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ARDS40例临床疗效观察
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王燕;武彦秋;孙鹏;周启立;敬小青;包春玲【摘要】@@ 随着现代儿科危重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认识逐渐增多,临床应用呼吸机抢救ARDS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但随着对ARDS的病理生理和机械通气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发现用常规通气模式易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而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在成人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本研究就我院实施救治的11例患儿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05【总页数】2页(P405-406)【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通气;血气分析【作者】王燕;武彦秋;孙鹏;周启立;敬小青;包春玲【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随着现代儿科危重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认识逐渐增多,临床应用呼吸机抢救ARDS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但随着对ARDS的病理生理和机械通气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发现用常规通气模式易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而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在成人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本研究就我院实施救治的11例患儿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于我院儿童症重监护病房(PICU)住院的危重患儿,根据1994年美欧联席会议ARDS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300 mmHg(1 mm H g=0133 kPa);③两肺浸润影;④肺动脉楔压(PAWP)≤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增高的证据,诊断ARDS患儿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10岁,中位年龄3.7岁;原发病中重症肺炎6例,肺外感染性疾病3例(败血症2例,腹泻1例),溺水1例,膈疝术后1例。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_0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为临床救治ARDS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我院以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的58例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3年3月前我院以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的58例ARDS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病例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p(CO2)、p(O2)、PaO2/FiO2、病死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突出,作用确切,并发症少,故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标签:保护性肺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是指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及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该症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死率极高(40%~70%)的特点[1]。
目前,ARDS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以呼吸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治疗[2]。
因此,抢救ARDS的关键在于合理地使用机械通气方法。
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采用保护性肺通策略治疗ARDS,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本研究以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编写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RDS的诊断标准作为判断依据。
即:1)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2)急性起病,呼吸频率加快和(或)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3)低氧血症,吸纯氧不能纠正,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4)胸部X 线示双肺浸润阴影;5)肺动脉气压≤18mmHg,临床上心源性肺水肿除外[3]。
1.2 病例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我院以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的58例ARDS 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3年3月前我院以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的58例ARDS 患者作为对照组。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郭珊;王洪武;王中
【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
【年(卷),期】2013(29)11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目前ARDS死亡率仍较高,
【总页数】3页(P1129-1131)
【作者】郭珊;王洪武;王中
【作者单位】300457 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手术部;300457 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手术部;300457 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手术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姚行艳
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 [J], 廖晓辉;刘远飞;罗列
3.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贾彩焕;马龙先
4.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价值 [J], 蔡玉伟; 张宇茂
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J], 夏梦萍;王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泡复张手法及保护性通气在ARDS中的临床应用

肺泡复张手法及保护性通气在ARDS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提高ARDS救治成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
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比较两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呼吸机参数变化、插管上机时间、死亡率等。
结果:试验组PaCO2和pH 值基本正常,对照组则为CO2潴留和pH值降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结论: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使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减少插管上机时间,降低死亡率。
[关健词]ARDS;肺保护性通气;肺泡复张手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起病急,发展迅速,以急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常需机械通气才能挽救生命,但由于ARDS病变的不均一性,主要累及重力依赖区,过大的潮气量使肺泡过度的牵拉和过小的呼气末肺容积致终末气道和肺泡的反复开闭都会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目前,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达成共识。
本研究采取肺泡复张手法,即在机械通气时通过给予足够的气道压力,使塌陷的肺泡充分开放,且维持一段时间,从而增加肺泡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机体氧合的目的。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依据1994年美国欧洲ARDS联席会确定的ARDS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200(不论PEEP的大小);③胸片示双侧肺部浸润影;④肺动脉楔压(PAWP)≤18 mmHg或临床上无左心房高压的证据。
严格筛选病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病例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5)岁;对照组病例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4)岁。
1.2 方法所有入选病人均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试验组采取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单纯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肺泡复张手法具体操作如下:①将实施肺泡复张手法的病人给予镇静剂,使病人镇静状态达到Ramsay4~5级;②实施肺泡复张手法将FiO2调至100%,持续5 min后开始肺泡复张手法;③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CPAP,并给予35 cmH2O的压力,持续30 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④每8 h一次,连续5 d,记录基础状态和连续5 d的机械通气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⑤在实施肺泡复张手法期间,尽量减少病人与呼吸机脱开的次数和时间。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疗效观察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应用于重症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6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通气治疗法,研究组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分别在呼吸机通气前和通气后8及24小时后记录动脉血气分析数据和氧合指数,并记录各组机器辅助呼吸治疗所需的时间及疗效。
结果:研究组8、24小时后PaO2及氧合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机器辅助呼吸治疗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病死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标签:重症胸部创伤,保护性肺通气,ARDS,疗效观察重症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由于胸部受到严重创伤后合并失血乃至于休克导致组织细胞发生灌注不足、氧自由基逐渐释放、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白介素-2等类有害因子对重要脏器造成损伤。
