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16/10/23

一、立体几何在近几年高考中分布

近几年客观题重点在于三视图面积或体积计算及简单判断,一般有2小题,难度中等稍多(如2016等出在第6题),但有时也比较靠后(如2014出在第12题),解答题位居第2,3题的位置,包含推理证明及计算,证明主要是平行和垂直关系,利用平行证明共面(2008四川)、证异面直线(2009辽宁)比较少,全国1卷近几年还没出过,理科计算以求角居多,文科计算比较多考体积或点面距离。

注意,现在文科也考求角了,今年第11题

2016:6三视图,体积面积,11,异面直线所成角,(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二面角,五面体,(文)18证中点,体积,三棱锥

2015:6体积,11三视图,面积,(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

2014:12三视图,棱长,(理)19证相等,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棱柱高,三棱柱

2013:6体积,相接,8三视图,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

2012:7三视图,体积,11与球相接,体积,(理)19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

2011:6三视图,判断,15与球相接,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四棱锥(文)18证线线垂直,计算棱锥高,四棱锥

2010:10与球相接,面积,14三视图,判断,(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四棱锥(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

二、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处理建议

1.对三视图的教学建议

三视图是年年都考的内容,由三视图还原直观图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些年份容易有些年份难,这部分内容初中也学过一下,不要以为学生都会,掉以轻心。

三视图还原直观图,可以考虑以一些简单的几何体为原形,从三个方向切割的方法确定,三个图形从简到繁构图。如

(2016广州二测)

(10)如图,网格纸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体的体积是

(A) 4 + 6π

(B) 8 + 6π

(C) 4 + 12π

(D) 8 + 12π

【答案】B

我们按正视图→侧视图→

(2014全国1理)

1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各条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A) 6 2 (B) 4 2 (C) 6 (D) 4 【答案】C

【解析】如图所示,原几何体为三棱锥 D -ABC ,

其中 AB = BC = 4,AC = 4 2 ,DB = DC = 2 5 ,DA =

(42) 2 + 4 = 6,故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DA = 6,选C

我们按俯视图 → 侧视图 → 正视图的顺序切割

切割是红色部分,切割后的几何体是蓝色部分,分别是从上到下切,从左到右切,从前到后切(两次,有一次是斜切,先切大的三角形,再修整出小三角形)

(2016广州一测)

(11)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为

(A) 8 + 8 2 + 4 6 (B) 8 + 8 2 + 2 6 (C) 2 + 2 2 + 6

(D) 12 + 22 + 64

【答案】A

我们按侧视图 → 俯视图 → 正视图的顺序切割

切割是红色部分,切割后的几何体是蓝色部分,分别是从左到右切,从上到下切,从前到后切(两次,有一次是斜切,先切大的三角形,再修整出小三角形)

2. 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教学建议

(1) 平行关系

证明平行关系,线线平行是基础,要熟悉平面几何证明两线平行的相关定理,如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对于立体几何的相关性质,也要熟悉。

利用中位线寻找平行关系

课本55页例1是思维比较简单,证明中点的连线就是该三角形中位线

例1.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所在的平面。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 求证:EF ∥平面 BCD

思维层次提高,需要构造三角形,确定其中位线,如课本55页练习2,这是比较典型的证明平行的例子。

练习2. 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 DD 1 的中点,试判断 BD 1 与平面 AE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注意中位线的找法,要证明或判断线面平行的线段为三角形底边(BD 1),条件中存在中点的线段为三角形的另一条边(DD 1),由刚才两条边可构成三角形(△BD 1D ),就可看到要寻找的平行线(恰为要证明的平面外线段BD 1的中位线EF )

课本的例题练习还缺其它一些题型,需要补充

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找平行关系 例题: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N 分别是BC 和 A 1B 1的

中点,求证:MN ∥平面 AA 1C 1C

分析:这里的中点恰好是要证明的平行线端点,所以不能用上一题目找中位线的做法,

这里,要以中点所在线段的一半(一端点在所证平行平面上)(如MC ,也可以NA 1)与要证平行线段(MN )为邻边构造平行四边形,第四个顶点为中位线的另一端点(R )。

