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

合集下载

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

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

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志愿无忧网韩旭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误区一、要等到高考出分以后再考虑报志愿!随着平行志愿在全国的推行,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6月23日出分以后,因此很多考生、家长甚至学校老师都认为高考志愿要在出分以后考虑在合适。

殊不知当现实大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招生规则相对复杂,短短几天时间要收集分析大量信息,弄懂录取规则,报好志愿实属不易!现在的高三家长很多是在80年代上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只有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之分,只要分数够就肯定能进大学,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别不大,国家包分配,大家的工资也一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家的事业各有千秋,差别不大。

但目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有了一本、二本、三本之分,还有提前批,即使一本的学校还分985大学、211大学等。

本地一本招生的学校,在外地可能是二本;本地的二本,也可能是外地的一本学校。

专业学科选择涉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班等指标,有的学科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有的是二级学科授予权,有的名牌大学开设的专业竟然也没有博士授予权,甚至赶上学生毕业时,当初的专业取消了,对考生考研、就业影响很大。

现在选择的大学、专业对今后就业、考研、出国都有影响,这是我们孩子人生规划的第一步,而不仅仅是挑几所大学、选几十个专业那么简单。

误区二、考入好大学热门专业就算成功。

高考有看得见的失败和看不见的失败。

看得见的失败是孩子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或者是高考志愿没有报好,高分落榜;看不见的失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严重影响考生职业发展。

几年前一位辽宁高分考生被一所北京211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录取,当时考生及家长认为高考成功,考出了好成绩,报志愿成功,进入了北京名校,选上了热门的生物学专业。

但入学后了解到生物学专业学习时间长,需要考研、读博今后才可能有出路,再后来知道本校生物学专业并不强,在他未毕业时学校的生物学专业居然取消了,考生考研没有考上,且至少两年没有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家长不能提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未来就业有所了解,盲目跟风只瞄定热门专业,容易耽误孩子的发展。

湖北高考填报志愿技巧:高考填报志愿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

湖北高考填报志愿技巧:高考填报志愿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

湖北高考填报志愿技巧:高考填报志愿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湖北高考填报志愿技巧:高考填报志愿容易陷入的四大误区有哪些?相较于高考成绩的相对客观和稳定,志愿填报对于考生来说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这也使一部分考生和家长容易陷入一些思考的误区。

以下是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理的,其动漫设计:CG数字动画方向、游戏设计动画方向、建筑设计与建筑表现方向;广告设计:UI界面设计方向、移动互联传媒技术方向。

高考志愿填报实际上是一个由繁入简的选择过程,如何走出这些误区,需要考生和家长能够在正确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深度把握高校和专业的信息同时,科学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

“坑”一:“踩线进门”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不然,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同学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和终身从事的事业。

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最经济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方式,“踩线进门”不一定就是赚了便宜。

之所以这样说有三方面的依据。

首先,个人的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人适合逆境,有些人惧怕压力。

其次,有些压线进档的考生发现所选并非是最适合自己的。

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最适合的录取线。

“坑”二:拒绝老师的“忽悠”,只听自己的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和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比较少,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大学的了解也不多,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给合理选择志愿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了解高校信息是填好志愿的重要准备,直接与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沟通,不失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径。

“坑”三: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安。

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_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_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_高考志愿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误区一:家长越俎代庖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家长既要引导,更要尊重子女的意见。

人们常说,高考考的是学生,填报志愿考的是家长。

家长作为过来人,比较成熟,考虑因素多而全。

学生年纪轻,阅历少,单纯,考虑问题较单一,但时机感强,有激情和热情。

有的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上,有过长期酝酿、磨合的家长与子女意见比较容易一致,因而填报志愿难度不大,甚至是零难度。

