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文化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代时期,杨慎、杨简和等人的词作为江南文学的代表,其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明代文学的发展,小说也逐渐兴起,著名的《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问世,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清代时期,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性而闻名于世。

2.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代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画家们以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创作作品。

清代时期,四王文人画成为主流,王翬、王时敏、王原祁和王鉴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绘画的不同风格。

他们追求笔墨之意境,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个人的独特风格,使得明清绘画达到了新的高度。

3.戏曲:二、思想1.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积极进行着和外国文化的交流。

明朝时期,东西方的文化开始发生碰撞,人们在接触中互相借鉴,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清朝时期,满族的统治者与汉族的文化发生接触,中国文化笼罩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之下。

2.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代的王守仁、杨嗣昌等人提出“理气论”和“心学”,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清代的程朱理学则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士人学术的主流,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王弼、朱熹等重要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学说,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绘画和戏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清时期的文化》课件

《明清时期的文化》课件
详细描述
这一时期,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创作和传播。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 记》等经典小说,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此外,小说在题材和风格 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既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也有世情小说、神魔小说等。
诗歌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 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教学内容
明清时期的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 典为主,包括《四书》、《五经 》等,同时数学、天文、地理等 科学技术也逐渐被引入教育体系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分为乡试、会 试、殿试三个级别,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要求考生按 照固定的格式和主题进行写作。
科举与教育
科举考试与教育紧密相连,许多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 得功名和官职,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测和记 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人们对 宇宙和地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地理测绘的发展
明清时期,地理测绘技术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如地图的绘制技术得到了提 高,使得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更加 深入。
天文观测的进步
明清时期,天文观测技术得到了显著 的提高,如浑天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使得人们对 天体的观测更加精确。
VS
详细描述
在诗歌方面,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 诗人和诗作。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继 承了唐宋以来的格律诗,但在内容上则更 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同时,晚明 时期还兴起了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表 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意 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戏剧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戏剧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 剧作家和作品。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在今天依然存在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等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使得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1.1 明清时期的民间风俗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民间风俗习惯。

这些习俗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婚姻、葬礼、生活等等。

这些习俗坚持了很长时间,对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民间的婚姻习俗非常复杂,但是基本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在婚礼之前,要进行许多的仪式和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家族中的父母亲戚寻找到合适的对象、订婚、请医师算命、择吉日等等。

婚礼当天,要进行很多的仪式,如接亲、交杯酒、簪花等等,这些仪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葬礼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家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葬礼的一系列仪式通常需要进行多天,其中包括打殓、吊孝、焚香等等。

在葬礼期间,家族中的成员需要刻意扮演出自己的角色,以示尊重和感激。

这些仪式非常讲究,其中涵盖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属性。

1.2 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中,艺术表现也非常令人惊叹。

在这个时期,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京剧、杂技、评书等等。

这些表演在明清时期就已经非常受欢迎了,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程度。

其中,京剧是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个时期的京剧演员业已很受欢迎,他们以自己的沉稳、自然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这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高峰。

另外,传统杂技也是明清时期民间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它包括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如:带子杂技、扇子杂技、竹竿杂技等等。

这些表演无论是技巧还是节奏都非常的出色,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欣赏性。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交替,文化和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一、文化方面的发展1.1 文学在明清时期,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文学以小说和杂剧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等;而清代的文学则主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有袁枚的《东篱乐府》、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也在后世影响深远。

1.2 经学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兴盛。

明初的大儒朱熹奉行理学,被誉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而清代则出现了新学派和史学派。

新学派代表人物王充、顾炎武等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经世致用”;史学派则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讲史求本”的思想,强调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

1.3 绘画中国的绘画在明清时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绘画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著名的画家有唐寅、仇英等;而清代则出现了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为代表的繁盛时期,绘画以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画为主,著名画家有石涛、文徵明、郎世宁等。

二、社会方面的发展2.1 科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明代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如郑和下西洋、徐霞客在江南制作铁船等等;而清代时期,西方文化和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如运用火药制作火箭、锄头、扫帚、洋镜等等。

