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的演化

合集下载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3、合颞窝类型的盘龙类 早期古老的爬行动物,生活于石炭纪末期至 二叠纪。二叠纪绝灭前分化出一支兽孔类, 并由此演化出哺乳动物 4、双颞窝类型的槽齿类(假鳄类)和始鳄 类 来自早期杯龙类的一个分支,并由此演化出 中生代众多的各类型爬行动物和鸟类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 猩与黑猩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距今2500万年前,地球气候变化,类人 猿开始适应辐射 森林古猿(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 是现代长臂猿科、猩猩科和人科的祖先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从猿到人(南方古猿)的过渡阶段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发 现于大约距今300~400万年前的上新世, 直立或半直立,以双脚行走,臂长于腿, 脑容量大约为430~530cm3,生活非洲大 草原,部分树栖
始鳄类晚古生代起源于杯龙类,保留至今的 有鳞类和喙头类都是其后裔
槽齿类的后裔有鳄类、翼龙类、恐龙类和鸟 类
▼ ▼

鳄类一致延续到今天的鳄鱼
翼龙类是中生代中晚期的成功类群,中生
代末期绝灭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恐龙类分为两大类型
蜥龙类 腰带三放型,髂骨向后 伸展,耻骨向前下方 伸展,坐骨向后下方 伸展。如肉食性的霸 王龙以及草食性的巨 大的蜥脚类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兽齿类的特征 1、合颞窝,双枕髁 2、槽生异型齿 3、下颌齿骨发达 4、次生腭出现 5、脊椎、带骨和肢骨构造与哺乳动物相似

第八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
哺乳类的起源和演化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是多系起源的 哺乳动物的祖先为三 锥齿类,形态与兽 孔类相似,臼齿三 尖,排成直行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进化地位
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 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椎动物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动物,并由此最后 演化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具脊索
(四)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的围心 腔内。心脏前端发出一条粗血管, 称鳃血管,分布于鳃裂间的咽壁 上;由心脏后端发出另一条大血 管,称肠血管或内脏血管,分布 到胃、肠等内脏器官。这些血管 再分支后即流入血窦,即各器官 的组织间。血窦并没有真正的血 管壁,因此,海鞘的血液循环属 于开管式的。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中枢退化成为一个神经节,位于入水管孔与出水管孔 之间的外套膜上。由神经节发出若干神经分支,分布到身 体的其他部分。
海鞘没有集中的感觉器官,仅在触手、外套膜、入水管孔 及出水管孔等处有分散的感觉细胞。
(七)生殖发育
海鞘为雌雄同体,但精卵不同时成熟,故不能自体受精。精巢 和卵巢紧合在一起,位于胃的附近,生殖管道和肠管后部并行, 生殖孔紧挨着肛门,开口于围鳃腔内。成熟的卵子和随水流带 入围鳃腔的另一个体的精子相遇,在围鳃腔内进行受精。受精 卵再通过出水管孔排出体外,在海水中进行发育。
三、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一)尾海鞘纲 (二)海鞘纲 (三)樽海鞘纲
第四节 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全身,超过背神经管伸达躯体的最前端, 故称为头索动物。又因本亚门动物都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所以 又称无头类。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有 颌 类 (颌 口类)

第三章三、脊椎动物的进化

第三章三、脊椎动物的进化
原始的、无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和原口类 有颌类----鱼类的祖先 再三阶段:水中—鱼;水到陆—两栖→爬行 ;陆上 平行 鸟 兽
-
原始有头类
鱼类的起源 鱼类是低等的有颌,变温,适应水生生活的脊椎动 物.在志留纪,由原始的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 下颌的脊椎动物,即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现生 的适应水生的形形色色的两大类鱼:软骨鱼类和 硬骨鱼类. 原始有头类的另一分支是原始无颌类,即最早出 现的无颌鱼类.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 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 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 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 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

两栖类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来自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

在由水生向陆生的过程中,两栖类多数以肺作为呼吸器官;具陆 生动物的脊柱、四肢、肩带、腰带等骨骼结构;嗅、视、听和脑 发达。

从黑斑蛙的形态结构和繁殖发育可以看到两栖类虽然已成功登陆, 但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 有位于肛门后的尾 5.身体两侧对称。部分或全部分节 6.胚胎发育早期有3个胚层 7. 胚孔发展成肛门,在消化管的另一端形成口 8. 大多有起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9. 闭管式循环(除原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 管腹面