证明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要用第三条线段传递平行相等关系(如这里是B 1C 1) 本题型与上一题型的主要区别是中点是否是要证明的平行线段的端点。 【解析】分别取 B 1C 1、A 1C 1中点 P 、R ,连 NP 、NR 、CR 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N 分别是BC 和 A 1B 1的中点, ∴ NR ∥ PC 1 ∥ MC ∴ 四边形 MNRC 为 □ ∴ MN ∥CR

∵ MN ? 平面 AA 1C 1C ,CR ? 平面 AA 1C 1C ∴ MN ∥平面 AA 1C 1C

B

C

N

A 1

B 1

C 1

M

A P

R B

C

N A 1

B 1

C 1

M

A C A 1

C 1 D

C

A 1

C 1 D

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寻找平行关系

例题:如图,在以 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 ABEF 为正方形,求证:CD ∥EF 分析:这里没有中点条件,CD 的长度不定,所以也比较难

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可考虑把目标转向他们有可能都平

行的直线 AB 上,通过线面平行过渡平行关系。

【解析】由已知, AB ∥EF

∵ AB ? 平面 EFDC ,EF ? 平面 EFDC

∴ AB ∥平面 EFDC .

又平面 ABCD ∩平面 EFDC = DC ∴ AB ∥CD ∴ CD ∥EF

(2) 垂直关系

证明垂直关系,线线垂直是基础,要熟悉平面几何证明两线垂直的相关定理,如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67页练习1)。

立体几何中除平行关系保持角度不变外,只能用线面垂直定义了(如果不准用三垂线定理)

用线面垂直定义证明垂直关系 如果要证明直线 a 、b 垂直,

就要证明直线 a 与过直线 b 的一个平面垂直 或者证明直线 b 与过直线 a 的一个平面垂直

课本第65页例1证明线面垂直,其中证明两直线垂直只用了平行关系转移,没有给出利用线面垂直定义的典型例子,要通过66页探究,第67页练习1及补充例题给予说明。 P65例1

例1.如图,已知 a ∥b ,a ⊥α,求证:b ⊥α

补充例题

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证: (1) AA 1⊥BD (2) A 1C ⊥BD 分析:(1) 有现成过BD 与 AA 1 垂直的平面 ABCD ,也容易证明AA 1⊥平面ABCD (2) 考虑寻找过 A 1C 的平面与 BD 垂直,或过 BD 的平面与 A 1C 垂直 与 A 1C 、BD 的垂直关系中,A 1C 的比较难找、BD 的比较多,如 AC 、AA 1、BB 1 等,能和 A 1C 构成平面的是 AC 、AA 1,这样就可找到过 A 1C 且与 BD 垂直的平面ACC 1A 1.

【解析】(1)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AA 1⊥AD AB 、AD ? 平面ABCD ,AB ∩AD = A ∴ AA 1⊥平面ABCD ∵ BD ? 平面ABCD ∴ AA 1⊥BD

(2) 正方形ABCD 中,AC ⊥BD ,由 (1) AA 1⊥BD

A B

C

D F

E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AC、AA1?平面ABCD,AC∩AA1 = A

∴BD⊥平面ACC1A1

∵A1C?平面ACC1A1

∴A1C⊥BD

补充练习

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CA = CB,AB = AA1,∠BAA1 = 60°.

求证:AB⊥A

C

分析:考虑寻找过A1C的平面与AB垂直,或过AB的平面与A1C

垂直

与A1C、BD的垂直关系中,A1C的比较难找、AB的比较易找,因

AB为等腰三角形底边,其中线与AB垂直,又AB = AA1,∠BAA1 =

60°,故其中点与A1 的连线与也AB垂直,而这两条线能和A1C构成平面,这样就可找到过A1C且与AB垂直的平面.

【解析】取AB的中点O,联结OC,OA1,A1B.

因为CA = CB,所以OC⊥AB.

由于AB = AA1,∠BAA1 = 60°,故△AA1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OA1⊥AB.

因为OC∩OA1 = O,所以AB⊥平面OA1C.

又A1C?平面OA1C,故AB⊥A1C.

