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

合集下载

匈奴的起源 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

匈奴的起源 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

匈奴的起源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

胡族的一支。

战国时期始称匈奴。

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

《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

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

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

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

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

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

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自《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问世,中原社会对北方民族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传统史学中的「匈奴」,被认为是秦汉两代「北方诸族」的代词,而近世以西方学理为基础的历史—语言学者,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

事实上,匈奴民族的血缘和语言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它与入侵欧洲和南亚的Hun人的关系,更亟需辩证。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

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

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是从河套—阴山地区发育壮大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两部。

《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一个小朝廷;河套至河西走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

而漠北(今之外蒙)则为种属混杂的高车、柔然、回纥等无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月氏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走廊,渐次深入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方民族的同类,而今世西北汉、回、藏三大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血缘。

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而是它立国后的广大属族,或不妨谓之「广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突厥语。

本文以为匈奴民族的语言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而它的统治部落,或曰「狭义匈奴」的血缘和语言,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至今没有准确认识。

其实,「夏后」就是「回纥」(ui-ghu);「唐虞」即是「唐兀」(tdan-ghu),亦指今山西、陕北地方,「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山戎」、「猃狁」、「荤粥」正在那里游牧。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匈人——精选推荐

匈人——精选推荐

跳转至:导航、搜索
匈人征讨阿兰的想像图
目录
[隐藏]
1 出现
∙ 2 阿兰人的灭亡
∙ 3 对日耳曼人的征服
∙ 4 对东罗马和巴尔干半岛的侵略
∙ 5 阿提拉的统治时期,盛极时的匈人帝国∙ 6 对西罗马帝国的侵略和匈人帝国的瓦解∙7 影响
∙8 匈人君主
∙9 参见
∙10 注释
∙11 参考
阿提拉统治下的匈人帝国鼎盛时期疆域图
拉斐尔作品《伟大的利奥和阿提拉的会面》,画面中:圣彼得和圣保罗在利奥一
君主名西文上任时

退位时间其他
巴兰比尔约350年
乌单Uldin 约至415年
俄塔Oktar 约415

约至420

乌单之子。

在位期间与其兄弟卢阿、蒙
杜克共同执政
卢阿
又作卢支拉斯Rua, Rugu
Rugilas
约415

约至433

俄塔之弟
蒙杜克Mundzuk 约415

俄塔之弟
布雷达Bleda 约434

444年
蒙杜克之子。

在位期间与其弟阿提拉共
同执政
阿提拉Attila 约434

453年布雷达之弟
爱拉克Illak 453年455年阿提拉长子
邓吉西克Dengesik 约453

468年爱拉克之弟,为东罗马所杀。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羌族、女真、鲜卑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羌族、女真、鲜卑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羌族、女真、鲜卑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下落与民族血统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

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

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而今安在?他们是消失在历史中,还是到那里去了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他们的下落。

首先说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阴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万,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

秦汉帝国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和亲通好,或通西域断其右臂,或采主动攻击,深入大漠;终於大大削弱匈奴势力。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降汉朝,二十多万众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

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汉人杂居曹魏时代,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融入汉族之中。

五胡乱华时,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领袖刘渊,从他用汉人的姓姓「刘」、命国号「汉」,可见他已以汉族自居北匈奴则在汉帝国军队的攻击下,一部分由北单于带领,西迁至伊犁一带,再向西迁至东欧,就是四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匈人(Huns)的祖先,他们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国,其王阿提拉(Attila)号称「上帝之鞭」,曾挥军进攻罗马。

这一支匈奴人后来融入匈牙利一带的土著之中。

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据估计约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则加入新兴的鲜卑,成为鲜卑族的成员。

总之,匈奴族,南迁的与汉人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鲜卑,鲜卑族兴起於今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区,后来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

