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以双重视角描写了白流苏与卓文君之间的不平凡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人物形象中的苦涩与悲剧。
白流苏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士,精通音乐、文学和绘画,并且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和风度。
他对待感情坚定而执着,对卓文君深深着迷,并为了能与她在一起,主动追求了一段悲剧性的爱情。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他对卓文君的深情厚意,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
尽管白流苏深爱着卓文君,但他最终却无法得到她的真心。
在小说中,卓文君虽然也对白流苏有感情,但因为种种外部原因,最终选择与劉彻成婚,令白流苏痛苦万分。
他不愿面对现实,选择了逃避,离开中国,远离卓文君,开始了流亡生活。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他为了爱情而放弃了一切,却最终只得到失去的苦痛和绝望。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他对传统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持怀疑态度,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社会压力和道德约束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展现出他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也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反思。
白流苏是一个极具魅力和才华的人物形象,他的悲剧命运令人怜悯,同时也在小说中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他的形象使人深思爱情和自由的价值,并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苦涩。
《倾城之恋》通过白流苏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人性和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以文学为基础的电影,讲述了白流苏和康熙的爱情故事。
电影中白流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她不仅漂亮,而且敏捷聪明,还是一个诗人。
她与康熙相恋,一起经历了许多苦难和磨难,最终牺牲自己保全了康熙的江山。
首先,白流苏的形象非常丰满,她不仅漂亮,而且非常有才华。
电影中,白流苏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不仅歌喉动人,舞姿婉约,还擅长写诗。
在康熙的喜怒哀乐中,她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缓解他的烦恼。
同时,白流苏的性格也非常坚定和独立。
她是一个不甘败北的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渴望一直伴随着她。
白流苏在面对康熙的命令时,虽然内心非常痛苦,但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最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康熙的江山。
其次,白流苏的命运也非常悲剧。
她一生的爱情都被命运耍弄,无法如愿。
白流苏被送入宫中为神宗妃,但是很快就被规定不能接触世外任何人和任何事情,甚至不得出宫。
在康熙的关怀下,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快乐和自由。
然而,康熙的身份仍旧是一个皇帝,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康熙始终有不能逾越的限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康熙和白流苏的秘密被发现,白流苏被迫离去。
后来,白流苏与夏烟波相识,认为夏烟波是自己一直所期待的人。
但在她发现夏烟波真正的身份之后,白流苏又一次失去了爱情。
最终,为了康熙和大清的江山,白流苏含泪图强,伏于康熙脚下,成就了康熙一生的辉煌。
总之,白流苏是一个坚定而执着的女性,她用自己的才华和聪明赢得了爱情,却又一次次无法扭转命运。
她的命运悲剧,也道出了社会和历史的局限和难以逾越的枷锁。
她的爱情故事,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浪漫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奈和不幸。
白流苏的形象,是一种非常具有魅力的女性符号,她的命运也是人性的缩影。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经典小说,通过对白流苏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白流苏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悲剧命运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的形象也成为了小说中最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角色之一。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让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她的容貌清丽脱俗,风姿绰约,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女”。
她通晓文学艺术,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
这样的美貌和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令人瞩目的,让她成为了众人仰慕的对象。
正是这样的美貌和才华,最终使她踏入了情感的深渊,走上了一条悲剧的道路。
白流苏的命运坎坷,爱情悲剧成为了她一生的主题。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许渊冲之间的爱情是主要的情感线索。
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于一段美好的初恋,然而最终却变成了一场悲剧。
许渊冲是一个因家族使命而心有牵挂的男子,而白流苏则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情感的女子。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最终以白流苏的悲剧命运而告终。
在这段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但最终却未能得到自己期待的幸福。
白流苏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也给她的人物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悲剧元素。
她的内心孤独和无助,在外表的强大和聪慧下隐藏着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她面对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最终选择了与许渊冲分别,并在婚后的生活中经历了巨大的磨难。
她的性格让她无法适应传统的婚姻和家庭,最终成为了一名感情上的受害者。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的刻画,揭示了爱情的虚幻和现实的残酷,并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的束缚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风气的反思。
她的形象使得读者对于爱情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触动。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
