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三、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从1903年起,各省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 制我国铁路、矿山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在全 国展开起来。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和苏杭甬铁 路是当时斗争的焦点。1905年9月6日清政府 签订《收回粤汉铁路美国合兴公司售让合同》, 中国以675万美元的代价将粤汉铁路赎回。四 川人民于1907年争得了商办川汉铁路的胜利。 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挽 回了部分路矿利权,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 性。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 义表达出中国各族人民渴望建立一个民 族独立,民族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的强烈愿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 向和具体道路。 ----刘亚东《试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社会 作用》,2003.4《长春大学学报》
“三民主义”是一种建设近代国家和近代 社会的理论。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民生主 义的口标和民权主义的政府建构,是自相矛盾 的两极: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以培育中产阶级 为口标的社会改造方案;民权主义设计的却是个 “大政府小社会”模式。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 缺乏付之实施的条件,社会改造无法实现,而 “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则为国家权力挤压社 会自治空间留下隐患。 ---- 沈渭滨《论‘三民主义”理论中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 究》,上海200433
(1)、从人权到民权
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于 天赋之权利,不得侵犯人自由,如言论、 思想、出版等事。 邹容-----《革命军》
20世纪初年,随着人们人权意识的不断觉醒,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已不只是少数先进知识分子 所独有的思想,而且也为整个近代知识分子群所 认同,从而形成群体意识和社会思潮。近代知识 分子也完成了从人权意识到民权意识的觉醒。 ----何一民《论辛亥革命前 近代知识分子人权意识的觉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这是学生感觉学习起
来比较吃力的地方,作为初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不要讲的过于艰深,只要明
确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和民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成为一种风气。掀起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
潮,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
思想武器,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对传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显着的贡献。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明确宣布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
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
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
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
(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
(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
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
提。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说明它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及发展一、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1、客观原因:(1)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19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到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政治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中国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化工具的共识,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而清政府在遭到了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的走狗。
在经济上,凭借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特别是对路权、矿权的掠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巨额的赔款更是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2)清政府的“新政”清政府的新政其结果并不如他所料,反而进一步暴露了他统治的黑暗,这就成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爆发的内因了。
思考:清政府的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本质?从背景角度看,1901至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岌岌可危。
这种形式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打扮”,寻找与资产阶级的妥协,于是开始实行所谓的新政。
从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绝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政权,而是一个能适应帝国主义要求的政权,以此来博得列强的信任。
换得帝国主义对其政权的支持,同时也以此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止革命,摆脱国内危机。
《辛丑条约》虽然是清政府摆脱了来自国外的危机,但是国内危机却显然是更加严重了。
不但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广大群众只能感到处埋伏着待燃的火种,而且属于上层社会的一些阶级、阶层,包括各地的士绅、中小地主、商人、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清朝政治的不信任感也空前的增长了,为了使这些阶级、阶层感到这个政权还有希望,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弹起三年前也就是1898年光绪皇帝弹过的变法调子。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几种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1、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并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的发动战争,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2、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的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从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3、在各种爱国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2、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4、以上事情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机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9c50f628ea81c758f57839.png)
[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梳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表现①政治上,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
②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等权利,扩大投资设厂。
③军事上,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的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影响:造成了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政府实施“新政”(1)目的: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内容: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影响: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1)表现①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展开。
(2)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原因: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2)主要传播方式①接受西方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翻译西方书籍: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
③创办进步报刊: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3)影响①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②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革命团体的建立(1)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成立的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一、历史背景: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清政府的“新政”。
为什么实行“新政”: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新政”内容: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正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使资产阶级无法容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备了反侵略和压迫的革命力量。
4.抗捐抗税和收回路权的斗争。
从1901~1910年间仅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就达千次之多。
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收回利权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特点。
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收回利权运动的高潮,四川保路同志会所提出的“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具有鲜明地反对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性质。
为了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从湖北抽调兵力,造成了武汉的兵力空虚。
因而,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高了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约集华侨志士二十多人,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团体——兴中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目标】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必然性和偶然性)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政党准备、军事准备)【情景平台】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哪些阶级、阶层作出了反应?【知识平台】一、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_______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上__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_。
