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9《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9《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9《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三首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2.掌握三首古诗的各自特点和意义。

3.学习唐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锻炼学生对古诗赏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受古诗带来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三首古诗的解析和理解。

2.利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之美。

教学难点1.唐代古诗的韵律与修辞的理解。

2.在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导入:播放相关古诗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逐句领读三首古诗,进行语言文字的解析。

3.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与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涵义。

4.导学: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5.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

四、教学方法1.听力训练法:通过播放古诗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析古诗内容。

3.体验感悟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古诗带来的美好情感。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每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加深对古诗的认识。

五、教学工具1.投影仪2.音响设备3.古诗教材4.课件六、课后作业1.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准确表达古诗的内涵和情感。

2.完成古诗课后习题,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准备下节课分享自己所选古诗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美的力量,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欣赏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是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从军行》一诗进行背诵或默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唐代诗歌里感受了边塞战事的激烈。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朗读题目,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晓”“迎凉”,理解词义,从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天亮。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天亮之前,诗人走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突然)有所感慨(感想)。

2.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陆游呢?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具有很高成就。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板块三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

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并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但鉴赏诗词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以读悟情,积极思考,乐于表达,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并默写古诗。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运用积累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3.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运用积累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2.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难点:继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作品,体会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陆游生平及其它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陆游作为我国古诗词留存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近一半都在抒写和吟咏爱国情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陆游的诗,一起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回顾交流,引领学习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古诗《示儿》,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边读边想学习古诗有哪些好的方法?(课件出示:古诗《示儿》)(1)学生齐读。

(2)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有:看注释,查工具书,反复诵读,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

2.自由读古诗,想想陆游在临终前唯一感到悲伤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但悲不见九州同(板书:悲,九州未同)。

3.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他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事都与自己无关了,可他却又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感到悲伤。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资料。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1)《示儿》的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

南宋偏安一隅、屈膝求和,陆游深以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多次罢官闲居,最后回到家乡。

他一生壮志未酬,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陆游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将“北定中原”作为遗愿,于是写下《示儿》这首诗。

(2)陆游的生平: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古诗的朗诵和表达
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朗诵和表达方式不熟悉,难以准确地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解决方法:通过示范、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诵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3)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具体包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杜牧的《江南春》。这些古诗以景抒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②将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用符号和线条表现出来,如《望洞庭》中的“清秋月”和“湖光山色”,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③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古诗接龙、古诗猜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反思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3.学生的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不足。在课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内容的讲解和展示,通过讲解、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文字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义,感受其中的审美情感。

2.难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来解读古诗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3.学具:学生课本、习题集、笔、纸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吟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请学生大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让学生围绕古诗文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第三步:课文解读(20分钟)1.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3.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以情感为基础,用语句为载体,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文鉴赏(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古诗进行联想和对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仿照《古诗三首》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选择不同的题材和情感来创作古诗,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解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册相关题目。

2.继续欣赏古诗,感悟其中的美。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从军行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2.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

(2)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教师提问: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①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 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
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2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3. 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1 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 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 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 5. 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 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 的心)
3. 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 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1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习作 语文园地
的心理活动。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 2 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
心活动。
1. 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 方法。
72 刀
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
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
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古诗三首
军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
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 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 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 队)
2. 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清贫
课时
教学要点
3 1. 会认 29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6 个字,正确读写 26
2
个词语。
2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 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1 4. 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预设:
5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 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 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 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 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 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 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 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 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
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4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 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4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
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 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设计意图】 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
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
2. 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 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 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 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 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 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 情的心灵。 5. 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 / 出篱门 / 迎凉有感) (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 (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 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 预设: 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 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 6.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陆游写的另一首古诗《示儿》,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为学习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做好铺垫。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4篇
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
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 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
意。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 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 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
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
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 析字词,明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