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及调控
水产养殖调水知识点

水产养殖调水知识点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在水中养殖各类水产动植物,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
调水是水产养殖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操作,它可以影响到养殖环境的水质、温度、氧气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收益。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一些常见调水知识点。
一、养殖水质调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质的调节包括调节水的酸碱度、溶解氧含量、温度等。
不同的水生动植物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合理调节水质非常重要。
1. 酸碱度调节:鱼类和虾类对水质的酸碱度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而言,鱼类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值6.5-9.0,而虾类则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要更窄一些,为pH值7.0-8.0。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水生动植物来调节水的酸碱度。
2. 溶解氧含量调节:溶解氧是水生动植物进行呼吸的重要物质,对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和虾类缺氧死亡;而溶解氧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中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通过增氧设备、搅拌设备等方式来调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温度调节:水体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
不同种类的水产动植物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而言,大多数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18℃-28℃,而虾类则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5℃-35℃。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控制水温来满足水生动植物的需求。
二、养殖水量调节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水量调节对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养殖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量的调节主要包括补水、放水和循环水。
1. 补水:在养殖过程中,由于蒸发和渗漏等原因,水质会不断减少,因此需要进行补水以维持一定的水量。
补水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净化和调节,确保补入的水质符合养殖的要求。
2. 放水:放水是指将养殖池、池塘中的一部分水排出,目的是清除污染物和废弃物,净化水质。
放水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放水导致水质大幅度变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3. 循环水:循环水是指将养殖池、池塘中的一部分经过处理后重新回流到养殖系统中,起到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稳定的作用。
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及管理

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及管理海水鱼类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养殖方式,它不仅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还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来确保鱼类的生长健康。
本文将从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面探讨如何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水质条件水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水质要求的指标:1.温度:不同种类的海水鱼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可以在25-30摄氏度之间维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2.盐度:海水中的盐度通常在25-35‰之间,盐度过低会影响鱼类的肌肉生长和免疫功能。
3.溶氧量:养殖池或水族箱中的溶氧量要保持在5-8mg/L,以满足鱼类的呼吸需求。
4.PH值:海水鱼类的理想PH范围在8.0-8.4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氨氮和硝氮含量:这些物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常见的水质指标,过高的含量会导致鱼类出现中毒症状。
二、水体流动和氧化为了维持水质的稳定,必须确保水体内的流动和氧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方法:1.水体流动:通过水泵或其他装置保持水体的流动,避免水流死角,促进氧气的溶解和分布。
此外,适度的水流还有利于鱼类的运动,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
2.氧化:利用生化过滤器或其他适当的氧化设备,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有助于提供更健康的水质环境,减少水体中的毒素对鱼类的影响。
三、养殖设备和装备除了水质管理外,适当的养殖设备和装备也是确保海水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设备和装备:1.水族箱:根据所需养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族箱,同时保证其质量和材料的安全性。
2.水泵和过滤器:水泵用于保持水体流动,过滤器则可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确保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3.加热和冷却系统:根据需要调节水温,维持合适的生长环境。
4.照明设备:提供适当的照明,模拟日夜变化,促进鱼类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饲料管理饲料是鱼类养殖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鱼类养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然而,在鱼类养殖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鱼类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水体浑浊、水质偏酸或偏碱等。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解决办法:1. 定期监测水质:通过使用测试工具,如pH计、溶解氧计等,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2. 加强清洁管理:定期清洁养殖池和过滤设备,清除废物和污垢,保持水体清澈。
3. 控制饲料投放量:合理控制鱼类的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饲料残余,降低水质污染。
二、水温问题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健康和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1. 保持适宜水温:根据鱼类的品种需求,保持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加热设备或降温设备来调节水温。
2. 防止温度突变:避免水温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以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三、疾病防控问题鱼类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疾病的发生会导致鱼类体质下降,甚至死亡,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解决办法:1. 加强预防措施:保持鱼类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使用优质的饲料,提高鱼类的抵抗力。
2.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请兽医进行鱼类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饲料问题饲料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来源。
常见的饲料问题包括营养不均衡、饲料浪费等。
解决办法:1. 选择优质饲料:选择适合鱼类品种的优质饲料,确保其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
2. 控制饲喂量:根据鱼类生长的需要,合理控制饲喂量,避免饲料的浪费和过度投喂。
五、养殖密度问题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养殖的鱼类数量。
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类生长受限、疾病传播等问题。
解决办法:1.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鱼类种类和养殖设施的大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高密度养殖导致的问题。
海水鱼类养殖的适宜水质参数与控制

