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城市世界从技术逻辑到_去中心化_的人本空间

合集下载

2023年5月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

2023年5月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

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考生答案考生编号:姓名:总分:100交卷时间:1、填空题 (20 分)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

(2分)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得分:2分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2分)考生答案:以人为本得分:2分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重要依赖于工业。

(2分)考生答案:真正的城乡化得分:2分4、传统的城乡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乡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分)考生答案:以GDP为纲得分:2分5、抱负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动,_________。

(2分)考生答案:两者协调发展得分:2分6、中国规划20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乡化,根据《中国记录年鉴》提供的数据, 2023年中国城乡化率将达成_________左右。

(2分)考生答案:60%得分:2分7、城乡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也许有高质量的城乡化。

(2分)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得分:2分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乡化的_________,是城乡化的原动力。

(2分)考生答案:发动机得分:2分9、工业化对城乡化的带动效应,重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

(2分)考生答案:非农产业得分:2分10、新型城乡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导致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2分)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得分:2分2、判断题 (10 分)1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抱负城市。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作者:张伊扬邹紫宏来源:《电影评介》2024年第03期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影游融合已成为影视界近年来的“现象级”议题。

影像与游戏本身存在“静观”与“交互”的壁垒,当这种隔阂被创作理念与视听技术打破后,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富有生机的“故事世界”。

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一个跨媒介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媒体文本都对整个跨媒体故事做出独特而有益的贡献。

理想的跨媒介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

”[1]詹金斯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对“故事世界”的阐释,对研究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更具适配性与理论参考价值。

基于此,本文从影游融合的价值与驱动、类型与表征来探讨其话语建构,并试图勾勒“中国式”影游融合的未来图景。

一、价值与驱动:影游融合“故事世界”的话语动力影游融合类影视的“故事世界”,不仅是一个由不同媒介在同一“母題”统御下的媒介集合体,而且是一个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贯通的“枢纽站”。

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集合游戏与影像各自的优势,这种叠加的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游戏的超功利自主性协调身心。

不论是人们孩提时代的线下游戏,还是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乃至今天逐渐风靡的虚拟现实游戏,都将人们暂时带离现实世界,在一个虚拟、智能的“技术乌托邦”中获得自由而超功利的感受。

游戏与影像的“结缘”可以追溯至艺术起源之游戏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这种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2]在智能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畅游影像世界,在以情境交互为主的游戏化叙事中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

另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参与式观察”的影像叙事实现思维跃迁。

1.21言语-中心理解1欧阳.pdf

1.21言语-中心理解1欧阳.pdf

中心理解题(一)【例1】(2019 国考)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文化建设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既往文化贡献与价值的认同上,更表现在融汇各种优质的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上。

尽管全面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充分认识我国历史上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十分必要,但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做出对世界有重要贡献的新成就,这应该是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文化自信表现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上B.科学文化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C.判断中国科学发展对世界所做贡献的标准D.科学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例2】(2017 国考)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种力量多重考量的结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衡。

要实现相对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确保大学在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集体论证。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推动并尊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给专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

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会在评价高校专业时,才能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而不是把就业率的红牌等同于“专业不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B.制度建设是保证专业评估合理性的基础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D.就业率不是评价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例3】(2019 粉笔模考)出于生存的需要,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往往陷入“大而全”“高大上”的专业设置误区。

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随意,顾不上考虑师资、场地、设备等办学条件是否具备,更不顾本地企业需求。

而高职院校热衷于追求“航空母舰”式的超规模办学,不仅行业特色越来越弱,人才质量不能保证,也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风险,最后也无法做到与企业行业发展无缝对接。

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从加密到去中心化

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从加密到去中心化

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从加密到去中心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隐私保护技术如加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日益复杂的隐私保护需求。

因此,隐私保护技术创新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加密到去中心化的角度,介绍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

一、加密技术的应用加密技术是隐私保护的基础,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只有授权者可解密并访问数据。

传统的加密技术主要以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为主。

对称加密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加密方式,它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高效性能和较低算力消耗的场景,如文件传输等。

