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温分区图

合集下载

yong中国分区

yong中国分区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淤地坝 打坝淤地有何 作用?
1、拦蓄泥沙,防 止泥沙流入下游河 中。 2、坝上泥沙淤积 成“坝地”,土层 深厚,土质良好。
坝地玉米
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
想一想: 本区河流多水患的原因有哪些?
• ①春旱严重,夏季暴雨,降水集中。 • ②黄河、海河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 多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 ③植被覆盖率低
如何治理呢?
• ①上游修建水库 • ②中游治理水土流失或洼地筑蓄 洪工程 • ③下游加固大堤或挖掘入海新河
资源条件
• 想一想,本区有哪些资源分布比较 丰富?
• 矿产: G___________ 平顶山煤矿 ; M___________ 鞍山铁矿 ; N___________ 迁安铁矿 ; O___________ 武安铁矿 ; P___________ 招远金矿 ;
读“北方地区”,回 答:
• 矿产: H___________ 大庆油田 ; I___________ 辽河油田 ; J___________ 华北油田 ; K___________ 中原油田 ; L___________ 胜利油田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以昆仑山 以400毫 米年等 降水量 线为界
阿尔金山
祁连山为界
东部季风区
以3000 米等高 线为界
青藏高寒区 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 要素的差异把中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 地貌/地形、气候)。
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A
热带、亚热带季 南方: —B 风气候 西北: 温带大陆性气候—C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四季中的变化讲精PPT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四季中的变化讲精PPT
最高;到了秋天后又开始降低,冬 一2根0年据02有 资年3料某6,5地天按区,最8统个高计节、哪气最些日低天最气的高温数气数据温据呢统,?计绘制出任意一年的8个节气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从一20早年02晨 有年到3某6正5地天午区,、8统个到计节傍哪气晚些日,天最气的低温数气由据温低呢统到?计高、到低,午后2~3时气温最高。 立从一春早年晨 有到3春6正5分天午,、立统到夏计傍哪夏晚些至,天气的温立数由秋据低呢秋到?分高、立到冬低,冬午至后2~3时气温最高。
一年有365天, 统计哪些天的 数据呢?
探究
根据资料,按最高、最 低气温数据,绘制出任 意一年的8个节气日的气 温变化曲线图。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高气温统计
气温(℃)
我20们02能年从某哪地些区方8个面节4感气0受日一最年高中气温统计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一年四季中气温有3没5有变化呢?
一年有365天,统计哪些天的数据呢?
一天中气温有什么1样5的变化?
一年有365天,统计哪些天的数据呢?
从早晨到正午、到1傍0晚,气温由低到高、到低,午后2~3时气温最高。
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
5
0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节气日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低气温统计
气温(℃)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观察
春 季
夏 季
秋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高气温统计
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低气温统计
季 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感受一年中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一年有365天,统计哪些天的数据呢? 查阅资料,做好统计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从早晨到正午、到傍晚,气温由低到高、到低,午后2~3时气温最高。 根据资料,按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绘制出任意一年的8个节气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根据资料,按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绘制出任意一年的8个节气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低气温统计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低气温统计 2002年某地区8个节气日最高气温统计 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 一年有365天,统计哪些天的数据呢?

中国的地理分区

中国的地理分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一、秦岭与淮河
1、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400mm年等降水量线
1、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2、 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地理意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地貌
探究讨论:
• 从地理位置看,浙江省属于哪个自然区?
浙江省属于东部季风区 • 想想我们身边,这些自然要素有何些特点? 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貌等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草原牧业、灌溉 农业为主
内蒙古草原 河套平原、宁 夏平原图片
多高山—— 不利交通 多冰川、西北 属内流区,东南 多大江大河源 头
荒漠、草原 土壤
青 藏 高 寒
高、寒
气温低、无霜 期短、光照强、 日温差大
喜温凉 作物生 长 河谷农业、 居民区