海水鱼类养殖的适宜水质参数与控制适宜水质参数与控制的海水鱼类养殖海水鱼类养殖是一项具有潜力的养殖业,可以提供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为了确保养殖的成功和高产,适宜的水质参数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适宜水质参数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一、水温水温是海水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
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鱼类的生态习性来调控水温。
一般来说,热带海水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5°C至30°C;而温带海水鱼类对水温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C至24°C。
为了控制水温,可以采用加热或降温设备,保持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二、盐度盐度是海水鱼类养殖中另一个关键的水质参数。
海水中的盐度一般在32‰至35‰之间,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合适的盐度。
过高或过低的盐度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控制盐度,可以添加海盐或淡化水进行稀释,以及通过反渗透设备或盐水浓缩设备进行调节。
三、pH值pH值是指海水的酸碱度,对海水鱼类的养殖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pH值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至8.5。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控制pH值,可以通过添加酸碱性物质,如石灰石或硼酸,进行调节。
四、溶解氧溶解氧是海水鱼类养殖中非常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对鱼类的呼吸和生长至关重要。
适宜的溶解氧浓度范围为5mg/L至8mg/L。
过低的溶解氧会导致鱼类窒息和生长受阻。
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用增氧设备,如曝气装置或氧气供应系统进行调节。
五、氨氮和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海水鱼类养殖中的两个关键参数,也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一般来说,氨氮浓度应低于0.5mg/L,亚硝酸盐浓度应低于0.1mg/L。
养鱼的水质调控要点

养鱼的水质调控要点鱼类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敏感的生物。
合理调控水质不仅可以提高养鱼的效益,还可以防止鱼类发生疾病,保证养鱼场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养鱼的水质调控要点。
一、水温调控水温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合理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新陈代谢,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养鱼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水温调控:1. 选址合适的养殖场地:光照充足、地势平坦且通风良好的地方,有利于水温的稳定。
2. 利用遮阳措施:在夏季高温时,可以利用遮阳网、遮阳棚等措施,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水温。
3. 利用加热设备:在冬季低温时,可以使用加热设备,如加热棒、加热器等,提高水温。
二、水质检测水质是养鱼的重要指标,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影响。
养鱼场应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以确保水质稳定。
1. pH值检测:鱼类对不同酸碱度的水质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超出一定范围时会影响鱼类的生存。
一般来说,淡水鱼喜好酸性水质,海水鱼喜好碱性水质。
2. 溶氧量检测:鱼类需要充足的溶解氧来维持呼吸作用,较低的溶氧量会导致鱼类窒息甚至死亡。
因此,定期检测溶氧量,并采取相应的增氧措施保持水质中的溶氧量。
3. 氨氮和亚硝酸盐检测:水质中过高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会对鱼类产生毒害作用。
可以通过加强水质处理、增加水流等方式来有效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
三、水质调理1. 合理投饵:饲料的选择和投喂量需要根据鱼类品种和生长阶段来确定。
过度投饵会导致水质变差,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影响养殖环境。
2. 定期换水:定期进行部分换水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
一般建议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总水量的1/3。
3. 水体搅拌:通过增加水流、装置气泵等方式,可以有效搅拌水体,提高氧气的溶解度,促进水质的循环。
四、病虫害预防1. 观察鱼类行为:密切观察鱼类的行为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防治寄生虫:定期对鱼类进行药浴或者投药处理,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的侵袭。
养鱼的水质基础知识