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是该作品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看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她身上散发着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她聪慧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她内心却饱受着痛苦和孤独。
白流苏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她不愿意被束缚在传统的婚姻桎梏里,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爱情。
她追求真爱,不愿委身于权力和地位,这使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显得与众不同,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与男主角素戔被迫分离,因为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等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这无疑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她妥协了自己的爱情,这使她饱受煎熬和折磨。
她最终因爱情的困扰和痛苦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悲剧无疑是当时封建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束缚给她带来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揭示。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一种沉痛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婚姻道德的批判。
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命运,更是对封建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挑战和反抗。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信仰,追求真爱的坚定意志也给当今社会启示,她的悲剧命运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探索。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倾城之恋》中最为精彩和震撼人心的部分。
她的坚韧、坚持和独立,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深刻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内涵。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盛开的一朵奇葩,有别于同时期男性作家对现实的暴露讽刺和对革命的浓烈渲染,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将文学作品从大时代背景下拉回到小家庭生活中,在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中挖掘人性的善恶美丑。
而《倾城之恋》作为这个天才女作家的成名之作,它表现出女性尤其是以上海为首的沦陷区中的女性经历着的新与旧的碰撞、华与洋的冲突,她们一方面在封建旧家庭中受到压迫与折磨,一方面在大都市环境下进行蜕变和成长,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
一、《倾城之恋》的背景《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此时的上海结束了“孤岛”时期,完全成为沦陷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一切革命的、先锋的文学消失殆尽,而张爱玲这个自从步入文坛就力主规避政治、不以“感时忧国”为文学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女作家,用她的通俗小说给了饱受侵略的上海市民阶层一个躲避现实的精神乐园,这让张爱玲在上海滩名声大噪,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上海的沦陷成就了张爱玲的辉煌,而这与《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爱情如出一辙,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倾城之恋》讲述了封建旧家庭出身的白流苏接受了包办婚姻,但婚后丈夫的打骂让她最终成了离了婚的“失败”女人,无奈归家后财产被亲人败光,还要整日受人冷眼排挤。
正当绝望之时,她遇到了富家风流子弟范柳原,于是爱恨情仇纠葛不断,最终白流苏用一座城换来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从封建的泥沼中得到了片刻救赎。
二、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封建制度笼罩下的中国传统女性正如白公馆的时钟永远比别人家晚一小时,这个“老钟”在上海的新潮流中始终显得格格不入,而白流苏就是长在这样一个顽固老化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典型女性。
白流苏第一段婚姻的不幸就是这个制度酿成的悲剧,这样的家庭养成了流苏逆来顺受的性格,就像范柳原反复强调白流苏善于低头的特长。
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被奴役、被压迫后无力反抗的象征,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从英国归来渴望中国传统女人的范柳原会因为“低头”而被白流苏吸引。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钱钟书的经典小说,通过对白流苏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深情、忠贞的人物形象,并同时寓意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美丽、聪慧、善良,被男主角智恒深深地吸引和爱慕。
她有着独立自主、坚定不移的个性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对智恒的爱是无私的,她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甚至为了他去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
她把智恒当作她生命中的唯一,对他的依赖和执着令人动容。
她在智恒离开后,知道对方可能会与其他女人结婚,却默默地祝福他。
她的爱,是无畏的,是无悔的。
她一直追求着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坚持着她的内心信念。
白流苏的形象也带有一种悲剧性。
她的悲剧在于她的爱情无法得到最终的美满和认同,她最后只能孤独终老。
她的一生充满着无奈和遗憾。
她遭遇了革命、战争、家族变故等多重不幸,最终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结局。
她才华横溢,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她对智恒的爱,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回应和珍视。
她的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最终收获了失望和痛苦。
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代表了旧社会的女性,在家族、传统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她的自由意志和追求真爱的权利被剥夺。
她的悲剧与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的问题密切相关。
她的遭遇凸显了旧中国女性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压抑,这也是整个民族历史中的一种悲剧。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她的形象既带有坚强和激情,又带有孤独和遗憾。
