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寂_与_性觉_思想的提出——吕激与熊十力_辨佛学根本问题_评议 - 副本

合集下载

太虚对熊十力_新唯识论_的批评

太虚对熊十力_新唯识论_的批评

・佛教研究・太虚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批评*罗同兵提 要:太虚初评《新唯识论》文言本,明知其尚宋明儒,以执实之凡情直觉,误会并诽毁般若、唯识,却仍容之于真如宗,许其接近禅宗;着眼佛门内诤故。

再评其语体本时则指出:其附会禅而归本《易》所立之“寂然”本体实为有漏异熟,乃谬以世间流转事上比佛果法界,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儒佛之争时已尖锐故。

罗同兵,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任职。

主题词:太虚 熊十力《新唯识论》 批评 作为现代新儒家鼻祖,熊十力出入儒释的学说与方法继承理学而启发后儒,影响深远;也引起一些重要佛学家的严厉批评。

现代儒佛之诤本应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趋向的重大视角下观察。

但在熊十力研究的热闹中,相形可见这些批评的乏人问津。

太虚是中国佛教现代化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对熊十力思想的批评值得关注。

《新唯识论》文言本刊印于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三年一月太虚即作出《略评新唯识论》。

评论的视角与背景,是中国佛教内部的思想之争;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观点。

太虚说:“顷熊君之论出,本禅宗而尚宋明儒学,斟酌性、台、贤、密、孔、孟、老、庄,而隐摭及数论、进化论、刱化论之义,殆成一新贤首学;对于护法、窥基之唯识学亦有一蹴而踣之概。

马君一浮序云:‘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其所怀可知矣。

”①明知熊论“所怀”是尚宋明儒而批判般若与唯识,却美其名为“新贤首学”———太虚的圆融与宽大令人惊叹。

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与太虚形成鲜明对比。

《新唯识论》刊行不久,内院刘定权撰《破新唯识论》;欧阳为序,发表于《内学》第六辑。

序中痛责熊道:“六十年来阅人多矣,愈聪明者愈逞才智,愈弃道远,过犹不及,贤者昧之。

而过之至于灭弃圣言量者,惟子真为尤,衡如驳之甚是,应降心猛省以相从”。

欧阳以龙树、无著的般若学与唯识学为圣言量,台、贤等中国佛法为“似教”;故谓十力“灭弃圣言”。

太虚却将熊容纳在佛法“真如宗”中。

他说:“依此以观熊论(指新唯识论,下皆同此),所谓:‘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中国哲学史5-4熊十力

中国哲学史5-4熊十力

一,"心境不离"的认识主客体 关系论
熊十力所说的"境"指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心" 熊十力所说的" 指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 指认识主体或认识能力. 1,境不离心 在熊十力看来,境是离不开心的,不存在离心而 独存的境. 2,心不离境 既然境不能离心而独存,那么,心是否能离境而 独起呢?熊十力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分析. 3,心境是相反相成的总体 在熊十力看来,境不离心,心不离境,心境本来 就是一个相反相成的总体,心与境的矛盾运动推动着 认识的发展.
三,"体用不二"的主要内容
本体是清静的全体. 本体是绝对的. 本体是超空间的,即没有形相,是幽 隐的. 本体是超时间的,即无始无终,永恒 存在的. 本体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第三节 "翕辟成变"的宇宙论 翕辟成变"
一,翕辟的根据,含义以及各自 的作用
根据:熊十力指出,翕辟的根据在于本 体.本体是无能而无所不能的.说它 "无能",因为它"不是超脱于万殊的 无能",因为它" 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 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即不 能离用而为独立的主宰,说它" 能离用而为独立的主宰,说它"无不 能",因为它"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 ,因为它" 切行",即表现为用.正因为它" 切行",即表现为用.正因为它"无不 能",所以又可把本体称作"能变"或 ,所以又可把本体称作"能变" "恒转". 恒转"
3,"体"指本体,"用"指现象.如三国 指本体," 魏王弼发挥老子思想,把世界的本体规 定为无,认为"不能舍无以为体" 定为无,认为"不能舍无以为体".程 朱理学以" 朱理学以"理"为体,以"象"为用. 为体,以" 认为" 认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北宋王安石认 为"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 行于天地之间" 行于天地之间",认为不动的元气是本 体,运行的冲气是元气的功用.孙中山 说:" 说:"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 神." 神."

