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它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物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特性。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从而传播声波,产生声音。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
1. 声源振动最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是物体的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会发生振动,振动会传播到周围空气中,形成声波,最终我们就能听到敲击的声音。
2. 声带振动人类的声音是通过喉部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经过声带时,声带会振动,产生声波。
通过舌头、嘴巴的调节,声波经过共鸣腔体的放大和变化,形成不同的语音和音调。
3. 电信号转化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声音的产生也可以通过电信号转化实现。
例如,音响和手机等设备中的扬声器,是通过电信号的转化使扬声器内的薄膜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
声音是通过媒质的振动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形式。
它是由一系列的纵波构成,通过振动的形式在媒质中传递能量。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波,但在真空中声波无法传播。
2.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媒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此外,声速还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速越快。
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
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周围空间传递能量,导致声音的强度逐渐减小。
另外,媒质的吸收和散射也会对声音的衰减产生影响。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有趣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和多普勒效应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 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 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汇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
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
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
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
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发生:(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相关。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发声体介质耳朵(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声音特性(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相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声的利用:(1)、声能传递信息(2)、声波传递能量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能够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3)、回声利用:增强原声、测距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理振动产生的传播波动,它通过介质传递,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随振动。
这种振动会导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
这些压缩和稀疏的区域会像波一样传播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液体和固体。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会使空气分子发生振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声音的能量传递给相邻的分子。
这样,声音就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出去。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液体和固体。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而在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得多。
这是因为液体和固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导致声波传播得更快。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通过耳朵感知声音。
当声波传播到耳朵时,它会使耳膜振动。
耳膜的振动将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通过耳骨传递给内耳。
内耳中的感觉器官会将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解析这些电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理解声音的含义。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而不同振幅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量。
其次是声音的方向。
人类通过双耳的位置差和声音到达的时间差来判断声音的方向。
此外,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声音的感知,如噪音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模糊或难以辨别。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并最终被人耳感知。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对于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所启发。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物理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并被听到。
在物理学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相应的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声音的振动最终影响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传递能量实现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分子发生振动,从而引起相邻分子的振动,这样声音就会在介质中传播开来。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在固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大,因此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弱,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在气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程,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音调与人的听觉感受密切相关,不同的音调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就越微弱。
响度与声音产生的能量有关,通过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由声源振动的波形决定。
不同的声源振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波形,从而使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区分不同乐器音色和人的嗓音的重要特征。
四、应用和意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日常所用的电话、广播、电视等通信工具,都是利用声音的传播来传递信息的。
此外,声波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领域。
对声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还可以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基础。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并被听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介质耳朵
(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