3.角的计算教学建议

必修2立体几何涉及的角有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二面角,分布在2.1节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及2.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两节当中。二面角计算没有出现在例题中,只在习题中给出。虽然现在解答题角的计算以空间向量为主,但作角求解与向量计算求解各有千秋,文科没有空间向量部分的内容,现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已经出现在选择题中,所以,学习空间中角的计算还是必需的。

空间中角的计算一般要完成三步,一作二证三算。

(1) 异面直线所成角

作角:在空间中找一点(一般优先考虑两线段的端点或中点),作两直线的平行线(如果点已在一直线上,则只需作另一直线的平行线)

作平行线要考虑作出来三角形是否可以求角,如果没有学习必修4,则要避免解斜三角形问题。

课本47页例3

例3.如图2.1-20,已知正方体ABCD-A’B’C’D’

(1) 哪些棱所在的直线与直线BA’成异面直线?

(2) 直线BA’和CC’的夹角是多少?

(3) 哪些棱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A’垂直?

如(2) 优先考虑过B、A’作CC’的平行线,或过C、C’作BA’的平行线,当然,过B、A’作CC’的平行线比较简单,就是BB’或AA’

本题可以增加求直线BA’和B’C的夹角是多少?(60?)

(2) 线面所成角

作角:考虑斜线段在平面外的端点作平面的垂线,一般考虑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作垂线。

也可利用体积求点面距离,确定所求角的对边长度,结合斜线段的长即可求线面所成角

的正弦。

如课本66页例2

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直线 A 1B 和平面 A 1B 1CD 所成的角

.

作角过程:先要寻找过 B 点与平面 A 1B 1CD 垂直的平面,恰为侧面BCC 1B 1,在平面 BCC 1B 1 内作两平面交线 B 1C 的垂线 BO ,则 O 为 B 在平面 A 1B 1CD 内的射影,连结 A 1O ,则∠BA 1O 即为直线 A 1B 和平面 A 1B 1CD 所成的角。

本题还可利用体积求点B 到A 1B 1CD 平面距离,不需作角而求解。 设点B 到平面A 1B 1CD 距离为 d ,正方体棱长为 a

由 V B -B 1CD = V B 1-BCD ? 13 d ·12 B 1C ·CD = 13 BB 1·1

2

BC ·CD

? d = BB 1·BC B 1C = 2

2

a

A 1

B = 2 a

设直线 A 1B 和平面 A 1B 1CD 所成的角为 θ

则 sin θ = d A 1B = 22 a 2 a

= 1

2 ? θ = 30?

补充例题(本题垂面需要自己作出来)

已知长方体 ABCD -A 1B 1C 1D 1中,AB = AD ,AA 1 = 2AB ,求 CD 与平面BDC 1所成角的正弦值. 先要寻找过 C 点与平面 BDC 1 垂直的平面,这个平面为平面

ACC 1A 1,在平面 ACC 1A 1 内作两平面交线 C 1O 的垂线 CE ,则 E 为 C 在平面 BDC 1 内的射影,连结 DE ,则∠CDE 即为直线 CD 与平面BDC 1 所成的角。

本题也可利用体积求点C 到平面BDC 1距离,不需作角而求解。 【解析】如图,联结AC ,交BD 于点O . ∴ BO ⊥OC ,BO ⊥CC 1 ∴ BO ⊥平面OCC 1

从而平面OCC 1⊥平面BDC 1

过点C 作OC 1的垂线交OC 1于点E ,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CE ⊥平面BDC 1,

∠CDE 即为所求的线面角.

