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型钢混凝⼟(SteelReinforcedConcrete,以下简称SRC)结构是指在型钢周围布置钢筋,并浇筑混凝⼟的结构。

型钢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

实腹式SRC构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空腹式SRC构件的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ReinforcedConcrete,以下简称RC)构件基本相同。

因此,⽬前在抗震结构中多采⽤实腹式SRC构件。

实腹式型钢可由钢板焊接拼制⽽成或直接采⽤轧制型钢。

SRC构件的内部型钢与外包混凝⼟形成整体、共同受⼒,其受⼒性能优于这两种结构的简单叠加。

与钢结构相⽐,SRC 构件的外包混凝⼟可以防⽌钢构件的局部屈曲,并能提⾼钢构件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构件的平⾯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

此外,外包混凝⼟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性。

与RC结构相⽐,由于配置了型钢,⼤⼤提⾼了构件的承载⼒,尤其是采⽤实腹型钢的SRC构件,其抗剪承载⼒有很⼤提⾼,并⼤⼤改善了受剪破坏时的脆性性质,提⾼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1 国外的研究 1.1 欧美地区SRC结构的应⽤与研究 20世纪初,欧美就开始对SRC柱进⾏了研究。

1908年Burr做了空腹式SRC柱的试验,发现混凝⼟的外壳能使柱的强度和刚度明显提⾼。

1923年加拿⼤开始做空腹式配钢的SRC梁的试验。

在1989年的美国钢筋混凝⼟设计规范ACI2318中,将型钢视为等值的钢筋,然后再以RC结构的设计⽅法进⾏SRC构件设计,这种⽅法的优点在于对SRC结构设计时考虑了构件的“变形协调”和“内⼒平衡”,但没有考虑型钢材料本⾝的残余应⼒和初始位移。

在1993年的钢结构设计规范C2LRFD中,采⽤极限强度设计法来设计SRC结构,将RC部分转换为等值型钢,再以纯钢结构的设计⽅法进⾏组合结构设计,并考虑了残余应⼒和初始位移。

英国在理论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于1969年将建筑中的SRC柱列⼊英国钢结构规范BS449的第三部分,随后将桥梁中的SRC柱列⼊英国标准BS5400的第五部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平谢子洋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大多都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所以必须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定义、技术的优缺点、技术质量要求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和改正。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优缺点;防治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定义。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及掺和材料、外加剂等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

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

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

1、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作的原理。

混凝土和钢筋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有效的共同工作承担压力和拉力,第一是因为由混凝土硬化后与钢筋之间存在着足够的粘结力,使钢筋和混凝土两者能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粘结力主要由胶粘力、摩擦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部分组成,其中在这三部分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机械咬合力,约占总粘结力的一半以上,将光面钢筋的端部做成弯钩,将钢筋冷轧或者热轧、冷拉处理以后,使钢筋表面上带有凹凸形状或者压痕的粗糙表面,以及将钢筋焊接成钢筋骨架和网片等等,均可增强混凝土和钢筋两者之间的粘结力,为保证纲纪和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粘结和防止钢筋锈蚀,钢筋周围必须具有(15-30)mm厚的混凝土保护层。

其次混凝土与钢筋有着相近的温度膨胀系数,这样,当外界温度变化产生热胀冷缩时,不会因为两种材料涨缩不一样,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力,这也是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可以结合成一体使用的基础条件。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之所以在各种土木建筑工程中有极其广泛的使用,因为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取材容易: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所涉及的资源丰富而且医德,混凝土所用的砂、石一般可就地取材,还可利工业材料(如矿渣、粉煤等),制成人造骨料,用于混凝土中,且价格比较便宜。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其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技术: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现代的施工技术包括模板支撑系统、自动化混凝土搅拌和运输设备、精密激光测量等,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安全性能。

2. 材料技术: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等材料也逐渐得到优化和改进。

新型混凝土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通过改变混凝土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同时,高强度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使用也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3. 结构设计:随着结构分析软件的普及和发展,结构设计的计算和优化越来越精确和高效。

同时,新的设计理念如BIM技
术(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也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更加全面和可靠。

4. 结构形式:在结构形式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传统的框架结构、梁柱结构逐渐发展为组合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以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和设计要求。

总体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技术、材料技术、结构设计和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需求,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
性。

不过,也需要不断关注和研究新的技术和材料,推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

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

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

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

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

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

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混凝土结构发展展望 兰祥勇

混凝土结构发展展望 兰祥勇

混凝土结构发展展望兰祥勇摘要: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结构相比,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未来的世界将需要更加优质性能的混凝土。

关键词:混凝土;智能混凝土;历史;发展展望一.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及分类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普通的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1900~2500kg/m3,是由天然砂、石作骨料制成的。

