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概述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包括所有的脊椎动物,也就是说所有有脊梁骨的动物都属脊索动物门,如鱼、青蛙、蜥蜴、鸟、兽等,脊索动物也包括一些海产无椎骨而具脊索的动物如海鞘、文昌鱼。
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非常复杂,分布十分广泛(从海洋到陆地,从平原到高山,从沙漠到草原,从森林到苔原都有他们的分布);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爬,有的飞,有的奔跑);外形构造差异大(如鱼没有四肢而有鳍,鸟前肢特化成翼,哺乳动物有强有力的四肢)。
虽然脊索动物分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外形结构差异大,但他们的内部主要结构有共同特征而区别于无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内部结构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big three)。
(一)具有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之一。
所有的脊索动物都具有脊索。
1、脊索的位置: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棒状结构。
2、脊索的结构和机能:脊索是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当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支持和保护)。
3、脊索的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也就是说来自原肠背侧的脊索中胚层。
(由原肠顶壁中线的细胞增厚,先形成脊索板,再形成脊索。
)4、脊索的演化:低等脊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如文昌鱼、圆口纲动物。
鱼类以上的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后来被分节的脊柱所代替,脊索本身则完全退化或仅留残余。
(二)具有背神经管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第二个主要特征。
1、位置和形态:位于身体的背中线。
脊索或脊柱的背面,呈长管状。
中空的背神经管是一切脊索动物所特有的。
2、机能: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它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3、发生:神经管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脊索动物门详解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精氨酸、肌酸肌酸精氨酸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脊索动物的概念

脊索动物的概念
答:脊索动物是一大类具有脊索特征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亚门。
脊椎动物即脊索动物亚门中的一类,具有脊椎骨的特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即脊索动物亚门中的另一类,没有脊椎骨,包括原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扁形动物等。
脊索是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共同点,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纵行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形成,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脊索在发生学和胚胎学上还有诱导周围细胞分化作用,促进了胚胎期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脊椎和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神经的产生和完善。
动物学脊索动物门

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壹
贰
闭管式循环系统;
叁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肆
后口(无脊椎动物多为原口);
伍
分节的肌节。
与无脊椎动物区别的其他特征:
01
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
02
后口(少数无脊椎动物为后口);
03
三胚层;
04
真体腔;
05
身体分节;
06
两侧对称。
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柱头虫在结构上相似,肌肉中既含有精氨酸又有肌酸,表明这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与脊索动物较近的亲缘关系。
第三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大类群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
一、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血液无色。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开管式循环,具有特殊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流向,心脏收缩有周期性间隙,血液的流动每隔几分钟就周期性地改变方向。海鞘的血管既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这种循环方式在脊索动物中是唯一的,在动物界也是极少见的。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很退化。神经中枢仅是一个神经节,由此发出若干神经分支分布到身体各个部分。
软骨鱼亚纲(软骨鱼纲): 出现上下颌,称为有颌类。骨骼全为软骨,体被盾鳞,出现了成对的鳍,鳃裂直接开口体外。
