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归纳:
1.运动与力: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合力和平衡力的概念。

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3.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物体浮沉的判断条件。

4.功与机械能:
功的定义及计算。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5.简单机械设备:
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机械优势和功率的计算。

6.热与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测量。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与物体热收缩。

7.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相变现象: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物理量和物理单位: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 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

- 时间:运动所需的时间。

- 公式:速度=距离÷时间,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2.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 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 作用效果:使物体加速、减速、改变运动方向或形状。

3. 简单机械:
- 杠杆:一根平衡杠杆中心两侧力的乘积相等,力臂的乘积也相等。

- 滑轮组: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 原理:力的大小和方向平衡。

- 机械优势:物体受力时所需的力小于受力物体的质量。

4.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振动。

-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温度、密度等。

5. 光的传播:
- 光线: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的轨迹。

- 反射:光线遇到物体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

- 折射:当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发生方向和速度的改变。

- 棱镜:通过棱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6. 静电学:
- 静电:物体之间由于电荷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电现象。

- 电荷:正负两种类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静电力: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 specific 的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2024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理学概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学科,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分支。

物理学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寻找物理规律。

2. 位置、位移与路程位置指物体所处的位置,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量,路程指物体的实际走过的距离。

位移是矢量量,与方向有关,而路程是标量量,与方向无关。

3.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是米每秒(m/s)。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可以是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5. 力与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有惯性,即物体在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6. 牛顿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力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因此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7.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和分解要根据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进行计算。

8. 阻力与摩擦力阻力是物体运动中受到的一种抵抗力,它与速度有关。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9. 重力与弹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引力。

弹力是一种弹性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常见于弹簧、橡皮筋等。

10. 杠杆与杠杆原理杠杆是指由杆和支点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实现力的放大或方向的改变。

11.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以直线的形式在空气、真空或者透明介质中传播。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1.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含义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标志,如米、千克、秒等。

2.计算-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单位换算:km/h → m/s,1 km/h = 1000 m / 3600 s3.运动与力-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是成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受重力影响。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力的大小,可以随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力,它可以阻止物体的相对滑动。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接触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6.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F/A。

-用途:判断物体是否会沉没、测定气压、考察落地时的冲击力等。

7.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气体)密度有关,可以用阿基米德定律进行计算。

-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

8.音速-音速是声音在其中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3m/s。

9.光线-光线是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光线图表示。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但在介质之间传播时可能发生折射。

10.镜子与光学成像-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如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学成像的法则:--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物理学是一门试验科学, 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上物理学问点总结, 欢送大家参考阅读, 盼望大家喜爱!初二上物理学问点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肯定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这就是说运动是肯定的,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 所以, 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探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随意选取, 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 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 那么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途是直线的运动,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洁的机械运动。

5、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S/t(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 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需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初二上物理根底学问点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顿, 发声也就停顿。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但并不是全部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 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 也须要靠无线电波, 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真空不能传声。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上册)第一章运动的世界一、世界是运动的1.机械运动: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切物体的运动与否都是相对于参考物而言的。

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基本单位:米。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2.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注意事项:测前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不能歪斜;记录精确值与估数值(数值加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误差。

(误差不能消除,只能改进。

常用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三、时间的测量1.单位:基本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时、分。

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

四、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用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v=s/t单位:米/秒(基本单位)、千米/时;换算关系:1m/s=3.6km/h。

常见速度:人的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s。

五、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整个过程任意时刻运动速度相等)特点:速度一定,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公式:s=vt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第二章声世界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次之、空气最小。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来描述的基本量,如长度、面积、时间、速度、质量、力等。

单位是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如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常用的国际单位制(SI)有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等。

二、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常用的运动学公式有:平均速度公式v=Δs/Δt,平均加速度公式a=Δv/Δt,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½at²,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等。

三、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指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与它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对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功、能量、动能定理功是物体受力使其沿着力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移动的距离,即W=Fs。

能量指物体由于位置、状态或其他因素所具有的能够引起物理变化的属性。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的动能改变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功,即Ek=½mv²,W=ΔEk。

五、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任何内部电、热、磁的机械结构,包括杠杆、轮轴、滑轮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或形式。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

-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工具。

-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要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

-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时间测量工具。

- 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

-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

-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v=(s)/(t)(这里的v是平均速度,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选择、填空、计算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选择、填空)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变形可得:s=vt,t=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第二章声现象(选择、填空)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选择、填空)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四、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第四章光现象(选择、填空、画光路图、计算题)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m/s= 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3、分类:(1)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2)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2、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