然而,对称加密存在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难题,使得它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非对称加密采用了公钥和私钥的概念。

数据使用公钥进行加密,只能使用相应的私钥进行解密。

公钥可以发布给任何人使用,而私钥仅由授权者保管,从而更好地保护隐私。

非对称加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签名、安全通信等场景。

二、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隐私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化。

一种新兴的隐私保护技术是差分隐私。

差分隐私通过在数据中引入噪声,保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不泄露个体的敏感信息。

这种技术在数据共享和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另一种重要的隐私保护技术是同态加密。

同态加密可以在加密的状态下对数据进行计算,而不需要解密。

这使得数据所有者在不暴露数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计算,并保护了数据的隐私。

同态加密技术在云计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区块链技术与去中心化隐私保护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去中心化隐私保护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隐私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更加安全可靠。

去中心化的特点意味着没有中心化的机构或个体可以控制数据,从而保护了隐私。

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隐私保护方式。

智能合约是一种自动执行合约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同时保证了合约的可信执行。

【国开网院】-期末机考-1842城市管理学-0011答案

【国开网院】-期末机考-1842城市管理学-0011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机考 [注:请认真核对题目]
1842城市管理学-0011
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系统分析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综合分析方法
[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D
2. 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A.]60%
[B.]65%
[C.]75%
[D.]70%
[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D
3.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

[A.]办公信息化
[B.]政务公开化
[C.]管理一体化
[D.]决策科学化
[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A,B,C,D
4.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A.]市人大
[B.]中共市委
[C.]市政协
[D.]市政府
[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A
5. 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阅读上述试题,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A,B,C,D
6. 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A.]市人民政府
[B.]市人民法院
[C.]市人民检察院
[D.]市人大。

只有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才能让权力“去中心化”

只有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才能让权力“去中心化”

只有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才能让权力“去中心化”憋急着反驳我。

让我们先看一篇来自加里·哈默的文章,然后我再谈谈我的想法。

这是他发表在2012的专栏,由黄思路翻译,“管理学人”编辑。

权力的目的很长时间来权力都被认为是一种对道德的侵蚀,人们常常认为追求权力的人都心怀鬼胎。

确实,对于权力的渴望似乎如此不体面,以至于极少有人愿意大方承认对权力的狂热追求。

因此也许你会觉得惊奇——世界上最杰出的一位管理学思想家最近为权力狂热者提供了一份详细指南。

常理而言,虚伪、自私的人似乎对于获得权力有天生的本领——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曾经被更老练的政治谋权家挫败过。

然而,在杰夫菲佛的著作《权力:为什么有人有而有人没有》中,这位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通过对30年来研究、教学经验的总结,传授给善良老实之人扳回劣势、获得成功的工具。

近期我和菲佛谈论过为什么在大多数管理学者大谈合作、群体、“开放式领导”的时候选择写一本关于权力的书。

他的理由非常简单:需要权力才能成事。

如果没有权力,你就处于无能的状态——无论你有多大的才华或是多名正言顺的立场。

菲佛通过提醒我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开始了我们的对话:权力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智慧(情感上或是其他方面)或是工作表现。

我们都知道有些非常优秀的人往往在办公室政治中惨淡收场,相反的,我们也都知道有些愚蠢的人却自有门路一路爬高。

狡猾的权力玩家甚至可以摆脱失败的威胁。

如果我们想一想银行系统崩塌时那些成功保住职位、甚至更上一层的执行副总裁、董事们,我们便会明白,并不是IQ和附加价值不重要,而是它们永远无法代替权力。

所以,菲佛对于追权者有什么建议呢?首先,你需要认清权力是靠争取而来,并不是被给予的。

杰夫引用了彼得尤伯罗斯(他曾在1984年组织过夏季奥运会,后来成为美国职棒大联盟执行长和美国奥委会主席)的观点:权力的80%是需要争取而来,只有20%是被给予。

换句话说,如果你渴望权力,你必须自己获取。

因此,如果你看到了任何可以扩大影响力的机会,抓住它;如果你发现了任何权力真空,填满它。

新时代我们如何认识技能: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元问题思考

新时代我们如何认识技能: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元问题思考

特约主持人:李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持人按语:技能型社会是一个政策概念,表达了政府在社会层面重视技能和发展技能的美好愿景。