两栖纲: 从水上陆的过渡种类。 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五指(趾)型四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水中。 与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脊索动物门的肌肉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运动、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等。不同部位 的肌肉在功能上具有差异,但它们共同协作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
脑部结构
神经元和突触
学习和记忆
脊索动物门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 脑、脑干和脊髓等部分。大脑负责处 理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信息; 小脑负责协调肌肉的运动和控制平衡 ;脑干负责调控基本生命活动,如呼 吸、心跳等;脊髓则负责传递大脑与 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神经信号。
一些脊索动物具有特殊的繁殖策略,如一雄多雌、一雌多雄、雌雄同体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和后代的生 存率。
繁殖环境
脊索动物的繁殖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在海洋中繁殖,有的在淡水或陆地上繁殖。例如,一些两栖动物 在水中产卵,而爬行动物则在陆地上产卵。
栖息环境与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脊索动物栖息于各种环境,包括海洋、淡水、陆地等。不同栖息环境中的脊索动物具有 不同的生理特点和适应机制,如鱼类适应水中的生活,而哺乳动物适应陆地生活。
02
鱼类具有脊椎骨,覆盖着鳞片,通过鳃呼吸,大多 数种类通过鳍运动。
03
鱼类是水生动物,但也有一些种类如鳗鱼和鲑鱼能 够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通常具有 鳞片覆盖的皮肤,四肢从体侧横 出,大多数种类通过产卵繁殖。
爬行动物包括蛇、蜥蜴、龟、鳄 等,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但 也有一些种类如海龟生活在水中。
骨骼系统
脊柱
脊索动物门的骨骼系统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脊柱。脊柱 由一系列椎骨组成,每个椎骨都由一个体和一个神经弓组 成。
骨组织
脊索动物门的骨骼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具有硬度和支撑作 用。骨组织分为皮质骨和海绵骨两种类型,皮质骨提供硬 度和支撑,海绵骨提供韧性和弹性。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第七节脊索动物

6.发育:变态发育
幼体:具有脑,N管,脊索(尾部)(故 称尾索动物),鳃裂,眼,口,出水孔 成体:鳃裂,被囊,N退化,脊索不存在。
幼体结构复杂,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 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为逆行变态,或退 化变态。(变态后的海鞘对固着生活更适应)
二、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全为海产,单体或群体固着生活 2.体被特有的被囊,又称被囊动物 3.脊索局限于幼体的尾部,N管也是存在于幼 体。胚胎可见,1886年前,误认为是软体动物 4.幼体,成体均有鳃裂 5.逆行变态
二.都有背神经管:(管状的N索) 1.位置:位于体背中线上,脊索上方,消 化管上方。 2.来源:外胚层(外胚层卷褶) 3.结构:管状: 前端(分化,高等):脑,脑室 后段:脊髓,髓腔 4.作用:调节中枢,使内外环境统一
三.有咽鳃裂
1.位置:消化管前端,咽的两侧,直接或 间接与外界相通。 2.作用:呼吸器官,完成气体交换 3.来源:内胚层 4.发展: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 高等种类(鳃,肺):胚胎及幼体有 (蝌蚪)成体消失,肺取代鳃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
脊索动物 脊索:胚胎,幼体存在 神经:背N管,消化管背面 鳃裂:具咽鳃裂 心脏:消化道的腹面 尾部: 肛后尾 骨骼:中胚层化道的背面 肛门:尾的末端 外胚层的外骨骼.
二、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现在的,知道的脊索动物 约有七万种(现存四万种), 分别属于三个亚门
1、 尾索动物亚门 分布各海洋,单体或群体, 种类有1600种(2200)身体结构, 生活方式在脊索动物中都比较特 殊。特殊在哪里? (1866年前,误认为软体动 物)
一.代表动物--海鞘
(一)、生活习性: 群体,海栖生活。 幼体:象蝌蚪,自由生活,主动摄食。 成体:似茶壶,围着生活,滤过性摄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学(Vertebrata)脊椎动物是动物界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门类………。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1.马克勤,郑光美《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2.郑作新《脊椎动物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823.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杨安峰等《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9855.鲍学纯等《动物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 罗默,帕尔森著杨白仑译《脊椎动物身体》科学出版社19857. Richard D.Jurd 著蔡益鹏等译《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 科学出版社20008. Boolootian,R.A.Zo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nimal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79.※每章后另有选读文献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大特有结构,是完全区别于无脊索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1)脊索(Notochord)位于动物消化管背面纵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具有支持身体作用。