养鱼的水质基础知识
养鱼的水质是指水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这些特性对鱼类的生长、健康和繁殖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养鱼水质的基础知识:
1. 温度:鱼类对水温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一般来说,热带鱼适合在22-28°C 的水温下生长,而冷水鱼则适合在10-18°C 的水温下生长。
在饲养鱼类时,需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来控制水温。
2. pH 值:pH 值是衡量水质酸碱度的指标,一般来说,鱼类适合在pH 值为7.0-8.5 的水中生长。
如果水质过酸或过碱,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
3. 硬度: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一般来说,鱼类适合在硬度为8-12 dGH 的水中生长。
如果水质过硬或过软,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
4. 氨氮和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水质中的有害物质,它们会对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在饲养鱼类时,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其含量。
5. 溶解氧:溶解氧是鱼类呼吸所必需的物质,一般来说,鱼类适合在溶解氧含量为5-8 毫克/升的水中生长。
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缺氧而死亡。
6. 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它们对水质的影响很大。
在饲养鱼类时,需要控制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养鱼的水质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pH 值、硬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溶解氧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这样才能保证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

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一、前言水族馆是一个供人们观赏各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场所,为了确保鱼类的健康和安全,鱼类饲养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鱼类饲养环境1. 水质要求(1) 温度控制:根据鱼类种类的不同,确保水温在合适范围内,通常在26℃至28℃之间。
(2) pH值控制:保持水质中pH值处于稳定范围,适应鱼类生活的要求。
(3) 水池过滤:采用合适的过滤设备确保水质清洁,避免各类污染物对鱼类的伤害。
2. 氧气供应(1) 安装适当数量和位置的氧气喷射器,保证水中含氧量充足。
(2) 定期检查氧气供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修理或更换故障设备。
三、鱼类饲养管理1. 饲料供应(1) 选择适合鱼类种类和年龄的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
(2) 定时定量喂养,在鱼类需要的时间段提供足够的食物,避免过度喂养或不足喂养。
2. 疾病预防与控制(1) 定期检查鱼类是否有异常症状,如食欲减退、变色等,及时发现疾病迹象。
(2) 对疑似患病的鱼类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到其他鱼类。
3. 维持鱼类群体稳定(1) 鱼类群体大小适中,避免过度拥挤造成鱼类之间的争斗和压力。
(2) 对繁殖的鱼类进行及时的分离,保证鱼类种群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四、游客观赏与管理1. 游客教育(1) 提供鱼类知识的展示板和导览手册,向游客普及养鱼知识。
(2) 增加观赏鱼类的标识牌,提供详细的鱼类信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鱼类。
2. 游客行为管理(1) 设置观赏区域,并加强监控,禁止游客触碰水池和鱼类。
(2) 定期组织巡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五、紧急事件处理1. 水池漏水(1) 发现漏水立即停止漏水源,并将受影响的鱼类转移至其他容器中。
(2) 及时修复漏水部位,恢复正常的鱼类饲养环境。
2. 饲养系统故障(1) 发现饲养系统故障时立即报修,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 在维修期间,确保鱼类的安全转移和饲料的正常供应。
鱼类养殖水质标准

