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探寻两种语言的魅力差异一、发音差异汉语发音讲究声调,四个声调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而英语则没有声调,但有丰富的轻重音和连读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妈”、“麻”、“马”、“骂”四个字,发音时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而在英语中,如“photograph”一词,重音放在“pho”上,若放在“to”上,则变成了另一个词“photography”。
二、语法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句子通常遵循主谓宾的顺序,而英语句子则更为灵活,可以采用主谓宾、主系表等多种结构。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是通过时间状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而英语动词则有丰富的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三、词汇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通过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词汇。
而英语词汇则以多音节词为主,且大量借用拉丁语、希腊语等词汇。
例如,汉语中的“手机”,由“手”和“机”两个单音节词组成,而英语中的“mobile phone”则是由两个多音节词组成。
四、表达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
汉语表达较为含蓄、委婉,注重意境和韵味。
而英语表达则更为直接、明确,注重逻辑和事实。
例如,在表达邀请时,汉语可能会说“有空一起吃饭”,而英语则直接说“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正是它们各自魅力的体现。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运用这两种语言,增进跨文化交流。
五、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汉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集体主义。
而英语则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习语则更多地反映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有很多差别。
下面是一些主要差异的例子:
1. 发音方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发音,而英语中的辅音和元音
独立发音。
汉语的发音较为平坦,而英语的发音更具有音调。
2. 音节:汉语的音节结构通常是辅音+元音或者只有一个元音,而英语的音节结构更加复杂,可以包含发音较多的辅音组合。
3. 音调: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音调的变化会改变词义,而英语的音
节重音更为强调,但并不改变词义。
4. 辅音差异:汉语中的辅音相对较少,只有大约20个,而英语有约24个辅音。
一些英语的辅音发音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音。
5. 元音差异:汉语和英语中元音的数量和发音方式也有差异。
例如,
汉语中只有单元音(如"i"、"a"、"u"等),而英语中有单元音和双元音(如"ee"、"ai"、"ou"等)。
6. 语音连读:英语中的语音连读较为常见,即单词之间的边界不明显,而在汉语中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差异在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中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由于语音差异较大,因此汉语学习者通常需要特别强调发音练习。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1、表达能力上汉语强过英语汉语表达更加言简意赅,还有大量的歇后语、成语、谚语,感情丰富,语句更短,而英语要逊色些,英语还有很多类似介词of,很啰嗦,英语相对于汉语比较原始些,还保留很多修饰词,对于汉语而言很多显得多此一举,而汉语发展历史更久,这些啰嗦的表达而无实际意义的词都被长期使用精简掉了。
2、造字能力上英语强过汉语英语实际上是一种密码文字,造词能力非常强悍,26个字母水平拼凑而成,大家都知道,银行卡也就6位数密码都那么难破解,而汉语是偏旁部首构成,虽然也可以构造很多字,但是构造是向四周展开的,多了会很复杂,不易记住,比如“靐、龘”,实际能造的字很有限,汉字字母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那就是用两个以上的字构成复合名词,这样补充字的不足了,你看看刘姓的刘字,只作为刘姓,没有其他的意义,还有杭州的杭也只是代表杭州,为啥,因为这几个字很早就有了,刘姓应该在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开始的事物都会给它取一个单词,这是所有语言都有的共性,汉语也一样为啥飞机、自行车不取个一字表示呢,而英语有缺是独一无二的词plane、bike,不是汉语不想,而是构词能力有限,再造新字你觉得还记得住吗,必然是很复杂的字体。
而英语是多字母拼接,没有这个烦恼。
3、发音上英语强过汉语汉子是一个字一个音,而英语是一个字多个音,更加多样化,比如congratulations至少有6个发音,汉语为了解决音少的问题每个字实际上有四种不同发音,四个声调,这样也增加了语言的混淆性,比如锁,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4、音形理解上英语强过汉语汉语是音形分离的,比如吃饭的吃字北方交chi,南方却叫qi,没有谁是标准的,为什么那样叫那是约定俗成的,而英语的发音来自于26元音字母,每个单词的发音是固定的,不会是其他发音,这样就统一了,汉语的这个缺陷导致方言过多,一个县估计都有好几种方言沟通非常困难,所以统一用普通话作为标准。
所以英语易学易懂,小孩只需要上个一年的学,基本上都可以融会贯通了,只要你听的懂就能识字,所以古代欧洲国家识字率高,近代科学大部分都是欧洲发现的,老百姓都识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字太难学,成为少数贵族使用,文盲太多,民间的科学发明很少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中国人智商不高。
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

全日制零基础,系统化外语专家 /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的学习着外来语言来强化自己,俗话说最汉语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而这门语言我们都掌握了,英语又有何难呢?不过也不要太小瞧英语学习,虽然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是学习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下面珠海国际商务外国语学院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
1、长短句之分首先,汉语和英语学习的区别在于长短句的区别,在英语中,以长句居多,而汉语中则多以短句为主。
因为汉语简洁的特点可以在古代的诗词中体现出,而英语需要一个长句才能够表达出很多的语义。
所以在一些英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尤其是英译汉的题型,将英文翻译成汉语需要我们化零为整,尽量将零散表达的英文组合成一个整体。
2、从句与分句的区别在英语中,一句简单句可以轻松的变为长修饰句子,而其中加从句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所以很多的学生往往在看到一个非常长的英语长句就会觉得语法真难啊,其实这还是一个整体只是看起来比较花哨而已。
而汉语结构相对比较松散,在做一些翻译题型时可直接将英语从句翻译成汉语的分局的形式。
3、发音上的区别这是两者中最明显的区别,由于语言环境不同,说发音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汉语中存在声调的原因导致说起来像唱歌一样有明显的抑扬顿挫,汉语可以依靠单音节和声调可以做到表达多种意思,而英语要想表达出所有的意思还需要多音节的结合。
其中以汉语中的《施氏食狮史》。
4、被动语态的区别在英语中多用于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多主动语态,特别是在一些科技英语的表达中,因此在英译中时很多的被动语态往往被翻译成主动,例如:It must be pointed out……翻译成中文就是:必须指出……以上就是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当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以上几点,两种语言多有各自的学习方法,有相通之处,找对了方法就能够学好第二语言,希望上述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英语十大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2
Etymology
English
--- Indo-European Family Chinese --- Sino-Tibetan Family
12
