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
【最新】《萧萧》读后感1500字

【最新】《萧萧》读后感1500字萧萧,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却在十二岁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从一开始, 童养媳三个字就奠定了她命运的基调.原来是一个可以恣意享受生命的孩子,却已经失去了寻找爱的权利.十五岁被引诱怀孕 ,引诱者花狗撇下她一走了之.她本想步花狗后尘,也想逃走,但却被家里人发觉了.于是她将面对或沉潭或发卖的严厉处分.最终因偶然的因素而幸免于难.沈从文是仁慈的,这样一个集多重苦难于一身的悲情女子的经历并没有演绎成一个悲情故事.既没有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辛酸,也没有萧红>中童养媳的凄惨命运.最终萧萧顺利产下一个团头大眼,声响洪壮的婴儿.丈夫一家人都喜欢这个花狗撒下种子的儿子, 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来补血,烧纸谢神 .缺失了血缘关系,却没有缺失关爱和亲情.十年后,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花狗的儿子喊萧萧的丈夫做大叔, 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 .这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然而萧萧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萧萧.她再也不会做着会走路的匣子的梦,再也不会到水边去,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她羡慕自由,同为女性,她也希望能像女学生一样自由自在,然而她是童养媳 ,这样的一个身份定位就注定她的悲剧,她的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而是被命运操纵,自由于她只是一个奢望.她的人生只是为夫家延续香火,做劳力.女学生成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梦.或许怀孕事件是一个波澜,然而最终萧萧还是留在了那里,抱了她新生的毛毛,像当年自己抱着丈夫一样,命运几经转折,却又回到了起点.死水即使激起一点点波澜,不久又复归于平静了.萧萧仿佛是幸运的,她躲过了被沉潭或发卖的结局,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一生都在被命运所摆布,或许当她听说有女学生过路,就会像睁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时,她心里会闪过那样一丝想法随女学生去,随自由去.可是她最后没有走出那一步.我们不能怪她,只能怪当时的社会,只能于沈从文的文字中咀嚼萧萧的悲哀.没有变化,如死水一样的乡下,萧萧迎来了自己的媳妇,一个和自己同命运的女人.没有挣扎就没有变化,一个又一个轮回,只要这童养媳的制度还存在,就会有无数个悲哀的萧萧,无数个轮回.无可否认>一文中的村人其道德风貌与人生形式,与过去的世界紧密相连,显然出于原始淳朴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正直,善良,品行纯洁高尚趋近于天然,但是这些天然的美物也不免会相伴着理性的愚昧无知,这又使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运幄自己的思维,从而导致其精神悲剧.这种悲剧不但表现在种种有悖于人性的雇佣制,童养媳制等丑陋的社会现象中,而且正表现在对自我现实状态的无知与愚昧.如主人公萧萧从没有反抗过自己的命运,只是一直在被命运摆布,成为童养媳,面临被沉潭或发卖 ,她始终没有反抗,而村人们呢?面对萧萧被花狗引诱怀孕的事情,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骂下去.最终还是祖父从实际出发,想出个聪明主意,请萧萧本族的人来说话,是沉潭还是发卖 .幸运的是,伯父不读子曰 ,不忍把萧萧当牺牲.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我们该庆幸村人是善良的,不然世界上将又会多一个悲剧,而不幸的女子将又添上一个.然而我又觉得悲哀,为何结局还是大牛娶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媳妇,又出现了一个萧萧?原因是村人的愚昧和无知.不错,他们是善良的,他们的决定使萧萧免除一死,但他们又是愚昧的,不然怎么会想出沉潭或发卖这样泯灭人性的惩罚,又怎么会出现童养媳这种制度.有人说是由于环境决定的,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世世代代沿袭着这种残酷的惩处方法.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在残害生命,是十分残忍的,相反的他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脑子里始终存在着这种想法,并且认为这都是对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怎么会错呢?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封建礼教的奴隶,成为制造悲剧的刽子手,成为吃人的人.在>一文中,无论是萧萧自己还是村人,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活在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里,任凭命运将他们带往何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要反抗.外在的压迫很可怕,但是比之更可怕的是自己本身根本不觉得自己被压迫了,这是一种最难以改变的精神悲剧.而村人们就是活在这样的悲剧里.只要这种愚昧和无知不消除,那么童养媳制度一直会存在,那么像萧萧一样的悲剧会一直轮回,而我们也只能对萧萧的轮回报以无奈的叹息罢了.。
沈从文的潇潇读后感

沈从文的潇潇读后感初读沈从文先生的,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湘西风情的世界,那里有青山绿水,有古朴的村庄,还有萧萧这样一个懵懂又纯真的少女。
