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大全英国结婚礼仪_036文档

合集下载

英美婚俗

英美婚俗

Wedding Customs in the US美国婚俗According to Catholic Canon, people of the parish should announce for three times before the wedding.For announcements can help avoid invalid marriages.lf either side of the marriage is married,or there is a biological tie between them,persons in the know must report when they sees the announcement.根据天主教(Catholicism)教规,教区居民在举行婚礼之前一定要预告三次。

据说结婚预告可防止不正当的婚姻。

如果新娘(bride)和新郎(bridegroom)有一方已结婚,或新娘和新郎可能有血缘关系,知情人看了结婚预告必须举报。

由于这个办法行之有效,所以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Before a couple is married, they become engaged. And then invitations are sent to those who live nearby, their close friends and their relatives who live far away. When everything is ready, then comes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在举行婚礼前先要先订婚,然后发放请贴给住在附近的人和好朋友以及远方的亲戚。

当一切准备就绪,就该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Two wedding march are usually played during a church wedding .With the Wedding Chorus, the bride's father leads her to the altar.After the vow,The pianist played the happy pair out with the Wedding Overture.The full wording of this popular bridal attire rhyme,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Victorian times is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your shoe.' 这些通俗的有关婚礼着装的说法,即“一些旧的、一些新的、一些借来的、一些蓝色的还有在鞋子里放的银色六便士硬币”的顺口溜可以追述到维多利亚时代Something old refers to wearing something that represents a link with the bride's family and her old life. Usually, the bride wears a piece offamily jewellery or maybe her mother's or grandmother's wedding dress 一些旧的指的是穿一些能够体现新娘家庭和她往昔生活关联的衣服。

欧洲的传统婚姻仪式习俗

欧洲的传统婚姻仪式习俗

欧洲的传统婚姻仪式习俗欧洲大陆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各国之间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包括婚姻仪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欧洲几个国家的传统婚姻仪式习俗,带您一窥欧洲大陆的婚姻文化。

1. 爱尔兰婚礼爱尔兰是一个浪漫而神秘的国家,其婚礼仪式也深受传统和宗教的影响。

爱尔兰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扔鞋子”仪式。

新娘会在婚礼结束前拿起一只鞋子并将之扔出去,如果鞋子正面朝着门外,传统认为这对夫妻将有好运;反之则可能不太幸运。

2. 英国婚礼英国婚礼是典型的皇家婚礼典范,让人向往。

其中最著名的传统仪式是新娘要“四个借物”。

据说英国皇家婚礼中的新娘须佩戴一枚宝石戒指,一枚属于她的戒指,一枚钻石戒指,以及一枚由笛福公爵赠送的蓝色宝石。

这四个物品分别代表“为未来富足她的丈夫”,“她自己的事业与个人财富”,“爱情与友谊”,以及“保护与忠诚”。

3. 德国婚礼在德国,婚礼通常是个大家庭聚会,拥有一系列传统习俗。

一项常见的习俗是新娘与新郎一同砸碎一只盘子,象征着两人会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破碎的碟片数量越多,则意味着新婚生活将会更甜蜜。

4. 法国婚礼法国被视为浪漫之都,其婚礼仪式也不例外。

婚礼常常在法国教堂中进行,同时还会有法式的晚宴和舞会。

其中,大家熟知的传统仪式是“十三个蛋糕”。

新娘和新郎会同时为对方倾注蜂蜜,并通过几层塔形蛋糕的混合来表达他们的甜蜜和长久的爱情。

5. 瑞典婚礼在瑞典,夏季是举办传统婚礼的最佳季节。

瑞典婚礼通常在户外举行,如森林、湖边或花园中。

其中一个特别的传统是新郎将在婚礼前提前准备好“婚礼钱袋”,来收集来宾们的礼金。

这些礼金将用于新郎和新娘未来的新家或度蜜月旅行。

6. 希腊婚礼希腊婚礼以其庄重和浓郁的传统仪式而闻名。

其中著名的习俗是破坏瓶子,新娘在婚礼前会跳过一把部分破碎过的瓶子,象征着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