然而,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仍有很多基本理论问题亟待厘清,例如,如何立足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内涵、发展形态和观念系统,审视“技能”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技能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此外,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跨群体、跨部门、跨系统的实践场域,很多具体的建设问题也有待实践检验和反思,例如,技能型社会如何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抓手?本期“专题策划”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展示了研究者开展技能型社会主题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观点。

期待以三篇拙作为引,与广大学友围绕本主题有更多的互动和碰撞。

新时代我们如何认识技能: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元问题思考◎李政摘 要:技能型社会中的技能具有实践的意涵。

构建技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重视从经验中生发认识、重视一线生产和服务的经验学习价值,把大众从对学历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寻回中华文化中的实践精髓。

技能寓居于人的认知和行动之中,受外界环境,尤其是技术手段、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存在和使用方式,也制约着个体学习技能的动机。

数字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二元化社会对技能的存在和使用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影响。

在技能型社会中,促进个体技能形成应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技能形成的非制度化和去中心化特点;二是技能形成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三是超越技能形成的话语表达。

关键词:技能;技能型社会;社会形态;技能形成;职业教育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技能型社会测度模型、驱动因素及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VJA22000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支持项目“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论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CG33)作者简介:李政,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治理、职教高考制度。

临境图开: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

临境图开: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

临境图开: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梁洁纯,许鑫0引言20世纪末,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新兴技术发展,图书馆受到较大冲击。

兰开斯特曾预测随着无纸化社会的来临,图书馆将走向灭亡。

但当前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蓬勃发展起来。

期间图书馆及学界做了许多努力,如积极拥抱新技术、建设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变革、服务创新,空间转向也是其中一种。

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提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之后在吴建中提出“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发挥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摘要“第三空间”理论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场景构建和服务模式等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但仍存在问题亟须解决,而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对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使元宇宙建构的虚拟空间也能发挥场所作用。

文章总结元宇宙蕴含自由、平等、个性化、多元化、社交属性、展示属性的“第三空间”理念,变革原有不彻底、不成熟、不够人性化的建设思路,增强人本意识;提出利用元宇宙技术重塑参考咨询服务、教育体验、内容生产、数据保护和社交场景构建五大图书馆“第三空间”场景,充分发挥技术的力量;探讨当元宇宙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时,实现元宇宙图书馆的两种方案。

关键词元宇宙第三空间图书馆虚拟空间引用本文格式梁洁纯,许鑫.临境图开: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J].图书馆论坛,2023,43(2):98-107.Development of"Third Space"in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verseLIANG Jiechun&XU XinAbstract The theory of"Third Space"provides new ideas and vitality for the special restructuring,scene cre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of librar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tegrating all kind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metavers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third space",so that the virtual space based on metaverse can play the role of place.First of al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third space"concept of the metaverse,which contains freedom,equality,individuality,diversity,sociability and self-display,changes the originally incomplete,immature and less humane ideas,and strengthens the consciousness of humanism.Secondly,it proposes to use the technology of metaverse to reshape the five scenarios of reference service,educational scenario,content production,data protection and social scene creation,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third space"in library.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wo options to realize the metaverse library when metaverse becomes a real"third space".Keywords metaverse;third space;library;virtual space98◎2023年第2期◎值”[1]的倡导下,该理念引发国内图书馆界关于空间再造与新模式的讨论,包括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空间、知识共享空间、社会创新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等,激发了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活力[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6-27作者简介:阿梅尔・余埃特(Armel HUET ),男,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城市研究】21世纪的城市世界:从技术逻辑到“去中心化”的人本空间(法)阿梅尔・余埃特(Armel HU ET )(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雷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监控;社会学 摘 要:本文探讨了21世纪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将导致的问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可能呈现出7种不同的趋势,并相应地带给我们不同的社会问题。