鱼类养殖水质标准
鱼类养殖的水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高,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温度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养殖鱼种来调控水温。
2. PH 值:鱼类对水体的 PH 值也有一定要求,一般在 6.5-9.0 之间,不同鱼种的最佳 PH 值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3. 溶解氧:鱼类需要充分的氧气来呼吸,因此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很重要。
一般来说,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4. 水体浊度:鱼类对水体的浊度也比较敏感,一般要求水质清澈透明,浊度应在5NTU以下。
5. 氨氮和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鱼类常见的有害物质,其含量过高会对鱼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一般来说,氨氮含量应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
6. 重金属和有机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含量对鱼类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水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应控制在国家水质标准规定的限制范围内,有机物的含量也应尽量减少。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鱼类养殖水质标准,具体的要求还可以根据不同鱼种的养殖要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及调控
作者:樊金宏王燕秋李丹阳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第22期
水是鱼生长和生活的基础。
所以渔民历来有“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
一、鱼类对水质的要求
充足的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地下水应先曝气才能注入鱼池。
水深要求2m 左右。
水中溶氧充足:溶氧量在5mg/L以上是最理想的养殖用水。
在这种水中饲料的转化率高、饲料系数低、鱼病少、鱼产量高。
透明度:要求30cm左右。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其他悬浮物质。
PH值:适宜于淡水鱼的PH值应在7~8.5之间,当PH小于4.2或大于10.5时,鱼类将出现死亡。
在4.2~7或8.5~10.5之间会造成鱼类生长缓慢,饲料系数偏高。
氨氮:主要是由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
分子态的氮对鱼有很强的毒性,分子态氨和离子态铵在水中的比例随PH值和水温而变化。
非离子氨增加,对鱼的不利影响增加。
硫化氢:对鱼有极强的毒性,如池水中出现硫化氢,鱼类将发生死亡,所以池水中应尽量减少硫化物的含量。
最好没有硫化物的存在。
亚硝酸盐:在养殖密度大的池塘,不换水或换水很少、不开增氧机、池塘底部处于缺氧状态,使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受阻,因此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氨大量积累,造成鱼体中毒。
症状是鱼白天呈浮头状,解剖血液呈黑褐色(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细胞携氧能力降低,长途运输和越冬后容易因缺氧而造成死亡。
水温:常规养殖鱼类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30℃的范围内。
这是鱼生长最为适宜的水温,我国南方地区一年中约有7~9个月的时间,北方地区只有4个月左右,长江流域约有5~6个月。
二、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水质
水质调节是整个养鱼生产中的经常性工作,传统养鱼要求的“肥、活、嫩、爽”同样适合于配合饲料养鱼。
但是“活、嫩、爽”的水质更好一些,要求水肥。
整个养鱼期间一般不施肥,秋冬放鱼种可以少量施肥。
活——所谓活是指水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它有三种表现:一是上午水质较淡,透明度大,PH值较低,下午水质浓一点,除了每天有变化,每隔几天或一段时间,会浓淡交替出现,这就是各种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不断更新、变化,池水物质循环快。
二是水华出现,水华是无风晴朗的天气,水面出现条状或鱼鳞状浓淡相间的颜色,并不断运动。
水华有程度不同之分,条状最理想,水质肥浓适中,浮游生物组成好,可消化的种类多,适宜于鲢、鳙生长。
如出现大片云状水华,系水质过肥,是“转”水的先兆,必须及时注水。
三是下风处有油膜出现,有粘性、发泡,这时水要换掉或注入部分新水。
嫩——水色嫩绿、淡褐,象清塘消毒后注入不久的水色一样。
爽——水质看起来浓而不混浊,是油绿(蓝绿、黄绿色)或红褐色(包括茶色)表示浮游生物组成好,而某些蓝藻、绿藻类等不易消化种类多时就浓重混浊。
调节控制水质的措施: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
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石灰的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米深水每亩施用15~20kg。
对于盐碱地的鱼池或水质清瘦的鱼池,水中浮游植物数量过少,会造成鱼池造氧能力降低,即使在养殖密度不大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缺氧浮头,甚至死鱼,所以对于硬度偏高,又缺少有机物质的鱼池,可追施有机肥料,以间接补充二氧化碳,提高缓冲能力。
具体方法为每隔10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用尿素0.5~1kg,或过磷酸钙1.5kg,或碳酸氢铵0.5~0.7kg,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池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水色呈豆绿色为适宜。
也可按池塘水质肥瘦的具体情况,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和适时使用,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池塘水质保持“肥、活、爽”。
总之,调节水质的目的应在于保持水质肥浓适中,浮游生物组成好,可消化的种类多,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提高鱼池的造氧能力,利于鱼类的生长。
控制大型浮游动物。
当水中大型浮游动物过多时,会使池水变清,消耗溶氧,可放鳙鱼种控制或用90%晶体敌百虫杀灭。
敌百虫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5~0.5g。
使用增氧机等机械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提高产量。
在鱼类生长季节,晴天坚持中午开机两小时,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
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会发生浮头。
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大生长季节,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溢出水面。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水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