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说课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说课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说课材料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通判

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

(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3)影响

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

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

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

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④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⑤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③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