作者认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技术规划师,而应该将人文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引入到城市建设中,借助于“城市方案”来监控城市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 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5)06-0032-05 我今天想讲的是21世纪的城市问题。

我想同大家一起讨论三个问题。

我认为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是有着根本性意义的。

①在21世纪,城市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趋势,会有一些怎样的特点;②如何来监控城市的发展;③我们作为城市方面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城市规划师,如何将人文科学引入到城市当中;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城市发展的现象,同时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说提供咨询、执行一些项目等,来帮助、引导城市的发展。

在21世纪我们将会看到一种怎样的现象呢?在我看来,21世纪将会是一个全球普遍城市化的世纪。

一些主要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将经历一个重要的城市化过程,比如说印度、巴西还有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之中,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现象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

我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中国在今后几十年中将有3亿甚至5亿人口涌入到城市中,而且他们将主要集中于沿海的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社会学家一方面要去理解这种城市化的现象,同时我们也要对城市未来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要进行一种展望式的研究,不仅仅要分析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同时我们还要进行预测,未来的城市它将会是怎么样的,未来的城市发展将呈现一个怎样的趋势。

众所周知,没有展望也就没有我们的人类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类具有一种展望的本性,从来都不会局限于现状,它总是在回顾过去,或展望将来。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思考别类的社会。

人文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它也是具有这种展望性的,我想这是人类学意义的本性所在。

托克维尔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指出完全平等的社会可能会带来一种怎样的后果,这种绝对的平等可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维博则在20世纪初就提出随着社会的组织越来越严密,会出现一种越来越强的理性,而官僚机构也将不断地发展,这本身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个政治家如果不进行展望而仅仅局限于管理现在的社会,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通过以上简短的话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作为社会学家必须要进行思考,我们要明确未来的城市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在同大家一起展望未来城市社会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城市现状究竟是怎么样的。

我所要讲的东西在座的有些可能已经知道,但是我认为这些东西有助于我们以后的讨论。

目前全世界有4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在法国这个比率已经达到了80%。

而在50年前我们的城市人口比率仅仅是50%,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到2015年全球人口城市化比重将达到55%,2020年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将达到80%。

当然不同的学科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数据也会第16卷第6期2005年1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 ngji Uni v e r si t y J o ur na l So ci a l Sci e nc e S e c t io n Vol.16No.6 Dec.2005有所不同,但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发展,并且可以看出这个发展的规模有多么巨大。

我不想向大家介绍中国的有关数据,我仅想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多么得快。

我于1972年、1974年和1976年来到中国,当时我也到过上海。

但是在我今天再次来到上海的时候,我发现我今天看到的上海已经不是我当年看到的上海了,我根本认不出这是我过去所到过的那个城市。

在这短短的30年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参照器,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中国城市人口的集中正在不断地发展,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要很好地生活在城市中将会越来越困难,城市中的不平等现象将会逐渐加剧,城市将成为21世纪冲突的主要来源。

在给我的学生讲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时候,我总会举墨西哥城的例子。

我一般会问:“在未来,太阳还会在墨西哥城上空照耀吗?”因为在20世纪初的时候,墨西哥城的人口仅仅是50万,而现在已经达到2000万;而且墨西哥城集中了所有世界上大都市可能存在的弊病,如污染、交通的瘫痪、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不平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

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文化设施、医疗、卫生状况、住房、还有享受公共设施等方面,都会出现急剧的不平等。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公共空间的质量急剧下降、犯罪率急剧上升的情况。

更严重的是出现了一种社会分隔现象,因为地价差距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城市中富人和穷人之间居住非常遥远,或者说完全的分隔,由此治理这个城市也就越来越困难。

在座的各位,作为研究社会、研究城市的老师或者学生,你们或许会认为这只是墨西哥城的问题,与你们没有关系,就像法国人当年一样。

法国人当年就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速度,而不会出现犯罪率上升等情况,但是现状是现在的法国正在经历当年墨西哥城经历的种种弊病。