此外,希腊婚礼还有丰盛的食物和现场的舞蹈表演,让整个婚礼充满欢乐与温馨。

西方婚宴习俗礼仪

西方婚宴习俗礼仪

西方婚宴习俗礼仪从前中国婚礼、婚宴一起在男方家进行,婚礼于婚宴开始前举行;现代中国婚宴一般在婚礼后于酒楼举行。

那么外国的婚宴又是如何的呢?下面让小编为您介绍西方婚宴的习俗和礼仪吧!西方婚宴习俗礼仪大部分的西方国家中,在吃了极为丰富的一餐后(传统上是由新娘家来支付费用),出席婚礼的人会致祝福词。

传统上致词的人包括有新娘的父亲、首席伴郎(the best man,通常大家会期待他说一些调侃新人的笑话)、然后最后是新郎。

在现代美国婚宴中,致词者通常是首席伴郎和首席伴娘(the maid of honor)。

致祝福词之后,新人会开始他们的第一支舞,通常称做“结婚华尔兹”(bridal waltz)。

在大部分的现代婚礼上播放的音乐是浪漫流行音乐,新人们跳的舞极少是真正的华尔兹舞,而会依据播放的音乐来跳不同风格的舞。

☆Money dance或dollar dance:指宾客会付小额数量的钱来和新娘或新郎跳舞。

在某些文化中,这些钱会被钉在新娘所穿著的一件特别围裙上。

有些文化则是由朋友来收集这些钱,有时他们会在每个客人付钱的时候给他们一小杯酒。

这种传统在美国中西部很普遍,然而在其他地区则被认为俗气。

☆丢出新娘的花束和袜带(garter):新娘会将手上的花束往后面所有在场的单身女性丢去,谁接到了花束就会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新郎则会当场将新娘的袜带褪下后(通常这么做是为了娱乐宾客),将新娘的袜带丢向所有的单身男性,谁接到了袜带就会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有时候,接到袜带的男性要将袜带穿到接到花束的女性身上。

有时候那个袜带则是由抽签的方式出售,而非用丢的。

在美国的某些地方,这种行为则会被认为俗气。

☆敲玻璃杯:宾客会在用餐期间敲玻璃杯(通常是使用汤匙)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请求新人们站起来接吻。

有时候新人则会准备好铃铛以代替敲玻璃杯。

西方婚宴习俗礼仪之婚宴的预定预算计划:订喜宴前,应该要先了解自己的预算,而且选定好日子,再来先设定好桌数,便可以开始准备找寻合适的喜宴。

英国的婚俗

英国的婚俗
,

,
长裙 而 且在婚礼 当天 新娘 和新郎要 等 到举行仪式 时才可 以 见面
, 。
管 不同宗教信 f 4 ] 和种族背 景的人之 间的婚姻 的数 目
在 日益上 升 但 是黑 人和白人之间的婚姻仍很稀少 不到已 婚 人 口 的 0 5 %
。 ,
婚 礼仪式即 将结束 时 新郎和新 娘允诺 彼此 相 爱 白头偕老 当新人 离开教堂时 客人 们向他们 抛
。 。
法与迷 信有关 其他一 些 则是从 古代 流传下 来 的永 结 良缘的象 征
, 、
有 时 新 郎会将新 娘 的 吊
,
袜带 扔向在场的单身汉 接到者 也被 认为 是下 一 个

,
传统的美 国新娘身着 白色长裙并佩戴面纱
, 。 ,

,
古代 面纱被 认为能 防邪 象征女子纯洁之意 新娘 t h in g 。 l s me ( 还要 按 照 四 句 韵 文 去做 即 穿 戴 o
( k is in g
S
。 。
’ ` ’.


)
,
验 新 娘 的 传 统 习 俗 在 中 世 纪英 国 教 堂 里 摆 着 一 只 沉 重 的 木 箱 未 来 的 新 娘 必 须 当众 用 一 只 手 把 这 只 箱子 提起来
, 。
,


f (i
,
n e
这种 罚金 活动 往往

如 果 提 不 起 来 新 郎就 与 她 解 除 婚 约
。 :
,
,
教 堂走 廊 上 竖 着 一块
, 。
接吻石
.