熊十力性修不二论

熊十力性修不二论

熊十力性修不二论摘要:熊十力认为性修不二,这一命题和他一贯倡说体用不二的致思如出一辙。

在性修不二这一命题中,熊十力持守一项基本观念,即人之性本完善,即所谓“万善具足”,同时,既已完善的人之性即为修学复性的标准和目标。

修学是复性的方法和途径,人应该也可以修学复性,而修学并不能增益人之性,即所谓“非是增益本性所无”。

基于如上基本思想,熊十力认为性修不二。

本文依据熊学,通过相应的三个命题即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和即修即性阐述和论证熊十力的性修不二命题,从而诠释熊十力的性修不二命题。

关键词:性;修;性修不二;体用不二;习心熊十力认为人的本性即善,而由于“习心”的遮蔽,人必须通过“修学”才能通达善的本性。

故而他说:“欲了本心,当重修学。

”[1]而他又认为“心者即性”(同上)。

由此可见,在熊十力看来,“修学”便是通达人之本性的方法和途径,从熊学维度而言,“修学”且是惟一通达人之本性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性与修的关系何如呢?熊十力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

”[1]可见,熊十力认为性修不二。

如果将“性”视为本体,而将“修”视为功用,熊十力认为性修不二的思想,显然与他倡说体用不二的思想无疑一脉相承。

那么,在熊十力看来,性修不二这一命题何以得以成立?支撑它的理由何在?本文对此问题从三个层面也可谓是三个命题即全修起性、全修在性和即修即性予以阐释。

一、全性起修何谓全性起修?熊十力说:“全性起修名继,性是全体流行不息的,是万善具足的,故依之起修而万善无不成办,是谓全修起性即继义。

”(同上)全性起修这一命题蕴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人之本性是“全”的,是十足而无缺陷的,即所谓“万善具足”;第二层意思是说“全性”是人修学复性的标准和目标。

简而言之,全性起修这一命题表明,一则熊十力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即已“万善具足”、十全十美,二则熊十力认为这个本性又是人起修复性的天然标准和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万善具足”的人之本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人修学的一个既定标准和既定目标。

体用与性相_略论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继承与改造

体用与性相_略论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继承与改造

体用与性相)))略论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继承与改造吴学国(南开大学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天津300071)摘要:熊十力哲学是通过对大乘佛学的独特诠释建立起来的。

这种诠释的根本特点,就是以体用解释性相。

对于大乘佛学来说,性相问题是最根本的理论问题。

无论是大乘的空宗还是有宗,都是从存在论的/真0、/妄0分别的立场来说明法性、法相及其相互关系的。

但华夏文化传统是以体用一元为其基本思想构架,故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往往也把这作为诠解印度大乘佛学的出发点。

这种诠解必然包含了一种思想语境的转移。

故空有二宗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都被融入如来藏思想的系统之中了。

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阐发,也是以体用一元为出发点的。

熊氏的体用论是一种生存论的体用哲学,它主要来自于5易传6,实际上是以易解佛,同时也是以佛解易。

这种解释实质上是把问题从存在论转移到生存论领域。

关键词:唯识学;体用;性相;生存论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2-0041-05一、唯识的性相理论就印度大乘佛教理论而言,实际上是性相范畴规定了其基本的思维模式。

要言之,性(法性)是无分别智所证真如,是诸法融然一味、自性清净、离诸言诠分别的实相,是世界的本然存在;相(法相)是因缘而生,依言说戏论虚妄分别而有的假法,不具有自身真实的存在。

真与妄,胜义(出世的真理)与世俗(世俗的知识)之间俨然是两重世界。

这决定了大乘佛学性相分别的思维理路。

这种真理观,与西方近代哲学的真理观判然有别。

后者是由认识论的立场所规定的:真之为真,在于认识与对象的符合一致,而无关乎存在本身的意义。

但佛教所说的作为诸法实性的真如,就是存在的本然真理;必得谛观法性,才能开出生命之真实的意义。

所以大乘佛教的法性学始终保持着存在论的特质。

按通常的说法,法性(或诸法实性)即是真如。

佛教的真如概念,既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也可以从存在论的层面加以规定。

/真如(Tathat)0一词的本来的意思是/如此,如其所是0。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吕先生的“ 性寂说” 不能代 表印度佛学心性说,是因为印 度佛学心性说在各个阶段有不 同的特点, 不 能 笼 而 统 之 。在 印 度,佛学心性说的发展是有轨 迹可寻的,其起点是原始佛学 “ 心性( 本净” 的思 $%&&’()*’+*&% 1 ) 想 。“ 本性清净心, 心本性清净, 是渊源于 《 增一阿含经》 的
! " #$$% & ’( #$$& )