要很好地管理一个城市,其成本是非常高的。

要处理城市的交通,处理城市的垃圾等等,将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纽约市就已经因此而二度陷入即将破产的境地。

我不想在此浪费过多的时间来为大家描绘灾难性的城市未来,只要看一下世界各个城市的发展,无论是拉美、北美、亚洲还是非洲的发展,大家就会知道我刚刚所描述的灾难性的未来不是很遥远。

在谈了刚才的问题后,大家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未来的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未来的城市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组织?我们是否有能力来组织一个平和、稳健发展的城市?我们是否能在这些城市中创造一些集体福利的项目,能够在城市中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想与大家一起进行思考,思考未来的城市景观。

因而我向大家提出7种城市发展的趋势,这7种趋势并非是不可置疑的,它只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基础。

在过去出现过很多具有城市化进程参照意义的城市,比如说洛山矶、纽约、巴塞罗那(其公共空间的组织是大家非常热衷于讨论的)。

我想问大家的是,你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上海,它是一个代表着20世纪,还是21世纪的城市?换言之,上海是20世纪城市发展模型的扩大,还是我们所要研究的21世纪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1.技术性城市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城市生活是按照技术发展的节奏进行组织的。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随着技术更新而不断的重组。

西方正在对“技术对于人类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奴役者”这个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看技术究竟是如何被使用的,是使用技术的方法决定了技术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奴役者。

现在我想提出以下这个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是否要重新对城市,对我们所在城市的体系进行思考?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城市中的人,其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出行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其流动不仅仅是在国内,也在国际间流动。

而且在这种流动性中,老年人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

另一种现象则是人们越来越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相关的服务,享受公用设施,到达其工作地点。

人们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越来越短,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人每天平均要走5公里,而现在达到了40公里,今后将达到50公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谈论中越来越少地用到“距离”这个概念,而更多的是用到“时间”的概念,比如从雷恩市到巴黎市人们不会说有多少距离,而是说需要用多少时间。

随着流动性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地增强。

在法国,每年将接待7000万的游客,远远超过了其国家本身6200万的人口数目。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从33 第6期阿梅尔・余埃特:21世纪的城市世界:从技术逻辑到“去中心化”的人本空间 全球来说,家庭购买私人轿车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对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行管理?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显得尤为尖锐。

我的结论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城市正在进行一种重组。

在此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即随着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人们间的融合越来越简单,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这些特大城市中来,而非集中在一些中小型的城市?2.游牧城市在未来的城市中,城市的组织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地点、时间领域将会越来越多样化。

在传统的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社会当中,人们生活的时间、空间领域相对来说是比较单调和固定的。

比如说,大家现在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固定的空间中,从时间上来说可以相应地区分出工作时间、娱乐时间和家庭生活时间等等,每个人的社交圈也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当前的城市社会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时间、空间和社交模型正在被打破,它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由此而来的是人的属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今后,一个人的生活时间、工作时间和交往时间,不再会成为其他生活时间的主要原则。

当然每个社会、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在这一进程当中所经历的问题会不太一样。

比如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工业化的进程,这在其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所以现在人们的时间可能更多地是围绕工作时间来进行组织的,但在未来,这种模式将很快被打破。

人们工作的时间或者说整个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样化。

而随着人们时间组织的多样化,城市的组织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今后的城市生活中,城市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

在中国的这些时间里,我也发现,中国城市中夜间的工作密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其在白天的工作密度。

在未来,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在夜间的活动将越来越多样化,而且他所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很可能是在一个多样化的地域上、而非在一个同样的地域上进行。

每个人都涉及到多个地域,相应的,个人所归属的社会阶层也将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个人属性的多元化。

所以未来城市中的人是一个多元化的个体。

我们在考虑城市组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个体多元化的原则。

游牧社会给我们提出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面对城市游牧化的到来,我们在管理当中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就以城市住宅而言,在今后流动性非常强的社会当中,城市住宅应该是怎么样的?在日本,一般的公司职员因为城市地价越来越高,因而无法在市中心买房子,因此,他们必须住得很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