提 得 起 来 就 表 明 她 是 一 个 合格 的 妻 子

英国的结婚礼仪文档

英国的结婚礼仪文档

2020英国的结婚礼仪文档Document Writing英国的结婚礼仪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新娘有“母鸡之夜”(Hennights)晚会,新郎有“雄鹿聚会”("Stag"parties),分别类似于独身女/单身汉聚会。

聚会上有婚仪演练,但演练后可没什么聚餐。

如果新人去教堂结婚,教职人员会在婚礼举行前三周的周日宣读预期婚礼的结婚公告。

宣读时新郎和新娘不得在场,否则不吉利。

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称为“喜宴”。

婚礼邀请与美国的习俗类似,但很少有人费那么大劲儿一张张地填写请柬。

回复卡片也不再使用,因为宾客会自行购买。

新娘从教堂出来时,如果有烟囱清扫工亲吻,会很吉利。

婚礼服饰与传统的西式女装相比,新娘的婚纱少了些许华丽。

随便妆点些耀眼的东西都需要人们专程赶往大城市,故而花费不菲。

新娘很少会把婚纱留给女儿,而是会把它卖掉或让人用婚纱的料子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制作洗礼服(Christeninggown),因为着装要“有新有旧,有借有忧,硬币放鞋内,万事不会愁”(Wear"somethingold,somethingnew,somethingborrowedands omethingblue,andaluckysixpenceinyourshoe")——古老的英谚如是说。

莉萨·舒尔兹(LisaSchultz)向我们讲述了她家的传统:“为了图吉利,我妈妈家那边所有的新娘都要在胳膊上戴马蹄铁。

其实不是真正的金属制马蹄铁,而是用钩针钩成的,由一条长丝带围成圈,从一头连到另一头上。

欧洲各国的传统婚礼伴郎和伴娘习俗

欧洲各国的传统婚礼伴郎和伴娘习俗

欧洲各国的传统婚礼伴郎和伴娘习俗婚礼是一个庄重而喜庆的场合,人们常常通过不同的习俗和仪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在欧洲各国的传统婚礼中,伴郎和伴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陪伴新人,更是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欧洲各国传统婚礼中伴郎和伴娘的习俗。

一、英国在英国传统婚礼中,新郎通常会选择一到三位伴郎,而新娘则会选择一到三位伴娘。

伴郎和伴娘的任务是在婚礼当天给予新人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在婚前,伴娘会帮助新娘选择婚纱和配饰,并参与筹备婚礼细节,如选购婚礼用品和准备婚礼布置。

而伴郎则负责协助新郎安排婚礼当天的事务,如迎接宾客和负责婚礼现场的组织。

在婚礼进行时,伴郎和伴娘有着特定的行为礼仪。

在仪式上,伴郎会站在新郎的右侧,伴娘则会站在新娘的左侧。

他们会在新郎和新娘的誓言过程中,交换戒指,并在仪式结束后,帮助整理新人的衣物和婚礼现场的布置。

在英国婚礼的尾声,将有一个传统的伴郎和伴娘之间的舞蹈,以庆祝新人的幸福婚姻。

伴郎和伴娘的衣着通常与新郎和新娘的着装相协调,他们作为新人身边最亲密的伙伴,也是整个婚礼仪式的亮点之一。

二、法国法国的传统婚礼着重于浪漫和细腻,伴郎和伴娘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法国,新郎和新娘通常会选择多位伴郎和伴娘,他们会在婚礼当天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在法国的婚礼仪式中,伴郎和伴娘会穿着正式的礼服,以彰显婚礼的庄重和华丽。

伴郎通常会戴着花束,在仪式开始前迎接宾客,并护送新郎走向婚礼现场。

伴娘则会随着新娘走向礼堂,她们常常会手持花束,并在仪式中负责为新娘整理婚纱,以保证她始终呈现最美的状态。

在法国的婚礼中,伴郎和伴娘还会承担一项特殊的任务,即为新人准备“马车”的传统仪式。

这是一项仪式性的行动,将新人用装饰精美的马车从教堂送到婚宴现场,以庆祝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伴郎和伴娘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装饰马车、护送新人,并在节奏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带领婚礼的队伍行进。

