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促进作用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来促进学生
的深入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1. 鼓励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和学习知识。

2.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明确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总结研究结果等。

3.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分
析和评估信息,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4. 促进跨学科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发展,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的学习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并培养跨学科综
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1、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

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6、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缺点: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因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而忽视过程的控制、群体的参与和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

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3、缺乏师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重要的是教师也要完全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把握。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开放的、无法量化的、不易操作的,教师往往无所适从。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重要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着显著影响,而且具有广泛的生活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学术、职业以及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通过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研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自主阅读、合作研究和实践实验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还能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科研潜质。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并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在职业发展中尤其重要,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员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来应对变化多样和不断发展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在职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实工作环境中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研究性学习对个人成长也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还能够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导向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有信心。

这种自信心和自我导向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自我实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在于它对学术、职业和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术发展;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性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生的意义及影响分析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生的意义及影响分析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生的意义及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了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其重点在于提供一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一、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生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探究、研究,能够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掌握自己所学知识。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而非班级与教师的配角。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知识。

3.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常常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成为一个团队中的一员。

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协作、合作,从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影响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我管理学习进度,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统筹协调、原创创新的潜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自主的探究与解决。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知识的含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 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改进思维,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

2024年研究性学习总结

2024年研究性学习总结

2024年研究性学习总结
2024年,我进行了许多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我的总结:
1. 研究性学习的好处:通过研究性学习,我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从而提高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收集和评估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研究方法:我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获取信息和数据。

这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能够获得全面和实时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我的研究主题。

5. 学到的教训: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学到了许多重要的教训。

其中之一是重要的做足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信息、规划研究时间和资源等。

另一个教训是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的态度,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得出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总之,2024年是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年,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主题,我增加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和成果。

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以继续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取得进步。

第 1 页共 1 页。

研究性学习优缺点

研究性学习优缺点

研究性学习优缺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索和发现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它鼓励学习者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形成结论等多个步骤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以下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
1. 激发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兴趣。

2. 提高综合能力:学习者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锻炼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3. 培养深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鼓励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建立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记忆和传授知识。

4. 培养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通常涉及小组合作,通过合作讨论、分工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

缺点:
1. 时间和资源需求:研究性学习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和设备,这可能对学校和学生自身的条件造成限制。

2. 可能导致混乱和困惑:对于一些学习者来说,研究性学习可能会给予他们过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导致他们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3. 需要较多的指导: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不能完全依赖学生自主探索。

4. 不适合所有学习者:研究性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不适合所有学生。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项目中,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首先,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研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面临复杂的问题或挑战时,他们需要大胆地提出新的观点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富有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去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这种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学会寻找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网络和实地调查等,从而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种信息素养和资源获取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这种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发展和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对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优缺点

研究性学习优缺点

一、研究性学习优点:1.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2.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3.研究性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4.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5.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6.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活了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缺点:1.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学。

2.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材料,到户外或社会上进行考察和调研,由于安全问题日益敏感,现在要组织学生搞一次出校门的考察或调查活动极为困难。

3.相对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随机出现的问题。

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很难把握好分寸。

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5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尽管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操作,实施起来费时费力,要求评价者具有较高的评价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
促进作用。

乌兰浩特十三中朱璐1.能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的眼界更宽,更加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高校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这实际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偏差造成的。

我们以前的教育从来都是教师一古脑儿把所有的结果性知识倒给学生,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能理解、能运用,都让他们死记硬背,再加上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向作用,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是只重知识传授而不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了。

可现代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究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衡量其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就算非常成功了。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就是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现代教育观提供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从旧有的模式中走出来,跟上时代的需要。

2.能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纠正我国教育中存在多年的高分低能现象,使教育更能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我们传统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把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用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练、大学考,讲的是知识、练的是知识、考的还是知识。

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孕育出了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方式,这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

因为人光有知识而没有生活和生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以前的教育虽也在提倡学生的创造能力之类的东西,但由于高考考不到这些能力,于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苍白到只剩下一纸空文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那些聪明、刻苦的学生是很容易考到高分的(这从每年高考成绩中完全可以看出来),但由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太投入,精力太集中,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做需要动手、需要创造的事情了,甚至有很多学习尖子们在家中连家务事也不干了,所以他们虽然最终考了高分,但实际动手创造能力一点也没有。

相反的,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上去了,反倒还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有许多人后来还能够成为指挥和控制那些成绩优秀人才的老板之类的人。

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因为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绩合格,就必须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和操作,要不然他会什么都得不到,你再怎么聪明,你都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去背,这就迫使学生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才行。

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何愁没有创造能力呢,怎么还会高分低能呢,如果他既能把其它学科课程学好,考出高分,又能把研究性学习学好,有了很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那他还成不了科学家吗,还能不获诺贝尔奖吗?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带来了一场由被动地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这样才更能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纠正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3.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

一个人的“能力”等于他的“智力”加上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所遇到的“机会”。

就我们传统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智力改变帮助并不大,通常所说的“发展智力”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个弱智儿童发展成正常人的智
力水平;我们以往的课程能做的只能是传递知识与提供机会。

但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的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欠关注学生“如何学知识”和“为什么学知识”及“学谁的知识”,而恰恰是后面三个方面与能力关系更密切。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需听老师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就行了,至于说他能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怎么去使用这些知识,基本上就顾不到了,即便是有人顾及,也只不过浅尝辄止。

这样给他们亲自动手提高能力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殊不知机会与能力又是成正比的,如果学生没有提高能力的机会,又从哪里得到能力呢?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因为全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是不言而喻的,有了更多的机会再加上学生的刻苦学习,又何愁没有能力呢。

4.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学习。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迅猛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除了前面所说的观念更新外,更主要的还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更新才行。

可是在以前,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对教材、大纲已经比较熟悉,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学习了。

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就有点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这样老师们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跟上时代而不会被淘汰了。

5.能建立一种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在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觉得在那种教学体制下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因为知识在教师那里,对错的标准也在他们那里,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屈居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有学什么,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不管你愿不愿学你都得学。

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肯定不会和谐。

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自主的主动地位。

教师的指导的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启发不代谋,引导不指令,点拨不强加,解惑不灌输;指导策略是教师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人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

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应该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学校和教师只起帮助和指导作用。

学生可以自主地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了发言权,老师如果不去和学生一道亲自参与研究,那你就没有了发言权,就只得听学生的,这样,在课题面前,师生就真正平等了。

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平等互助。

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了。

诚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它是国家有关教育法规规定的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讨厌甚至是反对而停止。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只能从头学起,认真对待,不管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处还是麻烦和危机,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和规律,科学而有序地开设好这门课程,为高中新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