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PPT展示)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概述本公开课教案以《蜀道难》为蓝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文本解析和互动讨论。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本教案所需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等。
二、课程设计1、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初步了解。
2、文本解析(25分钟)通过朗诵、讲解和品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朗诵:播放配有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蜀道难》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品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3、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朗诵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文本。
2、古筝曲《高山流水》:用于配合诗歌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3、教学软件:用于播放多媒体素材和控制教学进程。
4、实验器材:用于演示诗歌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五、课堂组织1、组织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开展互动讨论。
2、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记录讨论成果。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按时完成。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蜀道难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二章:蜀道难的诗歌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讲解《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朗读《蜀道难》并分析其韵律和节奏。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蜀道难的文学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讲解《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章:蜀道难的思想内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第五章:蜀道难的欣赏与解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体会诗人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
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4.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诗歌鉴赏: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观点,以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人敬畏之情、拼搏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设计教书人生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
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
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
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
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
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