从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共收治6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患者,通过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病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中收治的6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患,其中男性50例[2],女性10例,年龄32-53岁,平均年龄(43.6±5.4)岁。
根据AIS-90规定标准,所有患者AIS胸部创伤指数均超过3,诊断结果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0年规定的重症胸部创伤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患的诊断标准。
随机将病患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其中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33-53岁,平均年龄(44.6±5.2)岁,7例超过5根肋骨骨折,5例连枷胸,4例血胸中等量以上,9例患者合并休克,2例支气管和气管裂伤,3例胸骨发生骨折;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32-52岁,平均(42.7±5.5)岁,8例超过5根肋骨骨折,4例连枷胸,5例血胸中等量以上,8例患者合并休克,3例支气管和气管裂伤,2例胸骨发生骨折。
肺保护性通气技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研究进展(全文)

肺保护性通气技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研究进展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病人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发病率在19%~35%,与TBI的预后不良及病死率增加有关。
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与预后都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ventilation,LPV)技术被广泛应用。
由于肺脑之间辩证关系的存在,在进行通气时常顾此失彼,难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
如何达到良好的平衡,以提高这类疾病的治疗,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文就肺保护性通气技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TBI合并ARDS的诊断ARDS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行性急性呼吸衰竭。
根据最新的柏林定义:1周内新发的或有进展的呼吸系统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浸润阴影;不能用心力衰竭及液体负荷过重解释的肺水肿;低氧血症[PaCO2/FiO2≤300,且呼吸末正压通气(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5cmH2O)],即可诊断ARDS。
柏林定义解决了先前定义的局限性,但某些方面的可靠性仍存争议。
目前认为大多数TBI合并急性肺损伤早期,病人常伴有吸入性肺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进而出现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缺氧症状,并很快出现呼吸恶化。
因此,TBI病人若严格采用柏林定义标准诊断ARDS,大多数病人已处于ARDS进展期或终末期,常导致较差的预后结果。
一般临床经验认为,重型TBI病人处于意识障碍或昏迷状态,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湿啰音等呼吸道梗阻或通气不良表现,呼吸频率加快(≥30次/min),PaO22.LPV技术在TBI合并ARDS中的应用2.1LPV技术概述LPV技术是在保证机体氧合和氧供的前提下,防止肺泡扩张和塌陷过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的通气技术。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NICU2006年1月~12月收治的38例急性呼吸衰竭的足月儿作为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组),另以我院NICU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呼吸衰竭的足月儿作为治疗组(保护性机械通气组),对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PIP(吸气峰压)、PEEP(呼吸末正压)、MAP(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的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足月儿;呼吸衰竭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组)38例(男20例,女18例),治疗组(保护性机械通气组)40例(男22例,女18例),两组患儿胎龄均在37~41w,日龄2~24h,出生体重2500~4000g,原发病分别为新生儿肺炎、重度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败血症,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并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选用MAQUET迈柯唯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选用PCV模式,对照组使用传统通气策略,初选潮气量10~12ml/kg,PEEP (5.0±1.6)cmH2O,PIP在30cmH2O以下,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然后根据患儿血气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尽可能用最低参数条件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用能保持肺泡开放的最低吸气压实施小潮气量(5~8ml/kg)通气,并根据P-V曲线来选取最佳的PEEP,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允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维持在45~60 mmHg,即“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但维持血pH值>7.25,并将气道平台压力有效控制在30cmH2O 以下,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随时进行血气分析、床旁摄片和头颅超声检查,监测患儿内环境变化及是否存在肺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ARDS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ARDS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和小气道损伤,使肺的氧合和通气功能严重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一种针对ARDS患者的特殊通气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通气对肺部的损伤,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核心原则是低潮气量和低平台压力。
低潮气量是指机械通气过程中每次给予的潮气量要尽量减少,一般控制在6ml/kg以下,以避免肺过度膨胀和肺泡内压力的过高。
过高的潮气量会导致肺泡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肺泡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重肺损伤并导致更严重的氧合障碍。
低平台压力是指机械通气过程中肺泡内的压力要尽量减少,控制在30cmH2O以下。
平台压力过高会导致肺泡顺应性降低,造成肺泡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重ARDS的病情。
此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还包括以下措施:1. 高PEEP(呼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在呼气末阶段保持的一定正压,可以避免肺泡塌陷,保持肺泡的开放性,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
2.限制性液体管理:液体积累是ARD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增加肺水肿和通气/灌注失衡的风险,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患者的负液平衡。
3. 平衡正负平台压差:正负平台压差是指平台压力减去PEEP的值,一般应控制在15cmH2O以下,以避免过度拉伸肺泡和气管压力过高。
4.俯卧位通气:与传统的仰卧位相比,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减少肺内分流,降低肺水肿,改善患者的预后。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监测指标进行调整和评估。
通气模式应选择合适且具有保护肺部的特点,如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
监测指标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氧饱和度(S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平台压等。
总之,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通气对肺部的损伤,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ARDS4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06-25T15:14:17.5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吴远先
[导读] 而选择肺保护性通气的效果更加,可有效降低V ALI的发生率,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优先选择作为ARDS治疗方法。
湖南省新晃县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9200
摘要:目的:观察保护性通气策略在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的40例ARDS患者皆于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间入院治疗,通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治疗,低潮气量为6~8ml/kg,对比患者在上机前与上机后的氧合指数情况以及血气分析、呼吸机肺损伤(VALI)发生的概率。
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氧合指数都得到改善,血气变化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且VALI的发生率也明显较低,和治疗前相比区别明显(P<0.05)。
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显著改善ARDS的临床症状,降低VALI 的发生率,治疗价值显著。
关键词:保护性通气;ARDS;疗效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40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Methods:40 cases of ARD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May 1,2015 to May 2016 1 during the day of hospitalization,the treatment of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ow tidal volume is 6~8ml/kg,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the machine before and after the oxygenation index and blood gas analysis,lung ventilator injury(VALI)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oxygenation index of all patients were improved,and the blood gas chang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incidence of VAL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P < 0.05). Conclusion:the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RD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LI,and the value of treatment is significant.
