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注意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语音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发音方式显然不同。
英语语音重音明显,音调跳跃大,说话方式较为生动,而汉语则是音调平稳,声调调值不强烈。
这使得在英语中,强调和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重音和语调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往往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排列来表达。
在语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音调的问题,以免造成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在语法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突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强调语句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视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汉语则有许多较为复杂的句式,例如长句和嵌套句。
此外,英文使用较为丰富的时态和语态,以表达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意思,汉语则采用了六个基本的时态和一个语态,语法相对较简单。
境外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被“主谓宾”和“时间状语位置在前”等语法要点所迷惑,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字句不通或串行翻译等问题。
在语义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所指对象和词汇含义也有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得词汇的选择更为灵活,而汉语中则以单音多义较为突出,同一字或短语有多种词义,含义较为丰富。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个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译文的意义和意义的区别。
在语用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场合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注重言辞优美、主题鲜明和说理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英语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表达言简意赅的文字效果,而汉语则通过语言的细节表现情感。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文学性与口语性等语用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到。
总之,中英两个语言存在各种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尽可能避免在翻译、写作等方面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英语:英汉十大区别

英语:英汉十大区别英语:英汉十大区别英语:英汉十大区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作者:邢洪涛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2期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时,会极大地受到母语语言运用习惯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力图寻求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等。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犯下很多错误。
本文对汉语与英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做出分析,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裨益。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
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
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
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
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
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
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 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
再者,英语中的green 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 eyed 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1、表达能力上汉语强过英语汉语表达更加言简意赅,还有大量的歇后语、成语、谚语,感情丰富,语句更短,而英语要逊色些,英语还有很多类似介词of,很啰嗦,英语相对于汉语比较原始些,还保留很多修饰词,对于汉语而言很多显得多此一举,而汉语发展历史更久,这些啰嗦的表达而无实际意义的词都被长期使用精简掉了。
2、造字能力上英语强过汉语英语实际上是一种密码文字,造词能力非常强悍,26个字母水平拼凑而成,大家都知道,银行卡也就6位数密码都那么难破解,而汉语是偏旁部首构成,虽然也可以构造很多字,但是构造是向四周展开的,多了会很复杂,不易记住,比如“靐、龘”,实际能造的字很有限,汉字字母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那就是用两个以上的字构成复合名词,这样补充字的不足了,你看看刘姓的刘字,只作为刘姓,没有其他的意义,还有杭州的杭也只是代表杭州,为啥,因为这几个字很早就有了,刘姓应该在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开始的事物都会给它取一个单词,这是所有语言都有的共性,汉语也一样为啥飞机、自行车不取个一字表示呢,而英语有缺是独一无二的词plane、bike,不是汉语不想,而是构词能力有限,再造新字你觉得还记得住吗,必然是很复杂的字体。
而英语是多字母拼接,没有这个烦恼。
3、发音上英语强过汉语汉子是一个字一个音,而英语是一个字多个音,更加多样化,比如congratulations至少有6个发音,汉语为了解决音少的问题每个字实际上有四种不同发音,四个声调,这样也增加了语言的混淆性,比如锁,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4、音形理解上英语强过汉语汉语是音形分离的,比如吃饭的吃字北方交chi,南方却叫qi,没有谁是标准的,为什么那样叫那是约定俗成的,而英语的发音来自于26元音字母,每个单词的发音是固定的,不会是其他发音,这样就统一了,汉语的这个缺陷导致方言过多,一个县估计都有好几种方言沟通非常困难,所以统一用普通话作为标准。
所以英语易学易懂,小孩只需要上个一年的学,基本上都可以融会贯通了,只要你听的懂就能识字,所以古代欧洲国家识字率高,近代科学大部分都是欧洲发现的,老百姓都识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字太难学,成为少数贵族使用,文盲太多,民间的科学发明很少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中国人智商不高。
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重要区别

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重要区别
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在很多方面存在重要区别。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区别:
1.语法结构:英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不同。
英语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即主语通常在句子的主要位置,而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语境调整词语的位置。
2.词汇表达:英语和汉语的词汇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通常更加简洁直接,使用较少的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事物。
而汉语则更为丰富,可以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修饰性词语来表达细节。