设AB = 2,则OC = 2 ,OC 1 = 18 = 3 2

∴ CE = CC 1·OC OC 1 = 4232

= 4

3

∴ sin ∠CDE = CE CD = 2

3

另解:设点 C 到平面 BDC 1 距离为 d ,正方形 ABCD 边长为 a

则 CC 1 = 2a ,BC 1 = DC 1 = 5 a ,BD = 2 a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O

E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 OC 1

=

BC 12-(

BD 2 ) 2

= 5-12 a = 322 a 由 V C -BDC 1 = V C 1-BCD ? 13 d ·12 BD ·OC 1 = 13 CC 1·1

2

BC ·CD

? d = CC 1·BC ·CD BD ·OC 1 = 2a ·a ·a 2 a ·32

2

a

= 2

3 a

设直线 CD 与平面BDC 1 所成的角为 θ

则 sin θ = d CD = 23 a a = 2

3

(3) 二面角

必修2对二面角的求解要求不高,虽然给出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但课本没有设置例题,二面角的问题只出现在习题中,涉及到的题型与方法有,二面角平面角直接出现在几何体中(习题2.3A 组第7题)、直接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习题2.3A 组第4题)、二垂一连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复习参考题A 组第7题)。二垂一连作法中平面的垂线是关键,要能引导学生发现或作出该垂线。建议一般学校不宜过度推广、求全。

习题2.3A 组(73页)

4.如图,三棱锥V -ABC 中,VA = VB = AC = BC = 2,AB = 2 3 ,VC = 1,试画出二面角 V -AB -C 的平面角,并求它的度数.

(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取AB 中点 M ,连 VM 、CM ,可证∠VMC 即为所有二面角的平面角)

7.如图,正方体 ABCD -A ’B ’C ’D ’ 中,平面ABC ’D ’ 与正方体的其他各个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可证明某个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平面ABC ’D ’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C ’BC ,注意,如果考虑是半平面的话,还需加上其补角)

复习参考题A 组(78页)

7.如图,四棱锥V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其他四个侧面都是侧棱长为 5 的等腰三角形,试画出二面角 V -AB -C 的平面角,并求它的度数. (用射影作角,二垂一连,默认是正四棱锥及其性质)

A

B

C

V

M

补充练习

1.在四棱锥P-ABCD中,ABCD为正方形,P A⊥平面ABCD,P A = AB = 2,E为BC中点

(1) 求二面角P-DE-A大小的正切;

(2) 求二面角E-PD-A大小的正切。

【解析】(1) 过A作AF⊥DE于F,连结PF,

∵P A⊥平面ABCD,DE?平面ABCD

∴P A⊥DE

∵AF、P A?平面P AF,AF∩P A = A

∴DE⊥平面P AF

∴DE⊥PF

∴∠PF A即为P-DE-A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CD = 2,CE = 1 ?ED = 5 ?sin∠DEC = 2

5

= sin∠ADF

∴AF = AD·sin∠ADF = 2×2

5

=

4

5

∴tan∠PF A = P A

AF=

2

4

5

=

5

2

故二面角P-DE-A大小的正切为

5 2

(2) 取AD中点M,连EM,作MG⊥PD交于点G,连EG 由E为BC中点

则EM⊥AD

∵P A⊥平面ABCD,EM?平面ABCD

∴P A⊥EM

∵AD、P A?平面P AD,AD∩P A = A

∴EM⊥平面P AD

∴EM⊥PD

∵MG、EM?平面EMG,MG∩EM = M

∴PD⊥平面EMG

∴PD⊥MG

∴∠EGM即为E-PD-A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MG = MD·sin 45? =

2 2

∴tan∠EGM = EM

MG=

2

2

2

= 2 2

故二面角E-PD-A大小的正切为2 2

B C

A D

E

P

F

G

M

B C

A D

E

P

2.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A 1B 1C 1中,AB = 1,AC = AA 1 = 3 ,∠ABC = 60?. (1) 证明:AB ⊥A 1C

(2) 求二面角A -A 1C -B 的余弦值。

【解析】(1) ∵三棱柱 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 ∴ AB ⊥AA 1

在 △ABC 中, AB = 1,AC = 3 ,∠ABC = 60? 由正弦定理 ∠ACB = 30?