但当家长与子女意见不统一时,家长则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

道理很简单,书是子女去读,而不是家长去读,家长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子女,或者说子女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勉强去读了,结果读起来缺乏热情和激情,有的甚至读到了大三,最后还是退学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误区二:把平行志愿当成“平等志愿”今年通过推行平行志愿,我省考生录取时可在同一批次中填报5个志愿,相比往年,每批次考生可多获得4次录取机会,但有的考生与家长没有意识到填报平行志愿的技巧,误把平行志愿当成了“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考生与家长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同一批次的平行志愿填报,一定要拉开梯度,不要搞“平等”。

平行志愿本来是为了让考生增大录取的可能性,但如果每个志愿的填报都差不多,就大大降低了录取机会。

因此,建议家长与考生一定要认真研究省招考院专门制作的《云南省2009年高考平行志愿解读》光盘,仔细了解平行志愿的政策、录取程序、优缺点、填报注意事项等,使填报平行志愿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误区三:奔热门有些家长与考生坚持就业至上的原则,认为热门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一味地去奔热门专业。

实际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的,它是各个行业因经济发展需要而对人才需求不同,这种需求的差别,体现到高等学校招生中,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其实,“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

现在的热门专业,再过几年未必还是“热门”,而现在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永远是“冷门”,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像前几年法学、金融等专业很热,后来因为就业不理想就不再热了。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指南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重视高考志愿的填报。

毕竟,志愿填报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道路。

然而,在实际的志愿填报过程中,许多考生和家长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志愿填报不尽如人意。

为了帮助大家避免这些误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高考志愿填报的常见误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误区一: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过于追求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

然而,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考生。

一方面,热门专业的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可能已经饱和,未来就业压力较大。

建议: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前景,合理安排专业志愿。

同时,可以关注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冷门专业,这些专业竞争压力较小,且未来就业前景可能非常好。

二、误区二:忽视分数线和位次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有些考生和家长过于关注学校名气,而忽视了分数线和位次。

实际上,志愿填报的核心目标是进入理想的专业,而分数线和位次是衡量考生实力的重要参考。

盲目追求名气,可能导致考生无法进入心仪的专业。

建议:在选择学校时,考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成绩和历年分数线、位次数据,合理安排学校志愿。

同时,要关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确保学校实力与考生期望相匹配。

三、误区三:地域偏好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过于偏好地域,认为本地或沿海地区的学校更好。

实际上,学校的地域优势并非绝对,不同地区的高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过分强调地域,可能导致考生错过其他地区的优质高校。

建议:在选择学校时,考生应从全国范围内进行考虑,充分了解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要关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确保学校地理位置与考生期望相匹配。

四、误区四:志愿填报策略不当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如拉开梯度、合理组合等。

高考志愿填报6个误区(精选)

高考志愿填报6个误区(精选)

高考志愿填报6个误区(精选)高考志愿填报6个误区高考志愿填报的6个误区包括:1.过于关注专业:可能会出现喜欢的专业已经招满,导致落榜的情况。

2.只在省内招生:可能只关注本省的学校,没有考虑其他省市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3.只在大学招生:可能只关注大学,没有考虑是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

4.填报扎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某校投档线比预想的要高一些,造成线上未被录取考生征集志愿时纷纷改报其他学校,而使该学校招生计划落空。

5.错填信息: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招生规定,或者填写的信息有误,导致无法被录取。

6.放弃志愿填报:未了解清楚招生政策,未认真阅读招生章程。

因此,考生和家长应该仔细了解招生政策,认真阅读招生章程,合理填报志愿,避免以上误区。

高考志愿手机上能填报吗是的,高考志愿可以在手机上填报。

考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高考志愿APP 或者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使用微信或者QQ进行填报。

不过,在手机上填报志愿需要在有网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需要注意填写时所使用的设备和密码,以免造成填报信息泄露或者丢失。

高考志愿提交如何确认填报在高考志愿提交后,通常会有一个确认志愿的页面,需要考生自行确认提交的志愿信息。

一般来说,考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或者扫码等方式来确认志愿。

在确认志愿之前,考生应该仔细核对志愿信息,确保填报无误。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者疑虑,考生可以向老师、家长或者考试招生办等机构咨询或者求助。