(二)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分类依据:脊索存在否
背神经管的分化
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无固定的血流方向, 而是定期改变方向。血浆没有颜色。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仅一个退化的神经节, 位于入水管孔和出水管孔之间的外套膜上,在 神经节的腹面有一脑下腺 泄殖系统 2. 变态发育: 逆行变态(retrograde metamorphosis)自由游泳的幼体——附着进行 变态的幼体——成体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附一、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六、哺乳类的起源和演化
• 哺乳动物起源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原始的古 爬行动物杯龙类。在石炭纪末期,由其发展出一支似 哺乳类的兽形爬行类,即盘龙类。由它进化出一支较进
步的兽孔类,兽孔类后裔中的一支称兽齿类(被认 为是哺乳类的祖先)。
• 这些动物属于合颞窝类型。它的基本特征都与哺乳类相似, 但下颌除齿骨外,还有其它骨片,所以还属爬行类。 • 最早的兽齿类化石发现于南非三叠纪地层的犬颌兽。我 国云南禄丰的卞氏兽发现于晚三叠纪地层。 • 中生代白垩纪出现了有袋类和早期的有胎盘类,白垩纪末 期(6500万年),古爬行动物逐渐灭绝,哺乳动物兴起并 一直进入新生代。 •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小型食虫类,从这一主干向各种生态环 境辐射发展,形成了单孔类、有袋类和真兽类。
• 我国近年发现大量早白垩纪具齿鸟类化石,如辽阳中国鸟;玉门甘 肃鸟;辽阳华夏鸟;2002.7中央台报道我国发现热河鸟化石。鸟类 在白垩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有牙齿,新生代则与现代鸟类无 明显差别。 • 鸟类起源的两种假说:树栖起源说;奔跑起源说
除始祖鸟外,考古学家查特基(S.Chatterjee)于 1986年从1983年采到的标本中发现了二件原始鸟类的标本, 这2个标本均采自美国得克萨斯的加扎(Garza)县的晚三 叠纪(距今约 2.25亿年前)地层的泥岩中,定名为原鸟 (有人译为新鸟)原鸟大小似鸡,大的个体约长60cm, 似始祖鸟,小的个体长约30cm。
附一、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二、圆口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 最早的圆口纲动物化石(也就是脊椎动 物的化石)是
甲胄鱼(距今约5亿年
前的古生代奥陶纪);
• 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 而圆口类是适应于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 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可能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 • 根据甲胄鱼生活于淡水中,推断脊椎动 物起源于淡水。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脊索动物门包括原索和脊椎动物,现存种类约4万多种,具有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纵贯于身体背部具有弹性的棒状支持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

脊索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有脊索鞘。

脊索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液泡的膨压造成。

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尾索动物仅见于幼体,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中有脊索,后被脊柱代替。

背神经管:在发生上,神经管是由胚胎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形成的。

神经管在成体仍保留,脑部的空腔为脑室,脊髓部的空腔为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在腹侧,实心。

咽囊鳃裂:鳃裂是咽部两侧一系列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裂缝,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陆栖类型普遍具鳃囊,但仅在胚胎时期或某些种类的幼体时期咽囊打穿成鳃裂。

心脏: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肛后尾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咽下腺:咽腹面,能结合碘。

低等脊索动物称为内柱或咽下腺,脊椎动物称为甲状腺。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无颌类与有颌类鱼形类与四足类无羊膜类与有羊膜类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环节动物假说:被摒弃了。

Garstang&Berrill: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现代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棘皮动物的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近。

从幼体看,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近。

从生化资料看,两类动物肌肉都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无脊椎动物只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棘皮动物假说赞同者较多,假想的祖先称为原始无头类(脊索、背神经管、鳃裂),然后进化为两个侧枝(头索、尾索)和一个主干(原始有头类)。

原始有头类在水中的一阶段进化为一支无颌类(化石种类中的甲胄鱼,现存的原口类为仅存种),一支有颌类(鱼类)。

第二阶段登陆进化为两栖类和爬行类。

第三阶段由爬行类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在动物学中,脊索(notochord)是指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胚胎阶段,并成为形成脊柱的基础。

脊索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它在进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脊索的起源、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以及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1. 脊索的起源脊索起源于早期脊索动物,是距今约五亿年前发生在海洋中的一次重要进化事件。

在早期的脊索动物中,脊索是一条柔软而弹性的管状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形状和支撑内部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索经历了进化和分化,最终演化成为现代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基础。

2. 脊索的结构脊索是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的背中线结构,它由一系列细胞沿着胚胎纵轴排列而成。

