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科学之旅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10mm1mm=1000μn lμm=1000nm1 m = 10 dm = 100 cm = 1000 mm = 109 nm = 10-3 km2. 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看(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以及单位)(2)测量时:①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
②刻度尺较厚时,有刻度线一端紧靠被测物体,并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时:①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
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有且只读一位估计值,与某刻度线对齐时估计值读0.(4)记录时: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记录时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 长度的特殊测量(1)测一张纸的厚度:测100张纸的厚度÷ 100(2)测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缠在铅笔上:长度÷圈数(3)测硬币的直径:两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进行测量,(4)测曲线的长度:用棉线,之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程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程知识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和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物质的本质、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2. 运动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主要研究平直线运动和运动质点的规律,如速度、加速度等。
3. 力与运动
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形态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运动学方程和牛顿三定律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知识点。
4.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机械能研究的基本定律。
5. 压强和浮力
压强是单位面积所受的垂直压强的大小,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力在垂直于其作用面上的分布大小。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物体重力时,物体浮起来。
6. 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电场、电势差、电路和电流是电学基础知识。
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研究的基本定律。
7. 磁学基础知识
磁场、磁感线、磁通量和磁感应强度是磁学基础知识。
洛伦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磁学研究的基本定律。
8. 光学基础知识
光的本质、反射、折射、透镜和光的干涉、衍射是光学基础知识。
菲涅尔公式和干涉条纹的产生是光学研究的重要知识点。
以上为八年级上册物理全程知识点的概述,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还需在课堂上仔细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深入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1um=103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二、简单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2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二、机械运动4三、速度4四、测量平均速度5第二章声现象6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6二、声音的特性7三、声音的利用(了解)8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8第三章物态变化9一、温度9二、熔化和凝固10三、汽化和液化12四、升华和凝华13第四章光现象15一、光的直线传播15二、光的反射16三、平面镜成像17四、光的折射18五、光的色散(了解)19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20一、透镜20二、生活中的透镜21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1四、眼睛和眼镜(了解)2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25一、质量25二、密度26三、测量物质的密度27四、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28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例如: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106um;1um=10-6m。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四会a会选:根据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
b会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C会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会记: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总结:四会:1、会选2、会放3、会读4、会记小资料:门高2m;一层楼高3m;我国铁道标准轨距1.435m人走一步:0.6m左右3、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制: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h=3600s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时钟等小资料: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公转一周:1年;人走1m用1S左右人体脉搏跳动1min约80次左右;1s跳动1次多点;4.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知识点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eighth-XXX。
XXX and the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d time。
Measurement of Length:1.The nal unit of length is the meter。
XXX。
2.Other common units of length and their symbols include kilometer (km)。
decimeter (dm)。
centimeter (cm)。
millimeter (mm)。
micrometer (μm)。
XXX (nm)。
3.n nships: 1 km = 1000 m = 10^3 m。
1 dm = 0.1 m = 10^-1 m。
1 cm = 10^-2 m。
1 mm = 10^-3 m。
1 μm = 10^-6 m。
1 nm = 10^-9 m。
4.How to use a ruler: align the left scale line with the edge of the object。
make sure the scale is parallel and close to the object without tilting。
When reading。
the line of sight should be perpendicular to the ruler's surface。
and the measurement value should be XXX recording the measurement result。
write down the number and unit。
It is meaningless to record without a unit。
Before use。
observe whether the zero scale line of the ruler is worn。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理学概述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分类及其主要分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物理学中的计量和单位物理量、单位和量纲国际通用的基本计量单位各种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三章:力、能量和动量牛顿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适用范围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概念及其守恒规律第四章:简单机械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其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各种简单机械的效率计算方法第五章:运动和速度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运动轨迹的分类及其描述方式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遇到摩擦力的物体的运动规律第七章:压力和浮力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压强、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浮力、浮力原理及其应用第八章:热学基础知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物态方程及其应用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其计算方法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第九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气体状态的压强、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区别及其状态方程第十章:光、声、电和磁光的概念及其传播规律声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电的概念及其基本规律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十一章:电路基本知识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电容、电感的概念及其应用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的详细内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认真梳理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实践和应用,逐步掌握物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其应用,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光学、声学和热学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光的传播1. 光传播的直线性:光在一定条件下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用光线进行描述。
2.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其中折射是由于光在两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引起的。