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商业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的商业以盛京、扬州、杭州、广州等地为中心,商业活动范围较广;而清代则推行海禁政策,只开设了几个外贸口岸,但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如金城银号、如意天春、四川茶厂等。

2.3 思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有了重要的变化。

明清时期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可以说是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发展。

一、文学传统明清时期,文学传统经历了一个既繁荣又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一方面,文学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希望;另一方面,文学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诗歌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既大量又优美,潜在着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

其中,王仁裕、田贯、杨万里等人的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除诗歌外,小说也是明清时期文学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红楼梦》描写了当时富贵家族的生活和社会习俗,是中国小说中具有巨大影响的代表作品。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传统小说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明清时期,戏曲也成为了商品经济时代中不可或缺的文艺表现形式。

京剧、昆曲等戏曲形式的诞生和流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也使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指中国民众普遍的文化生活,这样的文化虽然没有官方的认可,但却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民间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

此时,歌谣、说唱、戏曲等民间文艺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相声、评书、小品等传统表演形式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形式虽然与传统的书面文学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智慧和文化内涵,却是相当丰富的。

此外,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小说家。

这些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也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中挑选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话,比较有代表性的名字有:蒲松龄、施耐庵、曹雪芹、李清照等。

在明清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习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习惯。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首先,明清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朝时期,绘画、雕刻、陶瓷器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文人画的兴起而闻名,这种画风追求意境和精神内涵,强调笔墨技巧和表现意念。

而清朝时期,宫廷画以及各种织锦、珐琅彩等工艺品也独树一帜。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剧种和曲艺形式,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它们都对后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变革也非常显著。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明代文人如王守仁、杨慎等提出了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而清朝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这种思想转变的背后,既是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注重礼仪和仪式,尤其是官方的各种场合。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宫廷礼仪更加严谨和庄重。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制度和婚姻观念也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儿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婚姻则更多是家族利益的考量,讲究门当户对和世系世交。

这些社会风俗和礼仪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为中国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传承和融合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习惯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

一、民间艺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传统绘画和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和肖像,以人物画、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剪纸艺术则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备受推崇。

剪纸不仅用于装饰和祭祀,还充当了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载体,成为人们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二、民间传说明清时期的中国传说故事丰富多样,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

其中,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代表了明清时期民间传说的巅峰。

这些传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塑造了许多传奇的英雄形象,传达了社会正义和人性哲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传说,如白蛇传、嫦娥奔月等,这些传说多以民间故事和民间信仰为背景,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三、民俗习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与民间文化相互交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和新的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如贴对联、放烟花、腊肉、包饺子等,旨在祈求平安和幸福。

中秋节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敲锣打鼓等,以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

民间艺术通过绘画和剪纸等形式,展示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民间传说通过各种故事,描述了丰富多样的英雄形象和社会哲理;民俗习惯则通过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明清时期的中国而言,民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与民间习俗

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与民间习俗

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与民间习俗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其地方文化和民间习俗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发展。

在当时,由于地域辽阔,文化传承也随之异彩纷呈,各种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随之产生并提升至新的高度。

对于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和民间习俗,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

一、民间习俗1.喜庆文化在明清时期,喜庆的传统文化是人们最为喜爱和尊重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婚礼、生日、祭祀等场合,都会在节庆活动中展现出来。

例如,在婚礼中,婚庆活动场面盛大、热烈,嫁妆讲究、礼仪周密。

而在生日中,千古流传的“寿面”成为了寿宴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

2.祭奠文化在明清时期,祭祀文化也是人们民间重视的一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文化也逐渐高雅化和精致化,不但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还引入了很多有关礼仪和文化的要素。

例如祭祀祖先可以全家人共同参与,祭祀礼品也讲究分类、形制和重量。

3.民间医学明清时期,民间医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

在那个时代,药物材料和配方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和优势。

而在治疗疾病方面,讲究“一药多效”和“阴阳调和”,并注重整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二、地方文化1.地方文化的盛行在明清时期,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也随之盛行。

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城市和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例如,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艺术相对发达,而在福建、江西一带,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则是受到尊重和广泛传承的文化。

