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1)单体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与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与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与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就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就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就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与苷(1)苷苷就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与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4)次生苷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1)苯丙素类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香豆素(香豆精)就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木脂素木脂素(Lignans)就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少数为三聚物与四聚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指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与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2)醌类化合物就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

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大黄素型蒽醌: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6.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7.苷键;糖与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化学键。
8.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9.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成为端基碳,生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28.诱导剂;因其诱导的化合物。 29,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9.萜类化合物;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
42.乙型强心苷元;位侧链为不饱和内脂,为六元环的αβ-γ内脂,-δ-内脂,称为乙型强心苷元。
43.甾体皂苷;是一类有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44.呋甾烷醇皂苷;由F环裂环而衍生的皂苷称为呋甾烷醇皂苷。
45.强心苷;是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46.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的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30.萸类化合物;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都称为萸类化合物。
31.二倍半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合物;是由5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32.吉拉德试剂;是一类带有季氨基团的酰肼,常用的是GirardT和GirarrdP。
33.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38.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
39.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
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药物的提取和分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药物,并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提取技术,如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以及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
2.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可以确定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3. 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对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改变其药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活性和药效,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此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中提取或直接获得的药物。
天然药物主要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天然药物因其活性成分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
天然药物是研发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比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天然来源:天然药物取材于自然界,相比合成药物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环境。
这些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常在植物或动物体内发挥着特定的生理作用。
2. 多样性: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这意味着天然药物具有更多的药理作用方式。
相比之下,合成药物通常只依靠一个或几个活性成分来发挥作用。
3. 综合作用:天然药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作用使得天然药物在治疗一些复杂疾病时效果更好。
4. 安全性:由于天然药物不经过化学合成,因此药物中的化学物质相对较少,并且与人体内的生理物质更为相似,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然而,天然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天然药物来源有限,产量少,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稳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难以保证药效一致;天然药物由于复杂性和多样性,研发过程困难,疗效评价相对较难。
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目前有一些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关注,包括: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天然药物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和作用机制解析;天然药物的疗效评价和毒副作用评估;天然药物的合成和改造等。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资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天然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在人类健康中的潜力。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Rf值:样品中某成分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特定溶剂系统中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
酸价:在化学中,酸价(或称中和值、酸值、酸度)表示中和1克化学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
碘价:碘价就是在油脂上加成的卤素的质量(以碘计)又作碘值,即每100g 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质量(以克计)。
皂化价:皂化1克的油脂所需要之碱(即做皂常用的为氢氧化钠)的克数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反相层析: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层析技术。
分子在此系统中的移动速度依其极性排列,极性大者移动快。
有效成分:一般具有一定生理活性,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述,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成分。
单体:单体(monomer;momer)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
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
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
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指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芳香气味。
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英文为 essential oils,是一类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交叉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两个共轭系统分别与另一π键体系共轭,但这两个共轭系统互不共轭,称为交叉共轭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化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25.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
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26.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27.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28.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31.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2.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
由23个碳原子组成。
33.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α(β),γ(δ)-δ-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
由24个碳原子组成。
34.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35.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
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36.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
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
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10、薁类化合物: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基本骨架11、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合酚类所需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酯值:代表挥发油中脂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 KOH的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
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与脂值之和二、问答题.1.简述聚酰胺色谱的原理、吸附力的影响因素适用范围: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
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原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吸附力的影响因素: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通常在汗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②称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2.简述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的区别?葡聚糖凝胶:①系由平均分子量一定的葡聚糖及交联剂交联聚合而成。
生成的凝胶颗粒网孔大小取决于所用的交联剂的数量和反应条件。
②加入的交联剂数量越多即交联度越高,网孔越紧密,孔径越小,吸水膨胀也越小;交联度越低,则网孔越稀疏,吸水后膨胀也越大。
③分离水溶性成分④商品型号按交联度大小分类,并以吸水来那个多少表示。
以Sephadex G-25为例,G为凝胶(Gel),后附数字=吸水量*10,故G-25示该葡聚糖凝胶吸水量为2.5ml/g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为Sephadex G-25经羟丙基化处理后得到的产物,不仅在水中应用,也可在极性有机溶剂或它们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膨胀使用。
Sephadex LH-20除保留有Sephadex G-25原有的分子筛特性,可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外,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
3.简述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哪些?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和常用试剂、催化剂有哪些?方法: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乙酰解、酶解、过碘酸裂解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苷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在雨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常用试剂:水或稀酸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4.挥发油的通性有哪些?应如何保存?为什么?①颜色:挥发油在常温下大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也有少数带有其他颜色。
②气味:挥发油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他特异气味,由辛辣烧灼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③形态: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由飞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
④挥发性: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我、而不留任何痕迹,只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保存: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存。
原因:与空气及接触,常会逐渐氧化变质,使之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并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了。
5.试述卓酚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具有如下的特性:(1)卓酚酮具有芳香化合物性质,具有酚的通性,也显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与羧酸之间,即酚<卓酚酮<羧酸。
(2)分子中的酚羟基易于甲基化,但不易酰化。
(3)分子中的羰基类似于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红外光谱中显示其羰基(1650-1600cm-1)和羟基(3200-3100cm-1)的吸收峰,较一般化合物中的羰基略有区别。
(4)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以资鉴别。
6.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和常用试剂、催化剂有哪些?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
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苷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在雨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常用试剂:水或稀酸。
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7.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α-位上的羟基因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表现出更弱的酸性。
8.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鱼藤酮类、紫檀素类、二氢黄酮醇类、花色素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等9.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什么?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
各种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不同,可用溶血指数表示。
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宜供静脉注射用。
10.写出铅盐沉淀法分离酸性皂苷与中性皂苷的流程。
总皂苷/ 稀乙醇滤液沉淀(中性皂苷)悬于水或稀醇中通H2S气体PbS 溶液(酸性皂苷)11.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色~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
12.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原因: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
13.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原因: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性稍大;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溶度较大。
14.提取强心苷原生苷时应注意哪几方面因素?⑴原料须新鲜,采集后要低温快速干燥,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
⑵可用乙醇提取破坏酶的活性,通常用70%~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
⑶同时要避免酸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