3.修辞手法:英语写作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而汉语写作则更注重写实和直接表达。
4.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写作中需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对表达方式的影响。
例如,在英语写作中,强调个人观点和直接表达被视为正常,而在中文写作中,往往更注重客观陈述和间接表达。
5.审美标准:英语写作和汉语写作在审美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写作注重逻辑思维和结构的合理性,追求简洁、明了和逻辑通顺。
而汉语写作更注重意境和修辞的美感,喜欢运用象征、比喻、双关等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艺术性。
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上差异,并灵活运用英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注意与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相契合。
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做英译汉时如临⼤敌;因为它的难度⼤,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句话,英译汉是⼀种令⼈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样,只要⽤⼼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想从英汉两种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这⼀⾓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般⽐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的原因:⼀是考试要求句⼦要有⼀定的难度,不然⽆法检验考⽣的真实⽔平;⼆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个句⼦中表达出来。
下⾯我们先看⼀个例⼦: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的信息:⼀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这句话在英语⾥并不紊乱,因为句⼦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和主句连成⼀体。
如果把这个句⼦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样,但是表达⽅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常重视句⼦结构,句⼦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所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将其差异方面的知识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英语的屈折语现象①动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语态、动名词、不定式等的变化。
)②名词单复数的屈折变化③代词的屈折变化(包括数和格的变化)④比较形容词的屈折变化⑤词性的变化二、英语冠词现象由于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会因此受其累,常常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冠词是英语句子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英译汉时,“the”或者省去,或者用指示代词表示;反之,在汉译英时,就要在需要的地方加用冠词。
例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误】I am teacher and you are student.【正】I am a teacher and you are a student.三、连词的用法不同现象在英语中,有了“因为”就没有“所以”,有了“虽然”就没有“但是”,二者只能有其一,而在汉语中二者皆有。
例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爱好,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误】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正】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we are good friends.【正】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四、英语一致现象(1)主谓一致主语和谓语动词应保持数和人称上的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则没有这样一致性,即无论主语的人称和数如何,动词形式都没有变化。
例现在,这个男孩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
【误】Now the boy want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正】Now the boy want s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2)称谓一致例史密斯一家人尽力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郭平(苏州市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1)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要教授并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要摒弃汉语化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
关键词:英汉表达差异比较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种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两者的差异很大。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对英语原文的理解,提升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对常见的英汉表达差异进行比较,为的是提醒英语学习者要正确地掌握英汉表达的差异,并求教于英汉语言界同仁。
壹、形容词(指颜色方面)表达的比较英汉中有不少用颜色来表达的词组,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用色习语。
如:To be black in face 脸色铁青;To have grey hair 头发白了;To beat sb.black and blue 把某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A blue film 黄色电影;Black tea 红茶。
贰、动词短语表达的比较英汉都用动词表达动作,但在习惯用法上仍有许多不同,在表达动作时,英语往往侧重于动作的完整性、形象性和准确性,而汉语则侧重于动作的简洁性及紧急性。
例1.He was very happy and jumped up and down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例2.I asked him to study hard,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 我叫他努力学习,他不听我的劝告。
例3.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 他咧开嘴笑。
例4.The kettle is boiling. 壶里的水开了。
在例1中,我们发现此句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完整,而汉语表达又比英语表达简炼,它只强调动作本身。
英语表达要比汉语表达更使人易于理解。
例2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形象。
把“聋的耳朵”转向说话者,这就意味着“听不进别人的话”,进而指“不听别人的劝告”。
此句的汉语表达一般化,缺乏形象性,很难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不难看出,例3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要准确、生动。
例4中用“is boiling”来表达此动作正在进行,是一个持继性的动作,而汉语用“开了”来表示相同的动作,有动作已完成的意思,众所周知,正开着的水不可能一下子停止沸腾,所以,这例子的英语表达更接近于生活。
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有区别,不能把两种语言中的词一个一个对等起来套用。
例5.We gain knowledge at school. 我们在学校学知识。
在上句中,“gain knowledge”不能按汉语的表达法套成“learn knowledge”。
“学知识”这种说法在中国经常听到,但在英语里,“学习”不和“知识”搭配,而与“得到”搭配。