起源:脊索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结构:脊索细胞内富含液泡,既有弹性,又富于硬度,在其外面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两层膜),具有类似骨骼的作用。
存在: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动物)大都终生保留或仅幼体时具有脊索,高等脊索动物(指脊椎动物除圆口纲外)则仅出现于胚胎时期,成体时的脊索即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代替。
(2)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cord)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由外胚层下陷并卷褶所形成管状神经中枢结构。
高等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管腔特化为脑室和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一条位于腹部的实心神经索)(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在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上的许多成对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咽鳃裂产生于消化管,但多发展为一种呼吸器官。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生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2.脊索动物的其他特征●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通常具有肛后尾。
●多数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两侧对称体制、三胚层、真体腔、身体分节、后口(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说明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节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脊索动物门包括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其中;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属于低等脊索动物,统称为原索动物,而脊椎动物则属于高等脊索动物。
一. 尾索动物亚门 1. 主要特征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成体包在被囊中生活。
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常以出芽形式形成群体,也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现象。
2. 代表动物——海鞘(1)生活习性与外形海产,在海底岩石、贝壳、船底等物体上营固着生活。
成体外形为壶状,入水管孔如壶口,出水管孔似壶嘴,壶底为身体基部。
(2)内部结构与功能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被囊(含被囊素,类似植物的纤维素)外套膜(可分泌被囊,内有肌肉组织)围心腔(退化,在体前部被围鳃腔替代)消化与呼吸系统消化道口→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口:开口在入水孔咽:最发达,有特化的缘膜触手、鳃裂及内部沟状的背板dorsal lamina 和内柱endostyle(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可推动食物进入胃。
水流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经围鳃腔、出水孔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可逆式血循环)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体腹面的围心腔内。
神经系统因营固着生活而退化,仅在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的外套膜上有一个神经节(脑),由其发出一些神经到体各部;神经节腹侧有一腺体。
称脑下腺。
具有有内分泌作用。
生殖与发育雌雄同体,生殖腺在肠管的转曲处,单一的导管开口于围鳃腔中。
异体受精。
也行出芽生殖。
发育与变态成熟卵排入围鳃腔,与其它个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受精卵经卵裂、囊胚、原肠胚和神经胚后,孵化成蝌蚪状的幼体,在海水中营自由生活。
幼体具扁长尾,尾内有典型的脊索;及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背神经管,背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泡,脑泡内具有含色素的眼点与平衡器,咽有成对的鳃裂。
逆行变态在海鞘的变态发育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复杂结构,使成体比幼体变得更为简单,故称这种变态称为……。
3. 尾索动物的重要类群尾索动物包括三个纲纲1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海产,自由生活,形似蝌蚪,鳃裂一对,终生保留尾和脊索,无变态,故又称幼态纲(Larvacea)。
雌雄同体,行有性生殖。
如住囊虫(Oikopleura)。
纲2 海鞘纲(Ascidiacea)单体或群体生活,有变态,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多营固着生活。
被囊厚,鳃裂数目多。
如单体的柄海鞘(Styela clava),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及群体的菊海鞘(Botylloides simodensis ),在我国的烟台、青岛、厦门等海域有分布。