Protective ventilation;ARDS;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
ARDS是在受到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等非心源性病变影响后,肺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肺泡的上皮细胞受到损伤而引发弥漫性肺间质与肺泡水肿,导致急性呼吸衰竭[1]。
ARDS是当前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并发症,致死率高,现阶段机械通气依旧是ARDS治疗的主要手段。
随着在ARDS病理生理学上有了新的认识和对机械通气治疗有了新的研究,肺保护性通气对于ARDS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气压伤情况,当前在ARDS治疗当中得到很大的认可,且在小潮气量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
基于此,本文选取于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间入院治疗的40例ARDS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间入院治疗的40例ARDS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最大者65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年龄均数为(42.6±1.8)岁;患者的纳入标准是:①急性起病者;②胸片显示双侧肺部有浸润阴影者;③氧合指数≤200mmHg者;
④肺动脉楔压≤18mmHg者,或者临床无左心房高压证据者。
排除有严重的其他合并症与器质性重症患者。
1.2方法
对所有入选的40例ARDS患者中皆实施气管插管处理,接着上呼吸机,选择通气的模式为SIMV+PSV方式,潮气量则设置在6~
8ml/kg。
接着观察患者在上机前与上机后24h、48h、72h、96h及120h的氧合指数与血气分析,记录其VALI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全部录入到SPSS19.0软件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以()表示,由t进行检验,对比患者通气前后的各项指标情况,以P<0.05证明通气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患者在上机前与上机后24h、48h、72h、96h及120h的氧合指数与血气分析情况,氧合指数上机后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上机前(P <0.05);在上机后患者血气的表现为pH值降低与CO2潴留,上机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VALI发生率是7.5%(3/40),可见其VALI发生率并不高。
其他情况统计数据具体见表1:
表1.上机前后患者的氧合指数与血气分析情况(n=40)
3.讨论
ARDS的引发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其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病理特征是因肺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致使肺泡渗出液当中形成含丰富蛋白质的透明膜和肺水肿,还可能伴有肺间质的纤维化现象。
而病理生理的变化和肺顺应性的下降,都会使肺内分流便多和通气血流的比例失调,在早期病变时,其分布并不均匀,所累及的区域为重力区,使肺泡显著减少,需要经过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挽救患者生命。
实施机械通气主要目的是减少肺分流与不张情况,确保患者能够高浓度吸氧,减少呼吸损耗,组织氧合与改善换气,避免肺损伤。
但因ARDS存在着对VALI易感因素,因此分析其致伤原因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三个因素:①大潮气量或者高吸气压通气所引发的局部肺泡扩张过度;②肺泡反复闭合或者开放,致使肺泡壁出现反复牵拉;③各种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进入到体循环中对远端器官产生影响,致使器官功能受损[4]。
对于ARDS,在大量临床治疗研究中提出了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也就是通过小潮气量方法进行治疗。
这是对ARDS治疗的重要手段,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可以快速有效纠正患者所出现的严重低氧血症,给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的同时提供更大的呼吸支持,因此,
一旦患者确诊为ARDS时,就应该尽早实施机械通气[5]。
ARDS机械通气主要是复张萎陷肺泡,使其能够维持开放的状态,增加肺容积,改善氧合,并防止肺泡随着呼吸周期的变化而反复开闭带来损伤。
当前ARDS在机械通气中推荐选择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该策略适合小潮气量进行,可以有效避免气压伤,从而达到改善ARDS患者呼吸的效用。
在本次研究当中,我们选取了于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间入院治疗的40例ARDS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选择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低潮气量设置为6~8ml/kg,对比患者在上机前与上机后的氧合指数情况、血气分析和VALI发生的概率,发现所有患者的氧合指数与血气变化情况皆得到了改善,且VALI的发生率也明显较低,和治疗前相比区别明显(P<0.05)。
从而可以看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显著改善ARDS的临床症状,而选择肺保护性通气的效果更加,可有效降低VALI的发生率,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优先选择作为ARDS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庆杰,李连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肺内和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5,24(06):8-9.
[2]钟华强,黄可赞.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14(09):98-99.
[3]石青军,杨正平,马四清.西宁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肺保护性通气的临床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1,05(03):318-320.
[4]刘培俊,何先弟,吴晓飞.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7(01):48-49.
[5]尧国胜,李军,李永新,黄高,覃晓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01(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