2.文化的相互传递与影响明清时期,文艺作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也得到了跨地区传递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通商口岸广州,外来文化影响较为明显,而在科举中心的应届士子中,传统文化和道德经验则受到了尊重和强调。

3.地方文化与时代发展在明清时期,遵循着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文化和习俗也会逐渐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初期明朝时期,文学和绘画传统依然沿袭着唐代和宋代的传统;而在清朝时期,演唱剧、评书等形式的戏曲出现很快成为了民间的主要娱乐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书》
最大的特点:对专制君主的 其言论在当时起了振聋 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 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烈的抨击
课堂探究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明清 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 平等等思想。
(2)反封建专制。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工商皆本 思想等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发展: 宋明时期,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逐渐吸 纳其思想,形成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成为官方哲学,重新确立正统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 式继承: 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5、在张居正时代,讥讽宋明理学, 挑战传统社会秩序,评论当朝时事, 被保守派视为“非圣无法”的异端分 子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和 注重观察和实验与严密 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 逻辑体系相结合(属理 缺乏理论探索(属应用 论科学) 科学) 重视整理与经验总结 注重理论研究与观察实验
方法 目的 发展 趋势
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统治 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需要 逐渐落后于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阅读教材请回答:从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指 出10世纪~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上的差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
(1)形成的原因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B.统治者的重视和艺术家们的努力。 思维升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2)京剧的产生 映。分析某一时期文化是否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 乾隆年间:“徽戏进京” 面考虑:(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发 道光年间:汉剧进京,“徽汉合流” 展。(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 →新剧种形成,后称京剧。 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 (3)京剧的成熟 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 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 时间:同治、光绪年间 发展的因素。 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4)京剧传播 清朝晚期,走向全国;民国年间,走向世界。 老生、武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小生徐 小香,旦角梅巧玲、朱莲芬、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丑角 杨鸣玉、刘赶三。


①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②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 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不能脱离群众),才能 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具体(1)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
(2)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3)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只有民 族性的文化,才有世界性)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 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2、经济:
“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思想:
①深刻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是中国 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②“经世致用” 确立了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观念。在批 判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 求是,与国计民生贴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 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 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 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 诸侯王国),以其 可以藩屏于我也; 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 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 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1、“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 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2、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 《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 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 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 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1.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2.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 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 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归纳综合
《诗经》
先秦 楚辞
赋 诗歌 汉代
唐代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宋代
元代
宋词
元曲
明清
小说
思维升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先秦散文、《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 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 的白话小说,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 化(通俗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 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课堂探究二: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 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政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 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 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 础。。 3、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4、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政治: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 甄
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注重实学对清代学者影响 《日知录》 很大,对近代民权运动有 《天下郡国利病书》了“众治”的主张;主张 “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启蒙作用 《读通鉴论》 《船山遗书》 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 以批判总结;“循天下之 公”;唯物论思想;提倡经 世致用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 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 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 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明清时期的文化
1、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说明其艺术成就。
2、知道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 学特色。
3、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 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 荣辱观和提高公民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
项目
内容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探究: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人民作主 本质 以君为本,为民做主 目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 手段 官民 关系 轻徭薄赋、清官 君臣、主仆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 关制度、依法治国 公仆(民主官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明清小说的发展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 《搜神记》 ②唐朝——传奇(短篇小说)——《柳毅传》 ③宋代——话本——(新阶段、奠基) 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 不满,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 ④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3、特点: ①数量繁多,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②反映社
会生活宽广,思想内容复杂,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③艺术 水平高超。④通俗化、平民化明显。
4、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水浒传》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儒林外史》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红楼梦》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西游记》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三国演义》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聊斋志异》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冯梦龙:“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根本原因)
阶级: 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 思想文化: 外部: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 明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
西方科技传入
人物
李 贽
代表作
主 张


反正统思想;反对盲从孔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 《 焚书》《续焚书》 子;“童心说”;主张男 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 《藏书》《续藏书》 女平等;诗文写作主张 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真心”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 《明夷待访录》 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 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 提倡“法治”;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武器 经世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