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接受电子教案
儿童文学概论教案

1、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儿童、 接近儿童。
2、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 生命力。
上篇 儿童文学原理 第一章 儿童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儿童是什么
儿童的概念 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 18 岁以下的公
民,(3-18 周岁) 。儿童是成人社会对 “童年”的普遍假设。 “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
故事性的构成
• 故事性是依凭故事元和叙事技巧的使用而实现
• 1.什么是故事元? 故事元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基本故事,也 称“故事核”。 故事元的意义 : 第一, 成为作品的故事核心 ; 第二,故事元能否演化出精彩的,富有吸 引力的故事,关系到未来作品的成 败。
故事性的构成
• 2、故事性的实现——调动相应的叙事技巧: 道具(矛盾体现物)的使用、悬念的设 置、故事的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成才趣味性的条件: 1、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 2、生动有趣的人物性格 3、事件的完满解决 4、语体上的简洁、明快和富于行动性 5、形式上的创意性
六、朴素性:儿Biblioteka 文学是“朴素”文学• 朴素作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之一,其意义可 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为儿童自身生命品性。 因单纯而朴素真实。一为作家的创作品性和人 格品性——以看似最简单不淡的故事打动小读 者,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透出机智和聪慧。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特质
一、现代性 1、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2、古代民间文学并不是“儿童文学”。
二、故事性: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
• 故事性: 故事性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 性之一,它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 事情节所造成的叙事特质。
• 故事性的意义:吻合儿童阅读需求心理。对 于儿童来说,喜爱故事、热衷于了解故事情 节是其阅读的天性。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 他们更喜欢环环相扣、娓娓道来的故事,故 事性强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文学理论马工程00电子教案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追问文学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第四章
文学创作—追问文学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第五章
文学作品―追问文学作品构成有哪些要素―第六章
文学接受―追问读者是如何接受文学作品的―第七章
文学批评―追问文学批评家如何评论文学作品―第八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追问文学自古至今是如何演变的―第九章
弗洛伊德
文学语言学
文学以语言符号来表现人与社会, 不能不涉及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 言问题
➢ 文学与音律、文学与节奏、文学 与修辞、文学与文体等
索绪尔
文学价值学
文学具有价值 ➢ 娱乐价值、审美价值、认识价值
和教育价值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价值
文学信息学
文学是一种信息,需要加以传 播 ➢ 文学与媒介、文学与出版、文 学与媒体、文学与市场、文学 与接受等
导言
一、文学理论的对象、方法和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 文学作为活动存在 2. 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3. 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 4. 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 ❖ 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 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
评家的评论
➢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 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 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 自己的力量。
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
宇宙
作品
艺术家
观众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新闻报道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能够提取主要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1.2 教学内容新闻报道的定义和特点。
新闻报道的结构:、、、背景、。
新闻报道的阅读技巧。
1.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新闻报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篇新闻报道,理解其结构和内容。
3. 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篇新闻报道。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篇新闻报道,总结其特点和结构。
第二章:说明文阅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能够提取主要信息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说明文了解事物的性质、功能和原理。
2.2 教学内容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引言、本论、结论。
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2.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篇说明文,理解其结构和内容。
3. 讨论:分析说明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篇说明文。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篇说明文,总结其特点和结构。
第三章:古诗文阅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特点和形式。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能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3.2 教学内容古诗文的概念和形式:律诗、绝句、词、赋等。
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文的阅读技巧。
3.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诗文的概念和形式。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首古诗文,理解其意义和情感。
3. 讨论:分析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首古诗文。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首古诗文,总结其韵律和节奏。
第四章:文学作品鉴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文学接受的过程解析PPT教案

净化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 ——《管子·内业》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
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
歪曲等。
第27页/共47页
➢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 “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 闷;
➢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 ➢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
(三)理解与误解
1.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而对于作 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 正解——还原;误解——异变
第26页/共47页
2.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 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符合作品 的实际。
文学接受的过程解析
文学接受的过程:
➢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第1页/共47页
➢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一)期待视野
➢ 1.期待视野的定义
➢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 斯提出。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 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 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 因,心理上往第2页往/共4会7页 有既成的思 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杨双安绪论——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授”之谓——重“授”重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与“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课程2、出版了专著、教材:吴研因《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1、《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2、国语、国文合称“语文”。
师范院校开设: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1、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师范院校统编教材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2、引发“教学法”与“教学论”之争“教学有法”——法则、原理(科学性)“教无定法”——方式、方法(艺术性)←(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1、受国外的影响:美国《明天的教师》:“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国内教育界: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连续召开三次全国性的“学科教育学研讨会”3、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张隆华《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世界教育学理论研究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欧美传入的教育学——(大)课程论2、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统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内容)(目的)统一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手段)(过程)二、学科学习的动机(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语文教师邓拓《燕山夜话》:《讲一点教授法》毛泽东:“十大教授法”《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的种类、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文学批评与鉴赏等方面。
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对文学理论有一定兴趣,希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的学生。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理论框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讲:文学的基本概念a. 文学的定义b. 文学的性质和功能c. 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2. 第二讲:文学的种类a. 诗歌b. 小说c. 戏剧d. 散文3. 第三讲: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a. 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b. 文学作品的结构c. 文学作品的风格d. 文学作品的内容4. 第四讲:文学批评与鉴赏a.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作用b. 文学鉴赏的标准与方法c.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步骤5. 第五讲:文学作品分析实例a. 选取一部诗歌作品进行分析b. 选取一部小说作品进行分析c. 选取一部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期末考试:对学生文学理论知识的考察,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理论教材,如《文学理论教程》、《文学鉴赏与批评》等。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学理论资料和文学作品,如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等。
3.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相关文学讲座和研讨会视频,如《文学大师课》、《文学沙龙》等。
4. 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学理论书籍和期刊文章。
汉语言文学师范-教案设计