萧萧,一个十二岁的童养媳,在还不明白“媳妇”真正含义的时候,就被命运的大手推进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她的生活,就像那湘西的山水,看似宁静,却暗藏着波澜。
在文中,沈从文先生对萧萧的生活细节描写得极为细致。
萧萧每天要做的事情,琐碎而又繁重。
她要早起煮饭、洗衣、喂猪,还要照顾年幼的丈夫。
这些日常的劳作,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没有丝毫的抱怨和苦闷,反而透着一种朴实的温暖。
比如萧萧煮猪食的时候,“把瓜菜红薯之类切碎,放进大锅里,一面烧火一面用铲子搅和”,这样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人仿佛能看到萧萧在灶前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那烟火气中的坚韧。
萧萧的成长环境也是十分独特的。
那是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
但即便如此,萧萧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她看着女学生从村前走过,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那些女学生“穿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在村人的眼中,她们是离经叛道的,但在萧萧的眼中,她们却是那样的新奇和令人向往。
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萧萧被花狗哄骗失了身。
花狗用那几句简单的情歌,就扰乱了萧萧的心。
“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这样直白的歌词,对于情窦初开的萧萧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
而萧萧在这个过程中的懵懂和无知,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是单纯地被那份新鲜的情感所吸引。
当萧萧怀孕的事情被发现后,整个家庭陷入了一场混乱。
然而,最终萧萧并没有被严厉地惩罚,而是生下了孩子,继续留在了这个家里。
这看似宽容的结局,其实也反映了湘西乡村那种朴素的生存法则和人性的善良。
读完,我深深地被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这个世界所打动。
萧萧的命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读《萧萧》有感(1)

读沈从文《萧萧》有感
读起沈从文先生的《萧萧》总会想起"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首诗,那种凄冷与诗情画意。
沈从文先生用他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名为萧萧女孩的故事。
其实,读完《萧萧》这部作品,完全找不到任何形容词形容内心的情感。
因为这部作品不像"祥林嫂"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是用平淡的口吻像是在讲述故事,却总给人一丝丝淡淡的忧伤。
它就像一块石头堵在人的心口处,让人不知所措。
萧萧这个女孩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悲痛同样也有着别人给予的关怀。
但就是这样的真实的人物才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就萧萧自身而言她出生就是不幸的,她自幼父母身亡。
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成熟的年纪就出嫁,而她嫁给的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小朋友。
这种近乎荒谬的做法,沈从文先生并未在这里过多刻意凸显萧萧的凄惨,反而是用一种不加任何感情修饰的语言来凸显萧萧的真实。
反观书中对"女学生"的描述她们有先进思想,对任何旧理论有着本能的反抗,她们过着小资生活,用极其可怜的口吻对待像萧萧这样的人物,沈从文用这样的对比反而凸显了萧萧这一类人无知、淳朴的快乐。
别人都可怜她,但她却依然快乐。
《萧萧》作为沈从文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它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最平淡的话语描述了在一个黑暗背景下无任何反抗能力的悲剧形象。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_1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篇一:读沈从文《萧萧》有感】
在沈从文的笔下总会有那么些可爱的乡下女孩。
萧萧又犹如翠翠同样,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不过他们终究都逃然而命数。
翠翠一私人等待那辽远的记忆,而萧萧呢?又重复着那不可更改的命数旅途。
或许只因为我生在这个平等自由的时世,或许只因为我受过如此积年的教育,勉强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无法深刻理解萧萧的含悲,我只是为她感到悲哀。
实则她也算是有觉醒意识的。
因为她每每听说有女生过路,便会像睁了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太阳出处痴了半晌。
或许那时分的她心中闪过那样一丝想法——随女生去,随那自由去。
可是她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这不得怪她,只是当初的历史条件使然吧!当然沈从文先生深知在当初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给萧萧安排一条“自由”或“革命”的出路。
他只能那么写,他的“轻松”的幽默笔调是含着泪水的惨笑,故意让读者咀嚼的是那携带涩味的苦趣。
终极萧萧仍然留在了那里,抱了她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落间凑热闹,同十年初抱夫婿一个模样。
她仍然重复着她的有点略显悲哀的生计与命数。
这么的结尾仿佛有点调侃意味,但写的却是中国古老农家中长期沉滞的生计。