高寒牧业
图片
浙江省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生物(植物):以常绿阔叶林(森林)为主 土壤: 以红壤为主 水文: 境内河流,湖泊众多 地形:“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于丘陵类型
湿润的季风气候:
植被: 森林为主 土壤:森林下发育的土壤,
生物种类繁多
东 部 季 风 区
4、现阶段的四大经济区域 近年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 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带(西北和西南)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 黑龙江 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 国的71.4%。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辽宁 东北振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 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山 东部率先发展东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 西 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以及海南省共计十个省市。

陕西省气候分区(含图)

陕西省气候分区(含图)

第一节气候区划一、区划系统一气候带按陕西气候区划,陕西共划分为4 个气候带。

Ⅰ中温带:位于陕西省北端,南界基本上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一8℃线、年极端最低气温一28℃线相符合,包括长城沿线,白于山以北风沙滩地区。

Ⅱ北暖温带:北接中温带,南界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一4℃线相符合,包括渭北的北山以北到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地区。

Ⅲ南暖温带:北接北暖温带,南界在秦岭的南坡,以最冷月平均气温1℃线与北亚热带分开。

包括关中渭河平原和秦岭山地。

Ⅳ北亚热带:位于陕西省南端,北接南暖温带,包括汉江河谷盆地和米仓山、大巴山地。

二气候区根据各地的干湿状况,将陕西划分下列气候区。

I D 中温带干旱区:位于省西北端,南界沿白于山北麓至红柳河西岸。

I c′中温带重半旱区:南界与北温带的南界重合,北至省界,西以红柳河与I D 分开。

Ⅱc 北暖温带半干旱区:北接I c′区,南界在志丹县的吴家湾、延安到延长一线。

ⅡB 北暖温带半湿润区:北至延安以南,南至合阳、铜川、陇县北部。

ⅢB1 南暖温带半湿润区:南界在秦岭的北麓至陇山一线,北界北山,东界泾河1 西岸。

Ⅲc 南暖温带半干旱区:本区位于关中东部,三原、高陵以东地区。

ⅢA 南暖温带湿润区:北界秦岭北麓,南界至北亚热带北界,东界以年降水量750 毫米等值线为界。

ⅢB2 南暖温带商洛丹江河谷盆地半湿区:在秦岭南坡商洛地区丹江河谷,年干燥度稍大于1.0,年降水量少于750 毫米,为秦岭山区唯一的半湿气候区。

Ⅳ北亚热带湿润区:北界为北亚热带北界,南界在米仓山、大巴山北麓,大体与年降水量1000 毫米等值线相符。

ⅣA′北亚热带过湿润区:位于省南端,汉江以南山区,是全省降水量多的地区。

三分区命名区划采用较通用的三段复合命名,即气候带一地貌类型或地名干湿气候区。

各区名称如下:Ⅰ中温带:Ⅰc 定边盐湖滩地干旱气候区Ⅰc′长城以北风沙滩地重半干旱气候区Ⅱ北暖温带:Ⅱc 延安一长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气候区ⅡB 渭北一延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湿润气候区Ⅲ南暖温带:ⅢB,关中渭河平原半湿润气候区Ⅲc 关中东部大荔一澄城半干旱气候区ⅢB 商洛丹江河谷盆地半湿润气候区Ⅲ A 秦岭山地湿润气候区Ⅳ北亚热带:ⅣA 汉中一安康汉江河谷盆地湿润气候区ⅣA′米仓山一大巴山地过湿润气候区二、气候分区一区划特点陕西气候区划是以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河谷作为地带形成的基础带原则进行的,既保持了黄土高原自然区的完整性,又和黄河对岸山西省暖温带界线衔接一致。