脊索由外胚层细胞发育而来,同时也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相互作用。

它通常呈圆柱形,由一层外形成上皮细胞外部的非细胞基质分泌而成,这种分泌物主要是胶原蛋白。

3. 脊索的功能脊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脊索起着身体轴向发育的指导作用。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脊索通过和其他发育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后续身体的左右对称性和结构分化。

其次,脊索在支持体形、运动和保护脊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作为一条柔软的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允许运动的发生。

同时,脊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支撑脊髓,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提供条件。

4. 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脊索的出现和演化是动物界进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脊索的出现使得动物重新定位自己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脊索动物。

脊柱的形成以及其他与脊索相关的变化,使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例如,脊柱的存在为动物提供了更好的运动能力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能力,使得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和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在脊索动物的进化中,脊柱的出现也为神经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条件。

脊索在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神经元的分化和连接提供基础。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又称脊索动物,是指体内有一个脊索和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具有坚硬的脊椎和神经系统,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但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仍存在很多的疑问和争议。

起源的谜团脊椎动物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学领域的难题。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脊椎动物,但是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我们对于脊椎动物的起源仍存在很多疑问和不确定性。

不过,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起源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最早的脊椎动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脊椎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

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可追溯到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

这些化石来自于一些海底生物群落,在这些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脊椎的生物,如海燕尾鱼、寡肋鱼和东方蟾鱼等。

但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起源可能要比这些化石记录的时间更早。

据科学家们的推断,最早的脊椎动物可能要追溯到六亿五千万年前的早寒武世,而这些生物可能是柔软的、无骨的或半硬骨的动物。

演化的历程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生态和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脊椎动物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进化,它们从最初的鳗鱼和石首鱼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形和行为的改变。

在早期,脊椎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中,它们的体型比较长扁,拥有一些适应水环境的特征,如侧线系统和鳃呼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脊椎动物逐渐进化出了四肢和肺,开始在陆地上生活。

这些动物不再需要通过鳃呼吸来获得氧气,并且发展出了更多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同时,它们的智力和行为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它们开始发展出了社会行为和复杂的思维能力。

结语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如环境、生态、遗传和进化等。

虽然我们目前对于脊椎动物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化石记录的不断完善,相信我们对于脊椎动物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动物起源与进化

