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关于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好好的注意全面内容的积累。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胡越一作:吴越)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魏征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 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得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颇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诚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用;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附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附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附翻译《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附翻译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代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代,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其详细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其详细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其详细解释令狐采学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年夜〔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失意,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年夜,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年夜:占据天地间的一年夜。

《老子》上篇:“道年夜,天年夜,地年夜,王亦年夜。

域中有四年夜,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年夜。

〔9〕克:能够。

盖:暗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暗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他人。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基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当帝王的在天下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戒骄戒奢,从长远考虑,那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一样。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忧心忡忡而又谨慎小心的,但创业成功之后,意志就渐渐松懈了,在安逸的环境中,就忘记了当初创业的艰难。

大概人的品德会随着环境的安逸而改变,所以能坚持到底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当初唐太宗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臣民,臣民们刚开始能够忍受,是因为他们还怀着对太宗的敬畏之心。

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不再害怕了,怨恨也就随之产生了。

即使唐太宗用严刑峻法来镇压,百姓也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并不服气。

臣民们心怀怨恨而皇帝却不知道,这就像火在柴草下面燃烧,自己却还没有察觉,这样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容纳百川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以此为限度,不耽误政事;担心自己懈怠懒惰,就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忧虑自己受到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思”,弘扬这“九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本文是关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 o r 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
(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

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
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感情轻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变成陌生人。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他们,(他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象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担心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自己意志松懈时,就要想到做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害怕自己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前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品德。

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建议而采纳它,那么
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皇上)就可以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

京都人甚慕之。

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

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

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

道士作色叱之。

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

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

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

坐客愈更神之。

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

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王仁裕《玉堂闲话》)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得丹砂之妙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

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

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

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

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

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

诳惑:欺骗迷惑。

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