3.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会交于焦点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衍射和干涉:光经过细缝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两束光的干涉可产生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第二单元光能与光的使用1. 光的折射率:光线由真空进入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介质的折射率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介质中的光速的比值。
2. 全反射: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反射。
3. 透镜的成像:凸透镜成像有实像和虚像,凹透镜只能产生虚像。
4. 光的消色现象:光的消色是由于光的折射和散射引起的,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第三单元声学1. 声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的特性: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调,声音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3. 声传播的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速度快慢和介质的性质有关。
4.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如果反射时间大于0.1秒,就会听到回声。
5. 声音的干涉和共鸣:两个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共鸣是由于外力与物体本征频率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第四单元热学1. 热的传递: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 物体的温度:物体的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运动情况的客观反映。
3. 热的膨胀:物体受热后会扩大,被称为热膨胀。
4. 冷热水的混合:热和冷的物体接触后,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达到热平衡。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xxx、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xxx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xxx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xxx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xxx、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
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
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xxx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识要点: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2)正确操作与读数(3)科学处理数据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知识要点: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分子热运动:物质分子的运动随温度而变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这种分子的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4、电磁运动:电能产生磁;磁又能产生电。
这些现象都属于电磁运动。
5、原子内部运动:原子虽小,但是内部在不停的运动着,并且内部运动相当复杂。
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发光、放射性及通过加速器使电子、质子或加速后与原子碰撞来获取原子内部运动的信息。
6、有关概念介绍: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
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分子: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原子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原子核裂变: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相近的较小原子核的现象。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电流: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
磁场: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知识要点:1、能量: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2、光能:光具有能量,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3、太阳能:太阳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4、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6、电能: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
电能是使用最方便的能量,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7、化学能:能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8、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就释放出核能。
9、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的过程。
10、人类对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地加以转化的过程。
11、环保型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和核能称为环保性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
声现象知识要点梳理1.产生声音的原因2.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2.声音传播的条件4.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5.3、声速6.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7.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
8.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9. 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10.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11.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12.6.音调、响度、音色13.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
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
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
14.7.次声波、超声波15.要点诠释:人的听觉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远,有的动物对低频的波有很好的反应,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有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6.8.噪声及来源17.要点诠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8.9.减弱噪声的途径19.要点诠释: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0.10.声音的利用21.要点诠释: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超声探伤、地震预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水母、萤火虫等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霓虹灯、手电筒、火把是人造光源。
光源是指自身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他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射出的光,好像他们也在发光一样,如月亮和所有的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是如何传播的与声源发出声音,经过传播进入人耳一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要经过传播射入人眼,被人眼的视觉神经所感知,我们就看到了光线。
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A.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但是太阳光可以传到地球上来,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用激光笔照射充满气体的烧杯(或可乐瓶)、盛有混浊溶液的烧杯、透明的磨砂玻璃,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红色的直线,这说明光在这三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发生了偏折,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将不再直进。
经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3、光的传播速度A.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
通常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中的光速为:B.在空气中光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十分接近,通常处理问题时,在空气中的光速我们也认为是:C.光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D.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是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1012km在度量天文学距离时,数字常常很大,所以我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
对于天文学的距离若用“米”作单位,要写满一张纸,但若用光年作单位,就简洁、方便了很多。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A、光遇到水面、玻璃面以及其他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像这样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
B、在反射现象中,理解好以下几个概念:“一点”、“二角”、“三线”“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 表示“二角”---指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三线”---指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物理含义,但在确定入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就很关键了。
2、光的反射定律A、探究: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0N垂直于镜面。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AO 和反射光OB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B、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