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震小知识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1.1 地震是什么哎呀,说到地震,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电视上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地震嘛,简单说,就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因为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的剧烈运动。
好比你家里那瓶饮料,摇晃得厉害,瓶盖一打开,喝一口就“嘭”地喷出来!不过,这个“嘭”可不是开玩笑的,震动能让地面抖得厉害,连坐着的椅子都能被抛起来,真是让人心慌慌的。
1.2 地震的种类说到地震,其实也有很多种类呢。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板块运动型”的地震,就是那些大地壳板块在挤压、碰撞、拉扯的过程中,突然“嗷”一声就爆发了。
还有一种是“人为型”,就像你在地下室搞搞挖掘,结果一不小心挖到了什么,这种情况也是会有震动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闯祸”的感觉?不过,地震发生的时候,咱可千万别慌,得学会应对才行。
2. 防震准备工作2.1 家庭防震措施好吧,咱们既然知道地震来袭的时候得小心,那平时的准备工作就得提上日程了。
你想啊,家里得有个“避震包”,里面装着水、干粮、手电筒、药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就像去远足之前,背上满满的装备,能让你心里踏实得很。
再说,家里的家具也得固定好,别让它们在地震中变成“飞行器”,给你造成二次伤害。
比如,把书架靠墙,尽量别把重物放在高处,要是那东西掉下来,嘿,那可真是“倒霉”的代名词。
2.2 地震演练防震准备不仅仅是备齐物资,还得通过演练来增强全家人的意识。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在学校里演练火灾逃生,结果大家都在那儿嬉笑打闹,但其实这是为了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知道怎么做。
同样的道理,咱也可以在家里搞个小“演习”,像地震来临时,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蜷缩下来,保护好头部。
这样的演练,就算真遇到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3. 地震时的应对措施3.1 地震发生时嘿,万一真遇上地震,别慌,心态要稳!首先,记得不要往外跑,这可不是“运动会”,外面有可能更危险。
你可以就近找个结实的桌子,趴在下面,用手护住头和脖子。
预防地震小常识

预防地震小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以下是一些预防地震的小常识。
1. 了解地震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是预防地震的第一步。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造成地壳震动。
了解地震的成因、发生频率和地震带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2. 安全居住环境选择安全的居住环境是预防地震的重要措施之一。
避免在地震多发区建造房屋,选择坚固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确保房屋的抗震能力。
3. 室内安全在室内时,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找到安全的避难点,例如桌子下方或者墙角,躲避掉落物品的伤害。
避免站在窗户旁边或者靠近大型家具,以免被玻璃碎片或者家具压到。
4. 室外安全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
选择开阔的空地,保持距离,避免被掉落物砸伤。
5. 家庭应急准备地震发生时,家庭应该有一套应急准备措施。
准备应急包,里面包括食品、水、急救用品、应急灯等物品。
制定家庭应急计划,明确家庭成员的避难点和联系方式。
6. 安全疏散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疏散,要按照疏散路线和指示进行行动。
避免使用电梯,选择楼梯下楼。
在疏散途中,保持冷静,不要推挤,遵守秩序。
7. 学校和工作场所的防灾演练学校和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防灾演练,提高师生和员工的应对地震的能力。
演练内容可以包括室内避险、疏散逃生等,帮助人们熟悉应急措施。
8.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做出应对措施。
公众应积极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并按照预警指示行动。
9. 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地震发生后,可能会有人员受伤。
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例如止血、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可以帮助救助伤员,减少伤亡。
10. 积极参与地震防灾宣传地震防灾宣传是预防地震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积极参与地震防灾宣传活动,提高地震防灾意识。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地震防灾知识,参加相关培训和讲座。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以下是10条简短的防震小常识:
1. 地震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就近躲避,不要乱跑乱窜。
3. 选择结实的桌子、柱子等物体附近避震。
4. 保护头部,用枕头、书包等物品护住头部。
5.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6. 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受伤。
7. 不要靠近窗户、玻璃等易破裂的地方。
8. 不要乘坐电梯,选择安全通道逃生。
9. 在户外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危险物。
10. 了解地震预警信号和应急逃生路线,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这些简短的防震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
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灾害风险日益增加,防震减灾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防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1. 安全环境评估在购房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房屋。
可以通过查看房屋的抗震等级和结构材料等信息,来评估房屋的抗震能力。
2. 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包括墙体、梁柱、地基等部分。
发现有裂缝、变形等情况时,应及时修复,以保持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灾害逃生规划制定灾害逃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家庭成员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径和集合地点,设计好逃生道路,确保能够及时安全地逃生。
4. 固定家居用品家居用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物体。
我们需要将大型的家具固定在墙壁上,防止其倾倒和滚动,以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5. 储备应急物资在发生灾害时,应急物资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储备足够的食品、水、医疗用品、应急工具等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6. 注意室内安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玻璃、石膏板等易于破碎。
我们需要迅速寻找安全的位置,避免靠近这些易碎物品,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参与防震演习参与防震演习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应对地震的方法。
学习正确的防震避难姿势和逃生技巧,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提高生存率。
8. 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天气预警能够提前通知我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警,了解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地点,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9.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灾害发生时,伤者的数量往往很多。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等常见急救技能,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10. 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工作,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了解社区的灾害风险和防灾措施,与社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以上是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灾害中减少损失,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抗灾能力。
预防灾害始于日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防震小知识点总结