纵然有那些象征“自由”的新学堂的女生偶然性路过,也对这。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萧萧》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28年发表。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充沛的描写,刻画了乡村的清贫和孤独,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情之间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
《萧萧》以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丧母的孤儿小女孩鲁萧的故事。
鲁萧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为了生计,他远离家乡去打雇工,将鲁萧留在了一个老太太的家里。
鲁萧与邻村的一对兄妹,樊老二和葱姐,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一起上山放羊,一起玩耍,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充满了温暖。
读到小说中关于乡村生活的描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时光。
那时候虽然生活简单,但每天都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和鲁萧一样,我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山里探险,追着蝴蝶追逐,捉虫子,玩耍。
在乡村的田野间,我们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自然的气息。
因此,我对鲁萧的遭遇感同身受,也理解她对乡村的眷恋和渴望。
故事中的鲁萧是一个懂得珍惜生活的孩子。
她在乡村的荒山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茅屋,种下了一棵小苹果树,并给它取名叫“小石榴”。
虽然这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但她并没有被生活击垮,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幻想,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读到这一部分,我不禁感叹孩子的无畏和活力。
鲁萧用她的坚持和希望,给了自己一个憧憬的未来。
在小说最后,鲁萧的父亲最终回到了家乡,和她团聚。
父女俩的相认令人感动,我为鲁萧找到了归属感感到高兴。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告诉我生活是残酷的,而且告诉我,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我们就可以面对困难和逆境。
通过读《萧萧》,我也领悟到了乡村的无限魅力和人性中的善良。
小说中的樊老二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伙子。
他不仅帮助鲁萧修建了茅屋,还给她寻找了父亲的消息。
作为读者,我为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和钦佩。
他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助人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存在,我对人性充满信心。
这些小孩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希望和渴望告诉我,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片温暖的田野,我们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坚强,并感受到爱与希望。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当老师今天在布置课余作业,要求我们将书本上沈从文的《萧萧》和电影版本《湘女萧萧》结合起来一起观赏一遍并写下观后感,晚上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课文,再次读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我深刻体会到他的作品流露出的人性美!纯朴自然的民俗民风!萧萧,自十二岁就嫁給比他小九岁的丈夫,自此她在婆家看着她的小丈夫,做家务,风里雨里过日子!然而她的婆婆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待她。
爷爷也是经常逗她,当一家人谈到女学生,爷爷便取消她说:萧萧长大了也去当女学生!萧萧也会跟爷爷撒娇。
萧萧由于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的梦: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穿过那种白褂子与短裙,她又觉得这白褂子与短裙并没有爷爷他们所说的那种伤风败坏。
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影响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天然的本性。
她管她的小丈夫叫弟弟,她带着她的弟弟一起玩,割草做事都带着他,晚上还要给他唱歌哄他睡觉。
两个人就像姐弟一样,萧萧一边干活一边带着弟弟。
她十五岁便高如成人,但心还是懵懵懂懂的。
当写到她的“爱情”,作者只用了极少的笔墨,“终于有一天。
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打开,变成个妇人了。
”省去了大量的对性的描述的渲染,简单到极致同时有很自然的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少女,她就像一只小动物,即使做了糊涂事也不晓得是自己错了。