∴ ∠BAC = 90?,即AB ⊥AC ∴ AB ⊥平面ACC 1A 1 又 A 1C ? 平面 ACC 1A 1

∴ AB ⊥A 1C

(2) 如图,作 AD ⊥A 1C 交 A 1C 于点D 点,连结BD , 由三垂线定理知 BD ⊥A 1C

∴∠ADB 为二面角 A -AC 1-B 的平面角

在 Rt △AA 1C 中,AD = AA 1·AC A 1C = 3·36

= 6

2

Rt △BAD 中,tan ∠ADB = AB AD = 63

∴ cos ∠ADB = 15

5

∴ 二面角A -A 1C -B 的余弦值为 15

5

三、教材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课本18页例3

例3.如图1.2-13,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应该是正等测)

A

B

D

C

A 1

B 1

C 1 A

B C A 1 B 1 C 1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

专题一浅析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是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基础,弄清楚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三视图和直观图,平行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这个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而中心投影则不同.下表简单归纳了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结合实例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投影定义特征分类 中心投影 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 的投影 投影线交于一点 平行投影 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 形成的投影 投影线互相平行 正投影和斜投影 例1如何才能使如图所示的两棵树在同一时刻的影长分别与它们的原长相等? 解析:方法一:可在同一方向上画出与原长相等的影长,分别连结它们影子顶点与树的顶点,此时为平行投影. 方法二:可在两树外侧不同方向上画出与原长相等的影子,连结影子顶点与树的顶点相交于P,此时为中心投影,P为光源位置. 点评:这是一道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相结合的题目,答案不唯一.连结物体顶点与其影子顶点,如果得到的是平行线,即为平行投影;如果得到的是相交线,则为中心投影,这是判断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方法,也是确定中心投影光源位置的基本作法,还应注意,若中心投影光源在两树同侧时,图中的两棵树的影子不可能与原长相等. 例2 如图所示,点O为正方体ABCD-A′B′C′D′的中心,点E为面B′BCC′的中心,点F

为B ′C ′的中点,则空间四边形D ′OEF 在该正方体的面上的正投影可能是________(填出所有可能的序号). 解析:在下底面ABCD 上的投影为③,在右侧面B ′BCC ′上的投影为②,在后侧面D ′DCC ′上的投影为①. 答案:①②③ 点评:画出一个图形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的关键是确定该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端点等,方法是先画出这些关键点的投影,再依次连接各投影点即可得此图形在该平面上的投影. 专题二 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求法 当所给几何体形状不规则时,无法直接利用体积公式求解,可尝试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求出原几何体的体积,下面逐一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一、等积转换法 当所给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套用公式或套用公式时某一量(底面积或高)不易求出时,可以转换一下几何体中有关元素的相对位置进行计算求解,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求三棱锥的体积. 例1 在边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P 分别是棱A 1B 1,A 1D 1,A 1A 上的点,且满足A 1M = 1 2 A 1 B 1, A 1N =2ND 1,A 1P = 3 4 A 1A (如图1),试求三棱锥A 1—MNP 的体积.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高一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线段AB 在平面α内,则直线AB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A 、A B α? B 、AB α? C 、由线段AB 的长短而定 D 、以上都不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B 、四边形一定是平面图形 C 、梯形一定是平面图形 D 、平面α和平面β有不同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交点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一定 A 、平行 B 、相交 C 、异面 D 、以上都有可能 4、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11AC AD ⊥ B 、11D C AB ⊥ C 、1AC 与DC 成45o 角 D 、11AC 与1B C 成60o 角 5、若直线l ∥平面α,直线a α?,则l 与a 的位置关系是 A 、l ∥a B 、l 与a 异面 C 、l 与a 相交 D 、l 与a 没有公共点 6、下列命题中:(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 B 、2 C 、3 D 、4 7、在空间四边形ABCD 各边AB BC CD DA 、、、上分别取 E F G H 、、、四点,如果与EF GH 、能相交于点P ,那么 A 、点P 不在直线AC 上 B 、点P 必在直线BD 上 C 、点P 必在平面ABC 内 D 、点P 必在平面ABC 外 8、a ,b ,c 表示直线,M 表示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a ∥M ,b ∥M ,则a ∥b ;②若b ?M ,a ∥b ,则a ∥M ;③若a ⊥c ,b ⊥c ,则a ∥b ;④若a ⊥M ,b ⊥M ,则a ∥b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9、已知二面角AB αβ--的平面角是锐角θ,α内一点C 到β的距离为3,点C 到棱AB 的距离为4,那么tan θ的值等于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垂直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平行,垂直判定 与性质定理证明与应用。 第一课时 棱柱、棱锥、棱台 【学习导航】 学习要求 1.初步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形成特点。 2.了解棱柱、棱锥、棱台中一些常用 名称的含义。 3.了解棱柱、棱锥、棱台这几种几何 体简单作图方法 4.了解多面体的概念和分类.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 棱柱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柱的特点:. 【答】 2. 棱锥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锥的特点:. 【答】 3.棱台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台的特点:. 【答】

