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
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创新方案

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创新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校发展规划和改革创新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学校发展规划和改革创新方案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
一个有远见的学校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策略进行明确规划,以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率,促进学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二、创新方案的价值创新方案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新,学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创新方案还可以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引领教育发展的潮流,为学校和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制定发展规划的方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方法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的定位和愿景,确定学校要达到的目标和愿景,进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其次,要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实施计划。
最后,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不断调整和改进发展规划,确保学校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管。
四、创新方案的实施方法创新方案的实施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创新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此外,要引进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创新空间。
五、发展规划可能面临的挑战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人对于学校发展的理解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确保不同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
其次,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

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谈到新技术时代,我们的脑海中会有很多种情景,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几乎是人不离手。
无论是通信、学习、办公、社交,还是购物、娱乐,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实现。
现在出门我们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
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再比如说,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目标轨迹、人群密集度、热力图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外测温系统,人脸识别,立刻上阵……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组行走的数据,而这一切都将进入常态化。
毫无疑问,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新维度,而我们的生活因为新技术建立了新秩序。
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滴滴约车、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移动支付等,都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我们行为方式。
事实上,技术对学校的影响也一直存在。
比如我们使用的线上教学,还有云课堂、云会议、云办公云答辩等等。
通过以上这些社会现象,不难看出技术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与变革。
下面我来谈谈技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技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学校的发展过程来看,大概有这样四个发展阶段:前学校阶段、学校阶段、现代学校阶段和后学校阶段。
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的耳提面命式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没有任何媒介,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来把生存技能传递给年轻一代。
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泥板书屋”、“宫廷学校”,以及我国古代“成均chéng jūn”和“庠xi áng”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数量少,只有少数官宦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
在这两个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进入到学校。
信息技术真正开始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是从现代学校阶段开始。
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现代学校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而诞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直接学习模式,班级授课制构建。
学校领导的变革与发展

社会影响: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
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效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
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YOUR LOGO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27
加强师生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
4
学校领导发展的路径与 措施
17
提升领导素质与能力
加强领导培训, 提高领导能力
建立领导考核机 制,激励领导提 高素质
加强领导团队建 设,提高领导协 作能力
引入外部专家, 提高领导视野与 创新能力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
选拔优秀人才:选拔有能力、有 责任心的领导团队成员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合理的薪酬 体系和晋升机制,激发团队成员 的工作积极性
22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领导变革与发 展的成效:提高了 教育教学质量,促 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领导变革与发 展的展望:将继续 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推动学校 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策略: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优 化课程设置,提高 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成果:学生 成绩提高,综合素 质提升,社会认可 度提高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 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展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确立学校核心价 值观
营造积极向上的 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 文化活动
学校变革管理制度

学校变革管理制度学校变革管理制度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和改革。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单位,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管理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分析几种常见的变革策略和措施,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一、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适应时代需求:时代在不断变革,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演进。
学校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调整自身的管理制度,以满足时代需求。
2. 提高办学水平: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变革,学校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3. 提升学生发展:学校的变革管理制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4.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品质。
二、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策略和措施1. 完善组织结构:学校可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
建立科学的管理层级与职能分工,确保学校教育事业的高效运行。
2.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学校可以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如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绩效评估为核心、以激励机制为保障,通过建设高效的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整体运作效率。
3. 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学效果。
4. 注重师资培训:学校的变革管理制度应该注重师资培训,通过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努力。
三、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1. 制定变革方案:学校应该组织管理层和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和调研,制定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变革方案。
2. 组织宣传培训: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宣传和解释变革的意义和目标,并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大家对变革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与实施策略

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与实施策略在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学校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并制定适当的实施策略。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案和实施策略。
一、发展综合改革方案的必要性学校的综合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改革方案应该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评价制度的完善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励教师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将不同的学科划分得很清晰。
然而,现实生活中,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学校应该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的学习经验。
五、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学校应该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新技术来辅助教学,或者采用项目制学习等方式。
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力量。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并且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
八、加强学校领导力培养学校的领导力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领导力培养,提高学校领导层的能力和素质。
优质学校创建中组织变革的路径、特征及策略