纲3 樽海鞘纲(Tha1iacea)深海中自由生活。
体呈圆桶形,单体或群体,成体无尾。
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入水孔、出水孔位于体前、后端,雌雄同体,生活史复杂,有类似腔肠动物英枝虫的世代交替现象。
如单体的樽海鞘(Doliolum deuticuatum)和群体的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
二、头索动物亚门 1. 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脊索伸延至神经管的前方,并和咽鳃裂一样终生存在。
2.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1)生活习性与外形:体侧扁、两端尖,半透明,鱼形的脊索动物,生活时常半埋于浅海泥沙中。
我国厦门、青岛等地浅海中,以小型藻类为食。
文昌鱼出现奇鳍,沿背中线一纵行皮肤褶皱,称背鳍,与尾部的尾鳍相连,尾鳍腹侧又与前方的臀鳍相连。
身体前部腹面两侧有由皮肤下垂形成的纵褶,称腹褶。
腹褶与臀褶的交界处有一孔,称腹孔,又叫围鳃腔孔。
尾鳍与臀鳍的交界处有肛门。
(2)内部构造文昌鱼终生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皮肤薄而透明,由单层细胞的表皮和冻胶状结缔组织的真皮构成,皮下可见到按体节排列的<形肌节,各节有结缔组织的肌隔。
肌节的数目是分类的依据。
如白氏文昌鱼的肌节数每侧为63—66个。
消化与呼吸系统:肝盲囊口→咽→肠→肛门口有漏斗形带触须的口笠(防止沙粒入口),底部有指状器官—轮器(击动水流入口作用),口周有缘膜触手(过滤作用),咽两侧有许多鳃裂,水流经围鳃腔由腹孔排出。
咽内壁有内柱和背板(具纤毛,可分泌粘液参与食物运转),肠前端腹侧向前右方伸出有一肝盲囊(可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肝脏同源),肛门偏左。
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
但无心脏,但有能搏动的腹大动脉和鳃动脉代替。
腹大动脉的血液向前流,经鳃动脉到鳃裂进行气体交换,然后注入一对背大动脉根,向前流动。
在咽部后端汇合成一条背大动脉,背大动脉向身体两侧发出成对的体壁动脉到体壁以及到肠壁的脏壁动脉。
体前端的静脉血集中于一对前主静脉,体后部的汇入一对后主静脉,同侧的前、后主静脉汇合成总主静脉(又称居维叶氏管)而注入腹大动脉。
由肠壁返回的血液汇集于肠下静脉,再注入肝门静脉,然后再汇合成肝静脉而注入腹大动脉。
血液无色,仅含少量血细胞。
血循环途径(参考教材插图)排泄器官由约90—100对肾管组成,位于咽壁背方两侧。
每一肾管是短而弯曲的小管,管的一端有具纤毛的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端有4—5组特殊的有管细胞。
有管细胞浸在体腔液中,靠渗透作用收集代谢废物,经有管细胞内一长鞭毛的拂动,驱使废物到肾管,再由肾管的肾孔排入围鳃腔,最后随水流由腹孔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神经管前端扩大为脑泡,并发出二对脑神经,分布在体前端。
脑泡后为脊髓,按肌节分出脊神经。
每一肌节都有一对背神经根和数条腹神经根,但背、腹神经根不合并为混合脊神经。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约26对生殖腺按体节排列在围鳃腔壁的两侧,没有生殖管道,成熟的生殖细胞直接排入围鳃腔,随水流经腹孔到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
早期胚胎发育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脊索及体腔囊的形成→幼体期桑椹胚受精卵经均等全裂形成的实心球。
囊胚细胞向表面移动形成空心球(动、植物极)。
原肠胚动、植物极经外包和内陷形成内外胚层神经胚、脊索及体腔囊形成背中线外胚层下陷形成神经板、神经褶、及神经管。
同时在内胚层中线出现脊索中胚层,两侧出现体腔囊。
3.头索动物的主要类群头索动物亚门仅包括1纲1科2属30余种头索纲(Cephalochorda)又名狭心纲(Leptocardii),鳃口科又称文昌鱼科(Branchiostomidae)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体两侧均有生殖腺;偏文昌鱼属(Asymmetron)仅体右侧有生殖腺;它们分布在非洲东海岸、澳大利亚等地,我国的汕头、珠江口、海南岛及渤海湾沿岸也有发现。
4.头索动物的重要价值原始性特征:无头、脊椎骨,无偶鳍,无心脏,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具有分节排列的肾管和生殖腺。
进步性特征:终生具有脊索,闭管式血循环,神经系统为管状并在前端扩大成脑泡。
研究价值:因其终生具有脊索动物三大特征,并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反映出动物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是典型的脊索动物缩影。
由于文昌鱼兼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因此,可根据文昌鱼推测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
三、脊椎动物亚门(有头亚门)1.主要特征:有成对的附肢和明显的头部。
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出现了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
一般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成体由脊椎骨连接成的脊柱所代替。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闭管式循环系统,高等种类出现了双循环。
由肾脏替代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全部雌雄异体,行有性生殖,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圆口纲无颌,皮肤裸露,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出现雏形的脊椎骨。
如七鳃鳗、盲鳗。
鱼纲出现上、下颌,皮肤被鳞,有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各—对),用鳃呼吸。
如鲤鱼、鲈鱼。
两栖纲皮肤裸露湿润,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心l脏三腔,出现五趾型附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