坛 音
!"#$%#
指出了中国佛学的代表性教派 天台、 华严、 禅宗的心性说具有 共同特征, 即为“ 性觉说” 。由 于 作为中国佛学心性说基础的 “ 性觉说”的基本思想模式是 《 大乘起信论》最初建立的, 一 般以《 大乘起信论》 的心性说作 为中国佛学心性说的代表。据 此, 他叙述道: “ 现在即从《 起信 论》 所说, 可以了解中国佛学有 关心性的基本思想是:人心为 万有的本源, 此即所谓‘ 真心’ 。 它的自性 ‘ 智慧光明’遍照一 切, 而又‘ 真实识知’ , 得称‘ 本 觉’ 。此 心 在 凡 夫 的 地 位 虽 然 为 妄念( 烦恼) 所蔽障, 但觉性自 存, 妄念一息, 就会恢复它本来
!"
! " " ! 年
第 # 期
总第 ! $ % 期
! " #$$% & ’( #$$& )




坛 音
!"#$%#
收, 在那里得到了完备的发展。 不过, “ 心性本净”说是吕先生 关注的对象, 故本文只追溯“ 心 性本净” 说的发展。 此“ 心性本净” 的“ 性( 本 性, ” , 在部派佛学时期, !"#$"%& : ) 与自性( 相通, 突出了 ’(#)*+(# ) 心性的不变。在大乘初期, 《 般 若经》 谈本性空( !"#$"%& : ,-./0#1 , 由此, 龙树大师“ 依本性空 %# ) 在龙 而说无自性空” 。这样,

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_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_李蜀人

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_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_李蜀人

·中国哲学·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的宇宙人生———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李蜀人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大门的打开、西方哲学思想的大量引进,人们开始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批评反省和重新解释,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现代中国哲学始终是介于传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哲学,它肩负着改造传统中国哲学、融合西方哲学的双重使命。

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已经找不出一个没有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了。

因此,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始终是现代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这个关系里,以前的研究大都着眼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样的抽象问题,给人以大而无当的空洞感觉。

因此,具体而深入地研究这一关系在某个哲学问题上的表现,就成为当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尤其是涉及哲学基础的形而上学,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意义更为重要。

一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熊十力无疑是一个不可能绕过的人物。

特别在形而上学研究上,其乃最为用心者。

熊十力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佛学到儒学的过程。

他侵染佛学数十年,受其影响很深。

对于佛学所追求的思维方式以及其研究对象,他是基本认可的。

他说:“佛学于内心之照察,与人生之体验,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证会,皆有其特殊独到处。

”(熊十力,1985年,第3页。

下引熊十力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所以,可以这样说,佛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想大致规定了熊十力以后研究哲学的方向和对象。

比如,心物关系、宇宙人生这些在佛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

而要研究这些,按照佛学的思想,则首先必须看空世界的一切。

因为佛学认为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动不居的则是虚假的。

佛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超越经验或感知世界的先验思路。

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熊十力形而上学思想的建立。

他认可大乘空宗的性德思想和有宗的真如思想,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就应该是宇宙万物的基础和根据,也是宇宙万物人生的意义所在,更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所在。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有二女一子:长女幼光,在北京航空学院退休,次女再光,曾在上海居住。

其子熊世菩,曾就读西南联大,后在上海船舶研究所任职,已去世。

其子有二子二女,两女孩名分别为“原“、“儒“。

而二子各育一女,名为“明心“、“明宗“;以喻后辈对老人的纪念。

据说其曾孙女熊明心是上海复旦哲学系硕士生,现免试经推荐去德国深造。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故事【少而颖悟】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

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历练】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

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圭臬。

“性寂”与“性觉”思想的提出——吕潋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评议

“性寂”与“性觉”思想的提出——吕潋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评议
吕激的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印佛学心性论本质差异的重要思路同时阐发了他对佛教价值取向的独特理解不仅对佛教学术研究有重大贡献同时也可以为探索佛学在当代处境中应发挥的作用提供一种借鉴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20 0 9年 第 5期
No 5, 0 . 2 09
义之 抉择 》 @等 , 对 一 些 重 要 内 容 未 作 进 一 步 分 但
学心性论 本质 差异 的重 要 思路 , 时 阐发 了他对 佛 同
教价值 取 向的独特 理 解 , 仅 对 佛教 学 术 研 究 有重 不
大贡献 , 同时也可 以 为探 索 佛 学在 当代 处 境 中应 发
收 稿 日期 :09— 6—1 20 0 2
析 。笔者认 为有 必 要 结 合 吕潋 在 其 他 文 章 中 的论
作者简介 : 李宜静 ( 9 8一) 女 , 17 , 山西 太原人 ,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1 O3
述对 这次论辩 的内容进行 进一步 探讨 。