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变革 能力 的强弱。 虽然 , 学校组织 l 织核心流程的基础上 ,通过流程再造等方式进一步完善
不可能面对像工商企业组织一样的激烈竞争, 但是 , 面对 l 组织流程, 提高组织的效率。比如, 通过建立扁平化学校 政治 、 经济、 文化的转变, 以及民众对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l 组织的方式, 提高学校组织的管理效率; 通过在学校实行
临这样的处境 , 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 , 不能得到社 区和 } 勒温( e i) 出的 “ 一 场分析理论 ”组织环境存在 L wn 提 力 ,
公众 的认 同, 学校是很难生存和发展 的。所以当前 , 一所 I 着动力与阻力这两种彼此抗衡的力量。前者包括政府 的
学校能否走 向优质 , 将主要取决于学校组织 变革 的速度 I 干预 、 社会价值 观的变化 、 技术进 步 、 知识激 增以及管理 和成效 。 } 的过程 和人员 的改变等,后者包括变革对员工需要满足
的要求 , 学校也需要随时启动变革 , 以获得或保持 自己的 11 . 分校制 ”激发学校组织 内部的竞争等。三是文化变革 。 ,
优质地位。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自由竞争 l 文化变革是学校组织变革的终极 目 “ 标。 文化变革指的是 的程度越来越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 趋激烈; 知识经济的 I 组织运作之根本概念的改变, 它挑战及修正的是深植于 到来和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促使学校必须不断提 } 组织系统中的价值观及信仰,以产生全新的文化或组织
和革新的过程, 其目标是创建优质学校。 { 从组织变革的目 标来看,学校组织变革是为了使学 从组织变革的型态来看, 学校组织变革可分为三种 l 校从 目 前的状态到达未来理想的状态而增加其竞争优势
试论学校变革的路径选择

革 的方 法和 策略 , 常 是变 革 实践 者 最关 心 、 急 切 划分 为强 制性变 革和 诱致性 变 革两种 类型 。 通 最 所谓强 制 希 望获取 答案 的问题 。 因此 , 在现 阶段 , 面对纷 繁复 杂 性 变革 , 指 政府 借 助 于行 政 命令 或 法律 手 段 , 自 是 把
、
学 校变革 的 多种路径 分析
围 内 , 校 场域 中所发 生 的变 革 活 动大 大 小小 , 不 校 采纳政 府 的改革 建议 。 一变 革类型 考虑到 了激发 学 数 这 胜数 。对 于这 些具体 的学 校变 革实 践 。 组 织行 为学 学 校 内部 动机 对提 高学 校变 革成 效 的积极 意义 , 从 在变 的视角观 之 , 体可 以分 为三 类路径 : 透模 式 、 策 革手段 上更具 有灵 活性 和隐 蔽性 。 大 渗 政 模 式和 自愿( 自主) 模式 。[ 2 ] 其三 , 自愿 ( 自主) 模式 。渗透 模式 和政 策模 式 , 其 其一 , 渗透模 式 。 一般说 来 , 渗透模 式把 学校 变革 动 力源主 要来 自于 学校 外部 , 自愿模 式 的动 力源 则 而
实情 况 出发 , 3前 “ 然” 态的 学校 变革理 应具有 渐进性 和情 境性 的特征 。 - " 应 状 由此 , 国现 阶段 的学 我 校 变革应 选择 自主 变革的路 径 。 即致 力于构 建一种 为 了学校 、 学校 中和 基 于学校 的 变革 思路 。 在
关键词 : 学校 变革 ; 变革路 径; 分析
的 内外环境 ,学 校究 竟应选 择何 种理 性 的变革 路径 , 身对 学 校变 革 的规划 、 设想 强加 给 学 校 , 促使 学 校 以
教 育研究 者需给 予 必要 的 回应 。
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与挑战

