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课文辅导及练习
苏秦始将连横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始将连横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苏秦始将连横》译文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
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
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
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
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苏秦始将连横教案

苏秦始将连横教案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秦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评价苏秦和当时的纵横家们。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之初,七雄并起,及至中叶,秦国日趋强大,已显兼并六国之志.战国的形势,已由七雄并霸,转入六国不得不联合抗秦的政治格局,秦国以连横之策,远交近攻,蚕食诸侯,六国则以合纵应之,阻扼秦国发展的势头。
在这种背景之下,“士”阶层相应而生,聚然崛起,游说诸侯~运作天下~以“智”佐助诸侯之“力”~成为战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一群。
,板书课题,二、作品及作家介绍1.《战国策》《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
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士蒯通著 (近人罗根泽《古史辩》第四册)~也有人认为出于战国策士虞卿之手。
但都没有确切的信证。
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刘向《战国策书录》,~所以~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彀梁传》。
三、关于苏秦纵横家鼻祖——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人~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注释】 [84] 絍:读rèn,纺织。 [85] 发:打开。 [86] 陈:通“阵”,排列。 [87] 简练:挑选、练习。 [88] 揣摩:猜测、比对。
6、读书欲睡,引[89]锥自刺其股[90],血流 至足,曰:“安[91]有说人主,不能出[92] 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 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 [93] 摩:登上。 [94] 燕乌集阙:宫殿名。 [95] 扺:读zhǐ,拍打。 [96] 说: 通“悦”。 [97] 受:通 “授”,赐给。 [98] 革车: 皮革装饰的车。 [99] 纯:一 丈五尺。 [100] 溢:通“镒”, 24两。 [101] 散:使……解散。 [102] 关:函谷关。
【注释】 [55] 徒处:独自守候。 [56] 致:获得。 [57] 广:使……广,扩大。 [58] 宽:距离远。 [59] 迫:距离近。
3(6)、“是故兵胜于外,义[60]强于内;威 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61]万 乘,诎[62]敌国,制海内,子[63]元元[64], 臣[65]诸侯,非兵不可。”
5、归至家,妻不下紝[84],嫂不为炊,父母不 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 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85]书,陈[86]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 谋,伏而诵之,简练[87]以为揣摩[88]。
【翻译】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不肯停止纺织,嫂子不 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声叹息说: “妻子不把我当做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做小叔子,父 母不把我当做儿子,这都是秦国的罪过啊!”于是在 夜里打开书籍,排列着几十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写 谋略的《阴符》,趴在那里阅读,挑选、练习其中的 言辞,进行猜测、比对。
7、于是乃摩[93]燕乌集阙[94],见说赵王于 华屋之下,扺[95]掌而谈。赵王大说[96],封 为武安君,受[97]相印,革车[98]百乘,锦绣 千纯[99],白璧百双,黄金万溢[100],以随 其后,约从散[101]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 于赵而关[102]不通。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
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合纵:战国时东方的齐,赵,燕等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连横:秦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击破东方六国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翻译】
苏秦到了秦国游说秦国君,秦君终不任用他,苏秦离开秦国,一路上钱用光了,裘袍(衣服)又破又旧。
回到家中,妻子没有离开织机去迎接他,嫂子没有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后来苏秦到晚上就拿出书(太公阴符)苦苦钻研,到深夜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学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出游,于是后来就成为六国的宰相。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答案)苏秦连夜翻出书本苦读。
到了深夜(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12.你如何看待苏秦在学习方面“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的做法?(2分)
(答案)要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熬夜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以锥刺股也是对身体的伤害,但苏秦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对即可,2分)。
苏秦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书十上而说不行。
苏秦穷困,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自资,乃北之燕,见燕王,说以连横之便。
燕王大悦,资之归,以相印授之。
苏秦既至赵,说赵王以从。
赵王大说,封以为武安君。
乃说魏其与韩、赵、燕、楚合从,为从长。
谓从长曰:“臣闻‘画蛇添足’者,蛇之足也。
今王将行从于赵,而从者将皆服于赵。
故从于赵,不如从于赵之从。
从于赵之从,不如服于赵之从。
且夫从者,从亲以成万乘之安,从疏以危社稷之危。
今从亲,不如从疏之安也。
”赵王大说,乃止从于赵。
苏秦说齐,齐王大说,封以为齐相。
乃说楚,楚威王大说,封以为楚令尹。
于是六国从亲,天下为一。
秦闻之,发兵伐赵。
赵王惧,请救于齐。