她的悲剧结局既是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悲剧的写照。
她给人们展示了一种坚持和追求真爱的精神,同时也令人思考女性地位的问题和社会对个体权利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2006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姓名:***学号:**************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引言 (4)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5)三、女性强者的定位 (6)四、白流苏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7)五、结束语 (11)注释、参考文献 (12)[内容摘要]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的具有自主精神的新女性,她以自己的机智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这出“倾城之恋”的胜利者。
她聪明大胆、自卑清高、矜持要强,乱世的沉沦也毁灭不了她心中的梦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能保持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就是柔弱背后的坚强。
同时,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同命运抗争的。
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榜样。
[关键词]张爱玲白流苏女性强者坚强矜持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一、引言当20世纪的文学大幕徐徐落下时,让我们重新回首过去那100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名字是那样不容置疑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厚中西文化修养,能够融贯中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并不在少数。
然而只有张爱玲不仅将中、外、古、今的优秀传统熔于一炉,而且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1]这是张爱玲的成功之处,也是她的作品赢得广泛读者的根本原因。
难怪评论界有人这样评价她:张爱玲不仅是40年代“文坛最美的收之一,而且是90年代最经典的热点文化现象。
[2]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
其中对普通女性的命运以及男女之间恋爱生活的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关注。
因为中国一向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国家,女性始终处于一种受男性支配的弱势地位。
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中有一条就是“夫为妻纲”,意思是丈夫对妻子有绝对的统治权,并且丈夫可以休妻,妻却不能休夫,而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还有一个词语叫“三从四德”,即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反正女子一辈子都得听男子的。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更是给女性安排好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这是男性按自己的意愿为女性规定的。
男性不仅占据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且还用许多条条框框来约束女性,统治女性,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
所以,在中国,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十分尴尬的。
正因为张爱玲理解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易,所以她对女性的弱点甚至不健康、阴暗的一面,全给予理解、宽容和同情。
她曾说过“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是真的”(《我看苏青》)。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向我们揭示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再现了她们独特的精神世界。
透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对女性那份无所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张爱玲的一份独特之处。
也是我喜爱她作品的主要原因。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悲剧人物,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在被压抑、被逼迫、被抛弃的地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只能在黯然神伤中徒增感慨,空叹悲哀。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这一类女性的典型代表: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这个精明强悍、泼辣风骚的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
她以青春欢乐为代价,换来了金灿灿的黄金枷锁。
这黄金枷锁把她的人性给腐蚀和扭曲了。
为了保住这卖身的黄金,她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也要赶走她所爱的小叔子季泽的挑逗,而更可怕的是她变态到要扼杀人性的起码的欲求和一切美满姻缘,只要在她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3]可见在那一堆堆黄金中映出了一个孤独、绝望、充满变态复仇的影子。
女性的不幸在这个身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
然而仔细阅读她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我们在举目皆哀的前景下,依然会发现另类女性的存在,她们在男权中不认命、不服输、而是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典型的一位。
面对绝望,她没有妥协,相反,她不低头的娇媚的脸、不服输的叛逆的心、不敷衍的执著的情等,无一不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倾城之恋》向我们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上海和香港的“家史性”的故事。
上海的破落户的名门望族中有一位少妇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
因受不了家人的“言语”,她为了生存,只好再做“女结婚员”,到香港待价而沽,将自己“推销”给华侨富商、花花公子范柳原。
白流苏的父亲是有名的赌徒,而现在他的女儿也决定用她的前途下赌注。
如果她输了,她身名扫地,失去了做五个孩子的继母资格,如果她赢了,她就可以得到众人虎视耽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心中的一口恶气。
[4]于是在白、范之间出现了“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
都在心的浮面漂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5]但是她只能成为他的情妇。
白流苏强烈地嫁给范的目的就是希望婚姻是一种保障,能赐予她“经济上的安全”,有一种稳定的生活。
但是只有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和安全时,她才从情妇升格为太太,回到婚姻常态。
这个看似浪漫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却隐藏着无限的悲哀。