匈奴帝国简介

匈奴帝国简介

匈奴帝国简介匈奴帝国简介匈奴简介匈奴帝国,曾经是亚洲⼤陆上最强⼤幅员最辽阔的⼤帝国,⼀度纵横驰骋,四处劫掠,成为横亘在东西之间的⼀⽀可隍的⽂明破坏⼒量。

后来匈奴帝国在与汉帝国在连续的征战中消耗的精疲⼒尽,⾛向衰落。

从有⽂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东亚的蒙古⾼原,就是凶猛的游牧部落的故乡,他们是草原⽂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四处侵略农耕⽂化的国家。

尤其是每当出现较⼤的⾃然灾害,牲畜⼤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农业⽂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的存在——他们⼀批批的从蒙古⾼原冲出去,他们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

匈奴的起源世界范围 当伊朗⼈种的游牧民(斯基泰⼈和萨尔马特⼈)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

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名⽽被世⼈所知。

匈奴⼀名与后来罗马⼈和印度⼈称呼同⼀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

可能这些匈奴⼈(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称为严狁。

更早⼀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

在历史的黎明时期,所知的胡⼈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北部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

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胡⼈部落。

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从他们那⾥夺取了⼭西最北部(⼤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

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西)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

这⼀军事改⾰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学来的骑兵裤⼦所取代。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绝对不是一个民族,更不是同一个朝代的延续。

不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汉族曾经构成严重的威胁和伤害,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在同汉族的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有的则随风而去,消失了。

匈奴在遥远东亚大陆以北的地区,曾经兴盛着一个游牧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十分荒凉苦寒,所以他们没有耕地,没有城郭房舍,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羊牧马,狩猎为生。

匈奴的孩子些,也不是如有的记载那样、从小就可以骑着骏马奔腾,只不过是几岁时就骑在羊背上激活马背民族的基因。

匈奴存在的时间很早、很早,至少我国在夏商周时期就遭到匈奴的侵扰,与其接壤的汉人就痛苦的唱道:“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典故,就是周幽王的大臣申侯勾结匈奴灭了周幽王。

只有秦始皇堪称一代铁血硬汉,下达一个死命令:“把他们赶走!”蒙恬将军率领骑兵,长驱七百里,“杂杂胡马尘,森森边士戟”(李贺),匈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楚汉之争的时候,匈奴借机复活南下侵扰,刘邦称帝后挨的当头一棒就是“白登山之围”,这时匈奴达到鼎盛时期,拥有甲冑控弦之士三十多万人,人口一百多万。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时候,突然漫山遍野的呼啸而来,刘邦束手无策,好在陈平用了一个至今谜一样存在的计策,十几人骑才脱逸而去。

在汉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中,汉武帝养精蓄锐,整军经武,经过元狩二年(前121)和元狞四年(前119)的漠北之战,匈奴在卫青与青年将军霍去病的打击下,匈奴大败,迫使右地浑邪王率四万之众附降汉军,单于及左贤王逃走。

河西走廊重新归属于中原王朝,匈奴退出河套地区以西区域,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内讧,经济陷于困境,汉朝政府施以援手,提供大量物资帮助匈奴救济赈灾,匈奴于是附汉为藩臣,汉政府以礼待之。

到汉光武帝的时候,汉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南边八部之众的呼韩单于。

匈奴由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于五原西部塞,使他们最后定居于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民族史:匈奴起源

民族史:匈奴起源

民族史:匈奴起源匈奴自战国后期兴起,直到北魏时期退出历史舞台,长达700年,最终融入周边民族。

关于匈奴的起源,一直以来没有定论,众说纷纭。

现归纳如下:1、来自草原的匈奴与华夏同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华夏族和匈奴族同一起源源,大禹儿子开启的夏朝约前16世纪灭亡以后,夏朝最后的君王桀的一支后裔一路向北狂奔,逃到了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曾经辉煌的匈奴是古代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集团,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一说起于阴山。

匈奴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它是蒙古草原的一个游牧部族联盟,匈奴国的鼎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终被汉武帝刘彻打破。

在秦朝时,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秦将蒙恬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