齐王大怒,欲兴兵而攻秦,问其群臣。
苏秦说:“不如请秦攻魏,魏必不敢东,则齐可安矣。
”齐王从之。
秦果攻魏,魏果不敢东。
齐因起兵击秦,大破秦军于黄河上。
秦畏齐之强,欲西河之外以与魏讲和。
苏秦说齐王,令齐王勿许,曰:“不如许以阴地,秦必出其宝,以与齐讲和。
”齐王从之。
秦果出其宝,以与齐讲和。
苏秦之计,使天下归于一,功莫大焉。
诸侯畏秦,不敢东向,齐之强也。
齐之强,苏秦之力也。
翻译:苏秦最初尝试实行连横策略,向秦国游说,写了十封信,但都没有得到采纳。
苏秦陷入困境,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叹息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叔父,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
”于是他夜间打开书简,自己筹集资金,前往北方燕国,见到燕王,用连横策略向他游说。
燕王非常高兴,资助他回国,并授予他相印。
苏秦到了赵国,向赵王游说合纵策略。
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
然后他又游说魏国,与韩国、赵国、燕国、楚国联合合纵,成为合纵的领袖。
他对合纵的领袖说:“我听说‘画蛇添足’的故事,蛇是没有脚的。
现在大王要和赵国合纵,合纵的各国都将服从赵国。
山东省202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总结——《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南有巫山、黔中之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险”,险隘东有肴.、函之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崤”,崤山黄帝伐涿(zhuō)鹿而禽.蚩尤(《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擒”,捉拿齐桓任战而伯.天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霸”,称霸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砺”,磨砺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霸”,霸主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屈”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累”,缠绕;通“屩”,草鞋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黧”,黑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授”,授予白璧百双,黄金万溢[yì](《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镒”,金二十两转毂[gǔ]连骑,炫熿于道(《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熿”通“煌”,光亮,显赫特穷巷掘[kū]门桑户棬[quān]枢之士耳(《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窟”天下莫之能伉[kàng](《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伉”通“抗”,抗衡,匹敌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通“盍”,何古今异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奋力击敌的士兵,精兵;今义:奋勇攻击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国家法令制度;今义:写出的文章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简练以为揣摩(《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选择;今义:简洁明了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古义:亲属,指父母妻嫂;今义:词类活用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翻译为“扩大”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执,持,名作动凌万乘,诎.敌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使动用法,使……屈服子.元元,臣.诸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子;使动用法,使……臣服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发动战争羸縢履.蹻[jué],负书担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穿着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意动用法,以……为远;名作状,在朝廷上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晚上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做宰相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朝廷上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郊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像蛇一样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状,在以前;后来贫穷则父母不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名作动,(把儿子)当做儿子文言句式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被动句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是皆秦之罪也(《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判断句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定语后置天下莫之能伉[kàng](《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宾语前置。
文言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战车马队训练得法
教练,训练
训练得法的战车马队,训练有素的战士,
可 以 并 诸侯,吞 天下,称 帝 而治。
可以 并吞统一帝王完全有把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 天下的帝王。
愿大王 少 留意,臣请 奏 其 效。”
通“稍” 陈述 效果、功效
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允许臣陈述秦国地利 兵强的功效。”
秦王曰:“寡人 闻 之:
今欲并天下,凌 万乘,诎 敌国,
胜,超过 通“屈”,使屈服,折服 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
制 海内,子 元元 ,
控制 天下 以……为子,指爱护 老百姓 制服海内,爱护天下百姓,
臣 诸侯,非 兵 不可。
使……称臣 发动战争 使诸侯臣服,非发动战争不可。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
倾耳 而听。
侧斜着头 侧着耳朵听他说话。
嫂 蛇 行匍伏,四拜自跪而 谢。
蛇,名作状,像蛇一样 认错,谢罪
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 谢罪
苏秦曰:“嫂何前 倨 而后 卑 也?”