4.多面体的定义: 5.多面体的分类: ⑴棱柱的分类 ⑵棱锥的分类 ⑶棱台的分类 【精典范例】 例1:设有三个命题: 甲: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围体一定是棱柱; 乙:有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各面都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是棱锥; 丙:用一个平行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叫棱台。 以上各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A.0 B. 1 C. 2 D. 3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解】四棱柱的作法: ⑴画上四棱柱的底面----画一个四边形; ⑵画侧棱-----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⑶画下底面------顺次连结这些线段的另一个端点 互助参考7页例1 ⑷画一个三棱锥,在它的一条侧棱上取一点,从这点开始,顺次在各个侧面画出与底面平行的线段,将多余的线段檫去. 互助参考7页例1 点评:(1)被遮挡的线要画成虚线(2)画台由锥截得 思维点拔: 解柱、锥、台概念性问题和画图需要:(1).准确地理解柱、锥、台的定义(2).灵活理解柱、锥、台的特点: 例如:棱锥的特点是:⑴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⑵多边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⑶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若一个几何体,具有上面三条,能构成棱柱吗?或者说,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吗? 答:不能. 点评:就棱柱来验证这三条性质,无一例外,能不能找到反例,是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的关键。 自主训练一 1. 如图,四棱柱的六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四棱柱可以由哪个平面图形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得到? 答由四边形ABCD沿AA1方向平移得到. 2.右图中的几何体是不是棱台?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四条侧棱延长不交于一点.3.多面体至少有几个面?这个多面体是怎样的几何体。 答:4个面,四面体. 第二课时圆柱、圆锥、圆台、球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A C B D A1 C1 B1 D1

(共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

超级资源(共31套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 精品教学案汇总

高一数学教学案 必修2 棱柱、棱锥和棱台 班级 姓名 目标要求: 1、了解并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2、能画出简单的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空间图形; 3、明确多面体的概念. 重点难点 对几何体直观图的认识及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几何特征的理解. 典例剖析 例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 并将图的序号填入横线内: (1)棱柱有 ;(2)棱锥有 ;(3)棱台有 ;(4)多面体有 .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F E B C D

例3、(1)以四棱柱的侧棱为对边的平行四边形有______________. (2)某棱台的上下底面对应边之比为1:2,则上下底面面积之比为. (3)一个骰子由1~6六个数字组成,请你根据图中三种状态所显示的数字,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______. 例4、下列三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1)有两个面平行, 其余各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3)有两个面平行, 其它各个面都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学习反思 1、熟练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它们的几何特征分别是 ,并且知道它们相互转化过程; 2、对于几何体的类型的判断除了熟悉基本几何体的基本性质、特点外, 对于一些复杂的判 断还是要回归到定义中去判断. 课堂练习 1、棱柱的侧面是形, 棱锥的侧面是形, 棱台的侧面是形. 2、多面体至少有个面, 这个多面体是;六棱台是面体. 3、平行于棱柱侧棱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过棱锥顶点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请画图说明. 4、判断:(1)棱柱至多有四个面是矩形;(2)四棱锥是四面体; (3)有两个面平行且相似, 其它面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学案 统计导学案含答案

9.1随机抽样 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抽样调查 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 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等概念 数学抽象 简单随机抽样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 抽 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分层随机抽样 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 问题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173-P18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2.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3.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4.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5.随机数法是如何操作的? 6.什么叫分层随机抽样? 7.分层随机抽样适用于什么情况? 8.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吗? 9.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W. (2)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W. (3)根据一定的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

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W. (4)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W. (5)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W. (6)调查样本获得的变量值称为样本的观测数据,简称样本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 (1)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 (N 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 (1≤n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知识点