西方婚礼礼仪习俗

西方婚礼礼仪习俗

西方婚礼礼仪习俗西方婚礼新娘服饰习俗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Times,西方婚礼结婚时新娘穿的服饰与“某种旧的、新的、借来的和白色的东西”有关。

因旧的东西与新娘家族与其她以往生活有联系。

新的东西代表着新娘在将来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运和胜利good fortune and success。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西方婚礼礼仪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礼服?我们都知道婚纱的颜色是白色的,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礼服吗?从罗马时代开头,白色就象征着庆祝,这就犹如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一样。

在1850-1990年间,白色也是富有的象征。

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净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

所以白色通常都是礼服的首选颜色,更是象征着新娘的漂亮和圣洁。

习俗结婚前一晚,新郎新娘通常会分开两个地方住,新娘多数回娘家。

伴娘们也大多和新娘一起,在新娘娘家过夜。

婚礼当日,新娘伴娘们一大早起来,让上门来的发型师和化妆师逐个给他们梳妆装扮。

同时,新郎和伴郎们也在另一个地点做好预备。

当年我和我的搭档一人跑一个地点,我去新娘家,他去新郎家,分别捕获各自“幕后”片刻。

新郎新娘各自装扮完毕后,驱车前往婚礼礼堂。

很多新人会考虑租用礼宾车(Limousine) 接送新郎新娘。

习俗上新郎新娘在正式结婚仪式前避开见面,所以新娘一到礼堂便躲入特地为的化妆间,等待仪式的开头。

当全部客人入座,仪式开头,音乐响起,伴郎伴娘团分别先入场,最终才是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上红地毯。

假如父亲去世或者无法前来,由母亲,叔父或者长兄代替。

此后仪式跟很多电影电视里的场景相像,主婚人宣读预先预备好的台词,新人宣读誓言,交换戒指,亲吻对方,签署结婚证书,此刻正式结为夫妻。

随后新人走出礼堂,早已在外面预备好的亲友们会吹泡泡,撒彩纸等庆祝。

其一是在西方,婚纱照只有婚礼当天才照,不会提前照。

其二是婚纱照肯定是婚礼当日的地点选景,利用室外自然光线和外景或者结婚礼堂建筑背景,在摄影师指导下抓拍或者摆拍,而不是在影楼里用假的背景和道具。

英国婚礼礼仪.doc

英国婚礼礼仪.doc

英国婚礼礼仪篇一:英国婚礼习俗时间顺序苏格兰的婚礼风俗延续着凯尔特人的特点,婚礼布置简洁、实用、朴素。

婚礼习俗初婚必须穿白色婚纱英国人结婚,新郎要穿礼服,初婚新娘则必须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

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

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

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

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丰富多彩的婚礼形式新娘和新郎都有他们的告别单身派对,他们将彩排除了晚餐以外的结婚典礼。

如果新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三周前的星期日,他们的结婚预告将在教堂被大声宣读。

但若新人出现在宣读现场则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

婚礼按照传统多在中午举行,之后将是被称做“婚礼早餐”的正式午餐。

婚礼邀请卡和美国的传统颇有几分类似,但很少有人会下大手笔制作精美的邀请卡。

接受邀请的人一般不回复卡片,而是使用自己专用的答复卡。

关于英格兰的婚礼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人们认为让扫烟囱的人在新娘步出教堂的时候亲吻新娘会给新人带来好运。