中国气候区有哪些

中国气候区有哪些

中国气候区有哪些1、中国划分为几个气候区,其中都包括哪些城市啊?将邮箱给我,我给你一份中国气候分区图。

可粗略地参见下图。

2、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哪些地区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指不低于10℃积温在8000℃至4500℃之间,最冷季气温在0℃至15℃之间的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500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500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中国气候区有哪些扩展资料:形成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大部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回归线北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3、中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哪些?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

②湿地破坏—沼泽地 原因: 过垦滥垦,破坏严重 措施: 加强保护、禁垦、退耕还湿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
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至渤海之滨地势更为 低洼。冬春干旱,夏秋多雨,使华北平原极易 发生 旱涝 、盐碱 和 风沙 的危害。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低洼地
地势低洼,一遇暴雨,排水不 畅,形成洪涝灾害
(2)京津唐工业区
发展条件:
高原垂直气候带
暖温带
高原垂直气候带 寒温带 亚热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热带
(二)自然条件
1.气候: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影响:
对河流:径流量、汛期、结冰期
对土壤:季节性冻土分布;土壤地温不 高 Nhomakorabea微生物作用弱
对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为主
对农业生产:
中国地理分区
名称 界线A
界线B 界线C
主导因素
季风 气温和降水 地势


位 置 范 围




北方地区
秦岭--- 淮河以北、内 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 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 月0 ℃等温线和800 岭、青藏高原以东 mm等降水量线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 青藏高原以东,东部、 月0 ℃等温线和800 南部临东海和南海 mm等降水量线以南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和昆仑山 —阿尔金山 非季风区、400mm 等降水量线以西 以北 横断山以西、 喜马拉雅山以北、 昆仑山—祁连山以南 海拔高,气候严寒
社会经济条件
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政策 交通:便利
劳动力
技术装备:机械化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课件+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课件+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及气温分布图。
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及分布
规律。
六、说教法学法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会 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本课我将采 取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 探究法。利用读图分析可 以锻炼学生的识图和提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 组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
七、说教学过程
3.活动一:绘图、析图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设置,学生动手描图绘图,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接下来的 分析图示奠定良好基础。在分析图示过程中, 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增强了课堂交互性,使 问题化繁为简。利用公转运动带来的季节差 异进行过渡,增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两幅图 的对比分析,建立学生地理空间观念,明确 不同区域,既有特色又相互联系,落实区域 认知素养。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01 说 课 标 02 说 教 材 03 说 学 情 04 说 教 学 目 标
目录
CONTENTS
05 说 重 点 难 点 06 说 教 法 学 法 07 说 教 学 过 程 08 说 板 书 设 计
一、说课标
地理课程结构
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1月、 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 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本节
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学生形成 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复习。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七、说教学过程
7.知识总结 素养立意
设计意图: 通过时事政策来思考全球目前
与未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导入相 呼应,培养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问 题,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形成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导生活实践, 增强地理实践力。

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

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

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
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2005(25)4
【摘要】利用中国486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分层聚类和相似分析方法,对中国月、季、半年、年平均气温进行了区划,通过动态分析分层聚类过程中组内和组间平均相关系数的差异指标,为不同季节气温分析、预测研究找到适宜的分区方案.得到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区为23个区;冬、夏半年均为22个区;春、夏、秋、冬季分别为24、28、26、28个区;1~12月分别为24、23、18、18、18、25、19、20、29、31、18、24个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各区域年、季气温在变化趋势、阶段异常、极端变化上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总页数】8页(P338-345)
【作者】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100871;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临汾,041000;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100871;海南省气象台,海口,570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
【相关文献】
1.1960~2000年永福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李立兵;蒋运志;周水明;黄喆敏
2.1960~2010年濮阳市最高气温趋势统计特征 [J], 张明捷;王晓艳
3.湘江流域1960~2008年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J], 肖义;唐少华;陈华;胡林涓
4.1960年-2014年天山北麓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 [J], 马霄华;韩炜;党亚玲;费兵强
5.近41年中国不同季节降水气候分区及趋势 [J], 秦爱民;钱维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