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快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无意识的生命情态,还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
小说中写萧萧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
”萧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把一个无关痛痒的赌咒作为一个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
读《萧萧》、《封锁》随感

读《萧萧》随感《萧萧》写于1929年,在《边城》之前,可以看作是《边城》的前奏,从萧萧成为童养媳开始,到最后给儿子娶童养媳结束,几近描绘了萧萧的一生。
通过《萧萧》我又认识了一个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女孩。
如同边城的翠翠一样,她们终究都逃不过命运。
翠翠一个人等待那遥远的记忆,而萧萧呢?萧萧的一生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也许只因为我生在这个平等自由的时代,我无法深刻了解萧萧的悲伤,我只是为她感到悲哀。
其实她也算是有觉醒意识的。
因为她每次听说有女学生过路,就会像睁了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
也许那时候的她心里闪过那样一丝想法——随女学生去,随那自由去。
可是她最后没有走出那一步,这不能怪她,只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使然吧!当然沈从文先生深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给萧萧安排一条“自由”或“革命”的出路。
他只能那么写,他的“轻松”的幽默笔调是含着眼泪的苦笑,故意让读者咀嚼的是那带着涩味的苦趣。
最终萧萧还是留在了那里,抱了她新生的毛毛,像当年自己抱着丈夫一样。
命运几经转折,却又回到起点。
死水即使激起一点点波澜,不久又复归于平静了。
一切仿佛一场梦一样,梦醒了,萧萧以及那些和她有着一样命运的年轻女孩就又得回到属于她们的现实里去了。
而沈从文用《萧萧》谱出的这曲牧歌,仍在我耳边回响。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和鲁迅笔下的乡村世界都很精彩。
相比而言,喜欢前者。
沈从文的笔下很少写苦难,或者说在回避。
即使在写苦难也是用轻笔墨。
从其作品《三三》,《边城》,《萧萧》都可看出。
笔下有淡淡的愁,更有人性的美。
这种人性更能打动人。
更能触动人的心灵。
鲁迅的乡村世界就复杂些,《闰土》,《社戏》可见一斑。
对农村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融入了很多。
感觉鲁迅先生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写文章,是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写。
虽说思想很深,境界也高,感觉不够浑然天成。
读《封锁》随感“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教师暑期读书笔记 《萧萧》读后感

教师暑期读书笔记《萧萧》读后感《萧萧》这篇文章沈从文最初写于1929年,改写于1936年,这篇短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可以说是一篇写实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沈从文以女主人翁萧萧命运为主线,描写了湘西了一个农村家庭里一个童养媳的命运。
文章在一开始就写萧萧嫁人,坐在轿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
”在此时,萧萧只有12岁,这样一个年龄,在21世纪的今天,只能算是一个孩子,然而,萧萧在12岁的时候已经坐上了花轿,要成为他人妇了。
一个无知的年龄,一个懵懂的年龄,究竟以后会在萧萧的身上发生些什么事情呢?我们在此刻是不能预测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
一般做新媳妇的人是要哭的,“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
“按照传统汉族风俗:新娘要与母亲哭别——故事的讲叙者认为这与自然流露的感情是一致的,但萧萧甚至没有表达孝女之爱的同情”。
且不说这传统的汉族风俗,就一个正常女子的感情来说,要从家里离开,纵然家里已经没有父母了,但也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了,总会有一些感情的,萧萧不哭已经很不合常理了,况且还笑,这似乎不是新嫁娘应该做的事情。
也许正是萧萧这些不和常理的行为,才会导致她以后命运的不幸,上天似乎在安排着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操纵着一个人的命运。
萧萧做了媳妇一年,似乎过得还不错,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看着年纪尚小的丈夫,闲的时候也做一些农活,能动手的就动手。
陪着丈夫在家玩,出去玩,在这一年之中,萧萧作为一个童养媳,她的出嫁真的只是从这一家到另一家,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萧萧自己也许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识,在他和丈夫嬉戏玩耍的时候,花狗总是在他们身边或周围出现,在这一年中,她和花狗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交集。
花狗作为丈夫家的一个工人,已经二十三岁了,萧萧十三岁,但是萧萧还是天真的,很多东西她不明白,然而花狗对于一些事情似乎很明白,他总是有意无意的调戏萧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
当老师今天在布置课余作业,要求我们将书本上沈从文的《萧萧》和电影版本《湘女萧萧》结合起来一起观赏一遍并写下观后感,晚上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课文,再次读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我深刻体会到他的作品流露出的人性美!纯朴自然的民俗民风!