一旦确认志愿提交,志愿信息将无法更改,因此考生在确认志愿之前一定要认真核对志愿信息。

高考志愿填报变革历程高考志愿填报的变革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高考志愿填报基本上是由考生自己进行,没有填报高考志愿的环节,更没有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的概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1.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高考志愿填报主要由考生自己进行,考生只需在考试前填好志愿表并寄回招生单位即可。

2.90年代初到2010年:高考志愿填报开始引入了估分填报志愿的方式。

填报志愿千万不要“冲一冲”

填报志愿千万不要“冲一冲”

填报志愿千万不要“冲一冲”填报志愿是每个考生都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几乎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很多考生都存在一种错误的心态,即“冲一冲”,他们希望通过选择一些竞争激烈、排名较高的学校或专业,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它往往只会给考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扰。

首先,填报志愿“冲一冲”的问题在于过于看重学校的名气和排名。

众所周知,中国的高校排名体系并不完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观念和一些主观评价指标来确定的。

因此,在选择专业或学校时,过分追求排名高的学校或专业,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和不满。

其次,在填报志愿时,“冲一冲”的考生往往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

他们可能只看重学校的名气,而忽略了自己是否符合该学校或专业的录取要求和条件。

如果一个考生并不具备某所高校的录取条件,那么即使填报了这所学校,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另外,填报志愿“冲一冲”还容易让考生失去专注和目标。

填报志愿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倾向、学科优势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过程。

如果过于追求“冲一冲”,考生可能会产生过多的选择压力和不必要的焦虑。

而且也可能使自己在复习备考上分神,影响最后的考试成绩。

最后,填报志愿“冲一冲”容易让考生陷入名校情结。

我们不能否认,一所名校确实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名校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适合,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有时候,一个“普通”学校或专业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因此,填报志愿时,我们应该以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为重,而不是过于追求名校。

综上所述,填报志愿时,我们应该避免“冲一冲”的填报方式,而是要以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条件的学校和专业为重。

高考志愿填报最大误区(精选)

高考志愿填报最大误区(精选)

高考志愿填报最大误区(精选)高考志愿填报最大误区高考志愿填报的常见误区包括:1.过分依赖学校名气:很多考生可能更偏爱名牌大学,认为这样可以名正言顺获得镀金色的学位,因此只认校名,不重视专业,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学校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些专科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也非常高,所以不要单纯地依靠学校名气做出决定,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2.填报信息掌握不全面:考生家长有时候对子女的高考志愿填报不是很上心,感觉有老师、学校的任务就交出去,自己就不再过问,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考生对自己所选的学校、专业不够了解,老师父母说得又不是很清楚,可以找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咨询。

高考填报志愿对于考生的未来非常重要,一定要多加仔细了解。

3.提前批一定要报:很多考生认为提前批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就随便填报一个学校,这是非常错误的。

首先提前批是有可能去不了那个学校的,其次如果提前批去了那个学校,后续的普通本科一批就无法填报了。

4.眼高手低:很多考生都觉得自己能够上一个一本、二本学校,结果分数出来后发现不行,于是就非常后悔。

这个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更适合哪个层次的学校,不要盲目跟从高层次的学校。

5.眼红别人:有些考生看到亲戚朋友的孩子已经考上某个大学,自己心里就开始眼红,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能考上这个大学,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以上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几个常见误区,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避免这些错误,认真对待孩子的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资料收集时间高考志愿填报资料收集时间应该在大规模录取结果公布之后,即高考成绩公布之前。

具体来说,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该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开始,即高考成绩公布之前,持续到高考志愿填报结束。

这个时间段内,考生和家长可以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官方发布的招生政策、各高校的招生政策、专业介绍、导师研究方向、地理位置、就业前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该以权威的官方渠道为主,如教育部门、高校官网、新闻媒体等。

高考志愿填报容易出现十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容易出现十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容易出现十大误区
导读: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科学合理填报2014年高考志愿,避免陷入误区,在2013年进行了“填报高考志愿误区”投票问卷调查。

