲歌散楚的子房山,韩信十面埋伏击败楚霸王的古战场九里山,以及吕布射戟台和关羽被围困的土山等。
晋承三国之后,先后称徐州、彭城国、彭城县。
永嘉年间(公元307至312年)天下大乱,黄河南北成为主战场,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徐州则是南北争夺的焦点。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分为北徐州,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进驻徐州,规划北伐,重筑州城,十分壮观,这又是徐州使用砖砌城墙的开始。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南北朝始,刘宋称徐州、彭城郡、彭城县。
南朝宋武帝刘裕封皇子刘义康于此,称彭城王。
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北魏,亦置徐州、彭城郡,建为重镇。
隋朝初期废郡称徐州,大业初废州,仍称彭城郡,以彭城县为郡治。
隋代的徐州,虽然不是通济渠所经之处,地当汴、泗二水并汇之处,商旅往来亦多。
唐继隋统一中国,建都长安(今西安),仍称徐州、彭城县,属河南道,徐州刺史驻彭城。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重筑徐州之内城。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通济渠为广济渠,黄河重新归入汴水故道经徐州南下入淮,使汴水、泗水继续保持通航,重新沟通京杭大运河的南北交通,促进了徐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唐代诗人韩愈“汴泗交流郡城角”、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的诗句,正是对当时漕运繁忙景象的生动描绘。
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徐州的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淄青等藩镇叛乱,占领徐州。
叛乱被平定后,为加强徐州的军事地位,设武宁军节度使。
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将武宁军节度使改为感化军节度使。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仍称徐州、彭城县。
宋继五代统一中国,建都汴梁(今开封),改广济渠为汴渠。
徐州先属京东路,后改属京东西路,徐州知州驻彭城县。
这时徐州的交通形势虽与隋、唐无大变异,但由于地近京畿,其军事地位比隋、唐时期更重要。
徐州的利国铁矿当时开采最盛,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利国监以主冶炼。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秋天,时任知州的苏轼率领徐州全城军民加固城池,抵御洪水。
元丰元年底,开发了徐州以南白土镇的煤矿,用以冶炼利国铁矿。
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室南渡,在滑县决堤放水,以阻金兵南侵,开创人为河患的先例。
此后的黄河流域和徐州先后入于金,仍称徐州、彭城县,属山东西路。
宋代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县决口,河道南徙,占夺泗水过徐州,继而南下夺淮入海。
从此,徐州成为黄河沿线的重要都会了。
宋元之际,黄河又多次决徙,使徐州的经济与战略形势略有变化。
元代建都北京,徐州属河南省、汴梁路,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
后彭城县与录事司并入徐州,徐州仅领萧县一县,至元二年(1336年)降为下州。
为了解决江南漕粮北运,缩短隋唐以来的运道,元代统治者将大运河的东西走向改为南北走向,先后完成了通惠河、济州河和会通河的开凿工程,从而打通了南北运河航道,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整个工程,初步形成了北起北京,南抵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徐州地当大运河要冲,成为南北漕运枢纽,苏、鲁、豫、皖、冀的物资集散地,遂有“五省通衢”之称。
元代的徐州交通便利,军事地位逐渐增强,至正八年(1348年)升州为徐州路。
至正十一年(1351年)萧县人李二率众起义,占领徐州,次年元军以石炮轰城,州城尽毁,全城人民惨遭杀戮。
元朝末年,因无力重修州城,遂迁城于徐州城之南奎山脚下,至正十三年(1353年)降徐州路为武安州。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徐州初属凤阳府,后直隶南京驻扎重兵,拱卫京师,遂复建徐州城。
城高大,濠深广,于东南西北设河清、迎恩、通汴、武宁四门。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便利漕运北上,先后整治了会通河,开辟了南阳新河等,并且治理了海河,终于使京杭大运河真正成为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漕运亦由此重新兴旺,每年经由徐州北上的粮船1.2万余艘,总运输量超过400万石。
北京到南京间的驿道,亦经由徐州及其附近的利国、房村通过,促进了徐州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明代徐州的附近黄河决徙,主要集中在萧、砀、丰、沛境内,经过嘉靖、万历等数次河变,徐州附近地势淤高,原来汇入古汴水的支流,均成倒流河,使原有水利工程淤废,农业生产改为旱作粮物。
徐州附近黄河决口,还直接威胁着徐州城市的安全。
特别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黄河由奎山堤决口,水顷刻灌城深过丈,全城百姓溺死无数。
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城中积沙渐平,各地积沙厚达1.45米左右,历史文物除云龙山附近的戏马台、土山等得以保全外,全遭湮埋。
崇祯八年(1635年)重建徐州城时,则完全是按照洪武城的规模和布局。
因地下、地上建筑物和街道形制重合,后人在市区相继发现并发掘的所谓城下城,实际上是洪武城遗址。
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十七日,因受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城毁,于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州为府,第一次被称徐州府。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改道山东,徐州自此免除了黄河水患。
1882年利国驿煤铁矿开办,成为徐州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开端。
1911年和1915年,津浦和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徐州位于这两条铁路的交会点上,成了中国东部交通运输的枢纽。
民国初年,设徐淮道,1927年废道设徐州专区。
汪伪时期,1944年2月1日,设伪淮海省,徐州为省会,辖22个市县。
1945年日寇投降后复置徐州专区,徐州为省辖市。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山东省辖市。
1953年划回江苏省,设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83年地市合并。
1993年调整区划。
徐州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华东能源基地,江苏省的建材和化工基地,基本上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龙头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