西汉时被严重削弱,东汉时分裂,南匈奴归附中原内附,北匈奴自漠北西迁中亚,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匈奴强盛时,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反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漠南无王庭。

到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向汉请求合亲,美女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两国和好,匈奴人就又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山外有山)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与汉和睦相处。

终于到了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不得已远走中亚。

匈奴败亡,留下蒙古草原真空,其后,北方的鲜卑族立刻强大起来,迅速进入蒙古草原占有匈奴故地,留下的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

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则西迁中亚河间康居。

那些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观点太泛泛了,很不严谨),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国是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古突厥最早也是蒙古人种,高加索相貌是后来才混入。

所谓游牧民族,就是到处游荡的放牧,今年在蒙古草原放牧,过几年草场闹雪灾、鼠灾、蝗灾或其他灾难时,就可能转场去中亚草原了,再过十年中亚草原再闹灾时,可能就转场去东欧草原了,一路掠夺人口,可能一个突厥男人在中亚掠夺了一个波斯女人生一个儿子是混血,十几年后他混血的儿子在东欧又掠夺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生个孙子是高加索人了,结果一家人蒙古人种、欧亚混血、欧洲人都有,今天土耳其人以及其他突厥人就是这样诞生的。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

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是共同词汇。

【图】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的第一人称单数分别是bi、bi、b?n;第二人称单数ci、si、s?n;第一人称复数bid、be、biz;第二人称复数ci、suwe、siz。

蒙古语和土耳其语有相同的复数后缀(蒙古语nar / ner、土耳其语lar / l?r),其他共同特点还有很多。

古突厥与今天的突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突厥的直系就是现在的蒙古人。

蒙古人属“留守突厥”,而今天土耳其以及其他的众多突厥人属“西迁突厥”。

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样,原本也是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的信徒,后来才皈依了真主,长生天即“蒙哥·腾格里”,蒙古语是“Mongke Tenger”,突厥语是“Mangu Tangri”。

历史上从蒙古西迁的人几乎全部伊斯兰化,现在意义上的“突厥人”的含义即“来自蒙古草原伊斯兰化的游牧人”。

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选择伊斯兰化,也是为了迎合和拉拢当地的突厥同胞。

随着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的伊斯兰化,当地蒙古人的后裔也成为了新一代的突厥人。

14世纪中亚著名的帖木儿大帝就是蒙古尔斯坦的突厥人(即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属尼伦蒙古的八鲁剌思(Barulas)部,他的祖先在西迁前与成吉思汗的祖先是亲戚。

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到蒙古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点就连稍有良知的国内学者都承认,如《北狄与匈奴》中说:“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

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

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突厥语又同柔然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
的部族。

这样,从匈奴、鲜卑、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


【图】蒙古国北部诺因乌拉(Noyon uul)匈奴墓葬中发现的「苍狼白鹿」图腾。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蒙古人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狼)和妻子豁埃马兰勒(白鹿)一同过腾汲思海(贝加尔湖)来至斡难河源头的布尔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


中国人所谓的“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因为宋朝学者洪皓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由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后世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谬论。

室韦和女真仅仅一江之隔,而蒙古在漠北,从《蒙古秘史》第一句,10世纪就在蒙古三河之源的布尔罕山,与室韦隔着几千里,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了解12世纪的历史地理的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匈奴、鲜卑、柔然都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他们称霸草原的时候,室韦还在母系社会。

但中国官方很乐意宣扬“蒙古出自东胡室韦”论,因为这样一来,蒙古人的起源地就成了“中国东北”了,意图非常明显。

原始突厥是匈奴里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边,属蒙古利亚类型,这个地方就是苏武牧羊之地,当时看管苏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贝加尔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当时属于高加索种人的塞种人游牧地区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统很正常,但那个时代突厥还是蒙古利亚人血统为主体的人群,包括到后来的阿史那家族以及之后的塞尔柱突厥皇族都是蒙古人种,就是今天蒙古人的长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