5.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Passive voice is often available in English because of inanimate words as subjects. Correspondingly, active voice is often available in Chinese because of animate words as subjects.
13
5.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提供了一个例证。 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 心与肝的密切关系是早为人知的了。
10
英语:静态语言;汉语:动态语言
That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confirm同根名词) 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 意义.如:glance, glimpse, look, mention, close 等;形容词able, afraid, angry, anxious, aware, capable, good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 都宜译作相应的动词.如: 一看见他,我就紧张. The very sight of him makes me nervous. 对此我深信不疑. I’m sure of it.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它们在语法特点和文化差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法特点1. 词序差异英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om is reading a book.”在汉语中应为“汤姆正在读一本书。
”2. 时态和语态差异英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较为复杂,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等。
而汉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时态和语态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他去过北京很多次。
”3. 语法成分差异英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法成分,而汉语中则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等更多的语法成分。
这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My brother is a doctor.”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我哥哥是一名医生。
”二、文化差异1. 礼貌用语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please”、“thank you”等礼貌用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使用适当的敬语和称谓,如“您好”、“谢谢您”的使用。
这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待人接物上的文化差异。
2. 社交礼仪英语和汉语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进行积极的讨论和辩论。
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和谐,往往会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冲突和争论。
3. 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也反映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而汉语是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集体的意志和情感。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 22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邢洪涛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时,会极大地受到母语语言运用习惯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力图寻求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等。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犯下很多错误。
本文对汉语与英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做出分析,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裨益。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
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
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
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
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
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
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 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
再者,英语中的 green 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 eyed 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汉语法上的体现我的日记2008-01-05 21:42:00 阅读1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是从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脱离了中西两种传统文化,便不可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
因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特点迥异,也折射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正如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一文中所说: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部分。
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都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音系、语法和词汇系统中明确地找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汉语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汉语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长期以来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物我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宋·程颐、朱熹)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惘、崇拜。
因而汉语常常有脱离物质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求语法上的逻辑严谨,甚至出现一些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逻辑的语法,滋生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
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发表看法时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的语言。
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特征。
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例如::救火、抓效率、抢速度、吃食堂、看医生、晒太阳、恢复疲劳、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的逻辑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又约定俗成地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言。
再如“他乘火车北上”,“他乘汽车南下”、“他上你家去了”,这些句子中的“上”、“下”并没有实际上、下之意,但它又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英语语法的影与汉语不同,英语(及欧洲其他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式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