白色婚纱十七世纪废除包办婚姻早在十六世纪直至十九世纪,英国人的婚姻大都承父母之命。

新郎新娘几乎直到婚礼将至才认识对方。

双方父母多在新郎与新娘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已经定下婚约。

双方孩子依旧继续随自己的父母生活然后照例出席一次一次的筵席和节日庆典。

法定结婚年龄16岁大多数的人结婚都在三十岁左右,女性的第一次婚姻在29-32岁之间占比例较大,男的要稍微更大一点。

婚礼习俗选择结婚日期有讲究英国男女对婚宴并无特别禁忌,但对吉日的选择则很留意。

他们的婚期忌五月,因为英帝国与古罗马帝国有很强的文化渊源,五月份是罗马举行大规模传统祭祀的日子,所以“五月把婚结,后悔来不迭”的歌谣至今流传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婚礼大全英国结婚礼仪_036文档EDUCATION WORD婚礼大全英国结婚礼仪_036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

教堂本来是为基督徒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

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

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

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

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

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

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

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

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

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

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故事。

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

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

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婚礼并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亲通常会买单。

当然,客人们为新人买一件礼物是很普遍的,也许是一个微波炉,或者一个去夏威夷两周的假期。

近来,新人们会列一份清单,注明他们想要的东西,客人会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清单里选送。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

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

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

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1537——1553)的支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则宣布女王为国教惟一最高领袖。

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的燕儿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识相爱又在广州共续生活的,故事还挺浪漫,可以用有缘千里一线牵来概括。

总之这中国新娘和英国新郎终于决定走进美丽的围城。

入城仪式当然不能轻慢。

为了照顾双方的家人朋友,婚礼要举行两场,两地各办一场。

第一场在英国。

于是我带着无数对英国的幻想和推测,从法国坐完了两趟飞机再乘车深入英伦腹地,来到一个叫Barnsley的地方。

这里略有山峦,到处是碧绿的草地或树林,错落着深棕色的砖墙别墅。

房子周围总有精心修饰的花草。

对于我这个初到英论的游客,但眼前的景致赏心悦目到心旷神怡。

当然,这次的主题还是婚礼。

言归正转。

国内的婚礼图的是热闹,通行的做法是广邀亲朋好友,张灯结彩喧嚣一片,大闹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罢甘休。

筹备当然更是大费周折。

相比之下,英国式的婚礼少了那种盛气,但轻松而温馨。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不能没有准备,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

大到宴会厅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挑选。

婚礼前的晚上,新郎给我们介绍了婚礼的具体过程,列了清楚的时间表,一切精确到分钟。

英国人的严谨和时间观念可见一斑。

照英国的规矩,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在仪式之前是不能见面的。

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缓缓走进礼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里才算两人新的开始。

所以婚礼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仪式开始。

看不见他做什么,估计更是坐立不安,才用电话不时远程监控我们的进度。

如平时一样地起了床,吃过早饭。

10点15分出发,驱车15分钟到发廊做头发。

小镇的发廊只有一间木质装修的大厅,最醒目的是中间柔软的红色沙发。

看上去宽敞而舒适,更象谁家的客厅。

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

只有进门小小的个柜台和四角的镜子和理发椅告诉你这里是发廊。

发型师小姐娴熟地让每根头发各就各位,再带上新娘的金冠。

在预计的半小时之内完成,非常准时。

完全没有国内的满头发胶和鲜花,新娘看上去高贵而现代,漂亮极了。

11点钟回家化妆换衣服吃午饭,一切必须在2点15分前完成。

12点钟是午饭时间,三明治和奶茶。

午饭时婚礼用的鲜花准时送到。

一阵小小的忙乱之后,2点15分出发,到婚礼会场。

车程预计30分钟。

路况很好,我们提早到达,但不能进场,只能在路边等着。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

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

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

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

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

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

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

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

3点正,婚礼开始。

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

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

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

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

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电影片段里都见过了。

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

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

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

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

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

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

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

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

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

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

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

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

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

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

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

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

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

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

这是对新人的祝福。

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

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

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

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

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

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

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

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

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

然后伴郎也要发言。

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

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贺卡。

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

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蛋糕。

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晚饭后,有些客人先告辞走了。

留下的人就开始跳舞狂欢。

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YMCA之类。

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

那时的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只是觉得非常的温馨。

第二天一大早去机场,匆匆结束了这次英国之行。

对这个地方我的了解还很少。

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