汉语言文学师范-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设计基础1.1 教案的概念与作用1.2 教案设计的流程与原则1.3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1.4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1.5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第二章:课堂教学活动设计2.1 课堂导入的设计与实施2.2 教学主体的设计与组织2.3 课堂练习与作业的设计2.5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应用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3.2 学生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3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3.4 教学改进与创新的策略3.5 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实践案例第四章:语文课程教学设计4.1 语文课程的特点与目标4.2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4.3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4.4 语文课堂活动设计4.5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五章:文学课程教学设计5.1 文学课程的特点与目标5.2 文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5.3 文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5.4 文学课堂活动设计5.5 文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六章:语法与修辞教学设计6.1 语法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6.2 修辞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6.3 语法与修辞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6.4 语法与修辞课堂活动设计6.5 语法与修辞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七章:古代文学教学设计7.1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目标7.2 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7.3 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4 古代文学课堂活动设计7.5 古代文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八章:现代文学教学设计8.1 现代文学的特点与目标8.2 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8.3 现代文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4 现代文学课堂活动设计8.5 现代文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九章: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9.1 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9.2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9.3 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设计9.4 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与反思9.5 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案例第十章:教育实习与实践10.1 教育实习的目标与要求10.2 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安排10.3 教育实习教学方法的应用10.4 教育实习评价与反馈10.5 教育实习实践案例分析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明确、具体、可操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课文《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新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难点:如何鉴赏新闻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新闻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新闻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分析优秀新闻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新闻两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价值。
4.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新闻作品,体会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第二章: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芦花荡》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课文《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语言接受能力 生活体验 文学艺术修养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 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 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 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 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 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读者的主体性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自由性 读者的主体性 • 对应的客体 • 审美活动的方式 • 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 • 审美创造的思维方式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 “缀文者”与“观文者” 二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审美方式不同 读者的接受影响作者的创作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 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接受美学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德国 代表人物:尧斯 伊瑟尔
主要特点:把艺术欣赏,即读者 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心的 地位。
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
尧斯的观点:
尧斯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文学作品 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读者 “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身 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的力量。”
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 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 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 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Hale Waihona Puke 动机二、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
➢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 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 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 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
者而写的。……在作者、作
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
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
串的反应,它本身还是形成 历史的又一种力量。
姚斯
——姚斯:《作为向 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伊瑟尔
可读的文本/可写的文本
将读者直接等同于作者, 从而肯定读者的主体特性。
罗兰·巴特: 《S/Z》
读者的作用
文学活动的主体
(二)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文学接受的理想状态
主客体和谐 以作品为中心
文学接受 包括阅读、鉴赏、批评等
主客体可能相排斥 以读者为中心
强调:对话; 没有阅读,作品不可
能是美的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理论对艺术接受的研究
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接受美学改变了研究的重点:
把艺术欣赏,读者对艺术的接受放到 了中心地位。
尧斯举了一个例子:
费陀的《芬妮》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伊瑟尔的观点
“空白”理论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白”, 它存在于情节、对话、生活场景、人物 性格、心里描写等方面, 这些“空白”所 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 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读者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 再造 再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 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 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
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文学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精神
生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 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 动态关系之中。
*作家和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主
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整体性的人,必然要受到文学活动以 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同一
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 境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 或少的不同。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关于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 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阅读+未阅读
文学接受
共
同 纯粹的精神活动 指
向
阅读/欣赏行为
强调消费主体的经 强调接受主体的阅读 文
济能力、闲暇时间等 能力、文学修养等
学
消费研究视角比较 接受研究侧重于审美 鉴
复杂
经验或艺术心理
赏
低层次的文学接受 高层次的文学消费
伊瑟尔:“召唤结构”
英加登
英加登:“空白”、“不确定点”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海德格尔 18891976
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 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 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 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 窖里的马铃薯无异。
——海德格尔:《艺 术作品的本源》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 学作品作为“物” 的客观存在,仅具 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 读、欣赏,潜在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才 能被激活,成为活 的文学作品。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 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
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
亚里士多德:“净化”观念 孟子:不以意逆志
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 我何暇与人批《金瓶梅》?
全以我此日文心, 逆取他当日的妙笔, 则胜如读一部《史 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
(三)所谓文学接受:
是一种 以文学文本为对象、 以读者为主体、 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 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 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 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 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 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 性、艺术上的微妙性, 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 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 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张大千:《云破 月来花弄影》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 ❖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