这种形式上的要求是如此强烈,因而在把汉语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译成英语时总让人非常狼狈,因为不得不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一一明白无余地说出来。
西方传统文化自古就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即天人相分的思想。
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促使人们不屈不挠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
”(贾玉新,1997)可见,这种天人相分的传统文化滋生了西方人一种冒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西方人的思维常常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使西方人形成一种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与理性的文化心态。
因而英语语法常以客观物质现象为基础,具有明确化、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性的特点。
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力求‘精确’的言语观”。
四、英汉语法特点的差异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英语语法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
英汉语法特点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逻辑严谨性不同英语的语法结构很注重严谨性,常常与逻辑学的术语相通,即它们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形式也完全一样。
例如:as soon as, no sooner … than, hardly … when (一……就);so long as (只要……就);only if (只有……才);unless (除非……才);no matter … (无论……都) 等等。
英语语法严格地利用这样的逻辑术语作结构词,使英语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楚,避免歧义的产生。
而在汉语语法中使用这些结构词并非如此,表达时常常省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天气好,我们去旅游”。
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去旅游(表假设);二是,除非天气好,我们才去旅游(表条件);三是,因为天气好,所以我们去旅游(表因果)。
再如:“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
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也会产生歧义。
一是,只要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
二是,除非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
三是,既然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
由此可见,英语较汉语更注重语法结构的逻辑严谨性。
因此,可以这么说,相对于汉语,英语出现结构歧异的几率要小得多。
2. 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英语的句法结构规范性要求比汉语要高。
英语句子力求表达精确,视框架为生命,否则,就是病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英语的基本句型划分非常清楚,分别是“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足语”、“主语+单宾动词+直接宾语”、“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主语+复合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魏志成,2003)从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共同的东西是五种句型都有的,即主语和动词,说明英文句子的核心是主谓结构,两者缺一不可,英语的所有句子几乎都包括在这些句子中。
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型没有这些限制,只要能达意就行。
例如:“下雨了”、“下雪了”这样的句子虽然省略了主语“天”,但是在汉语表达中仍然是清楚,准确的。
而在英语表达中必须说成“It is raining.”、“It is snowing”主语“it”其实仅仅是一个形式主语,没有实际意义,可是它却不能省略,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除了形式主语之外,英语中还经常用到形式宾语,汉语中无一例外是不用的。
例如,“I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 ”中的“it”。
非但如此,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宾语,在汉语中也常常省略,如“This is a good film, I love it very much.”如果用汉语说成“这部电影不错,我很喜欢它”,就感觉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再看这句:“李老师和王老师谁高?” 如果按汉语的结构可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tall?”这种英语表达方法对讲英语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这句话既没有动词“is”,又没有形容词比较级形态。
因此,这句话必须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is taller?”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此外,汉语在使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时,几乎没有什么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而英语必须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后边加上一个合乎常理的范围限定(如in the world / in her school / in his class / in his team ),否则就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3.事实的客观性不同在汉语的表达中,一个句子中有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是施事者第一重要,受事者位居其次。
例如:“我给了他一本书”。
在这句话中“我”是施事者,“他”是受事者,施事者位居比受事者重要的地位。
在汉语表达中,很少表述成:“他被我给了一本书。
”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叙事的侧重点在于突出事实的客观性,往往是施事者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而与事实相关的受事者居于首位。
再如:I was told (by the teacher) … ;It was reported (by Mark) … ,在这两个句子中I和it是受事者,位居首位。
而teacher和Mark是施事者,位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
这样,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淡化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英语中的被动句要远远多与汉语。
不少英语中的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处理成无主句或增加施事者。
例如:A gold knife had been found closed to the murdered man. 被害人的身边发现了一把刀。
(无主句);Tom were sent to bed as usual. 汤姆照常被大人吩咐着上床睡觉去了。
(增加施事者)。
5. 结语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工具的语言也越来越具有了更多的共性。
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圈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也在互相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也在逐渐靠拢,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彼此的文化共识在逐渐增加,由此而革新的思维模式也在相互靠近。
[参考书目]陈登,1994,汉英语言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编《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外语和外语教学》(4)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