2、“新政”激化矛盾目的:适应_______,安抚_______,缓和_______,巩固_________。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清政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____________。
4、全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190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人民收回粤汉铁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1、思想准备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思想武器:天赋人权、__________。
刊物:S. . . . .《国民报》、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心:东京,日本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战:性质__________;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推动了革命团体建立,为辛亥革命做舆论准备2、组织准备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意义1894年华兴会留学生学界蔡元培1906年3、政党准备①成立条件阶级基础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
②机关刊物__________③组织形式: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革命章程。
④组织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体参加,具有全国规模。
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

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相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来说,高中历史知识点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因此相对增加一些难度。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表现①政治上,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
②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等权利,扩大投资设厂。
③军事上,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的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影响:造成了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政府实施“新政”(1)目的: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内容: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影响: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1)表现①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展开。
(2)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原因: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2)主要传播方式①接受西方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翻译西方书籍: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
③创办进步报刊: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3)影响①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1、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1、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孙中山的诞生地——广东香山翠亨村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号中 山,广东香山翠享村贫苦农民家庭。父为佃农兼更夫。 哥哥早年去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火奴鲁鲁岛)做雇 工,成为华侨资本家。孙中山在家乡读3年私塾,12 岁到檀香山,在其兄资助下,先后入英、美教会学校 读书,完成中学学业。后到香港就学,接受资本主义 教育,涉猎资产阶级哲学、历史、政治、军事书籍, 打下西学基础,眼界大开,“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 天地之想。”
1894年,孙中山在北上天津时上书李鸿章,认为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 在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
这封信的基本主张比封建官僚的洋务论虽进了一 步,但并没有超过同时期的康有为的上皇帝书的水平。
(3)结论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的思 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直到甲午战争 时,他基本上还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范围,在这以后, 才有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萌芽。
著有《觉颠冥斋内言》等。有《唐才常集》。
3、孙中山与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
(1)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2)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 1900年6月,孙中山乘义和团运动高涨
之机,在惠州发动了反清起义。
请您思考
惠州起义失败后,与广州起义失败截然不同 的是,“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 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之不成矣。前后相较, 差如天渊”,为什么?
1900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后改名为自立会,联络长江中下游会党,入会者达 10余万人。自任总司令,设总机关于汉口。7月,又邀结社会名流和会党首领在上 海张园召开国会(亦名“中国议会”),容闳和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任总干事。 国会提出了既反清又拥护光绪帝的矛盾宗旨,实际上是企图排斥慈禧太后集团,建 立一个以光绪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国家。会后赴汉口,组织自立军,任诸军督办,拟 于8月9日起义“勤王”。因待康有为汇款接济,起义延期。8月21日晚被张之洞 逮捕,次日被害。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 纷纷出现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 书》一文,针对康有为散布的“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 的谬论,进行有力的批驳。
➢ 康有为认为,革命就要流血、死人。章炳麟指出“要改变专 制政体,流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革命和立宪,都是如此。”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 纷纷出现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 纷纷出现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 (1869-1936)
中国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初名学 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省余杭 人。幼年从外祖父读经,研读《史记》。少年 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习史学、经学、 文学。后加入强学会,1895年参加维新运动。 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苏报》,倡言革命。 1903年因“苏报案”,发表《驳康有为论革 命书》和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 狱后被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 《民报》,发表学术论著,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09年(宣统元年),与陶成章等改用光复 会名义活动。次年设部于东京,被推为会长。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 密顾问。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 此后思想渐趋保守,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 的国民党,退出政界,专事讲学。著述甚丰, 除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外, 部分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今人编有 《章太炎全集》。
香港兴中会
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孙中山又在 香港成立了兴中会。
香港兴中会也没有明确宣布革命,但入会人须宣
誓,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香港兴中会成员除了孙中山和他的香港旧友陈少 白、陆皓东等人外,还有属于辅仁文社这个组织的一 些人员。杨衢云被选为香港兴中会会长。
(2)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
(2)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斥孙中山为“乱 臣贼子”。
(3)孙中山伦敦遇险
囚禁孙中山的密室
3、孙中山与义
唐才常
(1867~1900)
清末维新派领袖。字黻丞,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出身。早年就读于长沙 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1894年肄业于两湖书院。中日甲午战后, 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谭嗣同在浏阳兴办算学馆,提倡新 学,在长沙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又创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 1898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成为南方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
➢ 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青年时期对他的前辈广东人洪秀全的事业 表示敬仰。
后来在香港学医期间,孙中山接受了洪门的传统 反清思想。
“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杨鹤龄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与朋友合影。 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后立者为关景良。
(2)曾上书李鸿章,希望改革政治制度
十七岁的孙中山
孙中山十岁时在村塾读书 的地方——冯氏宗祠
(1)早期教育的特点
➢ 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少。 他所接受的是西方国家培养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教育,但 由此他接受了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 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它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经验 比同时期的康有为多得多。他的出身也同来自官僚家庭 的康有为不同。
2、兴中会的成立和第一次武装起义
(1)兴中会的成立
檀香山兴中会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
山成立了名为“兴中会”的组织。
檀香山兴中会以救国为宗旨,“是会之设,专为
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 创兴是会,以伸民志而扶国宗。”
参加人员为当地华侨工商界人士(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