外界对这部小说评价很多。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部作品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被动和无奈,因为范柳原拥有社会的、物质的、地位的、个人的种种优势,而白流苏拥有的仅仅是个人的淑女的教养和残余的青春。
尤其是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交往过程中,始终是作为被操纵者出现的。
她的命运仍然无法摆脱受男人支配的地位,她是一个身不由己、无能为力的弱女子。
但我却肯定另一种观点,白流苏是个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不是吗?当我们回顾文章,换一种思维方式再次分析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时,也许你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
白流苏根本就是个不甘于命运摆布的弱女子,所谓的“倾城之恋”只不过是她精心策划的一场爱情围猎活动,而那个英俊洒脱的范柳原一不留神却成了她的猎物。
尽管这种围猎来得不易,但对白流苏来说,这一场胜利也可称得上扬眉吐气。
尽管这胜利仍无法摆脱其凄凉,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在男人和女人的角逐中,女人也可占主动地位,操纵全局。
从这一意义上讲,白流苏就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强者,她的抗争与自主在那个年代来说,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三、女性强者的定位什么是女性强者?在人们心目中,一个女性怎样才能称为强者?是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撒切尔,还是不屈不挠、坚强刚毅的江姐,或者是勇挑重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强者之所以称之为强者,那是因为她们在社会行业竞争中,取得了和男人一样的成功。
甚至有的超越于男性,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从生命力的角度来说,她们的生命力是顽强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通过自身的卓越与强大来战胜男性的。
历史上却有一些女人如“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园园、千金难搏一笑的褒姒,以其自身的弱不禁风、千娇百媚征服了强大的男性。
打乱了男权社会的秩序。
由此看来,女性强者不再是力量的悬殊,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含义。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超越于自身命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强者。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给“女性强者”定义:在一个男权社会里,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取得更多主动权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女性强者。
对照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
四、白流苏性格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现实生活中的流苏是不幸的,小说在开头就说明了流苏的不幸。
离了婚住在娘家,在混沌的世界里无依无靠,接着丈夫又死了,张爱玲写道:“白流苏坐在屋子的一角,慢条斯理绣着一只拖鞋……这时她便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流苏在这个时候是无助的,可她又是忍着,坚毅着,无论如何,她都要忍字当头,流苏是聪明的,她的心里很明白,她知道家人的用意,说那些话无非是想让她离开这个家,而要想在这个家呆下去,也只有忍了。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了。
”这时候流苏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挣扎呢?三爷说的那些话,在流苏看来是何等的好笑,她冷笑地说着话,心里明白得很,大家都不愿意她留下,以前是图她的钱,现在钱被他们用光了,却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她很无奈,但还是隐忍着,四奶奶说的:“天生的扫帚星!”还有四爷的话把流苏气的浑身乱颤。
把一只绣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
”[6]流苏受的屈辱是难堪的,就连后来与范柳原第一次见面并跳舞,抢了七小姐的风头,也让四奶奶指桑骂槐了好一阵子。
即使碰了母亲的软钉子,她也要定一定神不再言语。
在这个环境下,纵使她内心波澜起伏,也要表现得若无其事。
可见在这个家中,流苏是孤立无助的。
总之,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给人们的感觉是柔弱的苍白女子,这种外表的纤弱迷惑了许多人,包括她的家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软弱可欺、无力自保的女人,可是就是这样的小女子竟然有着男人都不及的心计与果断。
当她发现自己在那不是家的家中无法呆下去的时候,毅然把生活的希望由求助家人转向了自己。
依靠自己是生命在这刻发出的呐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
白流苏的觉醒是从绝望开始的,但却不是以绝望收场的。
当她意识到只有自救才能生存时,这个女子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所表现的执著和忍耐,为了追求幸福的义无返顾,着实让人感动。
因为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花花公子范柳原,而且还有当时那个社会对女性的排挤。
所以,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白流苏不愧为女性强者,她凭借勇气、毅力和聪明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尽管这胜利中夹杂着悲哀。
但在她那平静而不平淡的生命体验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坚韧执著,看到她在面对婚姻爱情不如意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坚强。
其实,白流苏一出场就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是个单身女人,而且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
她的离婚是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
“离婚”这个词在当时(1943年)可算得是个“新鲜”的字眼儿。
就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人们对离婚的女子也会另眼相看。
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能毅然决然地离婚,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可见她是何等的坚强。
而她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她对丈夫抽大烟、赌钱、纳妾等种种恶习不能容忍。
她要的不是麻木不仁、委曲求全的生活,她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想要有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的起点很高,她不要有钱成为曹七巧,也不要片刻的欢娱。
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事一开始,白流苏就是个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女子,如果白流苏屈从男人的摆布,那就不会有后来的“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