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素材:真正的大学教授顾颉刚

合集下载

作文著名学者顾颉刚

作文著名学者顾颉刚
+ 问句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用处,只是我
的 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 被 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 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
5有除用外无),用写之一辨篇:不(1少)眼于前80的0无字用的文与章长。久的
有用,(2)此时此地的无用与彼时彼地的有
用,(3)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优秀作文(一)
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一)
优秀作文(二)
优秀作文(二)
优秀作文(三)
优秀作文(三)
典型素材
▪ 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用三四年时 间完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他画给 道友无用师的。在当时,人们也都在为名忙、为 利忙,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 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几百 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 消云散,而《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却在2011
201403济南模拟考试作文
+ 4坚持,专注, 1 喜欢(兴趣、热爱)
执著,持之以 七2听、从作本心文,分坚守析本心,随心而动,

惟吾所愿无怨尤……
▪ 阅读下面的材料3走,自按己要的求路作,文不。为(6他0分人)的言论左右
▪ 了许著多名文学章者,顾来颉做刚孟大姜学女毕故业事后研花究几:6年“人工有生夫人价,问值写我观:: ‘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当我快对乐于遇这上个实
▪ 年成了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 ▪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典型素材
▪ 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不会一边躺在热 带海滩上享受,一边伸手接过工资。做自 己爱做的事,是热爱一件事,并且投入所 有的爱、活力和创造力,使它发挥作用。 这是需要冒险的,而且惟有达成目标,你 才能养活自己。

人物丨古史辨下的顾颉刚

人物丨古史辨下的顾颉刚

人物丨古史辨下的顾颉刚The Study Of Straw Man本期人物:顾颉刚古史辨下的顾颉刚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晴天霹雳,一直以来,它不断的被人深入分析讨论。

当年,顾颉刚以一位北大年轻助教的身份,用一封发表于《读书杂志》的《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发动了一场震撼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古史辨运动,这一运动可以说有史以来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改变和重构了中国学术的版图,其后续效应的余波至今犹存。

施耐德的《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对顾颉刚一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大致描绘,是研究顾氏及古史辨运动的先锋之作。

在国内方面,不同的时期,学界对古史辨运动的讨论的重点也不尽相同。

民国时期,社会上主要是对顾颉刚本人的生平以及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到20世纪50年代,受现实政治形势的影响,出现了不少批判以顾颉刚为中心的古史辨派的文章。

童书业、杨向奎、李锦全等人的文章多从阶级属性和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疑古思想展开批判,虽然在学术上也有中肯的指正,但终不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以顾颉刚为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80年代中后期才兴起,此后的成果最为可观。

关于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古史辨运动的发生、演变,以及此在古史辨运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意义,由于时间以及资料查找不便,未能完全网罗,其中彭明辉先生的《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从考析造成疑古运动的因素入手,进而阐述其在现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意义;张京华等人撰著的《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对古史辨运动源起、特质、成就与局限也有较为详细的分析。

1西潮东渐以前,中国的发展基本上是遵循一种“在传统中变”的模式,然而,随着西潮冲击愈加猛烈,这一模式在近代中国已难以维持。

清末民初之时,中国知识分子正是深陷在西方势力负压之下的困境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是当时充分的写照。

在这样的无奈之下,救国强国,成为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目标。

而对儒家传统进行再诠释,也是晚清士人甚至是民国知识分子应对变局的努力。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人物简介
•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20年代,顾颉刚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 1923年,发表了《古史辨》第一册,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观点
• 1926年,创建史地学会,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史学家进行研究
1930年代,顾颉刚的史学成果日益丰富
• 1934年,出版了《中国史学入门》,为史学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知
顾颉刚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
• 强调史学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反对主观臆断
• 提倡运用考古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揭示历史的真相
顾颉刚的学术传承与创新
顾颉刚的学术传承,以清代考据学为基础,吸收了
西方史学的精华
顾颉刚的学术创新,以疑古辨伪为主旨,
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风气
顾颉刚对近现代史的研究,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主
• 对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 对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顾颉刚的史学方法与理论
顾颉刚的史学方法,以实证主义为主
• 强调史学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
• 提倡运用Leabharlann 古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顾颉刚的史学理论,以历史观和民族主义为核心
• 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 提倡民族主义精神,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03
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与观念
顾颉刚的历史观与民族主义
顾颉刚的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主
• 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 提倡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反对主观臆断
顾颉刚的民族主义观念,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
• 继承了清代考据学的实证主义传统,

顾颉刚日记读后感

顾颉刚日记读后感

顾颉刚日记读后感顾颉刚先生啊,在日记里那可真是啥都写。

从他日常的学术研究进展,到和各路学者、朋友的交往琐事,感觉就像是他把自己的生活一股脑儿地都倒在这日记里了。

这日记就像是个宝藏,你挖着挖着就能发现好多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先说说他的学术方面吧。

他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就透过日记扑面而来。

他会记录下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新想法,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这让我觉得学术研究啊,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神秘的事儿,而是像顾先生这样,不断地思考、怀疑、探索。

他在日记里可能今天推翻了昨天的一个观点,明天又在昨天推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假设。