防震小知识点总结1. 安全意识在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
平时要多加强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危害及防护措施,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
2. 预案准备家庭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包括成员应该怎么做、逃生通道、集合地点等。
家里应该准备好应急包,包括食品、水、药品、衣物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3. 室内安全地震发生时,要尽量远离大型家具、电器等易倒倾物品,躲到桌子底下、门框旁或者墙角等较为安全的地方。
避免站在玻璃、镜子等易碎物品旁边。
4. 室外安全在户外时要远离高楼、建筑工地等,避免受到建筑物倒塌、坠落物伤害。
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躲避。
5. 逃生技巧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快速冷静地逃生,避免拥挤、踩踏。
尽量用手捂住口鼻,避免吸入灰尘。
遇到火灾要尽量选择安全的通道逃生。
6. 安全装备在地震发生前,建筑工程师会对楼房进行结构安全评估。
如果住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该装备地震抗震的设备,如避震支座、建筑加固等。
7. 危险品处理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排除火灾、电气线路故障等危险。
对于瓦片、玻璃等易碎物品要及时清理或堆放在安全的地方。
8. 紧急救援对于受伤的人员要及时进行紧急救援,如拨打急救电话、做简单的伤口处理、避免次生灾害等。
9. 防震建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方面,要加强地震安全概念,采用抗震设计及工艺,选用抗震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稳固。
10. 社会救援在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应及时支援地震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政府应提高地震预警和救援能力,减少地震对人民生活和产业的危害。
总而言之,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都是一种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防震知识的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希望以上总结的防震小知识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障自己的安全。
防震小知识5条简短

防震小知识5条简短
防震小知识5条简短
防震小知识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灾难发生。
下面是五个防震小知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的灾难中保护自己。
1.学习抗震措施:地震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应该熟悉地震安全知识,了解
地震时应采取的抗震措施,以免在发生地震时慌乱失措。
2.精心设计抗震建筑:地震是灾变,我们在建筑时应重视抗震设计,使建筑物
在发生地震时不易倒塌,从而减少地震的损失。
3.注意防震安全: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前往结构坚固的安全地带,远离墙壁、
柱子和树木,以远离杯罩,以免遭受落块、碎片等伤害。
4.使用抗震阀:抗震阀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一旦发生地震,它可以切断燃气
管道,保护管道免受中断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5.注意地震监测:我们在家里应配备地震监测设备,它可以自动检测检测到地震,从而提前预警,让我们有充足的应急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防震的五个小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避
免损失。
人类应该努力加强灾难防御,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的防护水平。
只要大
家共同努力,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安全和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防震小知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发生,却不常见。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得到的约5万次,可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有10多次。
全球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根据20世纪以来的资料统计世界上1/3的陆地地震发生在我国。
我国有30个省份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2、地震烈度我国根据地震烈度把地震划分为12度。
1度:无感;2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不稳的器皿作响;5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人站立不稳,房屋出现损坏,墙体开裂,檐瓦掉落;7度:行驶汽车中的人有感,房屋轻度破坏;8度:多数人行走困难,房屋中等破坏;9度:行人摔倒,房屋严重破坏,少数倾倒;10度: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房屋大多数倾倒;11度:房屋普遍倒塌,地表变化很大;12度;一切建筑物毁坏,动植物遭受毁灭,山河改观。
3、科学应急避险?室外避开①高楼、玻璃墙体、天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②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木料砖瓦堆放处等;③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灯箱广告、吊车等;避开石油、化工、煤气等易燃易爆和有毒物生产储存的场所④山脚、陡崖等危险环境,迅速撤到平缓开阔地带。
⑤在山上来不及撤离的可以到面积较大的树林或者森林中⑥遇到滚石、滑坡、山崩,要向垂直于它们的运动方向逃生,来不及撤离时,可暂躲在高大结实的障碍物后面,然后看情况再设法逃生。
如果你正在驾驶车辆①立即减速,做好靠边停车的准备,注意防止撞车事故②选择倒塌物坠落物少且不影响他人紧急避难的地方停车③停车后立即离开车子,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④来不及时,可下蹲或卧在车边紧急避险,然后视情撤离。
如果你是乘客要坐稳抓
牢,等车子停稳后,迅速撤离。
室内紧急避险所处的房屋具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抗震能力能在1分钟左右逃离到户外安全地带的,可以迅速逃离,如处在平房或者楼房一层。
不能在1分钟左右迅速逃离的,一般也应该暂躲临时避险处所,然后看情况再设法逃离。
室内相对安全的临时避险处所①贮存间、卫生间②办公桌、大衣橱、大沙发、课桌、排座、床、冰箱、机械等底下或者旁边③内墙墙根、大柱边、墙角等。
4、特别提醒①一般不能跳楼,特别是处在较高楼层的人。
②阳台和楼梯等多是抗震薄弱处,不宜避险。
③避开玻璃窗、橱窗及吊扇、吊灯等悬挂物。
④尽量远离煤气管道等有毒气源。
⑤在公共场所防止因慌乱拥挤而相互踹踏。
5、被困在室内①要等到外面有人时,直接呼救,或者用吹哨子、敲击脸盆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②被埋压在废墟下,要想办法,用敲击自来水管道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③如果受伤无法行动时,要注意节省体力,等待外部搜救。
6震后撤离的注意事项◆第一波地震平静后,迅速有序地撤离到户外开阔地带◆撤离时千万不要乘电梯◆已经撤离的人,不可随意返回,警惕余震造成房屋再次损毁而伤及人身。
7、被困者等待救援①要冷静沉着,不要乱喊乱叫,保持体力,改善环境。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等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但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没有完全倒塌的墙体和楼板等,以防余震时再次坍塌。
⑤不要随便使用室内电源、水源等设施及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者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8、灾后生活小知识◆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碗筷等餐具应煮沸或者用消毒剂消毒◆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按照医务人员要求,服用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防病◆生病时要及时找医院或者医疗队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