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在教学流程方面,我注意到导入新课的环节时间较短,可能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导入的设计,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写作质量不高。我反思自己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可能做得不够,今后我将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其次,关于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如预期。我认识到,这种方法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仍然过于抽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或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诫子书》中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时,往往能够提出很好的观点。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多发言、多练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与“俭”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模仿诸葛亮的文言文风格,写一段劝诫他人的话。
举例:讨论诸葛亮在课文中提到的成长道路和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文化背景的拓展: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理解诸葛亮及其时代的特点。
举例:介绍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流程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用《诫子书》中的道理。
-文学鉴赏方面,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对偶,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方面,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我国古代优秀家风家训,培养传统美德。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对其子的教诲,强调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领导才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5课《诫子书》教案
3. 培养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品行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勤奋、节俭、自律等。
4. 发展思维品质:通过课文分析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5. 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
3. 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翻译,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
4.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诸葛亮如何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教育儿子。
5.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诸葛亮及其《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6. 价值观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小组讨论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诫子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 阶段也 同样是 要走向 衰落和 灭亡的 。时史 前史的 研究就 是要揭 示史前 时代消 亡的原 因,由 于史料 的匮乏 ,史前 史的研 究还显 得很年 轻。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 问的诗 跟无学 之诗, 是完全 不同的 。有学 问的诗 ,味道 深远, 有学问 衬底, 故深。 所以陆 游讲, 功夫在 诗外, 主要是 学问。 学问的 累积如 何,决 定了诗 的基本 面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巩固练习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
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 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第三层层意
• 从反面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设问思考
•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 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条件一是立志; 条件二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 不可。 诸葛亮主张以学广才,志又是学习成才 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有必须珍惜时间。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诫子书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1.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2.创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课后及时跟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如“静”、“俭”、“淡泊”等词汇的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理解:如“静以修身”中的“以”字的用法,“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非...无以...”结构的理解。
-课文主旨的把握:理解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及其对当代中学生的指导意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约束和努力学习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传达的修身治学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阐述了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这些例子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以及它们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诫子书》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作者诸葛亮及其背景,分析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修身、治学、立志等方面的道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15课《诫子书》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一千八百年前, 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 算,他上至天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 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
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神也?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 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 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几方面进行
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如何理解诸葛这提出的“学与静”,“才与学”,“学 与志”的关系。
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来,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来修 养身心,依靠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这 篇 文 章 当 作 于 蜀 汉 建 兴 十 二 年 ( 公 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并说 说几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立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学习才能增长才干,立志才能 学有所成,要增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鲁迅 (8)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 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2、家庭作业: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成语俗语、诗词
——孔子
(2)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傅玄
(3)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7)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 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又 怎么
将复 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 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合作探究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 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忍不拔之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3、惜时:(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 淡泊
suì

遂 穷庐
yín
淫慢
zào
险躁
读准停顿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歇后语典故:
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 战群儒,挥泪斩马谡等等。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足鼎立;欲擒故纵;等等。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等。 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 葛 亮
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成都武侯祠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 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 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 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被后世誉为“人臣的楷模, 智慧的化身。”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写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 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 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 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 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 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 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 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 有多篇《诫子书》。
疏通文意
放纵
振奋 轻薄
修养
淫 漫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
懈怠
精神
浮躁
性情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 不能修养性情。
疏通文意
凋落,衰残。比
迅速
喻人年老志衰,
随同 逝去 意志 消失 最终 没有用处
年与时 驰, 意与日 去, 遂成 枯落,
大多对社会
穷困潦倒之
没有任何贡献 人住的陋室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 立志,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 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 情感?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 角度体会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合作探究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疏通文意
助词,用于
句首,表示
发端。不译
品行
夫 君子之行,
品德高
尚的人
节俭 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 和干扰, 宁静专一
静以
修养身心
修身,
用,凭借,依靠。 介词,引进动作 行为的目的
翻译:君子的品行,是用宁静专一来修养 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疏通文意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本文句式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翻译课文 全体朗读;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原则:语“表达达”要,求就和是习译惯文,明无白语晓病畅。,符合现代汉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
方法: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拓展延伸
读透人物
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
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 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 ,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他拒不接受 邓艾的高官诱惑,同他的儿子诸葛尚一起战 死沙场。
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今 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拓展延伸
阐释放纵懈怠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 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合作探究
阐述“学”、“志”、“才”之间关 系的句子是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 是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 进行论述的。
本文用了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主旨
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 发奋图强,避免老来后悔。 (2)治学要宁静专一 (3)要淡泊名利 (4)树立远大志向 (5)珍惜时间
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中文言字词。 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名言警句,提升自己品德修养。
解题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 作目的。
朗读
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读准字音
fú dàn b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言简 意深。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拓展延伸
读透人物
诸葛亮一生勤俭,曾经向后主刘禅主动
申报自己的家产,说自己“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临终遗嘱“因山为坟,冢 (zhǒng)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山上挖一个能够放进 棺材的墓穴,下葬时穿上平时穿的衣服,不 要放什么随葬品。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 株,薄田15公顷。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 为清心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安 宁专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 否则,心若不静,就不能安心学习,就不能
增长才干,就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合作探究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无以
明确志向
明志,
集中精神 达到 远大目标
非宁静无以 致
远。
翻译: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疏通文意
必须
夫学须
宁静专一
静也,才须学也。
连词,用来
立志 达到
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广,增加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