高中数学 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略) 棱柱: 棱锥: 棱台: 圆柱: 圆锥: 圆台: 球: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S rl r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S rl r Rl R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4S R π= 6扇形的面积公式21 3602 n R S lr π==扇形 (其中l 表示弧长,r 表示半径)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V S h =?底 2锥体的体积 1 3 V S h =?底 3台体的体积 1 )3 V S S h =+ +?下上( 4球体的体积 343 V R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无大小,无厚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 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2 22r rl S ππ+=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试题(含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班别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下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A B C D 2.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A .圆锥 B .正四棱锥 C .正三棱锥 D .正三棱台 3.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 1和V 2,则V 1:V 2=( ) A. 1:3 B. 1:1 C. 2:1 D. 3:1 4.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 A.1:2:3 B.1:3:5 C.1:2:4 D.1:3:9 5.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32 C. 33 D. 34 6.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7.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 俯视图 主视图 侧视图 A.24πcm 2,12πcm 3 B.15πcm 2,12πcm 3 C.24πcm 2,36πcm 3 D.以上都不正确 8.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对应的角仍然相等 ②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相等 ③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平行 ④线段的中点在直观图中仍然是线段的中点 A .1 B .2 C .3 D .4 9.正方体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 B .2 C .2: D .3

10.将一圆形纸片沿半径剪开为两个扇形,其圆心角之比为3∶4. 再将它们卷成两个圆锥侧面,则两圆锥的高之比为( ) A .3∶4 B .9∶16 C .27∶64 D .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一个棱柱至少有 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 ________个顶点,顶点最少的一 个棱台有 ________条侧棱。 12.图(1)为长方体积木块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此几何体共由________块木块堆成; 图(2)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实物为_____________。 13.已知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2、3、6,这个 长方体的对角线 长是________;若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3,5,15,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 14.圆台的较小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2,一条母线和底面的一条半径有交点且成 60角,则 圆台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__。 15.(1)等体积的球和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的大小关系是S 球___S 正方体; (2)一个直径为32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个铁球,球全部没入水中后,水面升高9厘米则此球的半径为___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共70分) 16.(12分)画出下列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图②中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 ① ② 图(1) 图(2)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解析几何 2.1.1 直线的斜率 ? 2.11,,172 - 3. 4.3,3 5.180α?- 6.1 7.(1)m>1或m<-5; (2)m=-5; (3)-5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 《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二2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会用两种方法求圆的标准方程:(1)待定系数法;(2)利用几何性质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性质求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问题:①圆的定义?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①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确定圆的要素是圆心和半径。 问题:②如果把直线放在直角坐标系下,那么其对应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如果把一个圆放在坐标系下,其方程有什么特征?如何写出这个圆的所在的方程? 二、探索研究: 确定圆的基本条件为圆心和半径,设圆的圆心坐标为A(a,b),半径为r 。(其中a 、b 、r 都是常数,r>0)设M(x,y)为这个圆上任意一点,那么点M 满足的条件是(引导学生自己列出) P={M||MA|=r},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让学生写出点M 适合的条件 r = ① 化简可得:222()()x a y b r -+-= ② 方程②就是圆心为A(a,b),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总结出点00(,)M x y 与圆222()()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3)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一)练习 1、指出下列方程表示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1) 222=+y x ; (2) 5)1()3(22=-+-y x ; (3)222)1()2(a y x =+++(0≠a )。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4:选修4-4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第四章《圆与方程》全章备课 教材分析:本章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圆的方程,并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几何对象的方程,并通过方程研究几何对象,这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坐标法是贯穿本章的灵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圆的方程及其特点: (1)标准方程:2 2 2 ()()x a y b r -+-= (2)一般方程:022 =++++F Ey Dx y x (042 2>-+F E D ) x 2和y 2的系数相同,且不等于0;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2、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直线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直线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直线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判断圆C 的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求圆上任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求圆的切线方程;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求弦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圆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圆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圆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依据圆心距l = |C 1C 2|与两半径长的和21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21r r -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3、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例1、一圆与y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 – 3y = 0上,且直线y = x 截圆所得弦长为72,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本章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 知识包括集合的 有关概念、表示、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用集合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简易逻辑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意义,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本章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它内容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教科书在“集合”与“简易逻辑”之间插入了“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两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 答:这两小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学生学习不会困难,并且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至少有以 下两个优点: (1)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2)为下一章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作必要 的准备。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另外, 又要控制不等式的难度,对一般学生来说,不要超出教科书的要求。 2、在新教材中为什么要增加“简易逻辑”? 答: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学都要使用 逻辑,而以“严 谨性”著称的数学,因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推理,就更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新教材中新增了“简易逻辑”这部分的内容。

