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教无类》

合集下载

论语《有教无类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有教无类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有教无类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有教无类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三十八有教无类章子曰:有教无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有教无类》详细

《有教无类》详细

翻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译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 文
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
【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 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 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 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 次去教他。”
赏 析 评 价
因材施教总结: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 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 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 起来。
翻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译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课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文 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 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 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翻 译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课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文 由也兼人,故退之。” 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 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 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

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

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

循循善诱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

意思是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用耐心的疏导方法,进行教育。

后来称道教育有方为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物有四隅,举其一隅,而不能推知其他三隅的人,即不必教导。

隅,即方面、角落;反,即类推,后以“举一反三”来比喻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蓝,指蓝草,可作染料。

后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

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温故知新语见《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为温习旧业,以获新知。

孔子提出的这一学习方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师法师长传授之法,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

汉初博士教授经书,俱凭口授,由于口耳相传,难免错误,必遵大师所讲的经说为准绳,遂成师法。

如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以后,他的经说便为“师法”。

《汉书•胡毋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胡毋生是汉景帝时的博士,嬴公是他的生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嬴公能传其师胡毋生《公羊春秋传》经说的真谛。

家法汉代传经师法相承,各自名家。

弟子们按照一家的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历史回眸:
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张铁生 近照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
“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自己成绩低劣辩 护的信。他被江青等人树为“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 回潮”的“反潮流英雄” 。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 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张铁生的这封信,后来张铁生 被破格录取。 自1970年起,中小学开始全面、大批地招收新生,新 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一切文化考核均被取 消。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文化标准 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这就使得招生工作 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走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 张胆,愈演愈烈。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由于文化大 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以统一考 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 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 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 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 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 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邓小平功不可没!
学思结合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 不说。”
【注释】回,指颜回。“说”,通“悦”。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 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 而,却,表转折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 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 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读孔子之有教无类

读孔子之有教无类


分析与总结:
经柏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教育公平是一种相对的、 动态的平等。过去的人们的要求是“人人有学上”,现在的要求是 “人人上好学”。
结合实际分析:
• 教育不公平现象:
继承和发扬
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 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 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 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经柏龙教授(一个全 国农村教育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2007年3月5日
读孔子之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公》
----《论语 · 卫灵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 智愚、地域等等的区别。”
贵贱 贫富 国别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不计较学生出身,对待出身各异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 倚; • 不抛弃行为有污点的学生; • 重视教育的公开性。
故事:
• 孔子办学
• 坏邻居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有教无类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面,使教育下移,可见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开明和民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存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重点”与“非重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
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 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 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 不去启发他。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 【译文】 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 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 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 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 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 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 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学思结合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 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指颜回。“说”,通“悦”。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我 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 【注释】 而,却,表转折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 一般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 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 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注释】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 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听到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推进他一把; 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 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由 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 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 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春天。 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 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 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 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 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邓小平功不可没!
《论语》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选文中的重要词句;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与教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重点) 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难点)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 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成语积累: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因材施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以,根据;反,类推。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 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 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 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 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 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历史回眸:
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张铁生 近照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
中交了“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 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他被江青等人树为 “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 英雄” 。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张铁生的这 封信,后来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自1970年起,中小学开始全面、大批地招收 新生,新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一 切文化考核均被取消。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 文化标准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使得招生工作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走 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愈演愈烈。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尝,曾经;以,来,表修饰 而:表转折;罔,欺骗、蒙蔽。殆,危险。 【译文】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 不睡来思考,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啊。”7.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人会陷入危险。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 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 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举一反三)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 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 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 “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 《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 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方 法
第二则 因材施教 第三则 因材施教 第五则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第六则 学思结合 第七则 学思结合 第八则 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 第九则 举一反三
文本探讨:
文本表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结合文本和教育现状谈谈你对高考制度 或应试教育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现行教育制度过度强调死 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学生们也承受了多年压力……严重制约 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人大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 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