傲慢 卑躬屈膝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 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嫂曰:“以 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
劝说
不被采用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 未实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
资用乏绝,去 秦而 归 ,
离 指苏秦回洛阳 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羸 縢 履 蹻(qiāo),
通“累”, 缠绕 绑腿布 动词,穿着 通 “屩jué”,草鞋。 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
被任用 顺从 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
故曰:式 于政不 式 于勇;
大学语文苏秦始将连横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掌握“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
(3)学习苏秦的说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苏秦的游说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习苏秦的智慧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 “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
3. 苏秦的说辞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 体验苏秦的游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
2. 提出问题:苏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二、学习内容1. 阅读课文,了解苏秦的游说策略。
2. 讨论苏秦的游说技巧,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 分析“连横”和“合纵”的概念及其在战国时期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苏秦的游说策略有哪些特点?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苏秦,进行模拟游说。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苏秦游说策略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1. 分析苏秦的说辞技巧,如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等。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苏秦如何运用说辞技巧来说服秦惠王。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苏秦的说辞技巧对现代沟通有何启示?2. 写作练习:以苏秦的游说策略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秦及其游说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苏秦的生平和《战国策》的背景,掌握了“连横”和“合纵”的基本概念,学习了苏秦的说辞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国不能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注释】①补遂:部落名。
②驩兜:驩(huān),尧臣,因作乱被放逐。
③三苗:即古代的苗族,在今湖南省溪洞一带。
④古者使:古代使者。
⑤言语相结:商谈结盟。
⑥元元:指百姓。
⑦羸(léi):通“缧”,缠绕。
⑧蹻(qiāo):草鞋。
【简评】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
他主张“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有崤、函之固.固:坚固的要塞。
B.臣请奏.其效奏:弹奏。
C.齐桓任战而伯.天下伯:称霸。
D.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C.羸滕履蹻,负书担橐D.约从散横,以抑强秦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大王之.贤未有封侯之.赏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拔剑切而.啖之C.效胜于.战场樊哙覆其盾于.地D.故以.战续之以.其无礼于晋4.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政策统一天下,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答应实行“连横”呢?5.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很注重游说,擅长辞令,精于辩言。
苏秦也是非常擅长游说辩论的,并且很讲究善辩的技巧,请结合本文探究苏秦善辩的技巧。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译文:(2)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译文:诗词鉴赏千古刺客地,悠悠易水情易水怀古贾岛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曲慷慨悲凉的易水送别之歌唱响了几千年的汗青。
悠悠侠义正气,绵绵千古情思。
面对残暴的秦始皇,荆轲大义凛然,欣然前往,留下了“英雄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侠士情思,然而,历史上对荆轲的感叹与评论颇多,但是,褒贬不一。
李贺途径易水,忽忆荆轲刺秦之事,于是感慨悲叹,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直抒荆轲死节之节烈。
“荆卿”是对荆轲的敬称,“虚死”即“无谓而死”。
荆轲为燕丹的知遇之恩,而赴秦刺杀秦始皇,但是,诗人虽说荆轲“重虚死”,但是却能够名留青史,他这种英雄节烈书写青史。
然而,诗人却感慨自己的“方寸心”,难得谈论当时的事情。
李贺正处在中晚唐时期,这是,唐朝政治正由盛期转向衰落。
他处于此时,对时境深有有感触,日渐滑坡的唐王朝令他担忧。
因此,发出感慨,谁还能够向荆卿那样谈论国事,为国事而赴难呢?易水是一个重要场景,历来人咏此事多描摹易水景象,最有名的莫过于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写景最是凄绝。
与此相同,借易水怀古的还有明朝陈子龙的《渡易水》,写得也很是悲哀,其悲若出自身:“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其中颜色,惟心中自会。
踏易水之地,感荆轲之事,李贺与时人有着同样的感喟:“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还在,寒风依旧,然而,荆轲的踪迹却已全无保留,而他永诀的易水也许能够流淌而尽,但是那侠性的骨香万古流寒,永不干枯……一首易水送别歌因荆轲的侠骨柔情而名垂千古,侠义之举为后世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古今文人均感于荆卿的侠义举动,也因此荆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其不畏强权而敢于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人学习。
文史逸趣荆轲混于屠荆轲是卫国人,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知识卡片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参考答案:1.B(奏,陈述)2.A(B禽,通“擒”;C滕,通“藤”,绑腿布;D从,通“纵”,合纵)3.A(A都是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用/介词,因为)4.秦惠王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够富足,法令制度还不够健全,国君的道德还不够崇高,政治教化还不够清明,因此,他拒绝了苏秦“连横”的劝说。
5.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
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6.(1)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
(2)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
参考译文:苏秦一开始将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