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与挑战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石,需要及时应对这些变革,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面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应对,以保持教育的前沿性和竞争力。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适应教育变革。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入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
合作伙伴可以包括其他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学校可以更好地应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可以以专业的视角和实践经验参与相关政策讨论和制定,使教育政策更贴近实际需求,更有利于教育变革的实施和推广。
总的来说,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主要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积极参与教育政策制定。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面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张兆芹引言当今社会三种主流趋势正对学校变革与发展产生影响:全球化正在改变学校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以及学校组织运行的模式;信息技术正在通过改变学校工作和知识运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态度和期望的变化上,将对学校组织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只有不断变革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一、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研究概述根据Hopkins & Reynolds(2001)所言,学校变革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性学校改进计划”(International school lmprovement project,ISIP)的缩影。
该阶段的学校改进行动多是松散、游离的,缺乏系统和连贯性。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被界定为学校改进,认为该阶段是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结果。
如:校本管理、高效能学校运动、策略管理或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教育质素检查、问责制度的确立和推行以及校本表现指标的评估等,都是重要的学校管理改进项目。
学校效能的研究为学校组织发展提供了智性的知识基础,但有其局限性。
White(1997)、Fielding (1997)和Thrupp(1999,2001)曾对学校效能进行了反思,质疑很多研究计划中的学校效能定义都过分倚重学生短期的学习成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长期教育目标。
而学校改进则为教育变革有效地引进学校提供了指引和策略。
Creemers & Reezigt(1997)列举出学校效能研究与学校改进研究两者的差异,Fidler(2001)也对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范式进行了比较,学校效能的研究较倾向于以科学化、理论化的取向判断学校,多用量化研究法,源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和实践认识论;而学校改进研究则集中于实践中如何帮助学校应对变革和进行变革计划,常用质化研究法,其源于组织发展理论。
Harris(2000)概览了这些学校已经实施的改进项目的主要特征,同时也聚焦同时代学校改进项目的限制,讨论了学校改进需要更多的概念化和评估,并建议进一步的学校改进需要更多的以学校为根本的,与之相配的变革项目。
霍普金斯(Hopkins, 1990)表示,学校改进的知识与学校效能的知识两者必须相互结合;莫蒂默(Mortimore, 1991)也主张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的结合;富兰(Fullan,1991)对学校改进的“关键问题”的认识对我们很有启示:愿景的形成;渐进的计划;采取主动和责任分担;职员发展与援助;追踪与问题解决。
Roynolds (1993)认为,发展以学校为本位的学校效能知识基础,这些知识有助于负责学校改进的人将学校效能的研究与学校改进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像Stoll & Fink(1996)、Reynolds & Sammons et al.(1996)、Hargreaves(1995)和Bottery (2001),也都致力于寻找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之间的联结点。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某些学校改进项目都取得了成效,例如Hopkins(2001)“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计划和以叶澜教授为首的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叶澜,2004)等。
二、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关于学校变革和发展的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学校发展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是教育变革的一种策略,学校发展变革与组织目标、变革的动力和阻抗的来源有关,但学校变革最终还是落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策略与技术。
有学者从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研究,综述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达林,2002,页98-140);有学者从学校与社会的不同关系模式的角度,尝试把学校变革理论分为如下三种范型:适应与促进理论、冲突与批判理论、互动与共长理论(杨小微,2004)。
本文主要讨论学校发展的四种主要变革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vin)的力-场分析,钦和贝思(Chin & Benne)的三种策略,标准、市场。
学校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1.Levin的力-场分析库尔特·勒温(Kurt Levin)提出了力-场分析论,系统地分析组织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得出了三阶段的基本变革策略(Levin,1952):解冻(unfreezing)、变化(changing)、再解冻(refreezing)。
由此根据这个观点推论:解冻、变化、重新解冻、变化和制度化。
力-场分析的价值在于它的诊断性:即预先准备为实现变革而设计的具体行动计划。