各省市招办和高校招办老
师根据经验,选出对考生报考影响最严重的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投票结果显示,招办老师眼中高考志愿填报十大误区依次为:
1、一门心思奔名校;
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4、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5、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6、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8、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9、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10、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针对这些误区,请高考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提出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比如,针对“不仔细看招生章程”这个误区,
《高校招生》杂志执行总编郭小川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
章程》。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则认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有“四个
不要”:不要盲目追求大学排名层次;不要盲目追求时髦轻松专业;不要盲目
追求大学办学地域;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合作办学。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
热点。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误区一: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说实话,大多数高三孩子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想报考的专业既不了解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就业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

要想详实了解这些信息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正在紧张学习的高三考生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又万万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

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演变成坏事。

家长圈里有一位山东家长,他孩子是复读生,2007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后上了重点线,孩子因为喜欢熟悉的环境想在山东省内一所普通大学找一个好专业就读,但是他觉得孩子不上重点学校可惜了。

为保证孩子能被重点院校录取,硬是让孩子报考了西部一所“985”高校,还在专业调剂上填写了“服从”,结果孩子被那所“985”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了。

从填报志愿到踏上西去的火车,孩子心中的喜悦一点点地熄灭。

到了学校后,孩子不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经常生病,对所学专业也毫无兴趣,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吵架。

这位家长千里迢迢几次探望和开导均没有结果,最后,孩子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回家。

点拨:家长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任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考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

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折中处理,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

误区二:好高骛远,冒险填报这是高分考生家长易犯的错误。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然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实水平,盲目追高,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家长圈里有一河南李姓家长,孩子考后估分超过640分,欲填报中国人民大学。

向我征求意见时,我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建议他“提前批”填报北京师范大学,“一本”第一志愿在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任选一所填报,因为这些学校以往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较中国人大要稍微低一些,考生选择这些学校更有把握,而且还可能上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

可他并未采纳,没有填报“提前批”,“一本”第一志愿只填报中国人民大学。

分数出来后,孩子考了643分,比河南当年理科一本省控线高出54分。

有关高校2007年的录取情况如下:中国人民大学648分、北京师范大学630分、北京理工大学 63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32分、武汉大学631分、厦门大学639分,孩子虽然估分很准,考分高达643分,但志愿失败了,本能上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却不得不走进“高四”的教室。

点拨:考生选择院校时有两点必须要注意:一是准确定位。

充分了解自己所在中学历年的上线、录取情况和有关院校近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最高分、录取最低分、录取平均分,以及第一志愿投档分与相应批次省控线之差),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及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层次的大学。

二是合理设置“地域梯度”。

填报志愿时应将眼界放宽,不要死盯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将选择的范围放大,不但能减少落榜发生的几率,而且能提高志愿的“质量”。

误区三:不明就里,望“名”填报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

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大热的时候,河南一家长的孩子高分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

这个家长认为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决然地让孩子报考了会计信息化。

可是孩子到了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

孩子本来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无奈选错了专业。

点拨:今天的家长可能很少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好能登陆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教等,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四:缺乏分析,不知规则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

2007年江西省一本和二本志愿首次知分填报,并且在第二志愿里实行平行志愿。

家长圈里一家长得知孩子考了561分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个分数高出二本线40分。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这位家长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为孩子选择学校。

从该填报志愿的方法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用自己的实力去对比合适的大学。

从表中可以看出凭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跨过所选大学的门槛。

可是二本院校招生结束后,他等来的却是无情的现实--高考落榜!相关学校的录取情况如下:这个家长错在忽视志愿梯度,误将平行绝对化。

该家长认为,第一志愿填报中国民航大学本应是十拿九稳的事,但他没有想到该校2006年5月30日前还叫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升格后投档分会提高。

最可惜的是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没填好。

虽说平行志愿是并列志愿,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向学校投档,可有效避免“志愿优先”产生的一些弊端,但并非考分高于被选院校的投档分就会被录取。

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而这个家长所选的高校都是历年来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