十力来 信而对 “ 性寂 ” 性觉 ” 论进 行 的 阐发 上 。 与“ 理


熊 吕辩论 的时代背景
至于 熊十力 的信 函 , 由于其 思 想是 对 新儒 家 与 中国 传 统佛 学 的 融 汇 创 造 , 完 全 在 本 文 讨 论 范 围 之 不 内, 因此 将 只就其 中涉及 “ 性觉 ” 性 寂 ” 内容进 与“ 的
的差异 等 。因此 , 这次 论辩 可 以看 作 是理 解 “ 寂 ” 性 与 “ 觉 ” 论 的大纲 。 性 理 近些 年 来 , 次 争 论 逐 渐 引 起 了 学 术 界 的重 这 视 。台湾 学者 江灿 腾 的《吕激 与 熊十 力 论学 函稿 评 议》 ②可 以说 是第 一篇 以此 为基 础 , 较为 深 入探 讨 吕 激关 于 “ 寂 ” “ 觉 ” 想 的论 文 。但 是 这 篇 文 性 与 性 思 章长 于历 史背 景 的梳理 , 对于 “ 寂 ” “ 性 与 性觉 ” 想 思 本 身 的内涵 以及 其 思 想 价值 似 乎 没 有 进 行 足 够 充 分 的研 究 。除江灿 腾 的论 文 之外 , 年 来 国内还 有 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寂"与"性觉"思想的提出——吕激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
题"评议
作者:李宜静, LI Yi-jing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5)
1.蓝吉富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1990(02)
2.当然在武院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意见.印顺法师即通过对印度佛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提出大乘三系的学说.认为中国佛学属于融合了梵我神论的真常唯心系,对其理论上的弊端也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但这在武院内部属于特立独行的异数
3.太虚略评新唯识论 1997
4.吕激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 1991
5.印顺谈人世与佛学 1990
6.江灿腾吕激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1990
7.吕潋;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 1984
8.陈兵;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学 2000
9.欧阳竟无于1943年病逝于江津支那内学院,吕徵致信熊十力,请他撰文悼念,熊十力以"吾侍师之日浅,又思想不纯为佛家"拒绝,同时附上写给梁漱溟的信,其中评价欧阳之学为"骨子里恐未甚越过有宗见地",指责欧阳竟无为人"内里有我执与近名许多夹杂,胸怀不得廓然空旷,神智犹有所囿也.因此而气偏胜,不免杂伯气"等等.自诩"吾《新论》一书,根本融通儒佛,而自成体系.其为东方哲学思想之结晶,后有识者起,当与此有入处",自己与欧阳的学说相异,"其犹白沙之于康斋."虽然信寄出后不久,熊十力就感到有所不妥,于是再寄一信,说自己"旋知僭妄,幸毋示人",但为时已晚,吕激已在此之前回信,针对熊十力对欧阳的指责,进行了言
10.傅新毅试析吕激先生对"性寂"与"性觉"义之抉择--以吕徵与熊十力的论学函稿为中心 2001(04)
11.秦淮试论吕澂佛学思想的后期变化 2001(04)
12.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 1990
13.吕激在1943年先后撰写了《入楞伽经讲义》、《楞伽如来藏章讲义》、《谈真如》、《谈院学》、《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等文章,从"心性"、"藏识"、整体佛学构架等方面阐释"心性本寂";1946年撰写《佛性义》、《种性义》、从"性寂"的理念出发解释"佛性"、"种姓";1953年发表《正觉与出离》、《缘起与实相》、《现行与转依》,以"性寂"作为佛法真义,阐发佛学所具备的积极实践意义.1962年发表《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性寂"与"性觉"思想做了扼要总结.此外还发表了《起信与禅》(对《大乘起信论》来历的探讨,1962年),《起信与楞伽》(具体时间未详)、《楞严百伪》(具体世间未详)等,对"
14.程恭让在"佛教化"与"中国化"的思想张力之间 2000(03)
15.吕徵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 1991
16.蓝吉富一代佛学大师吕激往生--生平与学术成就 1990
17.杜继文吕潋佛学思想初探--为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作 1998(01)
1.郭美华熊十力哲学本体的觉、寂、仁内蕴[期刊论文]-现代哲学2005(1)
2.黄熹略论徐复观"心的文化"[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1)
3.晓方.秋明.华杉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熊十力[期刊论文]-湖北档案2002(7)
4.孙成武阴阳对偶范畴在书法风格上的表现及其现代反思[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9(14)
5.Ahua Ngawang Palden藏文佛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略述[期刊论文]-中国藏学2008(3)
6.高瑞泉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5)
7.高秀昌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论[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06,6(6)
8.张海涛胡宏心性之学研究[学位论文]2009
9.郭美华熊十力哲学"唯识"的旨趣[会议论文]-2001
10.李清良.郭瑞芳立志说:熊十力的阐释态度论--熊十力阐释思想研究之一[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sfdxxb-shkx200905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