3、怎样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 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另一是“可兼有”,即“a 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如“”,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x也可能属于B但不属于A,x还可能既属于A也属于B。在数学书籍中一般采用后一种解释,即“可兼有”,我们在解题时都要遵循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4、大纲中没有真值表这一知识点,教科书中讲真值表是否超纲? 答:不算超纲。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的意义,但对于“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引进真值表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真值表在这里只是一种数学语言,由于采用了表格形式,比较形象,容易接受。 5、教材中把“集合”与“简易逻辑”放在同一章中,这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答:简易逻辑与集合有着密切的联系,简易逻辑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集合的观点用集合思想来解决。 (1).三个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的关系。 ①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或 中的“或”,它是指“x∈A”或“x∈B”中至少有一个是成立。 ②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且中的“且”是指“x∈A”和“x∈B”这两个条件都要 满足。 ③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中对应于 集合P,则命题非P就应对应着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CuP。 (2).用集合观点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p 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设A={x|p} B={x|q},如果A B,就是x∈A则x∈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即p q。如图: A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共80分,每小题4分) 1,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n个部分,n的取值为() A,4;B,4,6;C,4,6,7 ;D,4,6,7,8。 2,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b,必存在平面α,使得() A,a?α、b?α;B,a?α、b∥α;C,a⊥α、b⊥α;D,a?α、b⊥α。 3,若p是两条异面直线a、b外的任意一点,则() A,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平行;B,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C,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D,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异面。 4,与空间不共面四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个 A,3 ;B,5 ;C,7;D,4。 5,有空间四点共面但不共线,那么这四点中() A,必有三点共线;B,至少有三点共线;C,必有三点不共线;D,不可能有三点共线。 6,过直线外两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这样的平面可有()个 A,0;B,1;C,无数;D,涵盖上三种情况。 7,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立方体得到的截面为n边形,则() A,3≤n≤6 ;B,2≤n≤5 ;C,n=4;D,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8,a、b为异面直线,那么() A,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平行于a、b;B,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平行;C,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垂直于a、b;D,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垂直。

9,a 、b 为异面直线,p 为空间不在a 、b 上的一点,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 ①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垂直;②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相交;③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平行;④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⑤过点p 总可以作一个平面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 A ,1; B ,2; C ,3; D ,4。 10,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80°,p 为空间中的一定点,过点p 作与a 、b 所成角为40°的直线有( )条 A ,2; B ,3; C ,4; D ,6。 11,P 是△ABC 外的一点,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PA=1、PB=2、PC=3,则△ABC 的面积为( )平方单位 A ,25; B ,611; C ,27; D ,2 9。 12,空间四个排名两两相交,以其交线的个数为元素构成的集合是( ) A ,{2,3,4}; B ,{1,2,3,}; C ,{1,3,5}; D ,{1,4,6}。 13,空间四边形ABCD 的各边与对角线的长都是1,点P 在AB 上移动 ,点Q 在CD 上移动,点P 到点Q 的最短距离是( ) A ,21; B ,22; C ,23; D ,4 3。 14,在△ABC 中,AB=AC=5,BC=6,PA ⊥平面ABC ,PA=8,则P 到BC 的距离是 ( )A ,45; B ,43; C ,25; D ,23。 15,已知m ,n 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①若m 垂直于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m ⊥α;②若m 垂直于梯形的两腰,则m 垂直于梯形所在的平面;③若n ∥α,m ?α,则n ∥m ;④若α∥β,m ?α,n ⊥β,则n ⊥m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