萧萧,自十二岁就嫁給比他小九岁的丈夫,自此她在婆家看着她的小丈夫,做家务,风里雨里过日子!然而她的婆婆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待她。
爷爷也是经常逗她,当一家人谈到女学生,爷爷便取消她说:萧萧长大了也去当女学生!萧萧也会跟爷爷撒娇。
萧萧由于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的梦: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穿过那种白褂子与短裙,她又觉得这白褂子与短裙并没有爷爷他们所说的那种伤风败坏。
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影响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天然的本性。
她管她的小丈夫叫弟弟,她带着她的弟弟一起玩,割草做事都带着他,晚上还要给他唱歌哄他睡觉。
两个人就像姐弟一样,萧萧一边干活一边带着弟弟。
她十五岁便高如成人,但心还是懵懵懂懂的。
当写到她的“爱情”,作者只用了极少的笔墨,“终于有一天。
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打开,变成个妇人了。
”省去了大量的对性的描述的渲染,简单到极致同时有很自然的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少女,她就像一只小动物,即使做了糊涂事也不晓得是自己错了。
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快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无意识的生命情态,还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
小说中写萧萧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
”萧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把一个无关痛痒的赌咒作为一个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
当一个人不知道要把握什么,也无可把握什么时,寄希望于佛、神、上帝,这些好像远在萧萧的思想意识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于一个赌咒。
这说明萧萧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可把握。
对未来的命运不能把握时,在等待未知厄运的过程中,除了感到恐惧,萧萧也想到解决的办法:逃去城里。
这是她主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然而也仅是想到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和那个大胆花狗之间的那事,我想除了花狗的那点猥琐之外,还有一部分要归结于萧萧自己,还是那个问题,没有亲人时时刻刻的贞洁提醒,没有正统教育下的洁身自好和清高,她在懵懂发育的年龄里很容易地就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发现有孩子以后花狗“不负责任”的表现所给她带来的痛苦和慌张。
期待却生命力顽强的肉肉弄掉,但是天不遂人愿,最终不得不无奈地去吃香
灰喝凉水的情景。
也许是有着些些幸运之神的眷顾吧,她并没有被当时当地的沉浸或者发卖所惩罚。
直到生下了团头大眼声音洪亮的大胖小子,她在夫家的地位瞬间也就上升了,母子二人被大家照顾的无微不至。
这里我还是不得不感慨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还是没能改变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其结尾处的一笔,更增加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宿命色彩。
小说结尾是这样的:“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
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小说情节的发展指向一个明确的思维方向:萧萧这类善良、纯朴的山村儿女,生命在一种无法预测其结果的人生浪涛里浮沉,任何一种偶然的因素都可能使她们的人生命运改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可否认的偶然与变数并没有影响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
乡下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规矩"同样也不曾禁锢他们善良的心灵。
读完这部作品,我的感觉是没有那种腐朽的东西在里面,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无不流露出他的人性美。
萧萧之所以会被留下更多的是全家人包括婆婆,爷爷还有丈夫对她的关爱对他充满了爱。
但是其中我们要学会的也是要借鉴的是;我们必须有接受异质文化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鉴赏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文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3]沈从文. 萧萧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沈从文.萧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萧红.呼兰河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