动物起源与进化

2、趋同进化
发生于2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或类群,由于 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选择 作用而出现相类似的性状,如:蝴蝶翅 和鸟类的翼。
3、平行进化
2个不同类群的动物生活于极为相似的环 境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而造 成一些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或相 似的行为。如:长臂猿和树懒发展相似 的长臂和钩爪。
多结节齿类灭绝,单孔类出现。
现代哺乳动物群在第四纪更新世以后建立 起来。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类人猿的起源和进化 原猴(4000万年前)——类人猿(渐新 世)——埃及古猿(3000万年前)—— 森林古猿(3000万年前)——人、类人 猿
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森林古猿——拉玛古猿(1200~1500万 年前)——阿法尔南方古猿——LUCY (300~360万年前)
爬行动物的起源与适应辐射
爬行动物的出现是在石炭纪末,造山运动、四 季分明、干燥。
古坚头类
壳椎类 迷齿类
现存两栖类 爬行类
加里冬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开始
海西运动高潮
海西运动结束
太平洋运动
古爬行动物化石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叫杯龙类(椎体深凹), 最古的杯龙类叫杯蜥(Cotylosaurus),但 最具过度性特征的叫西蒙龙(Seymouria) 另外一支古爬行动物叫盘龙类(两枕髁,下 颞窝)
2、早期猿人阶段
代表:东非坦桑尼亚能人,1470人 (160~300万年前),能制造工具。
3、猿人阶段;直立猿人(人类)出现在 更新世早期,距今30~180万年前。
4、智人阶段:代表了现代人,分古代类 型(古人,10~30万年前)和现代类型 (新人,3~4万年前)
第三节 动物进化型式和种系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索动物 ---- 文昌鱼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 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 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与鳃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 有一心房一心室。 5、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二、次要特征
1.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另外:三胚层,后口,两侧对称等
尾索动物——柄海鞘
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物种 (一)外形:成体长椭圆形 生活方式:幼体自由生活;
成体固着、聚生。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外套膜与被囊 2.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 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 背板和内柱 入水孔和出水孔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故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 侧的肾管组成。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 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2.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水分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 4.繁殖: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两栖类主要特征 1.具五指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 态 6.神经感官:具中耳, 大脑半球分开
哺乳动物
定义:全身被毛,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 1.大脑皮层高度发达。 2.胎生、哺乳,使胚胎除了从卵中获得母体的营养外, 胎儿还可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营养,出生后,婴儿可 从乳汁获得母体的营养,提高后代的出生率、素质和 竞争力。 3.四肢长,移向腹面,摆脱了腹部贴地的局面,提高了速 度.肘关节 向后,膝关节 向前。 4.身体被毛,恒温,体温在37℃左右. 5.出现口腔俎嚼与口腔消化,所以,齿系分化,有唇、有 颊
脊索动物的主 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 状结构 低等者:终生存在
高等者:胚胎时期出现,后由脊柱代替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由背中部 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高等种类:前部分化为脑; 后部分化为脊髓。
3.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 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3.循环方式与排泄器官 心脏:开管式循环 肠附近有小肾囊 4.神经:幼体有神经管 成体只有一神经节
5.生殖:雌雄同体 精巢:大而分支状 卵巢:长管状而呈淡黄色
(三)幼体及变态
幼体:似蝌蚪,具三大特征,经几小时 后变态 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 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 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 单。称为逆行变态。
圆口纲
定义: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又 无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脊椎 单鼻孔,眼1对,1~16对鳃裂 寄生或半寄生。
二、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 无偶鳍, 脊索终生存在, 肌肉分节, 胃无分化, 脑在一平面上, 无生殖导管。
鸟纲
一、鸟类与爬行类的相似之处: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 衍生物) 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 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 育雏)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幼体单循环 水中繁殖
爬行纲
定义: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 部贴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 水的纤维 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 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打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 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 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 囊膜.
山东师范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进化论考查试题 1. 简述进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5分) 2. 通过对《生物进化论》这门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15分) 3. 试论述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20分)
4. 从生活史类型的演化和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方面来论 述植物的进化。(20分)
5. 试述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的“1-2-4”规律的提出和发展 (20分)
1、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头骨与躯椎间缺 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2、体形多呈梭形,在水中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体表 多被鳞片。 3、以鳃进行呼吸,鱼的呼吸动作是依靠口的开关,鳃 弧的张缩以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水——口——咽——鳃裂——体外
两栖纲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 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受精和幼体发育须在水中进行,幼体 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三、寄生及半寄生特征
1.用口漏斗吸附。 2. 囊鳃 3.唾腺分泌抗凝血剂。
鱼纲
鱼类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 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 类: 棘鱼类:原始有颌动物。代 表——梯棘鱼(栅 鱼)。 盾皮鱼类:体被盾甲,具偶 鳍,歪尾。 软骨鱼类:最古老的裂口鲨。 硬骨鱼类:最古老的为古鳕 类。古内鼻孔鱼类 现代硬骨鱼类主体--- 辐鳍鱼类。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
1、体外被羽,形成流线型的体形; 2、前肢特化为翼,为飞翔的主要器官; 3、骨骼轻而薄,多愈合,为气质性骨, 且具有龙骨突起; 4、具有与肺相连的气囊,可行双重呼吸。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 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 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 (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 了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 范围。
(二) 内部构造
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表皮:单层柱状上皮 真皮:冻胶状物质。 2.骨骼: 无骨质的骨骼,由脊索支持身体; 脊索由圆盘状的成层的扁盘状肌细胞组成。 背鳍和臀鳍内有鳍条支持。
3.肌肉:保持原始的〈形肌节状态 4.消化和呼吸: 滤食性生活; 消化道由口—咽—肠—肛门组成;有 消化腺的雏形——肝盲囊 咽部占身体1/2,咽部有内柱、咽上沟、围咽沟; 腹孔: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孔 肝盲囊:肠突入咽右侧的盲囊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其呼吸部位
胎生、哺乳的意义
1.胎盘:哺乳类卵是羊膜卵,发育情况与爬 行类相似,但绒毛膜贴于子宫上,并形成指状 突起--绒毛,深入子宫形成胎盘。 胎盘=尿囊膜+绒毛膜+子宫壁 胎盘是指子体的尿囊膜、绒毛膜和母体的子 宫壁共同构成的接体。为胚胎供营养、排除废 物、制造激素及具有免疫功能。 鲨鱼等也有胎生的种类,• 胎盘有卵黄囊 其 形成,不是有绒毛膜形成,故称之为卵黄囊胎盘, 是假胎生.
发育: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 不断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 保护膜:内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 胎之间为羊膜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 燥和损伤.同时,原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 尿囊.是储存代谢废物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羊膜卵结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