叁、介词表达的比较介词是英语中非常活跃的词,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而且是大量习语的组成部分。
英语中表示地点的表达比相应的汉语表达更明确,这是英语大量使用介词的结果。
英语学习者要想正确地区分和掌握英汉这一差异,他们就得牢记一些固定的英语介词短语。
例1.There is a hole in the wall. 墙上有个洞。
例2.There were bowls, cups and plates spread over the table.桌上摆满了碗、杯和碟子。
例3.They worked in the sun. 他们在太阳下工作。
对中国人来说,“墙上有个洞”并不会误导人们认为这个“洞”是画在墙上的,但英国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如果墙上真有个“洞”,那它就只有能在墙里,用介词“in”来表示,否则这个“洞”就是被画在墙上的,那介词就只有用“on”了。
例2中的介词“over”是指碗、杯和碟子摆满了整个桌面,有“乱七八糟”之意。
而相应的汉语介词“上”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意思。
太阳有万道光芒,且又是直线传播的,它不会因为人站在太阳下面而折射,所以人只能在几缕阳光“中”工作,而不是在其“下”,因而可见例3的英语表达比较科学。
对反意疑问句回答的比较这里涉及的反意疑问句指的是:陈述句否定形式+简略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形式。
即:You a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你不是学生,是吗?)在英语表达中,不管问题的提法如何,只要答语肯定的就用“yes”,然后再加上肯定陈述句;若回答是否定的就要用“no”,然后加上否定陈述句。
而汉语的回答就显得前后自相矛盾。
这表明汉文化的人着眼于对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反应,即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呼应和配合,而英文化的人则着眼于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或态度。
掌握了英语反感疑问句的回答规律后,对下面的这句我们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了。
He doesn’t smoke, does he? 他不抽烟,是吗?;Yes, he does. 不,他抽烟;No, he doesn’t. 是的,他不抽烟。
肆、英汉口头称谓他人时表达的比较在美国,年龄相当的人能直呼其名,但称呼医生、律师、老师、牧师和老板时,人们往往用其姓并在姓前的头衔有Mr.(先生)、Miss.(未婚女士)、Mrs.(已婚女士)和Ms.(用在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名前)。
在正式交际场合中,美国人对有社会地位的政府官员的称呼为Mr.+官衔,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Mr. Ambassador(大使先生),但对州长的称呼则为Governor+姓,如Governor Smith(史密斯州长)。
在非正式交际场合下,对官员的称呼一般采取对普通人的称呼形式;如:Mr.+姓,Miss+姓,或者叫其名字或爱称,例如对George Bush(乔治.布什)可以叫他George(乔治)。
如果有人的名字是Thomas,可以叫Tom(汤姆)。
无需与姓连用的头衔很少,能单独使用的头衔有Doctor, Professor。
直称教师为teacher是不对的。
在汉语中,不管是在正式的还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中。
人们对有官衔的政府官员一律称作:姓+官衔,比如我们熟悉的“毛主席”就是采取这种形式称呼。
中国人很喜欢这样称呼对方,因为赋予别人这种称呼的人认为他们对这些人表示尊敬。
英语称呼有学衔的人为Professor+姓,例如:Professor Smith(史密斯教授),Dr. Black (布莱克博士)。
汉语对他们的称呼则为:姓+学衔,如:李教授。
英汉文化中对除亲属外的长辈,如:叔、姑、姨的称呼也有所不同,英语表达为:Uncle(Aunt)+名,如Uncle Tom,但汉语则为:姓+ Uncle(Aunt),例如王叔叔,这译成英语时不能用Uncle Wang来表达。
这是因为在英语中,“Uncle”和“Aunt”一般不用在姓之前。
伍、赞赏事物(人)时表达的比较英汉两种文化对事物赞赏的表达有时截然不同。
在汉语里,常常用否定的词组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如:The book is very nice.(这本书真不错。
)汉语的“真不错”有“很好”之意,如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The book is really not wrong,时那就会使人难以理解了。
在这种场合,英汉的表达就不能一一对应。
陆、数词习语表达的比较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成语,这就是“数词习语”。
不同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特色。
英语的数词习语很多,但与汉语不太一样,有些类似的说法具体数字不同。
例1.I’ve got one or two jobs to do now. 现在我有几件事要做。
例2.The room is at sixes sevens. 这房间乱七八糟。
英国人用“许多六和七”来表示事物不整齐,中国人则用“七和八”表示同一意思。
尽管有例1、例2情况的出现,但也有少数数词习语的本义是比较清楚的,即本身的具体数字要领比较明显。
例3.People came in by twos and threes. 人们三三两两地进来了。
上句的英语和汉语的数词习语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英汉表达就不同。
如果把英语的“by twos and threes”译成汉语为“两两三三”,那就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了。
有些英语数词习语译成汉语后并没有用数词习语表达出来,而是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
He asked me a thousand and one thing . 他向我问长问短。
柒、词序表达的比较词序指的是一个句子中各个成份的先后次序,英汉两种语言的词序不完全相同。
从大的结构来说,英汉的词序有相同的地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主语+谓语+宾语。
如:We study English.(我们学习英语)。
但是,英汉的词序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
汉语中的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前,英语则不一定,单词定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只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后置),如:a nice dress (一件漂亮的衣服),但短语定语大多数在中心词后;又如:the days to come(未来的日子),而定语从句则总在中心词后,再如:the man who you met (你见过的那个人)。
英语中一些由分词组成的形容词短语和对应的汉语词序不一样,如:ill-tempered (脾气不好的),如:broad-minded(思想开放的)。
在表达地点时,英语由小到大,汉语则由大到小,如:5 Xinhua street, Nanning Guangxi China(中国广西南宁新华街5号)。
由于状语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在此就不进行论述。
英汉表达的比较,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论述得全面。
但笔者略谈了以上八点,已可见一斑。
只有掌握了英汉表达的差异,我们才能减少英语错误,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语,提高自己阅读和表达能力。
Comparison On Express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Guoping( Tangqiao Senior Middle School inZhangjiagang,Suzhou,Jiangsu,215611)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There is a very great difference bilingually in expressing,there are one’s own languagecharacteristics each. If you want to teach and make students to grasp the genuine English expression method in English teaching, you should abando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mode, thus you could understand English original materials accurately.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expression, difference,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