这样的计划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很明确地预测所提出的行动的可能后果。
2.钦和贝思的变革理论钦和贝思(Chin & Benne,1985)认为,建立在不同的人性观点的基础上,在学校组织变革中,从变革的力量和组织角度来划分,有三种传统组织变革的基本策略:(1)“权力-强制”策略;(2)“理性-经验”策略;(3)“标准-再教育”策略(Chin and Benne,1985)。
“权力-强制”策略通常在一个高度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下被官僚主义者所使用。
其基于以下假设:人总是回避变革,因此强制或诱导战略是必需的。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道德上使用制裁手段,可迫使使用者屈服。
根据权力-强制的观点,所有的合理性、理智、人际关系在影响学校变革的能力上,都不及直接运用权力的效果好。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的抵抗力和对抗,这些策略的效果可能持续性短、效果差。
“理性-经验”策略旨在迅速普及新思想和新做法,这是一种有计划、有管理的普及策略。
其基于这样的假设:人是能够被“客观性知识”说服的理性群体,一项学校发展计划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其力量并说服受益者,人们为执行这种策略,会提出并尝试许多模式。
如“知识-生产-利用(KPU)”以及“研究、开发和普及(RDD)”,它们都试图建立一种有条不紊的变革过程,拥有一系列相连步骤,指导人们从新知识的创始到新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
“标准-再教育”策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规范-再教育的变革策略设想,组织的相互作用-影响系统(态度、信仰、价值观,简称之为文化)的规范,可以通过组织中人们的合作活动有意识地转变为更加有效的规范;创新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学校中被实现,这些策略带来的基本变革是成员的态度、信仰、价值和规范向着比较有益的文化方向转化(Owens,1995)。
虽然学校变革策略的实施一般地被分为上面三种策略,变革的各种策略之间的界限和差别在现实的事件中不是相当清楚的。
由于几种不同的策略经常被有效地用在同一时间,所以在有效的管理组织变革中,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有能力实施适当的策略和组织变革策略(Chin & Benne,1985)。
3.标准、市场和学校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标准本位的学校改革。
这是一项政治策略,体现在教育政策和国家对整体教育水平的评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它是通过标准化考试的管理来进行控制和评估。
这与前面的“权力-强制”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伯和默的市场本位学校发展理论(Chubb & Moe,1990)。
它的基础来自于经济学的理论,是一种经济策略。
作者提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体制选择,市场通过它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出高效学校所必须的自治。
自由-市场式的学校发展要求现有学校虚构一个市场,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市场竞争的压力会以某种方式迫使学校为了变得更为有效而不断发展,否则就难以生存。
所以应该基于新的市场制度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即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加强学校自治并打破科层制的约束,依赖于市场和家长的选择、政府各级各类行政机构对其问责、评估和调控来促进学校发展。
虽然市场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曾备受争议,主要是教育公平性问题,但其总体发展趋势有其合理的部分。
学校本位的学校变革。
也可称为校本管理和改进或学校自主管理的发展过程,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通过学校成员的参与,以问题和人本为导向,实现学校不断改进。
由于对变革的切入点不同,有学者把它区分为三种策略:个体策略、组织策略和系统策略。
个体策略是通过影响个人来引起学校变革;组织策略是以着眼于学校为单位来推进学校改进的途径,重点是组织发展和组织中各种角色的发展;系统策略是以学校系统为单位的变革,学校系统受教育政策和计划的外在系统的影响,寻求与同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发展(范国睿,2002)。
4.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80年代中期,行动科学(Action science)兴起, 行动科学理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产生行动,在行动中建构理论。
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把行动科学研究发扬光大,他和熊恩(Donald Schon)共同发展了组织学习理论(Argyris & Schon,1978),提出了行动学习的循环,即“提出问题-引入理论-尝试应用-个人反思”四个步骤,以帮助实践者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并提出行动学习循环较重视应用理论和个人反思,还提出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和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的理论。
威特利(Wheatley,1994)认为: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发现学习被认为是保证组织形式的成功作用的共同元素。
最近几年,从大量文献中发现,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索在组织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的影响,包括个人、团队和组织学习的水平,如鲍尔·沃尔纳(Woolner,P)、约翰·瑞定(readding,P)等。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Senge,1990)。
从组织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学习型组织源自不同的管理思潮,代表过去管理理论的渐进的过程。
他的主要观点属于系统的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但确实有所超越。
圣吉(Senge et al,1999)认为:推动学习型组织是希望组织能够产生根本改变(Profound change),而这种改变结合了人们的价值观、渴望和行为等的内在改变以及策略、结构、系统等的外在改变。
因此学习型组织所定义的学习与改变是从内在思维到外在行动的改变。
圣吉的看法可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主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组织,是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的组织。
这个组织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