当构件的配筋率小于混钢筋凝土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时,则视为素混凝土结构。

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

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差异很大的材料之所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主要靠两者之间存在粘结力,受荷后协调变形。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份甚至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二.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发展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

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

钢筋混凝土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1]:第一阶段: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

第二阶段: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

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混凝土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工作性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
模性、耐久性以及耐火性等。再加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
体性好,大量的钢混结构被广泛的应该用到了现代社会工程建
设中。混凝土结构也有其有待改善的弊端,混凝土的极限拉应
变与极限压应变的差距巨大,后者是前者的将近20倍,这就使
其具有了抗拉强度低,抗裂性较差等不足
4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预制混凝土施工则可在加工厂内完成主要的生产环节,批
量且可降低成本及劳动强度,缩短工期以及增加机械化程度等 优点,但是在现场施工时对大型起重设备要求较高。所以在现 代施工工程中,尤其国家典型高难度发杂施工项目中,二者通 常结合应用于施工作业。
5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13
2)、关于混凝土伸缩缝的处理 在专家王铁梦的帮助下, 北京从 2000 年以来大力推广应用了 这项新技术, 先后在梅兰芳剧场、 蓝色港湾等工程中应用效果 显著, 如蓝色港湾工程长宽都超过 150m 的基础底板, 采用 “分仓法” 施工, 分成十几个仓, 经半年多时间观察未发现裂 缝, 目前在北京已较普遍推广应用。
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总述 混凝土结构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整个工 程施工的工期、成本、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工 程主要由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三部分组成,施 工中三者之间要紧密配合,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1
(2)、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概述
2)、混凝土施工工艺
泵送混凝土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大大加快了混凝土施工速度,
减轻了塔式起重机的负担, 提高了劳动效率、 加快了整体工程
进度。对现场文明施工、 绿色施工都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 不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实际上是一个部分完成的结构和模板支撑系统构成的时变结构,那么你想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希望你喜欢。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篇【1】摘要: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为人认为发明于1848年。

1868年一个法国园丁,获得了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

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正文:1、钢筋混凝土发展经历阶段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

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

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

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

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

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

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修改

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修改

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的发展现状修改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的发展现状摘要:19世纪中叶,钢筋混凝⼟开始被逐渐的采⽤,到⽬前为⽌,也不过经历了⼀百多年⽽已。

但是,钢筋混凝⼟的发展极为迅猛,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的⼯程结构中使⽤最为⼴泛和⼤量的材料。

钢筋混凝⼟由钢筋和混凝⼟两种材料共同组成,并且,在使⽤过程中,钢筋和混凝⼟两者也是共同受⼒。

虽然钢筋混凝⼟的出现到今天只是短短⼀百年,但是钢筋混凝⼟结构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以及施⼯技术等⽅⾯都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还将继续快速发展下去。

在很多建筑中,钢筋混凝⼟都充当主要的受⼒材料。

关键词:钢筋混凝⼟国内外发展⼀、钢筋混凝⼟的结构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国,第⼀包⽔泥下线的时间是1876年,之后才逐渐有建筑开始采取钢筋混凝⼟结构。

早在2002年我国混凝⼟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5亿⽴⽅⽶,⽽建筑⽤钢材的产量也达到了0.3亿吨,⽆论是我国混凝⼟总产量还是建筑⽤钢材的产量,在世界中都已经位列第⼀了。

例如已经建成使⽤的上海⾦茂⼤厦,低下3层,地上88层,建筑⾼度为420.5⽶;还有采⽤预应⼒混凝⼟结构的上海电视塔,其塔⾼为468⽶,主体结构为350⽶;再加上全长为7658⽶,主桥跨径为602⽶的采⽤双塔双索⾯钢筋混凝⼟和钢叠合斜拉桥结构的上海杨浦⼤桥;以及全长125⽶、墩墙⾼44⽶、号称全世界最⼤的预应⼒混凝⼟坞式结构的三峡升船机上闸⾸。

这些都是钢筋混凝⼟结构的代表性产品。

短暂的⼀百多年中,钢筋混凝⼟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和施⼯技术⽅⾯的发展都相当迅猛,并且还在继续的快速发展中。

⼆、混凝⼟⾏业的现状中国混凝⼟⾏业的发展阶段分析在中国,混凝⼟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致上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是1949-1978,这个阶段之所以会开始逐渐发展,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制定的是以重⼯业为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时代。

只不过1949年整个年度全国的国内⽣产总值也不过466亿元,太过薄弱的经济实⼒导致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少,所以对混凝⼟⾏业基本产⽣不了拉动作⽤,⽽且,那时候的混凝⼟还仅限于企业内部使⽤,并未完全的进⼊社会,所以也不算是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