再则,平行志愿间同样需要保持“志愿梯度”,即平行志愿中的几所院校应参考历年调档分从高到低排列,而他填报的四所院校并未形成梯度。

点拨: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1.“有效落差”原则。

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

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

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

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

误区五:草率从事,马虎填报如果孩子估分不准,家长在帮助填报志愿时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应付,否则追悔莫及。

2008年高考,家长圈里有一江西家长的孩子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平时月考在班上的名次时上时下。

高考后填报“提前批志愿”时,孩子分都没估,就说:“考砸了,上‘二本’都成问题。

”家长便信手为孩子填报了两所普通院校。

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公布,2008年江西省理科一本线为512分,而孩子的成绩为532分,高出一本线20分,完全可以被很多一本大学录取的他,却不得不“高分低就”,就读一所二本院校。

2009年,河南一考生估分570分,实际考了590分,本来可以读一所名牌大学,家长却在一批一志愿里帮她报考了南方一所普通大学,孩子被录取后后悔得要命,最后选择了复读。

点拨:估分不准无疑给填报志愿增加了难度,这对填报志愿要求更加严格,倘若再草率填报志愿,更容易失误而后悔。

对一些应届生来说,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或许是条以退为进的上策,但是复读的不确定性太大,谁又能保证复读一年后还能考出原来甚至更好的成绩呢?而对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只能吞下“马虎” 带来的苦果。

误区六:服从调剂,就会吃亏2008年高考,高三家长圈里一甘肃家长的孩子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2分,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她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

这位家长填报志愿前反复比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在一本志愿栏里填报了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但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都填了“不服从”,结果与一本无缘。

后来得知,孩子成绩高出苏州大学最低录取分数(558分)2分,未被录取完全是“不服从”给害的。

点拨:如果“服从专业调剂”,考生档案被投进某所大学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有可能被调剂到该校未录取满额的专业。

对于不具备分数优势,又不愿复读的考生,最好服从专业调剂。

特别是对孩子心仪的大学,如果它的所有专业孩子都能够接受的话,应该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但对于专业倾向很明显的孩子,或者所报的学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专业,还是不服从调剂为好,否则一旦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可能年年“挂科”、年年补考,四年下来只是混了张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七:盲目随从,不切实际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时,根据估分或高考分数认真分析即可,切莫三心二意、左右摇摆。

2007年,河南省一位考了632分的同学想报武大,老师觉得可行,志愿草表上填的也是武大,可交正式表那一刻他却听从家长意见改报前几年较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果孩子分数高出武大录取线2分却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2分,未能如愿。

为此,家长后悔,孩子流泪,不得不再复习一年。

还有一些家长填报志愿没自己的主心骨,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

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点拨:填报高考志愿是一种个人行为,应该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佳选择,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忌填报志愿时不根据自己的情况,盲目跟风。

误区八:提前批一定要填提前批录取的院校越来越多,提前批虽然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但它还具有拦截功能,把握不好就会带来损失。

2004年,一名女生考了开封市文科状元,本来可以读北大等名校,但估分填报志愿时,家长却因为求稳,在提前批报了东北师大而最终与北大无缘。

这几年听到太多孩子本可以上北大、清华,却因报了提前批院校被录取,而无法再去自己填报的一本志愿院校。

为此,广大家长在为孩子填报提前批志愿时,最好要填报略高于自己孩子实力的高校,即便录不了也不吃亏,对于在全省排名靠前的顶尖高手,报提前批更要慎重。

点拨:“提前批志愿”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加一次被录取的机会,也能阻止考生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所以要舞好这把剑需慎之又慎。

若估分不准,特别是平时成绩忽高忽低的考生,“提前批志愿”尤其要慎重,因为一本及二本的招生计划多,考生选择余地会更大。

误区九:目光狭隘,故土难离不少地方,特别是直辖市和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到外地上学,宁可躲在“家里”读二本,也不愿到外地读一本。

2009年高考,北京一位家长的孩子考了542分,比北京文科一本线高出8分。

家长一心只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高校,一志愿报了北京语言大学,二志愿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果没被录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