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地试着往上垒,不合适就拆了重新来。

这可给我这个对学术有点敬畏又有点迷糊的人开了窍,原来学术就是这么个较真儿的过程啊。

再看看他的社交生活。

他和那些学者朋友之间的交往,就像是一出出有趣的小短剧。

有时候因为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在日记里他还会吐槽几句朋友的顽固,可转过头又会因为朋友的一个新发现而兴奋不已。

他记录下的那些和朋友聚会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一群穿着长衫或者西装的学者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抽烟,一边高谈阔论,那气氛热烈得很呢。

而且从他的日记里还能发现,那个时候的学者圈子也不大,大家转来转去都互相认识,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不过这个家庭里的成员都满脑子的学问,吵起架来都带着学术味儿。

顾颉刚先生的日记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从他记录的物价、社会事件,到对当时文化氛围的描述,就像一幅拼图一样,慢慢地拼出了那个远去时代的全貌。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街道、建筑,还有人们的穿着打扮。

他偶尔在日记里发发牢骚,抱怨一下生活的不易或者社会的某些现象,这时候他就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会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也会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气愤。

不过读这日记也有点小“烦恼”。

顾先生有时候写得太细致了,一些学术上的探讨我这个门外汉看得是云里雾里的。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敦煌,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而言,敦煌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而顾颉刚先生则是这门学科的领军人物。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国内外著名的敦煌学家、研究者,也是北京大学的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

他在敦煌学领域的研究独具匠心、卓有成效,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顾颉刚先生的敦煌学之路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是他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

他对敦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热爱,使得他决心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毅然决然地前往西北的敦煌。

敦煌,是一个站在中国大漠边缘的小城市,这座城市既荒凉又充满神秘感。

在那个年代,交通条件艰苦,居住条件艰苦,饮食环境艰苦,但对于顾颉刚先生而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亲身接触到那些古老的壁画和经卷,感受到那种沉静而伟大的文化力量。

顾颉刚先生在敦煌度过了整整十年的岁月,几乎每一天都在壁画洞窟中度过,每一天都在对经卷的尽心研究中消磨时光。

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敦煌学家,他对于壁画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他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敦煌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

敦煌学对于顾颉刚先生而言,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更是一种梦想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学的研究,他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引领着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蓬勃发展。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颉刚先生对于壁画的研究是非常深入而广泛的,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析每一幅壁画,在他的笔下,每一幅壁画都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顾颉刚先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敦煌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也为中国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提出了许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梦想敦煌四十年,这是顾颉刚先生的人生写照,也是他对于敦煌学的深深热爱和执着追求的写照。

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和智慧创新,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得以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顾颉刚:心系家国的一代史学大师

顾颉刚:心系家国的一代史学大师

顾颉刚:心系家国的一代史学大师
吴婷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有这么一个说法:平江路主街道上东西朝向的民居,其实都是些寻常人家。

真正的富贵人家倒是隐匿在和主街道垂直的小弄堂里,坐北朝南的深宅大院里,有很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事实如此,这些垂直交错的巷子里,大有文章。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吴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共和国总理与历史学家--周恩来与顾颉刚
2.『第一读书人家』育国学大师顾颉刚
3.“一代美术大师”叶锦添——孤独的艺术家行走的思想派
4.一代史学巨匠顾颉
刚5.物理学家教育家科学史学家堪称大师中的大师探索求真做学问建一流大学重在弘扬科学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
? 第4段说的是对于 “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 5段 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 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 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 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 4段 ,又写第 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逐段理解课文
导入
?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 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 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 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 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 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 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 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 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 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 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 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 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
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逐段理解课文
?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 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 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中心总结
中心论点( 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名人的故事【热】

名人的故事【热】

名人的故事【热】名人的故事名人的故事1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

室友们忧心顾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

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

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

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

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

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

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名人的故事2最近打开了《世界名人故事全知道》系列,有一次在里面看到《华罗庚》,迫不及待的想看一看,了解一下。

华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很有天赋,也很聪明,从小就喜欢数字。

19岁时,他指出某大学教授的论文有误,写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后来他长大了,去了美国。

月薪两万美元,有车有洋楼。

但是,他经常说:“郭亮虽好,却不是久居之乡!”后来,他回到祖国,于1958年去世,享年75岁。

看了他的故事,我被他的故事吸引住了。

小小年纪就能指出大学教授论文中的错误,说明他数学基础扎实,才能指出错误,否则势必出丑。

而他的'爱国精神也值得学习。

虽然他在美国工资很高,但他没有忘记祖国对他的宠爱,他必须回到祖国去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为祖国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素材:真正的大学教授顾颉刚真正的大学教授
周勇
天真的大学教授
1926年,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

有趣的是,等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意厦大的情况要来广州。

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因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原因,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演变成剧烈的冲突。

无奈之下,顾颉刚只好答应林语堂的邀请,前往遥远的厦门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

顾颉刚本不想去,但为了生计,只得去了。

1926年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

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新近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也许林语堂认为顾颉刚身兼两大主任,职称却不如手下的鲁迅等人高,所以才会如此周旋,以便把顾留住。

其实,顾颉刚要求不高,他只想能读书,给他不错的薪水和科研条件就够了,但厦大国文系及国学院要想在学界扬名。

确实得有名气的大学者来挂帅,新近暴得大名的顾颉刚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这种复杂的局面,以至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

顾颉刚在厦大的苦乃是无法安心做学问。

天真的他安顿下来后,便写信对老师胡适说:
厦门素无文化,生活颇为干燥。

但我志在读书,只要无杂事烦扰,亦可安居乐业。

他真是太天真了,哪里知道人家正在背后不断地给他制造烦恼,使他早点走人。

他与同仁的一切冲突或许都可以归结为学术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一方面有些人不像他那样以做学问为真生命,另一方面,有些人喜欢做的学问与他喜欢的不一样。

前一类人看重的是位子,后一类人则看不起顾颉刚做的那种纯粹考证的学问。

顾颉刚本人一直没法回避冲突,他才来几个月便决定离开了。

他去了新组建的广州中山大学。

好友傅斯年1926年底回国就任了中大的文学院院长,能与学术风格相似的好友共事,况且中大眼下经费充裕,薪水稳定。

此时鲁迅已提前去了,且不知道顾颉刚也要去;而顾颉刚仍要去,是想此行可以让外界传言他与鲁迅为敌不攻自破。

可鲁迅不愿和解,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以至于校方安排顾颉刚前往上海为审太采购图书资料。

顾颉刚带着一笔经费在上海、江浙、北京了4个月,尽情搜集经史子集、档案、地方志、家族志、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等16种社会文化生活资料,共计12万册,自己过足了史料瘾,又为中山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史学及民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是北京适合做学问
1927年1月,顾颉刚回到中大后,鲁迅早已远走上海。

顾颉刚任历史学系教授兼主任,讲授《中国上古史》、《古代地理研究》、《孔子研究》、《春秋研究》等课程,主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发起民俗学会,教学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彼时主持校务的朱家骅是信任顾颉刚的。

由于朱常会接触一些书商,他得知顾颉刚替中大购书时自己要的书没花公家一分钱,以至于书商都说从未见过如此为公家做事的人。

顾颉刚向他申请科研经费,他无不批准。

可不久问题出现了,由于得势以及他来校不久便取得了很多学术成绩,同事又开始对他
侧目而视。

顾颉刚知道暗中作梗的教授们也是北大出身,且比他资格老,但他们出不了什么成绩,又不期望别人出成绩。

这样让顾颉刚感到失望。

于是他想回北京。

学生们起反复挽留,直到没有办法挽留后又自发组团为老师饯行。

1928年春,燕京大学再度给顾颉刚寄来聘书,说从哈佛大学得到一大笔研究基金。

只等他去做研究。

顾颉刚决定前往。

傅斯年得知后非常气愤,扬言若离开便到处毁坏他。

朱家骅那边同样难以请辞,以至于拖了近一年,顾颉刚方得以脱身,到1929年才正式到燕京大学就职。

燕大的确适合他。

学校史学领衔人物洪业与他同年,且志趣相投;另一位大将邓之诚也以做学问为自己在大学里任职的第一使命。

顾颉刚的教授生涯总算有了欣慰的体验,其间他对钱穆的发现、相知与提拔亦可说明这一点。

因得意门生而起的爱恨情仇
在燕大,打击他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爱徒。

从中大来北京时。

顾颉刚带上了一位爱徒何定生,后者天资聪颖且有志于学,乃至为了追随顾师甘愿退学。

顾颉刚有意要培养何定生,并承担起了他在北京的生活费用。

或许因为过于敬佩老师的学问,抑或想尽快报答老师的恩情,何定生趁老师回苏州老家为父做寿之际,在老师主持的报社出版了一部《关于胡适之与顾颉刚》,其中对胡适进行了批评,以显示顾颉刚的学问其实已超过了学界领袖胡适。

此书犹如在学界投下了一枚炸弹,顾颉刚与老师胡适的深厚交情因此出现裂痕。

这件事可以说是顾颉刚有生以来遭遇的最沉重的打击,胡适可是他恩重如山的老师!
何定生与顾颉刚个人关系广为人知,加上闲言碎语,胡适怎能不怀疑顾颉刚?顾颉刚接连去信给老师均不得回复——与良师益友之间的亲密感情正如学问一样也是顾颉刚念兹在兹的真生命。

尤重感情的顾颉刚不久前已失去了与好友傅斯年的旧情,此次再要失去与老师的旧情对他来说真是承受不起。

这件事再次印证顾颉刚除了爱学问之外,还是一位重感情的大学教授。

日军入侵后,顾颉刚辗于西北、西南、重庆与家乡等地,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等,其间家事也是变故不断,但顾颉刚的学术心灵与志向始终都是坚定的。

顾颉刚始终没有忘记的是当年他对老师的承诺:
先生评我为最富于学问而学问的趣味者,实为知我之言,我绝不谦让。

……我自知我的学问实在浅薄幼稚得很,但学问是我的嗜好,我愿意用全力去研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